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9-20111122 @风之城
2011119-20111122 @风之城
芝加哥的神奇之处在于:她浓妆艳抹,涂脂抹粉,又绝世独立,孤芳自赏。常年风吹雨打,她多了些钢铁坚硬的气质。又可能因为是她傍着Lake Michigan湖的原因,当密布的阴云散去,她又变得明媚清新。
终于走出了Ames村。倒不是对这修生养性的生活有太多的排斥,只是课业压力太大,对家人朋友的思念无处得以慰藉,情感上总是缺少一些寄托,竟然对去芝加哥这样的城市观光有了深深的期待。周五最后一节课时心都飞走了。临走之前又在Shelly家搜刮到了舒服的鞋子(老美同学真是太慷慨太贴心太美好有没有),只等着第二天一大早踏上去往芝加哥的大巴车。
这次因为是学校组织的,一开始对同行的人并没有太多期待;而且看到行程单上居然有两个半天都在购物,全程只有四天啊,路程也要十二个小时,所以自己心里不是很满意,只用安全,方便来安慰自己。19号早上一大早就醒了,煮了点饺子,吃完后背上背包就去了车站。天还没亮,没有风的原因也不冷,偶尔会有两只小动物跑过去。然后就见了第一个volunteer Rachel, 一个很漂亮的美国女孩儿,热情地和人打招呼。安顿好了之后,因为车子还要去其他几个地方接附近的同学,很快就开走了。小眯了一下,睁开眼睛,车子里居然也满了。旁边坐了一个中年的中国女人,和妈妈是一样的年纪,一路上就说开了。然后我就深深的发现自己对中年人的吸引力比想象的还要大。坐车时旁边搭讪的从来都是叔叔阿姨和老爷爷(上次冲动去麦迪逊的时候还被旁边的“伏地魔”拉去吃芝加哥著名的Lou Mitchell家的早餐)。下午五点才到目的地,芝加哥。在市区路过之前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瞎晃荡的几条街还有运河的时候,心里激动,表面却不能有太多波澜。没人诉说啊。哦,对了,来的路程中间还横穿了一次密西西比河,这意义应该就跟在国内跨个黄河长江似的吧。这次住在Hi-hostel,设施条件,算是我住过的hostel当中比较不错的了。
晚上是第一个自由时间,屋子里有七个中国女孩儿,算我,还有一个厄瓜多尔来得访问学者,但是和国内来得访学气质一点都不一样,背个大背包,高兴时还会像小孩儿一样蹦起来。Anyway,大家迟迟不能找出来吃饭的地方。后来有个大姐样的女孩儿(后来得知,却是也是个大姐,都嫁了人了)说,有个阿姨跟她推荐芝加哥的华埠,又地道的菜可以吃。我和其中两个女孩儿先下去研究怎么买车票。车票买好后,七个人华丽丽地向华埠进发了。一路上总是被围观。估计虽然中国女孩儿挺多的,但是一下子七个嘁嘁喳喳的在车里乱叫,老美尤其是老黑看着我们都觉得压力大啊。我自己看着压力都大。到了华埠,因为太饿了,看到第一家就冲进去,点了些家常菜,现在都忘了名字,反正肉菜都有,居然吃到了空心菜。上了菜之后瞬间就是风卷残云啊。让我想到了上次在苏州东山实习的时候,累到极致在饭馆吃饭也是这样的场景。区别就是这里没有善良的老板娘关照的说“慢慢吃啊,还有的”:)。吃饱了,我们出来一逛,才发现,“老北京”“老上海”“老四川”什么没有啊。我刚絮叨就差“老湖南”了,出门拐个弯就看到老毛头的红色头像上大字写着“老湖南”和“为人民服务”。这里还有个槽点:对面便是中国国民党驻美支部和芝加哥国父纪念馆,上面挂的旗子都是美国国旗和青天白日满地红。华埠还有一家卖中国糕点的小店,我们去过几次,有卖老婆饼啊蝴蝶酥这些中点的地方。我看着蝴蝶酥,就明白了一件事儿:我一直想念的不是蝴蝶酥的味道,而是大半夜的一通电话打过来“死胖子出来,在你们宿舍门口,给你送蝴蝶酥了”;听胖纸淡逼完之后,总是有两个袋子放在面前“这个是给你吃的,这个是给你宿舍同学吃的,别都吃了,回去睡觉吧”。题外话,死胖子你快点来啊,即使不在一个城市,知道你在这块大陆上也会给我带来些慰藉你知不知道啊。跑题了。从华埠出来,女孩儿间有了点分歧。