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文化强国之间的理论差异
诸文化强国之间的理论差异
文化强国:法、德、美、英。
愈来愈发现,诸文化强国之间存在着非常鲜明的个性差异。鉴于本人读书范围的局限,该文只分析文学理论,或者说,广义上的理论(包括文学理论、哲学、思想史、观念史、社会学、人类学等)中的诸国之间的诧异。
首先是法国,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法国一打喷嚏,世界就感冒。这句话足以见得法国在文化中的主导(domination)地位。从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开始,法国的文学与理论就开始登上了阿尔卑斯山的顶峰。新古典主义统治了欧洲近两百年之久。18世纪的启蒙运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都肇始于法国,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运动也是开启了现代主义的先声。20世纪的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超现实主义、新小说等文学流派。这些就不详说了,重点在20世纪的文学理论。
20世纪的文学理论,我们发现,名声最大的、也是引领着批评走向的,基本都出自于法国之手。萨特、福柯、罗兰·巴特、德里达等,甚至也包括索绪尔(瑞士法语区)、波伏娃、列维·斯特劳斯、拉康等。就当前的西方理论界来说,福柯、巴特、德里达的影响还在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他们的先锋地位,也无人超越。甚至,在文化界,他们的名字都成了一种时尚与潮流的代名词。
再看看德国,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德国,他们很少有前线的锋锐的理论旗手。虽说也出了诸多有影响力的理论家,如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伽德默尔、狄尔泰、姚斯等人,但他们的影响力也无法与福柯、德里达等人相比。真正有影响力的理论学派也就只有法兰克福学派、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但是,当坐下来好好反思一下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20世纪文学理论虽然说产生了众多流派,这些流派的创新、反拨、颠覆能力也可谓是让世界为之震惊。然而,我们有没有想过,这形形色色的理论系统背后最根本的支柱是什么?无非就是康德、黑格尔、尼采、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众多哲学思想家。那些理论流派研究来研究去,无论怎么“独创”,无论怎么颠覆,他们都逃不出这些伟大的德国思想家的手心。甚至即便是福柯,一个20世纪最具独创性和颠覆性的理论家,他的思想也是出炉于康德和尼采(康德,人类思想史的一个奇迹)。这正如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一书中所提出的理念。
再来看看英美,之所以可以把英美放在一起说,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个性比较相似,也是因为理论界的一个习惯的二元划分:欧洲大陆学派和英美学派。但,话又说回来,尽管英美的渊源关系(包括语言、血统等)客观的存在着,但若说英美的理论个性很像,那也是十分荒谬的。所以,最好还是分开而论。
在理论方面,美国的气势要远远压倒于英国。法国的批评家在引领着理论的走向,而他们的思想只有传入到美国,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除了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符号学等在本国也成了一番大气候)。我们发现,真正蔚为壮观的理论是在美国,可谓是遍地开花。20世纪的所有流派基本都在美国生根发芽。所有理论,一旦传到美国,就能开花、结果,最重要的是,还能杂交出更多新的理论学说。诸如后叙事学、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大众文化等。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继承人主要在美国,如耶鲁的Paul de Man, J. Hillis Miller, Geoffrey Hartman, Barbara Johnson等。同样的,拉康女性主义的继承者Luce Irigaray, Elaine Showalter, Sandra Gilbert, Susan Gubar等。并且美国的理论家的数量也是诸国可望而不可即的。另外,很重要的一点,美国也是研究者和学者的聚集地。
