立冬之后
立冬之后
小说依然没有多少进展,然而立冬就到了。
立冬在冷雨中度过。我依然用塑料袋装着几本书,骑上自行车往还学校和小区。我晚督修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这使我似乎本能地和学生保持了某种距离。我喜欢站在教室门口的走廊上,继续翻阅手中的书。虽然,我不敢像布罗茨基那么理直气壮地说,一种没有经过文学洗礼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然而,我却是完全赞同他的说法。晚上多晚回来,一定要把原来中断阅读的地方继续接上去,这看起来像是在取暖,天高地远,然而,于他自己却是一种寂寥的声音,这声音似乎在编制着微弱的色彩。
每年立冬之后都会感到莫名的恐慌。好在,这手中一本接一本书似乎在持续掩盖这种不安。但愿。这只是某个善意的期待。然而,有一天,我却读到乔伊斯的恐慌。那时他已经写出了《都柏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但是他心里很堵,落荒。这个时间在他持续了很长。一个人像是马上要死掉一般。幸运的是他并没有死去,他挺了过去,他终于打败了另一个自己,在三十二岁左右,他已经开始写作《尤利西斯》了,四十岁左右开始写《芬尼根守灵夜》。像是迅速燃烧了自己一般,乔伊斯五十六岁结束了自己一生所有的创作,五十九岁离开世界。作为一个艺术家乔伊斯是多么完美。他战胜了我们持续的恐慌、平庸、木然以及背叛的可能。就这一点,我最近在读捷克作家赛弗尔特的回忆录《世界美如斯》也得到了某种印证。塞弗尔特自然不能和乔伊斯放在同一个高度上谈,然而历经沧桑的赛弗尔特总是一次次从墓地的已故老友那里找到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片绿叶”。他认为不是回忆战胜恐惧,而是持续的向往,哪怕多么微弱。
在立冬之后读赛弗尔特的回忆录,别有一种感受。作为一个诗人的赛弗尔特,我几乎没有读到翻译过来好的诗歌,然而,他的回忆录文字絮絮叨叨中仿佛让我见到了一个越来越干枯季节中的某种舒展。赛弗尔特几乎不谈政治和生存状态,然而他谈人和存在的事物,这也许是他的缺陷,但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存在和对生命的热爱。他常常对来访或寻找签名的女读者表示出极大的热情,他说他要亲吻她们,不是一次也不是两次,而是三次,因为他的青春在她们脸上还流淌着。赛弗尔特给冬天留下了一种温暖的记忆,几乎是唯美的,难怪他的朋友要批评他说,现在这个时代再写这样甜蜜的诗歌是一种错误,我们应该像寒风一样咆哮,像狗一样尖叫。赛弗尔特有他的解释,他写不来那种冷峻的文字,无法准确找到时代的节奏……不过,他总能在种种文字形象中投影下时代的声音、色彩、脚步……不过,我一直好奇,已经在寒冬中写作的赛弗尔特却只字不提同时代的重要文学人物:米兰•昆德拉、赫拉巴尔、哈维尔。甚至,赛弗尔特所谈的作家几乎都局限在诗人圈子里。但是,更有意思的是,米兰•昆德拉在谈写作的时候,认为一个作家只有在国际上进行比较才是真正的写作状态,而非放在某一个国内、地区上。在米兰•昆德拉八十大寿时,捷克举行了重大的仪式,却没有主角参加。米兰•昆德拉公开批评了这群恋尸癖的人们,问题是,他说,他还没死,他们就开始恋尸癖。昆德拉到了晚年依然没有丢失他的“尖刻”。也许正是昆德拉的“尖刻”让他的叙述文本比赛弗尔特更有生命的气息。不过,赛弗尔特似乎更接近平凡的人们。按乔伊斯的意思是写作就是要远离平凡的人们,要和时代保持某种距离。让人兴趣的是,赛弗尔特表面上是远离了时代却在本质上和时代贴得很近,他被称为捷克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而昆德拉在表面上和时代贴得很近,其实在骨子里却远离了这个时代。乔伊斯和昆德拉都拒绝和时代莺歌燕舞的可能。所以他们笔下的都柏林和布拉格变得真实得让所谓的爱国者和热衷于寻找希望和幸福的人难受。
立冬之后,我继续读着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读的金隄的译本。这个版本在市场上已经绝版了。市场上流行的版本是萧乾、文洁若的豪华精装版,所谓的京味十足的版本。金隄的译本从装帧到版式都显得干枯。这套书金隄前后用了十六年时间来翻译。金隄生前还是有些寂寞,因为他的译本一直没有什么声音,而译林出版社的萧乾译本是不断地翻新,乃至成为了权威的代名词。最近,又出了刘象愚的译本。然而,我依然喜欢那个落寞的金隄,他在国内和国外都是寂寥的,不过,这大约在某种气质上接近了乔伊斯。他总是用简单、清楚、准确的语言来翻译出乔伊斯的叙述口吻。他让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变得不再是晦涩、难懂或莫名其妙。可惜,金隄死后这个译本就从大陆彻底结束了,是否只是暂时问题?这些微弱的声音在我们的时下更加不值一提。然而立冬都已经过去,年年立冬似乎都已经过去,我好像还在等着。我等待的不仅仅是一篇小说、一本书、一个故事,我也在等待着莫名其妙的气候过去。那真实且准确的声音会藏在哪里?当涂鸦、胡言乱语、僵硬的墙壁被推倒,也许,我会在某个立冬安宁地读着贺拉斯的名句:像我们所祈求愿望的。
2011、11、9上午