我和其中几个想去千禧园看那个会有倒影的“豆子”,人家的学名叫Cloud Gate。另外几个觉得天晚了又很冷想回住得地方。本来是兵分两路的,但最后又是一行人都去了。下车后还飘起了小雨,但我却乐得自由。晚上的千禧园人相对少些,除了“豆子”下面。四周都是摩天大楼。但这里视野却极其开阔,加上旁边便是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平添了许多艺术气质。现在冰场已经开了。看这那些欢乐的男孩儿女孩儿在冰上一圈一圈的转着,就和电影里面很经典很简单很温馨的场景一样。接下来我们就分别回到住得地方了。
第二天一早,大家都起来了。盛传昨晚 有两个男生出去,身上带的现金,信用卡和护照都被人抢走了,弄得人心惶惶啊。大家都纷纷感叹,还是村儿里好,半夜三点在路上走都不害怕。然后就开始观光了,上午的行程是去Chicago Science and Industry Museum. 因为是圣诞节啦,所以博物馆里有很多应景的摆设。一进门就是一棵硕大的圣诞树,聚集了很多人照相。灯光闪闪很有圣诞的气氛。四周有许多小一号儿的圣诞树,每棵树代表一个国家,挂着代表那个国家的元素。心满意足的逛了一圈,就开始了神奇的“科学之旅”。和大多数科学博物馆一样,这里比较注重实验,注重参与,每样展品都设计成让你可以动动手的样子。介绍的内容其实都是我们初中高中就学过的理化实验,但是设计的趣味十足,我和朋友在二极管的原理那个小屋子里玩儿的不亦乐乎。另外还有一切飞机火车,赛车,轮船的模型,看着都很拉风。因为快到圣诞节了,专门有个展厅展示圣诞节的起源啊,以及其在这个博物馆七十年来是怎么庆祝的,看着十分有爱。中午就简单在博物馆吃了一口,让我想到IKEA和上次带妹妹在中国科技馆的时光了。
下午去了Art Institute of Chicago。上次我短期转车的时候也路过了这里,但是因为时间太短暂,根本没有进去看,只是在大门口转了转。这次可以一饱眼福啦。入口处领语音导览的时候,还和工作人员吐槽,肿么能没有中文的版本呢?日文的都有啊。那个瘦瘦的男子说话很慢很温柔,刚要拉家常,就被同学拉走了。安排的时间太短了,只够把经典的展品看了一遍。那副非常有名的代表了美国民众的Grant Wood的American Gothic,就在这里。另外,我还很喜欢Edward Hopper 的Nighthawk,这幅图是我们Design Building 一楼公共电脑的桌面,看到原画,表示十分激动。此外,现代艺术里面,只喜欢那些乍一看像黑白照片,实际上是油画的作品。这里还有莫奈,梵高,毕加索,达利的作品,这些都是能叫出名字的。还有许多看着很舒服,但是作者并不熟悉的作品。此外,这里还有专门的一个展厅,是建筑与设计的,介绍了river city和它的建筑师Bertrand Goldberg。 我这个伪设计学院学生也跟着小激动了一下。
接下来,整车人都被拉到Willis Tower,原Sears Tower底下,去它103层的Skydeck上看芝加哥全景。这个塔很不要脸的,在上面安俩天线,就说自己还是最高的人工建筑。乘电梯一路到了顶层,天已经黑了,近处的几栋建筑闪着奇异的光,湖面黑洞洞的。再转个弯,可以看到城市沿着道路向远方蔓延开去。你以为是五光十色的城市,在空中看原来都是一样的闪着橙黄的光。总是很喜欢城市的夜景,因为灯光为城市打上了生命的气息,看着仿佛会呼吸一样。从塔上下来,就回到了住处,解散后是自由时间。住一个屋子的七个中国女孩儿带着厄瓜多尔来的carolina去华埠吃好吃的。一开始出门迷了路,走出了一站才坐上地铁,但好歹是找到了地方。这次选了“老北京”,点了些经典的菜,同样是瞬间狼吞虎咽胡吃海塞掉。晚上大家说不乱跑了,怪危险的。但是下了地铁,同行有个女孩儿说我们还是先去附近的那个著名的“Barnes&Nobel”书店转一下。听到这我真是热泪盈眶啊,想到行业还是多少有一些受众的,便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可惜书店关门了,我们只能在门口留个影。大家说明天再来。
