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粗考报告(二)------明末经济问题的简单思考
崇祯十八年,李自成入京,明亡,而后清军入关,改朝换代。究明亡于外患,抑或亡于内忧的讨论甚多,但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封建时代政权的稳定,多依赖于经济的稳定。所以,不妨另辟蹊径,从经济的角度,看看明朝,这个复杂的朝代,灭亡的真实原因。
不妨让我们从几个简单的事实开始,明崇祯年间,年赋税收入不足400万两,然而年军费负担就超过600万两,崇祯为填补漏洞,不断加税,辽饷、剿饷、练饷 各种名目。再看清军下江南之后发现的情况,东林党巨头李三才,家有存银470万两,各种江南富商,福建广东海商,富可敌国。有一个关于这时期的论断,叫做:民富而国穷。当然这个论断实际上是错误而可笑的,因为大明更多的财富不过是集中在一些商人,贵族,世家,和不法官吏手里,更多的平明百姓显然是不富乃至于贫苦不堪的,否则也不至于揭竿而起。但是,这个时期,的确是有一个很大的矛盾点的,就是经济上面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甚至发展,但是维系他的政权环境却年年入不敷出,困苦不堪,最终亡国。
个中原因,究竟为何呢?不妨让我们列举两类数据。
一,明洪武年间,既朱元璋初开国之时,耕地850多万顷,历朝历代之最,比康乾盛世之顶峰600多万顷不知多出多少,明崇祯年间,约莫只到了400多万顷。我们要知道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阶段土地丈量清出的数字,是实际田赋征收的田地,世家免税的土地不在其列。再想想那个年代,破坏力实在有限,不存在环境恶化耕地流失的问题,也就是说崇祯年间和洪武年间总的地的数量是大略相当的,但是实际收税赋的地却少了接近一半。再看明崇祯年间的年景,历史学上一直把这段时间叫做小冰河期,既自然灾害频发,流年不利,这400万顷可能还不到的地,其生产力,更是低到不可想象。这个数据,就引出明末经济的第一个问题:土地兼并,贫富差距。不妨让我们对比一下中华民国1945年到1949年的情况,这一阶段,四大家族为主的豪族世家,疯狂敛财,积聚了国家大部分的财富,而政府却无能为力,因为政治和经济其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最终民国为共产党所击败,实际上,就是占有财富少而不满足分配制度的群体,以暴力的方式推翻了现有的利益分配方式。此后中国共产党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制度,首先就是从土地下手的,因为对于一个农业国来说,这个土地问题,实在是根基。再回到明朝,这个阶段,大量的土地被兼并,特别是维系着边防稳定的军屯被兼并,而且被兼并的土地挂到氏族之下,被国家赦免税赋,这实在是伤及封建王朝经济命脉的事情。
二,著名明史专家黄仁宇先生曾经列写过一个统计数据,某十年间,明财政收入如下:田税及其他农业税:折银2500万两,盐税:200万两 ,其他收入:3xx万两 ,合计:30xx万两 。这个数字,非常有内涵。明朝末期,江南富庶,福建广东由于海商开始繁荣,经济状况也相当理想,从已有的数据来看,有明一朝,资本主义萌芽根本没有被打压,甚至是被鼓励的,从一定程度上。因为有非常有力的数据显示,除了少数历史时期,明王朝基本对于商业税都是减免为多,从重甚少。同样我们来做一个对比,英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工业革命之时,为了推进工商业,搞了一个所谓的圈地运动,就是通过压缩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迫使劳动力流向工业生产市场。回想一下,明朝的情况似乎还颇为相似,很多农民流离失所,无地可耕,而恰在此时,商业发展迅速,以纺织为主的手工业等迅速发展,似乎是一个完美的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了。但是很可惜,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政治上的相对滞后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到经济上的高速推进,但是这个相对滞后的政治环境本身,却也保不住了。
由于在明末极度困窘的经济环境下,有强烈商业背景的内阁文臣的极力反对,明王朝没有完成在商业税这一最后救命法宝上的政治改革,从而促使农业税种的增收力度不断加强,进入了一个经济与军事和统治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内忧外患,王朝覆灭。
