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第花开》——读书笔记
看到@lavalie的摘抄觉得是本很妙的书。感觉佛法并不是向佛祖寻求庇佑,而是学会放下对某些事物执着的追求。“此乃痛苦,当知痛苦。”无论是否信佛推荐阅读“安乐”、“珍宝人生”“出离心”“菩提心” 1. 放下执著就会安乐。 2. 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 3. 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 4. 什么是快乐呢?痛苦消失就是快乐。不要把快乐看得太严重,好像不郑重其事付出十二分的努力就不能得到它似的。事实并非如此。再普通的人再平凡的生活里也充满快乐。 5. 静坐的一个入门方法便是观察自己的呼吸,心静下来就会体验到每一次气息的吐纳都充盈着喜悦的能量。即使在纷扰的日常生活中,你也能体会到这一点。 6. 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可是人们要么因为心不够静,察觉不到它们;要么因为快乐转瞬即逝,来不及充分感受。如果人们能像观察自己脸上的斑点皱纹那样,去了解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都带着淡淡的喜悦。如果人们不是把快乐一味寄托于瞬息万变的外部世界带给人的刺激,那么快乐的感受是可以延长、扩大的。 7. 痛苦源自于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著和对周遭事物的执著。 8. 很多时候,我们恰恰需要做减法。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仔细观察下,我们深深执著的人、事物、状态等一切,没有一样对我们的生活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把快乐寄托在向外驰求上,就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越不满足。 9. 如果我们认为生活中有痛苦是正常的,人生本来如此,我们则能更好地集中精力处理问题本身,而不是无谓地纠缠在愤愤不平的情绪中。 10. 问题若有办法解决,就不必要担心;若没办法解决,担心也没有用。 11. 我们不喜欢无常,因为它总在试图向我们传达另一个让人深感威胁的信息:任何事物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无我”的,都没有永恒、固有、实存的性质。事物皆观待因缘而生灭。 12. 时间也是空间,隔开了灾难与我们。对大多数人来说,只有隔着适当的距离,才能把事物看得更清楚;而太近,会被情绪淹没,太远,就遗忘了。 13. 所以修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一是替其他众生着想,二是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 14. 生活就像我们手里握着的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15. 人们孤独、烦闷或者感觉有压力的时候,会喝酒、暴饮暴食、购物、打电话、上网,或者窝在沙发里不停地换电视频道,反正就是不想留一点空间给自己去面对那份孤独、烦闷或压力。用来帮助我们逃避不安的种种活动本身又会带来新的烦恼和问题。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适,而实际做的却是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如此循环往复,更强化了我们的恐惧。 16. 布施的关键不是这样做到底能为他人解决多大的问题,而是我们能藉此学习放掉自己的执著。 17. 佛陀教我们以开放的心去看去听,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看到和听到。 18. 我们可以承认自己无知、不再固执己见、不再懒惰地满足于过“二手生活”。每天让自己的心安静片刻只为单纯地去听去看去感受。 19. 日常生活中,自以为是有时还表现为自卑。坚持认为自己一无是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这个观点,这不是自以为是又是什么?自卑与自负一样,遮蔽了我们的当下,使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同时也阻碍了我们与外界的交流。因为缺乏交流,我们感觉孤单、孤立。“认为自己是唯一的”会放大我们的感受 20. 慈悲不仅是针对他人,也针对自己,并且首先是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21. 我们喜欢夸大内心的感受,尤其是负面的感受,虽然这样做会加重自己的痛苦,但我们因为不想把心打开,不想原谅某个人,或者不想面对真相,而宁愿相信自己深受伤害。 22. 某些情况下,我们也许会发现对亲近的人反而更难以无条件地去爱,因为亲密的人之间往往有太多执著。我们心里会有许多的期望和要求,要求对方完全理解、欣赏、领受、符合我们的心意,不然便感觉失落、痛苦。束缚在这种心态当中,去爱就意味着准备去受伤害。 23. 对亲近的人,我们并不缺少爱,而是缺少宽容和放松。 24. 生活中遇到的每一个人都会令我们的人生有意义,但那些爱我们的人,让你我的人生不仅有意义而且美好。仅为这一点,我们也应该对他们心怀感激。 25. 可恶之人总能一眼看到我们的弱点,直戳痛处,因此与他的相遇正是我们修行的良机。一切痛苦都来自于自己的执著,如果有人让我们痛苦,我们首先应该检视的是自己。 26. 嫉妒心像是探照灯,照见潜藏在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执著。
-
千山飞雪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2-02-06 12:5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