英国的理论影响力主要在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印象批评,唯美主义运动以及早期的新批评。尤其是早期的新批评产生一些重要的理论批评家如T.S.艾略特,理查兹,F.R.levis,燕卜逊等,他们都对美国新批评派产生了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艾略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开启了20世纪的西方的批评潮流。后期的英国批评界走向衰落,唯一可以值得说的是,英国社会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繁荣。马克思·韦伯,以赛亚·伯林,特里·伊格尔顿等,对20世纪的社会学产生深远影响。另外,以伍尔夫为代表的英美女性主义,最终主力军也都卷入了美国学界。但无论是美国的女性主义,还是英国女性主义,它们都与法国女性主义有着天壤之别。正像维维安·弗里斯特说的那样,“当英美批评家在历史里寻觅女性的同时,法国女作家们却在“无意识”里寻找女性”。这一点,我们也看得出法国与英美理论界的根本区别。
另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了俄罗斯,莫斯科也决不是一个思想的废都。能出现雅各布逊和巴赫金的地方,谁都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
综上简单的梳理,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真的很难总结):
法国的理论家,一直在“发明”和“制造”理论,并且引领着理论的潮流和走向。他们的理论最具理论性。思想最自由,也最少受现实世界的束缚。法国的革命,法国的时装、时尚等的特点也与之类似。
德国的理论家,多数属于哲学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理论的影响一般都是潜移默化的,稳重的,但却是经久不衰。这可能跟他们的哲学的反思精神有关。哲学的素养和思维能力使得他们习惯于做深刻而缜密的反思,使自己的思想成为系统。他们的思想体系太庞大,以至于很长时间都无人脱颖,但若有人脱颖而出,就可能会永垂不朽。他们比法国批评家看问题要深刻、缜密,也更久远,但也正因为如此,致使他们可能会被自己更多的思想所束缚,甚至裹足不前。缺少法国批评家的“发现”精神。而且,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他们的思想缺少活力,一般人可能不会对这提起兴趣,致使他们的文化只能是精英族的文化。
美国的理论家,踏实与实用,或许是他们最大的特点。所以他们才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学者、理论家。杜威和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对他们影响非常之大。因此,他们的理论更注重研究和实践,也使得美国这块地方是诸国诸派理论的一个实践场,也是一个庞大的竞技场。因此,他们缺少法国的自由创新,总是在别人的影响下成长。他们在实用主义哲学精神的主导下,使得他们缺少德国的思辨哲学的缜密与逻辑,以及深刻的反思性。但理论的繁荣至极却只是,甚至只能是属于这样的一个国家。同时,他们也并缺少创新,而是在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的创新。思想的混杂,多文化的交融使得他们能够非常擅于借用前人的理论来发展和创新属于自己的理论。
英国,在理论方面,是一个注重无功利的审美,同时又立足于现实世界的国度。拥有伟大的浪漫的传统使得他们并不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但他们坚守伟大的人文主义传统。从而形成了他们这种趋于保守的民族性格,因此他们崇尚高贵与贵族的气质,以及“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审美原则。至少在这一点,有点古希腊的传统。同时,他们总是能够直面于当下的现实世界。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女性主义注重现实中的女性被压迫的现状,如玛丽·伊格尔顿所说,英国女性主义“相信存在一个确定的女性传统,它像珍宝一样被埋藏在文学史里……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任务是把它挖掘出来、洗刷干净,然后公开展示”。而法国的女性主义的观点是,我们甚至无法知道什么是女性(参考波伏娃《第二性》)。同时,他们的社会学的繁荣也正因为立足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下的反思。