第三天早上是shedd’s aquarium。每次在水族馆都会经历几次脊背发凉的感觉,以为一直对鱼眼睛都有说不出来的恐惧。一看到那个空洞的眼睛在我面前穿过,就会紧张的跳起来,甚至尖叫。不过,明丽的珊瑚礁和透明的水母倒是很好看的一些生物,还有海星。白鲸简直是萌物大王,这才是会微笑的白色天使有没有。一直很喜欢毛柔柔的萌物水獭,可惜时间匆忙,没有办法仔细寻找。只能在商店买张明信片。想起来昨天看的微博,有人就水獭竖起两只爪子,比划一个距离的图片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猜想小萌物想表达什么意思。最喜欢的一个解释是“你船底下有个洞,这么大”。从水族馆出来后,被拉到了Navy Pier。阴沉了三天的芝加哥,终于在这一小会儿放了晴,还十分配合嘛。在这闲逛的感觉很轻松,就是稍微有点冷。但是阳光照过来还是暖暖的。同行有个女孩儿干脆坐下来说,我要晒晒太阳了。是啊,再不晒都要发霉了。这样散步,对我来讲,是难得的放松。湖面吹来的风,没有海风那样带着咸咸的味道,相对来讲,柔和一些。这种时候,总是希望时间能够慢点流逝。
这一天剩下的时间都是自由安排了。一部分人要去mignificent mile淘名品,还有一部分人想去上午路过的field museum。我自然是后面那部分人。但是因为要寄明信片的缘故,先要找到附近的邮局。大城市果然有大城市的好,邮局都很漂亮,装饰着圣诞的槲寄生,也有许多这边没有的样子。从美国的邮票就可以看出来美国的融合文化,又专门的纪念伊斯兰教文化的邮票,还有非洲的kwanza节的邮票。相比之下,英国的邮票品种真是少啊,只有女王头像。唯一不同的就是圣诞节期间,有反映这个节日主题的邮票。从邮局出来后,我们便去了Field Museum,这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博物馆四点后就不让进门了,我们坐在公交车上是3点40。下车后还是险些走错了路,不过好在赶在最后的时间前进了门。Field Museum有点像一个natural history museum,我们走马观花的利用一个小时,居然也把每个展厅都看了看。地下展厅展示了土壤里面的构造,旁边的埃及展厅有一些木乃伊和复原了得金字塔内部。一楼主要是动物标本,没有怎么看。二楼有中国展厅和西藏展厅,展示了很多文化上得东西。听到旁边老美在商代的青铜器前面赞叹“这是五千多年前的东西”,我突然觉得那句“中国没有未来,美国没有过去”的评价是多么的贴切。不同的是,美国多少也在尝试尊重别的国家的过去,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胸襟。Field Museum里还有一个展厅专门给玉器陈列,让我十分陶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对玉器有这么强烈的爱好。我猜可能是它温和的光泽,冰冷的气度。不俗不艳又气质颇佳。宝石展厅让女孩儿们流连忘返啊,我突然想到忘记在哪里看到,女孩儿总是喜欢闪闪亮亮的东西。二楼还有植物展厅。这个时候已经基本没有什么人了,我们在植物展厅里瞎逛。同行一个很可爱的女孩儿始终纠结为什么苹果会是玫瑰属的。我就卖弄的将邱道长当初给我们讲的简单的分类依据给女孩儿说了一下,结果女孩儿们对我的知识储量表示赞叹,我的虚荣心也瞬间得到了极大地满足。植物展厅出来后是矿物展厅,这就和专业更加贴近了。看到那些让我如数家珍的矿物岩石,突然就感到了这些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总是会在身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简单看完了之后,便走进了进化史展厅。这时候已经有工作人员从我们身边走过,说十五分钟之后就闭馆了。于是我们用短短十分钟走过了地球600billion 年的进化史。恐龙化石,三叶虫啊,这里倒是不缺,但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啊。去过了伦敦的natural history museum 之后,别的地方真的都是弱爆了有没有。在博物馆一直待到闭馆也是很神奇的经历。
