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山
1、不过是四点半,太阳就要落山。十分钟前的书房,白色的沙发上洒满了阳光,打个盹,它们便走。
2、早上锻炼回到广场,一老爷子左手提水桶,右手握专用写地板的大毛笔在那里写字。他在这里写了好些年,有时在,天天早上便可看见,有时不在,隔半年才出现。
看见他重新再写,走过去跟在他身后看,他的每个字写得饱满、有劲而又“装饰”好看,楷书是左右对齐,上下大小差不多,行书是错落有致,意气风发。
我一直跟着他走,他写一个字,迈一步,我便移动一步。俩个人自来熟一样,微笑点点头,他写他的,我看我的。
一桶水写毕,广场中心的那个大圆圈便全是他水写的字,词有,唐诗也有,一时兴起自编的句子也有,长长短短,这边还渗着水渍,那边的字慢慢地干了,模糊地水印开始消失……
他写完,我看完,俩个人开始聊天,无非是这个字怎么装饰好看,那个字如何落笔,手腕如何控制打开,身体笔直,眼观四方,看得远些,布局便会更好……一老一少越说越投契,我便邀他去我家的露台上俩个人继续再聊。回家的路上,他说自己是潮汕人,就住在我家隔壁……我吃惊得要跳起来,我有一闺蜜,她的公公爱好书法,写得非常棒,从前曾帮过我写请帖,在广州和汕头来回轮着住,多年来,我从未见过他,引侠一般。我便问是不是他。他拍手大笑,小水桶差点就想扔到地上——俩人便哈哈大笑。想不到啊想不到,久闻大名,彼此听过彼此多少年,却用这样的方式第一次见面认识,并且一见如故。
他上来我家,在露台上,俩个人聊天,有一句没一句,看画册,送他一本客家风情展的画册,从前他的祖籍算是客家,我奶奶是客家人,这便是了,感觉更加熟悉。
在书房,他看我写的文章,坐在我的椅子上,头凑近电脑,很认真地全部看完,而我坐在沙发上随手翻完一本杂志,给他换杯热一些的开水,继续又看……
缘份的东西真是奇妙,这样的老人,我一向喜欢亲近,为的是他们身上那种很自然流露出来的淡泊的气息,简简单单,笑容舒展,容易满足,质朴纯真。
3、中午阳光正好,躺在地板上翻完最新买的几本杂志。有两个人物专访文章,其中的一些段落留下深刻印象和一些感慨。这两个人分别是柴静和席慕容。
柴静说,很庆幸小时候没有接受所谓的常规教育太多,更多的时间用来看书,好似不务正业,亦因为此,在成人后,反而是一片空白,更容易接受一些适合自己的东西……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毋宁说,其实柴静一直是蛮有自己主见的人,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她曾在杂志社呆过,交去一篇稿子,编辑说不行,这内容不适合。她答,我觉得很好,不改。一来二去,她坚持不改,电话挂掉,和那家杂志社的缘份也断掉。
很多人喜欢看她的专访,怎会不喜欢?她整个身心扑进去去做,完全把自己放进去,像那些入戏太深的演员代入角色,她以耗尽自己的全部的那两个小时的方式,让你们的情绪也跟着走进去——我总觉得,这和她早期做电台节目的习惯有关。她是感性的,有力的,思考斟酌过的。
至于席慕容。中学时代,她便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从未见过这样优美又大气地诗,我读她的诗,就像在看一幅画,逐层渲染,远近层次不同,淡淡地美感。
这二十二年,她每年都必回自己的故乡一到四次。她依旧写诗,但与自己的故乡情感上更为贴近。如今的她,乡居淡水,住山坡上,周围五公里没有交通工具,买菜买三天或者有朋友带过来。她养了六缸莲花,有猫为伴,生活安静而规律:每天吃完早饭,梳洗完毕,喂过猫,浇过花,十点左右开始画画,写字,一直到晚上十一点。“诗人是一种志业,不是职业。”她说。