上面只能是很笼统的概括一下,我所认为的,诸国理论之间的差异以及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然而,究竟为什么会有存在这样如此大的差异,也不是我三言两语能够说的明白的。这里面牵涉着太多东西,历来都众说纷纭。法国19世纪分别代表三个阶段的三大批评家(斯达尔夫人、圣伯夫、泰纳)的理论对此都有很详尽也很有说服力的解释。或许,我们自己也能推测出个大概,无非就是:民族、地域、“气氛”(atmosphere)等。在20世纪,自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的提出,或许,集体无意识已成为了解释这种差异的主导(domination)。
这实在是一个大的问题,我们暂且不去管它了,来想想自己吧。既然我们已经看到了诸国之间的强大的差异,那么,Which is your choice?Which is your love best? Which is your most probably involvement?或许,不同的选择,可以看得出我们个性的异同。不过,或许,你可能无从取舍。
2011.11.10
文化强国:法、德、美、英。
愈来愈发现,诸文化强国之间存在着非常鲜明的个性差异。鉴于本人读书范围的局限,该文只分析文学理论,或者说,广义上的理论(包括文学理论、哲学、思想史、观念史、社会学、人类学等)中的诸国之间的诧异。
首先是法国,一句广为流传的俗语,法国一打喷嚏,世界就感冒。这句话足以见得法国在文化中的主导(domination)地位。从17世纪的新古典主义开始,法国的文学与理论就开始登上了阿尔卑斯山的顶峰。新古典主义统治了欧洲近两百年之久。18世纪的启蒙运动、19世纪的现实主义、自然主义都肇始于法国,19世纪末的象征主义运动也是开启了现代主义的先声。20世纪的存在主义、荒诞派戏剧、超现实主义、新小说等文学流派。这些就不详说了,重点在20世纪的文学理论。
20世纪的文学理论,我们发现,名声最大的、也是引领着批评走向的,基本都出自于法国之手。萨特、福柯、罗兰·巴特、德里达等,甚至也包括索绪尔(瑞士法语区)、波伏娃、列维·斯特劳斯、拉康等。就当前的西方理论界来说,福柯、巴特、德里达的影响还在不断渗透到各个领域,他们的先锋地位,也无人超越。甚至,在文化界,他们的名字都成了一种时尚与潮流的代名词。
再看看德国,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德国,他们很少有前线的锋锐的理论旗手。虽说也出了诸多有影响力的理论家,如本雅明、阿多诺、马尔库塞、伽德默尔、狄尔泰、姚斯等人,但他们的影响力也无法与福柯、德里达等人相比。真正有影响力的理论学派也就只有法兰克福学派、阐释学和接受美学。但是,当坐下来好好反思一下的时候,我们却发现一个惊人的现象:20世纪文学理论虽然说产生了众多流派,这些流派的创新、反拨、颠覆能力也可谓是让世界为之震惊。然而,我们有没有想过,这形形色色的理论系统背后最根本的支柱是什么?无非就是康德、黑格尔、尼采、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众多哲学思想家。那些理论流派研究来研究去,无论怎么“独创”,无论怎么颠覆,他们都逃不出这些伟大的德国思想家的手心。甚至即便是福柯,一个20世纪最具独创性和颠覆性的理论家,他的思想也是出炉于康德和尼采(康德,人类思想史的一个奇迹)。这正如布鲁姆在《影响的焦虑》一书中所提出的理念。
再来看看英美,之所以可以把英美放在一起说,不仅仅是因为它们的个性比较相似,也是因为理论界的一个习惯的二元划分:欧洲大陆学派和英美学派。但,话又说回来,尽管英美的渊源关系(包括语言、血统等)客观的存在着,但若说英美的理论个性很像,那也是十分荒谬的。所以,最好还是分开而论。
在理论方面,美国的气势要远远压倒于英国。法国的批评家在引领着理论的走向,而他们的思想只有传入到美国,才能产生巨大的影响力(除了结构主义、女性主义、符号学等在本国也成了一番大气候)。我们发现,真正蔚为壮观的理论是在美国,可谓是遍地开花。20世纪的所有流派基本都在美国生根发芽。所有理论,一旦传到美国,就能开花、结果,最重要的是,还能杂交出更多新的理论学说。诸如后叙事学、后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大众文化等。德里达解构主义的继承人主要在美国,如耶鲁的Paul de Man, J. Hillis Miller, Geoffrey Hartman, Barbara Johnson等。同样的,拉康女性主义的继承者Luce Irigaray, Elaine Showalter, Sandra Gilbert, Susan Gubar等。并且美国的理论家的数量也是诸国可望而不可即的。另外,很重要的一点,美国也是研究者和学者的聚集地。