出了博物馆后,我们便坐车回到了市中心出发的地方,也就是芝加哥的公共图书馆。之前很激动,因为在图书馆外面的玻璃窗上看到了尼尔盖曼叔的照片。一个女孩儿提议说我们去里面看看吧,又是深得我心。芝加哥图书馆共有九层,最顶层的名字叫winter garden,感觉很有意境。我们在图书馆的小隔间安静地坐了一会儿聊了聊天,休息一下又出门了。从书店出来后,又有另一个女孩儿建议,我们随便坐个城铁,在市区中穿梭吧。听到这样的提议,我真心想抱抱她。多么美好的建议啊!于是我们坐上了Brown line,在芝加哥著名的Loop区转。两边都是耸立的摩天大厦,玻璃镜面倒影着穿梭而去的城铁。玻璃后面各色人等不同,有人又在伏案忙碌,有人三五小组在激烈的讨论,有人在汗流浃背的健身,有人在发呆。城铁仿佛悬浮在空中,呼啸着穿城而过,有浓重的机器色彩。
重新回到地面后,我们选择先回到了昨晚只在门口留影的Barnes & Nobel书店。在书店里,总是喜欢行走在一排一排的书架中间,感受书能够给人带来安静的力量。接下来在介绍芝加哥的各种信息的区域附近,我和一个女孩儿席地而坐,开始找可以去吃顿好吃的地方。我们竟然不谋而合都很想尝试泰国菜,有一家名叫star of siam的饭店,评价又高,价格又不贵,离那个mignificent mile还比较近,于是决定待会儿去那打牙祭。在书店还转到打折书区,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价要近40刀的Nature’s greatest events的画集,竟然只要7刀左右,而且还是新书。我二话没说,自然是买下这本书啊。心中窃喜的样子被同行看出来,说“你激动的连路都不会走了”。在地铁站里终于看到“卖艺”的了,总算没白来。Star of siam 真是个好地方,就餐环境又好,服务员态度又佳,长的又很帅气,菜品的口味也很独特。四个女孩儿一开始先狼吞虎咽填饱肚子,然后开始嘁嘁喳喳聊天,度过了很愉快的一段时光,以至于都没有意识到流逝得有多快。从饭店出来后,往magnificent mile那个方向走得时候,居然又碰到了一间小书店,名字都很好听,叫“after wards”。这里旧书更多些。神奇的是,我正在扫货的时候,一个姑娘拿着一本书过来说“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吧,你看过这本书么?”我一看,竟是蒋彝的《三藩市画记》(the silent traveler in San Francisco)的英文原版,因为是二手书,才5刀。我就激动了,开始如数家珍地跟姑娘讲这位蒋先生的故事。末了我问她,你怎么知道我会知道这位作者,她说我和她的一个朋友很像,而她的朋友就很喜欢蒋彝。你看,相似的人,永远有办法找到自己的归属。
另外,这个晚上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迷路。其实也没有那么久,只不过在精神紧张的时候,就会觉得这样的时间很久。不过,最后大家终于找到地铁站,回到住处时已经将近十二点钟。我还要留出时间写写明信片啊。加上屋子里有个女孩儿鼾声作响,反而有些睡不着了。整理一下这几天的思绪,慢慢就合上了眼睛,度过在芝加哥的最后一夜。回程的路上,路过了一个挺大的商场,姑娘们都很兴奋。四个半小时的购物时间看来根本不够。商场里的导购各个都像个小魔法师,变着法的让顾客开心,不管有没有消费。买到便宜又好看的东西也可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啊。下午回到车上,左邻右舍都在展示自己的战果,我就安心得在旁边啃苹果,觉得这样热闹的时间也不多啊。