2、早上锻炼回到广场,一老爷子左手提水桶,右手握专用写地板的大毛笔在那里写字。他在这里写了好些年,有时在,天天早上便可看见,有时不在,隔半年才出现。
看见他重新再写,走过去跟在他身后看,他的每个字写得饱满、有劲而又“装饰”好看,楷书是左右对齐,上下大小差不多,行书是错落有致,意气风发。
我一直跟着他走,他写一个字,迈一步,我便移动一步。俩个人自来熟一样,微笑点点头,他写他的,我看我的。
一桶水写毕,广场中心的那个大圆圈便全是他水写的字,词有,唐诗也有,一时兴起自编的句子也有,长长短短,这边还渗着水渍,那边的字慢慢地干了,模糊地水印开始消失……
他写完,我看完,俩个人开始聊天,无非是这个字怎么装饰好看,那个字如何落笔,手腕如何控制打开,身体笔直,眼观四方,看得远些,布局便会更好……一老一少越说越投契,我便邀他去我家的露台上俩个人继续再聊。回家的路上,他说自己是潮汕人,就住在我家隔壁……我吃惊得要跳起来,我有一闺蜜,她的公公爱好书法,写得非常棒,从前曾帮过我写请帖,在广州和汕头来回轮着住,多年来,我从未见过他,引侠一般。我便问是不是他。他拍手大笑,小水桶差点就想扔到地上——俩人便哈哈大笑。想不到啊想不到,久闻大名,彼此听过彼此多少年,却用这样的方式第一次见面认识,并且一见如故。
他上来我家,在露台上,俩个人聊天,有一句没一句,看画册,送他一本客家风情展的画册,从前他的祖籍算是客家,我奶奶是客家人,这便是了,感觉更加熟悉。
在书房,他看我写的文章,坐在我的椅子上,头凑近电脑,很认真地全部看完,而我坐在沙发上随手翻完一本杂志,给他换杯热一些的开水,继续又看……
缘份的东西真是奇妙,这样的老人,我一向喜欢亲近,为的是他们身上那种很自然流露出来的淡泊的气息,简简单单,笑容舒展,容易满足,质朴纯真。
3、中午阳光正好,躺在地板上翻完最新买的几本杂志。有两个人物专访文章,其中的一些段落留下深刻印象和一些感慨。这两个人分别是柴静和席慕容。
柴静说,很庆幸小时候没有接受所谓的常规教育太多,更多的时间用来看书,好似不务正业,亦因为此,在成人后,反而是一片空白,更容易接受一些适合自己的东西……大概是这个意思吧。
毋宁说,其实柴静一直是蛮有自己主见的人,她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她曾在杂志社呆过,交去一篇稿子,编辑说不行,这内容不适合。她答,我觉得很好,不改。一来二去,她坚持不改,电话挂掉,和那家杂志社的缘份也断掉。
很多人喜欢看她的专访,怎会不喜欢?她整个身心扑进去去做,完全把自己放进去,像那些入戏太深的演员代入角色,她以耗尽自己的全部的那两个小时的方式,让你们的情绪也跟着走进去——我总觉得,这和她早期做电台节目的习惯有关。她是感性的,有力的,思考斟酌过的。
至于席慕容。中学时代,她便深深地影响了我。我从未见过这样优美又大气地诗,我读她的诗,就像在看一幅画,逐层渲染,远近层次不同,淡淡地美感。
这二十二年,她每年都必回自己的故乡一到四次。她依旧写诗,但与自己的故乡情感上更为贴近。如今的她,乡居淡水,住山坡上,周围五公里没有交通工具,买菜买三天或者有朋友带过来。她养了六缸莲花,有猫为伴,生活安静而规律:每天吃完早饭,梳洗完毕,喂过猫,浇过花,十点左右开始画画,写字,一直到晚上十一点。“诗人是一种志业,不是职业。”她说。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