这两个方面的东西,也是很多历史学者yy的根本所在,倘若,崇祯时期没有遇上天灾人祸的小冰河期,没有后金的崛起,慢慢商业背景的人成为政治上的一派,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这个国家,会走向何处?当然清朝,没有给我们yy的机会。再次非常个人化的鄙视一下这个王朝,一个在康乾盛世下都不过是苟延残喘的封建末世。末世带来的,是中华民族的重头继续,历史,自此,经济,政治,文化,似乎再无机会走出一个堕落的怪圈。
不妨让我们从几个简单的事实开始,明崇祯年间,年赋税收入不足400万两,然而年军费负担就超过600万两,崇祯为填补漏洞,不断加税,辽饷、剿饷、练饷 各种名目。再看清军下江南之后发现的情况,东林党巨头李三才,家有存银470万两,各种江南富商,福建广东海商,富可敌国。有一个关于这时期的论断,叫做:民富而国穷。当然这个论断实际上是错误而可笑的,因为大明更多的财富不过是集中在一些商人,贵族,世家,和不法官吏手里,更多的平明百姓显然是不富乃至于贫苦不堪的,否则也不至于揭竿而起。但是,这个时期,的确是有一个很大的矛盾点的,就是经济上面资本主义萌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甚至发展,但是维系他的政权环境却年年入不敷出,困苦不堪,最终亡国。
个中原因,究竟为何呢?不妨让我们列举两类数据。
一,明洪武年间,既朱元璋初开国之时,耕地850多万顷,历朝历代之最,比康乾盛世之顶峰600多万顷不知多出多少,明崇祯年间,约莫只到了400多万顷。我们要知道一个问题,那就是这阶段土地丈量清出的数字,是实际田赋征收的田地,世家免税的土地不在其列。再想想那个年代,破坏力实在有限,不存在环境恶化耕地流失的问题,也就是说崇祯年间和洪武年间总的地的数量是大略相当的,但是实际收税赋的地却少了接近一半。再看明崇祯年间的年景,历史学上一直把这段时间叫做小冰河期,既自然灾害频发,流年不利,这400万顷可能还不到的地,其生产力,更是低到不可想象。这个数据,就引出明末经济的第一个问题:土地兼并,贫富差距。不妨让我们对比一下中华民国1945年到1949年的情况,这一阶段,四大家族为主的豪族世家,疯狂敛财,积聚了国家大部分的财富,而政府却无能为力,因为政治和经济其复杂的相互影响关系。最终民国为共产党所击败,实际上,就是占有财富少而不满足分配制度的群体,以暴力的方式推翻了现有的利益分配方式。此后中国共产党试图建立一种新的制度,首先就是从土地下手的,因为对于一个农业国来说,这个土地问题,实在是根基。再回到明朝,这个阶段,大量的土地被兼并,特别是维系着边防稳定的军屯被兼并,而且被兼并的土地挂到氏族之下,被国家赦免税赋,这实在是伤及封建王朝经济命脉的事情。
二,著名明史专家黄仁宇先生曾经列写过一个统计数据,某十年间,明财政收入如下:田税及其他农业税:折银2500万两,盐税:200万两 ,其他收入:3xx万两 ,合计:30xx万两 。这个数字,非常有内涵。明朝末期,江南富庶,福建广东由于海商开始繁荣,经济状况也相当理想,从已有的数据来看,有明一朝,资本主义萌芽根本没有被打压,甚至是被鼓励的,从一定程度上。因为有非常有力的数据显示,除了少数历史时期,明王朝基本对于商业税都是减免为多,从重甚少。同样我们来做一个对比,英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之后,工业革命之时,为了推进工商业,搞了一个所谓的圈地运动,就是通过压缩农业生产的可能性,迫使劳动力流向工业生产市场。回想一下,明朝的情况似乎还颇为相似,很多农民流离失所,无地可耕,而恰在此时,商业发展迅速,以纺织为主的手工业等迅速发展,似乎是一个完美的向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了。但是很可惜,这里有一个巨大的问题,就是政治上的相对滞后虽然没有直接影响到经济上的高速推进,但是这个相对滞后的政治环境本身,却也保不住了。
由于在明末极度困窘的经济环境下,有强烈商业背景的内阁文臣的极力反对,明王朝没有完成在商业税这一最后救命法宝上的政治改革,从而促使农业税种的增收力度不断加强,进入了一个经济与军事和统治的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内忧外患,王朝覆灭。
这两个方面的东西,也是很多历史学者yy的根本所在,倘若,崇祯时期没有遇上天灾人祸的小冰河期,没有后金的崛起,慢慢商业背景的人成为政治上的一派,资本主义经济继续发展,这个国家,会走向何处?当然清朝,没有给我们yy的机会。再次非常个人化的鄙视一下这个王朝,一个在康乾盛世下都不过是苟延残喘的封建末世。末世带来的,是中华民族的重头继续,历史,自此,经济,政治,文化,似乎再无机会走出一个堕落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