最后,四天的芝加哥观光游就这样结束了。也许,人总是会对“第一次”有些执念。这座风之城是我踏入美国领土后的见到的第一座城市,虽然只是在机场转机,但它的意义仿佛已经有些不同了。
芝加哥的神奇之处在于:她浓妆艳抹,涂脂抹粉,又绝世独立,孤芳自赏。常年风吹雨打,她多了些钢铁坚硬的气质。又可能因为是她傍着Lake Michigan湖的原因,当密布的阴云散去,她又变得明媚清新。
终于走出了Ames村。倒不是对这修生养性的生活有太多的排斥,只是课业压力太大,对家人朋友的思念无处得以慰藉,情感上总是缺少一些寄托,竟然对去芝加哥这样的城市观光有了深深的期待。周五最后一节课时心都飞走了。临走之前又在Shelly家搜刮到了舒服的鞋子(老美同学真是太慷慨太贴心太美好有没有),只等着第二天一大早踏上去往芝加哥的大巴车。
这次因为是学校组织的,一开始对同行的人并没有太多期待;而且看到行程单上居然有两个半天都在购物,全程只有四天啊,路程也要十二个小时,所以自己心里不是很满意,只用安全,方便来安慰自己。19号早上一大早就醒了,煮了点饺子,吃完后背上背包就去了车站。天还没亮,没有风的原因也不冷,偶尔会有两只小动物跑过去。然后就见了第一个volunteer Rachel, 一个很漂亮的美国女孩儿,热情地和人打招呼。安顿好了之后,因为车子还要去其他几个地方接附近的同学,很快就开走了。小眯了一下,睁开眼睛,车子里居然也满了。旁边坐了一个中年的中国女人,和妈妈是一样的年纪,一路上就说开了。然后我就深深的发现自己对中年人的吸引力比想象的还要大。坐车时旁边搭讪的从来都是叔叔阿姨和老爷爷(上次冲动去麦迪逊的时候还被旁边的“伏地魔”拉去吃芝加哥著名的Lou Mitchell家的早餐)。下午五点才到目的地,芝加哥。在市区路过之前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瞎晃荡的几条街还有运河的时候,心里激动,表面却不能有太多波澜。没人诉说啊。哦,对了,来的路程中间还横穿了一次密西西比河,这意义应该就跟在国内跨个黄河长江似的吧。这次住在Hi-hostel,设施条件,算是我住过的hostel当中比较不错的了。
晚上是第一个自由时间,屋子里有七个中国女孩儿,算我,还有一个厄瓜多尔来得访问学者,但是和国内来得访学气质一点都不一样,背个大背包,高兴时还会像小孩儿一样蹦起来。Anyway,大家迟迟不能找出来吃饭的地方。后来有个大姐样的女孩儿(后来得知,却是也是个大姐,都嫁了人了)说,有个阿姨跟她推荐芝加哥的华埠,又地道的菜可以吃。我和其中两个女孩儿先下去研究怎么买车票。车票买好后,七个人华丽丽地向华埠进发了。一路上总是被围观。估计虽然中国女孩儿挺多的,但是一下子七个嘁嘁喳喳的在车里乱叫,老美尤其是老黑看着我们都觉得压力大啊。我自己看着压力都大。到了华埠,因为太饿了,看到第一家就冲进去,点了些家常菜,现在都忘了名字,反正肉菜都有,居然吃到了空心菜。上了菜之后瞬间就是风卷残云啊。让我想到了上次在苏州东山实习的时候,累到极致在饭馆吃饭也是这样的场景。区别就是这里没有善良的老板娘关照的说“慢慢吃啊,还有的”:)。吃饱了,我们出来一逛,才发现,“老北京”“老上海”“老四川”什么没有啊。我刚絮叨就差“老湖南”了,出门拐个弯就看到老毛头的红色头像上大字写着“老湖南”和“为人民服务”。这里还有个槽点:对面便是中国国民党驻美支部和芝加哥国父纪念馆,上面挂的旗子都是美国国旗和青天白日满地红。华埠还有一家卖中国糕点的小店,我们去过几次,有卖老婆饼啊蝴蝶酥这些中点的地方。我看着蝴蝶酥,就明白了一件事儿:我一直想念的不是蝴蝶酥的味道,而是大半夜的一通电话打过来“死胖子出来,在你们宿舍门口,给你送蝴蝶酥了”;听胖纸淡逼完之后,总是有两个袋子放在面前“这个是给你吃的,这个是给你宿舍同学吃的,别都吃了,回去睡觉吧”。