英国的理论影响力主要在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印象批评,唯美主义运动以及早期的新批评。尤其是早期的新批评产生一些重要的理论批评家如T.S.艾略特,理查兹,F.R.levis,燕卜逊等,他们都对美国新批评派产生了非常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尤其艾略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开启了20世纪的西方的批评潮流。后期的英国批评界走向衰落,唯一可以值得说的是,英国社会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繁荣。马克思·韦伯,以赛亚·伯林,特里·伊格尔顿等,对20世纪的社会学产生深远影响。另外,以伍尔夫为代表的英美女性主义,最终主力军也都卷入了美国学界。但无论是美国的女性主义,还是英国女性主义,它们都与法国女性主义有着天壤之别。正像维维安·弗里斯特说的那样,“当英美批评家在历史里寻觅女性的同时,法国女作家们却在“无意识”里寻找女性”。这一点,我们也看得出法国与英美理论界的根本区别。
另外,我们也不能忽视了俄罗斯,莫斯科也决不是一个思想的废都。能出现雅各布逊和巴赫金的地方,谁都不应该忽视它的存在。
综上简单的梳理,我们可以总结一下(真的很难总结):
法国的理论家,一直在“发明”和“制造”理论,并且引领着理论的潮流和走向。他们的理论最具理论性。思想最自由,也最少受现实世界的束缚。法国的革命,法国的时装、时尚等的特点也与之类似。
德国的理论家,多数属于哲学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对理论的影响一般都是潜移默化的,稳重的,但却是经久不衰。这可能跟他们的哲学的反思精神有关。哲学的素养和思维能力使得他们习惯于做深刻而缜密的反思,使自己的思想成为系统。他们的思想体系太庞大,以至于很长时间都无人脱颖,但若有人脱颖而出,就可能会永垂不朽。他们比法国批评家看问题要深刻、缜密,也更久远,但也正因为如此,致使他们可能会被自己更多的思想所束缚,甚至裹足不前。缺少法国批评家的“发现”精神。而且,还有一个缺点就是,他们的思想缺少活力,一般人可能不会对这提起兴趣,致使他们的文化只能是精英族的文化。
美国的理论家,踏实与实用,或许是他们最大的特点。所以他们才会出现如此众多的学者、理论家。杜威和詹姆斯的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对他们影响非常之大。因此,他们的理论更注重研究和实践,也使得美国这块地方是诸国诸派理论的一个实践场,也是一个庞大的竞技场。因此,他们缺少法国的自由创新,总是在别人的影响下成长。他们在实用主义哲学精神的主导下,使得他们缺少德国的思辨哲学的缜密与逻辑,以及深刻的反思性。但理论的繁荣至极却只是,甚至只能是属于这样的一个国家。同时,他们也并缺少创新,而是在一步一步的脚踏实地的创新。思想的混杂,多文化的交融使得他们能够非常擅于借用前人的理论来发展和创新属于自己的理论。
英国,在理论方面,是一个注重无功利的审美,同时又立足于现实世界的国度。拥有伟大的浪漫的传统使得他们并不缺少发现美丽的眼睛。但他们坚守伟大的人文主义传统。从而形成了他们这种趋于保守的民族性格,因此他们崇尚高贵与贵族的气质,以及“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审美原则。至少在这一点,有点古希腊的传统。同时,他们总是能够直面于当下的现实世界。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的女性主义注重现实中的女性被压迫的现状,如玛丽·伊格尔顿所说,英国女性主义“相信存在一个确定的女性传统,它像珍宝一样被埋藏在文学史里……女性主义批评家的任务是把它挖掘出来、洗刷干净,然后公开展示”。而法国的女性主义的观点是,我们甚至无法知道什么是女性(参考波伏娃《第二性》)。同时,他们的社会学的繁荣也正因为立足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之下的反思。
上面只能是很笼统的概括一下,我所认为的,诸国理论之间的差异以及存在这种差异的原因。然而,究竟为什么会有存在这样如此大的差异,也不是我三言两语能够说的明白的。这里面牵涉着太多东西,历来都众说纷纭。法国19世纪分别代表三个阶段的三大批评家(斯达尔夫人、圣伯夫、泰纳)的理论对此都有很详尽也很有说服力的解释。或许,我们自己也能推测出个大概,无非就是:民族、地域、“气氛”(atmosphere)等。在20世纪,自从荣格的“集体无意识”概念的提出,或许,集体无意识已成为了解释这种差异的主导(domination)。
这实在是一个大的问题,我们暂且不去管它了,来想想自己吧。既然我们已经看到了诸国之间的强大的差异,那么,Which is your choice?Which is your love best? Which is your most probably involvement?或许,不同的选择,可以看得出我们个性的异同。不过,或许,你可能无从取舍。
2011.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