小说依然没有多少进展,然而立冬就到了。
立冬在冷雨中度过。我依然用塑料袋装着几本书,骑上自行车往还学校和小区。我晚督修的次数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长,这使我似乎本能地和学生保持了某种距离。我喜欢站在教室门口的走廊上,继续翻阅手中的书。虽然,我不敢像布罗茨基那么理直气壮地说,一种没有经过文学洗礼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然而,我却是完全赞同他的说法。晚上多晚回来,一定要把原来中断阅读的地方继续接上去,这看起来像是在取暖,天高地远,然而,于他自己却是一种寂寥的声音,这声音似乎在编制着微弱的色彩。
每年立冬之后都会感到莫名的恐慌。好在,这手中一本接一本书似乎在持续掩盖这种不安。但愿。这只是某个善意的期待。然而,有一天,我却读到乔伊斯的恐慌。那时他已经写出了《都柏林人》和《一个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但是他心里很堵,落荒。这个时间在他持续了很长。一个人像是马上要死掉一般。幸运的是他并没有死去,他挺了过去,他终于打败了另一个自己,在三十二岁左右,他已经开始写作《尤利西斯》了,四十岁左右开始写《芬尼根守灵夜》。像是迅速燃烧了自己一般,乔伊斯五十六岁结束了自己一生所有的创作,五十九岁离开世界。作为一个艺术家乔伊斯是多么完美。他战胜了我们持续的恐慌、平庸、木然以及背叛的可能。就这一点,我最近在读捷克作家赛弗尔特的回忆录《世界美如斯》也得到了某种印证。塞弗尔特自然不能和乔伊斯放在同一个高度上谈,然而历经沧桑的赛弗尔特总是一次次从墓地的已故老友那里找到了“生命中的最后一片绿叶”。他认为不是回忆战胜恐惧,而是持续的向往,哪怕多么微弱。
在立冬之后读赛弗尔特的回忆录,别有一种感受。作为一个诗人的赛弗尔特,我几乎没有读到翻译过来好的诗歌,然而,他的回忆录文字絮絮叨叨中仿佛让我见到了一个越来越干枯季节中的某种舒展。赛弗尔特几乎不谈政治和生存状态,然而他谈人和存在的事物,这也许是他的缺陷,但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了自己的存在和对生命的热爱。他常常对来访或寻找签名的女读者表示出极大的热情,他说他要亲吻她们,不是一次也不是两次,而是三次,因为他的青春在她们脸上还流淌着。赛弗尔特给冬天留下了一种温暖的记忆,几乎是唯美的,难怪他的朋友要批评他说,现在这个时代再写这样甜蜜的诗歌是一种错误,我们应该像寒风一样咆哮,像狗一样尖叫。赛弗尔特有他的解释,他写不来那种冷峻的文字,无法准确找到时代的节奏……不过,他总能在种种文字形象中投影下时代的声音、色彩、脚步……不过,我一直好奇,已经在寒冬中写作的赛弗尔特却只字不提同时代的重要文学人物:米兰•昆德拉、赫拉巴尔、哈维尔。甚至,赛弗尔特所谈的作家几乎都局限在诗人圈子里。但是,更有意思的是,米兰•昆德拉在谈写作的时候,认为一个作家只有在国际上进行比较才是真正的写作状态,而非放在某一个国内、地区上。在米兰•昆德拉八十大寿时,捷克举行了重大的仪式,却没有主角参加。米兰•昆德拉公开批评了这群恋尸癖的人们,问题是,他说,他还没死,他们就开始恋尸癖。昆德拉到了晚年依然没有丢失他的“尖刻”。也许正是昆德拉的“尖刻”让他的叙述文本比赛弗尔特更有生命的气息。不过,赛弗尔特似乎更接近平凡的人们。按乔伊斯的意思是写作就是要远离平凡的人们,要和时代保持某种距离。让人兴趣的是,赛弗尔特表面上是远离了时代却在本质上和时代贴得很近,他被称为捷克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而昆德拉在表面上和时代贴得很近,其实在骨子里却远离了这个时代。乔伊斯和昆德拉都拒绝和时代莺歌燕舞的可能。所以他们笔下的都柏林和布拉格变得真实得让所谓的爱国者和热衷于寻找希望和幸福的人难受。
立冬之后,我继续读着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我读的金隄的译本。这个版本在市场上已经绝版了。市场上流行的版本是萧乾、文洁若的豪华精装版,所谓的京味十足的版本。金隄的译本从装帧到版式都显得干枯。这套书金隄前后用了十六年时间来翻译。金隄生前还是有些寂寞,因为他的译本一直没有什么声音,而译林出版社的萧乾译本是不断地翻新,乃至成为了权威的代名词。最近,又出了刘象愚的译本。然而,我依然喜欢那个落寞的金隄,他在国内和国外都是寂寥的,不过,这大约在某种气质上接近了乔伊斯。他总是用简单、清楚、准确的语言来翻译出乔伊斯的叙述口吻。他让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变得不再是晦涩、难懂或莫名其妙。可惜,金隄死后这个译本就从大陆彻底结束了,是否只是暂时问题?这些微弱的声音在我们的时下更加不值一提。然而立冬都已经过去,年年立冬似乎都已经过去,我好像还在等着。我等待的不仅仅是一篇小说、一本书、一个故事,我也在等待着莫名其妙的气候过去。那真实且准确的声音会藏在哪里?当涂鸦、胡言乱语、僵硬的墙壁被推倒,也许,我会在某个立冬安宁地读着贺拉斯的名句:像我们所祈求愿望的。
2011、11、9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