题外话,死胖子你快点来啊,即使不在一个城市,知道你在这块大陆上也会给我带来些慰藉你知不知道啊。跑题了。从华埠出来,女孩儿间有了点分歧。我和其中几个想去千禧园看那个会有倒影的“豆子”,人家的学名叫Cloud Gate。另外几个觉得天晚了又很冷想回住得地方。本来是兵分两路的,但最后又是一行人都去了。下车后还飘起了小雨,但我却乐得自由。晚上的千禧园人相对少些,除了“豆子”下面。四周都是摩天大楼。但这里视野却极其开阔,加上旁边便是art institute of Chicago, 平添了许多艺术气质。现在冰场已经开了。看这那些欢乐的男孩儿女孩儿在冰上一圈一圈的转着,就和电影里面很经典很简单很温馨的场景一样。接下来我们就分别回到住得地方了。
第二天一早,大家都起来了。盛传昨晚 有两个男生出去,身上带的现金,信用卡和护照都被人抢走了,弄得人心惶惶啊。大家都纷纷感叹,还是村儿里好,半夜三点在路上走都不害怕。然后就开始观光了,上午的行程是去Chicago Science and Industry Museum. 因为是圣诞节啦,所以博物馆里有很多应景的摆设。一进门就是一棵硕大的圣诞树,聚集了很多人照相。灯光闪闪很有圣诞的气氛。四周有许多小一号儿的圣诞树,每棵树代表一个国家,挂着代表那个国家的元素。心满意足的逛了一圈,就开始了神奇的“科学之旅”。和大多数科学博物馆一样,这里比较注重实验,注重参与,每样展品都设计成让你可以动动手的样子。介绍的内容其实都是我们初中高中就学过的理化实验,但是设计的趣味十足,我和朋友在二极管的原理那个小屋子里玩儿的不亦乐乎。另外还有一切飞机火车,赛车,轮船的模型,看着都很拉风。因为快到圣诞节了,专门有个展厅展示圣诞节的起源啊,以及其在这个博物馆七十年来是怎么庆祝的,看着十分有爱。中午就简单在博物馆吃了一口,让我想到IKEA和上次带妹妹在中国科技馆的时光了。
下午去了Art Institute of Chicago。上次我短期转车的时候也路过了这里,但是因为时间太短暂,根本没有进去看,只是在大门口转了转。这次可以一饱眼福啦。入口处领语音导览的时候,还和工作人员吐槽,肿么能没有中文的版本呢?日文的都有啊。那个瘦瘦的男子说话很慢很温柔,刚要拉家常,就被同学拉走了。安排的时间太短了,只够把经典的展品看了一遍。那副非常有名的代表了美国民众的Grant Wood的American Gothic,就在这里。另外,我还很喜欢Edward Hopper 的Nighthawk,这幅图是我们Design Building 一楼公共电脑的桌面,看到原画,表示十分激动。此外,现代艺术里面,只喜欢那些乍一看像黑白照片,实际上是油画的作品。这里还有莫奈,梵高,毕加索,达利的作品,这些都是能叫出名字的。还有许多看着很舒服,但是作者并不熟悉的作品。此外,这里还有专门的一个展厅,是建筑与设计的,介绍了river city和它的建筑师Bertrand Goldberg。 我这个伪设计学院学生也跟着小激动了一下。
接下来,整车人都被拉到Willis Tower,原Sears Tower底下,去它103层的Skydeck上看芝加哥全景。这个塔很不要脸的,在上面安俩天线,就说自己还是最高的人工建筑。乘电梯一路到了顶层,天已经黑了,近处的几栋建筑闪着奇异的光,湖面黑洞洞的。再转个弯,可以看到城市沿着道路向远方蔓延开去。你以为是五光十色的城市,在空中看原来都是一样的闪着橙黄的光。总是很喜欢城市的夜景,因为灯光为城市打上了生命的气息,看着仿佛会呼吸一样。从塔上下来,就回到了住处,解散后是自由时间。住一个屋子的七个中国女孩儿带着厄瓜多尔来的carolina去华埠吃好吃的。一开始出门迷了路,走出了一站才坐上地铁,但好歹是找到了地方。这次选了“老北京”,点了些经典的菜,同样是瞬间狼吞虎咽胡吃海塞掉。晚上大家说不乱跑了,怪危险的。但是下了地铁,同行有个女孩儿说我们还是先去附近的那个著名的“Barnes&Nobel”书店转一下。听到这我真是热泪盈眶啊,想到行业还是多少有一些受众的,便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可惜书店关门了,我们只能在门口留个影。大家说明天再来。
第三天早上是shedd’s aquarium。每次在水族馆都会经历几次脊背发凉的感觉,以为一直对鱼眼睛都有说不出来的恐惧。一看到那个空洞的眼睛在我面前穿过,就会紧张的跳起来,甚至尖叫。不过,明丽的珊瑚礁和透明的水母倒是很好看的一些生物,还有海星。白鲸简直是萌物大王,这才是会微笑的白色天使有没有。一直很喜欢毛柔柔的萌物水獭,可惜时间匆忙,没有办法仔细寻找。只能在商店买张明信片。想起来昨天看的微博,有人就水獭竖起两只爪子,比划一个距离的图片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猜想小萌物想表达什么意思。最喜欢的一个解释是“你船底下有个洞,这么大”。从水族馆出来后,被拉到了Navy Pier。阴沉了三天的芝加哥,终于在这一小会儿放了晴,还十分配合嘛。在这闲逛的感觉很轻松,就是稍微有点冷。但是阳光照过来还是暖暖的。同行有个女孩儿干脆坐下来说,我要晒晒太阳了。是啊,再不晒都要发霉了。这样散步,对我来讲,是难得的放松。湖面吹来的风,没有海风那样带着咸咸的味道,相对来讲,柔和一些。这种时候,总是希望时间能够慢点流逝。
这一天剩下的时间都是自由安排了。一部分人要去mignificent mile淘名品,还有一部分人想去上午路过的field museum。我自然是后面那部分人。但是因为要寄明信片的缘故,先要找到附近的邮局。大城市果然有大城市的好,邮局都很漂亮,装饰着圣诞的槲寄生,也有许多这边没有的样子。从美国的邮票就可以看出来美国的融合文化,又专门的纪念伊斯兰教文化的邮票,还有非洲的kwanza节的邮票。相比之下,英国的邮票品种真是少啊,只有女王头像。唯一不同的就是圣诞节期间,有反映这个节日主题的邮票。从邮局出来后,我们便去了Field Museum,这时候时间已经不早了,博物馆四点后就不让进门了,我们坐在公交车上是3点40。下车后还是险些走错了路,不过好在赶在最后的时间前进了门。Field Museum有点像一个natural history museum,我们走马观花的利用一个小时,居然也把每个展厅都看了看。地下展厅展示了土壤里面的构造,旁边的埃及展厅有一些木乃伊和复原了得金字塔内部。一楼主要是动物标本,没有怎么看。二楼有中国展厅和西藏展厅,展示了很多文化上得东西。听到旁边老美在商代的青铜器前面赞叹“这是五千多年前的东西”,我突然觉得那句“中国没有未来,美国没有过去”的评价是多么的贴切。不同的是,美国多少也在尝试尊重别的国家的过去,不知道中国有没有这样的胸襟。Field Museum里还有一个展厅专门给玉器陈列,让我十分陶醉。不知道自己为什么对玉器有这么强烈的爱好。我猜可能是它温和的光泽,冰冷的气度。不俗不艳又气质颇佳。宝石展厅让女孩儿们流连忘返啊,我突然想到忘记在哪里看到,女孩儿总是喜欢闪闪亮亮的东西。二楼还有植物展厅。这个时候已经基本没有什么人了,我们在植物展厅里瞎逛。同行一个很可爱的女孩儿始终纠结为什么苹果会是玫瑰属的。我就卖弄的将邱道长当初给我们讲的简单的分类依据给女孩儿说了一下,结果女孩儿们对我的知识储量表示赞叹,我的虚荣心也瞬间得到了极大地满足。植物展厅出来后是矿物展厅,这就和专业更加贴近了。看到那些让我如数家珍的矿物岩石,突然就感到了这些曾经经历过的事情,总是会在身上留下难以磨灭的痕迹。简单看完了之后,便走进了进化史展厅。这时候已经有工作人员从我们身边走过,说十五分钟之后就闭馆了。于是我们用短短十分钟走过了地球600billion 年的进化史。恐龙化石,三叶虫啊,这里倒是不缺,但是“曾经沧海难为水”啊。去过了伦敦的natural history museum 之后,别的地方真的都是弱爆了有没有。在博物馆一直待到闭馆也是很神奇的经历。
出了博物馆后,我们便坐车回到了市中心出发的地方,也就是芝加哥的公共图书馆。之前很激动,因为在图书馆外面的玻璃窗上看到了尼尔盖曼叔的照片。一个女孩儿提议说我们去里面看看吧,又是深得我心。芝加哥图书馆共有九层,最顶层的名字叫winter garden,感觉很有意境。我们在图书馆的小隔间安静地坐了一会儿聊了聊天,休息一下又出门了。从书店出来后,又有另一个女孩儿建议,我们随便坐个城铁,在市区中穿梭吧。听到这样的提议,我真心想抱抱她。多么美好的建议啊!于是我们坐上了Brown line,在芝加哥著名的Loop区转。两边都是耸立的摩天大厦,玻璃镜面倒影着穿梭而去的城铁。玻璃后面各色人等不同,有人又在伏案忙碌,有人三五小组在激烈的讨论,有人在汗流浃背的健身,有人在发呆。城铁仿佛悬浮在空中,呼啸着穿城而过,有浓重的机器色彩。
重新回到地面后,我们选择先回到了昨晚只在门口留影的Barnes & Nobel书店。在书店里,总是喜欢行走在一排一排的书架中间,感受书能够给人带来安静的力量。接下来在介绍芝加哥的各种信息的区域附近,我和一个女孩儿席地而坐,开始找可以去吃顿好吃的地方。我们竟然不谋而合都很想尝试泰国菜,有一家名叫star of siam的饭店,评价又高,价格又不贵,离那个mignificent mile还比较近,于是决定待会儿去那打牙祭。在书店还转到打折书区,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原价要近40刀的Nature’s greatest events的画集,竟然只要7刀左右,而且还是新书。我二话没说,自然是买下这本书啊。心中窃喜的样子被同行看出来,说“你激动的连路都不会走了”。在地铁站里终于看到“卖艺”的了,总算没白来。Star of siam 真是个好地方,就餐环境又好,服务员态度又佳,长的又很帅气,菜品的口味也很独特。四个女孩儿一开始先狼吞虎咽填饱肚子,然后开始嘁嘁喳喳聊天,度过了很愉快的一段时光,以至于都没有意识到流逝得有多快。从饭店出来后,往magnificent mile那个方向走得时候,居然又碰到了一间小书店,名字都很好听,叫“after wards”。这里旧书更多些。神奇的是,我正在扫货的时候,一个姑娘拿着一本书过来说“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吧,你看过这本书么?”我一看,竟是蒋彝的《三藩市画记》(the silent traveler in San Francisco)的英文原版,因为是二手书,才5刀。我就激动了,开始如数家珍地跟姑娘讲这位蒋先生的故事。末了我问她,你怎么知道我会知道这位作者,她说我和她的一个朋友很像,而她的朋友就很喜欢蒋彝。你看,相似的人,永远有办法找到自己的归属。
另外,这个晚上很大一部分时间,都在迷路。其实也没有那么久,只不过在精神紧张的时候,就会觉得这样的时间很久。不过,最后大家终于找到地铁站,回到住处时已经将近十二点钟。我还要留出时间写写明信片啊。加上屋子里有个女孩儿鼾声作响,反而有些睡不着了。整理一下这几天的思绪,慢慢就合上了眼睛,度过在芝加哥的最后一夜。回程的路上,路过了一个挺大的商场,姑娘们都很兴奋。四个半小时的购物时间看来根本不够。商场里的导购各个都像个小魔法师,变着法的让顾客开心,不管有没有消费。买到便宜又好看的东西也可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啊。下午回到车上,左邻右舍都在展示自己的战果,我就安心得在旁边啃苹果,觉得这样热闹的时间也不多啊。
最后,四天的芝加哥观光游就这样结束了。也许,人总是会对“第一次”有些执念。这座风之城是我踏入美国领土后的见到的第一座城市,虽然只是在机场转机,但它的意义仿佛已经有些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