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色2005——Old Story
杂色2005
2005之红色
我现在过的日子,用句《桃花源记》里的话说就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些事到底是今年还是去年做的,记忆已经模糊一片了。不过,总还有些事情仿佛染着鲜艳的颜色,易于辨识。
《星战3》的上映对我可能是件很重要的事,虽然对于那些熟知帝国军装备和共和国政治的星战迷来说,我只能算普普通通的热爱。但毕竟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科幻电影,是我很多梦想的起源。所以你该能想象到,当5月19日白天,我还在为第六期的文章和《星战》增刊而奋斗时,是一种什么样焦虑的心情。那天晚上,我去华星看了临近午夜开演的一场,回到家时,但见一空星斗,万籁俱寂,不由得长长出了一口气。因为做杂志的关系,在看《星战3》之前就了解到了大量的剧情内幕,影片看完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兴奋,反而有点茫然。本意里我并不喜欢这样,我宁愿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去看电影,这样才有无限的期待。这也是工作的一种无奈吧。
4月份时去电影资料馆看“法国电影回顾”则是另一种体验。以我喜欢奇幻的性子,本来想去看看让·谷克多的《美女与野兽》,没想到最后和同事、朋友一起看的居然是阿涅斯·瓦尔达的《扬科叔叔》和《拾荒者》。影片充满了法国人的烂漫随性,和一般“纪录片”果然大不相同。瓦尔达老太太亲自到场,披着条大围巾,精神得不像80多的老妇。门口还碰到《新电影》的一帮编辑,大家很多都是熟识的朋友,打了声招呼,可惜没时间一起吃饭聊天。去之前曾在编辑部里说,不知这么一个电影展能有多少人去看,后来发现我真是低估了中国电影青年的茂盛程度(总的说来,在电影口味上我是个“美国派”)。卡拉克斯要来的那场票早已售罄,看着资料馆中坐得满满的青年男女(只间或有中年和眼光炯炯的老人),你会恍然觉得进入了一个文化磁场。
还在电影资料馆看了一场《乱世佳人》。这里我必须很不好意思地、怯怯地承认,这是我,一个电影杂志编辑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乱世佳人》。看完的感觉是,非常好!非常喜欢那个年代电影讲故事的方式,不紧不慢,有条有理。演技方面就不用多说了。放完电影,一位美国电影学者给我们做了些讲解。有些我已经知道了,比如那场大火的戏,倒塌的大门作为道具曾在很多经典电影中出现过,在《乱世佳人》里终于寿终正寝。有些则没听到过,比如他介绍说,有种好玩的说法是:美国总共就拍了两部电影,一部叫《乱世佳人》,一部叫“其他电影”,以此说明其地位之高。回到家后,我立志要恶补一番,把什么经典一百经典五百全须全尾看个遍!可至今,这个为中华之崛起而看片的庞大工程也只进行了一小部分——要看的片要干的事实在太多太多了。
2005之蓝色
常常有朋友羡慕的说:多好啊,看电影就是工作,有意思啊。可是在一天天跟电影的接触中,似乎无形地也消磨着你的热情。很多时候回到家里,都不想把那些具有深度意义的经典名作放进碟机。它们太庞大了,我困乏的头脑无法容纳。这时候最惬意的,就是关上灯,准备点吃食,看看美剧。
因为要评选年度电影top25,那天我还问一个圈里的朋友,你觉得今年最好的电影是什么?他笑笑说,我觉得今年最好的是美剧。给另一个朋友打电话,他说,看惯了美剧再来看电影,总觉得不够过瘾。两个小时的故事总也避免不了生活片断的感觉,而一个几季的电视剧下来,就是一两百集。那就是一两百个小时的故事啊!在一集一集看的过程中,你会有一种跟主人公呼吸与共、生命相联的感觉。
啊,赞美你,如此多总能带给我轻松时光的好剧集;也痛恨你,花掉了我无数银子的美剧。
还有一只巨大的“魔兽”占领了我的头脑,控制了我的时间。玩这个网游,你真觉得像是生活在了一部魔幻的电影中间,你在这个神奇的艾泽拉斯大陆生活、成长、战斗、结交朋友、买卖货物、到处旅行……真有一种《指环王》般的壮阔和瑰奇!
当然还有音乐,我离不开的“灵魂收容所”。8月的时候,跟朋友去“无名高地”酒吧看了次唐朝的现场演出,交钱之后,门口的人在你胳膊上印一个戳,然后放你进去。这场景在美国电影中见过很多次,倒是第一次亲身享受这种待遇,心里不知怎么就涌现出打了戳子的生猪形象来。这是我2005年最爽快的一个晚上,让我觉得毕竟青春还没有走远,还可以在激情的音乐中挥舞手臂,梦回唐朝。当然丁武真的是老了。“我小时候和他住在一个大院里”,后来我对同事说。“你已经说过了。”我尴尬地笑笑。一起待的时间长了,有些废话会反复出现,那些心里深处的却可能永远无法出口。
2005之黑色
杂志上的博客栏目开办半年多,我自己的blog却已经荒芜好久了。工作性质的写作似乎已经耗光了我的精力。很多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始终还是草稿。另一方面,又越来越觉得,有很多东西难以言说。真个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就说跟我们杂志关系密切的作者王崴吧。他的离去是在十一之前,后来杂志论坛上有读者问,你们怎么不说说他呢?这么好的作者。其实一直想就王崴说点什么,可到今天,我想起来心里仍然乱乱的,又不知说什么好。
算起来我和王崴并不是非常熟的朋友,不过是约稿多了,也便成了朋友。我很少打心眼里佩服别人,但对王崴,我真是佩服甚至妒忌他的文笔和才华。有些人天生就是写东西的料。而妙笔生花又博学广识的,多少人里也找不出来啊。偏生王崴就是。举凡天文地理军事政治艺术科学……没有他不能写的东西。我们编辑部里流传着“有困难,找王崴”的格言。这个胖子又是个极温和的好人。他在家里用投影搞《指环王》三集连放,邀请朋友们参加,本来不算特别熟的我也凑了个热闹。他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的靠垫、点心、饮料,一次次去接不认路的朋友,忙前忙后。望着他家里大幅的原版电影海报,还有3米多高的碟柜(所有碟他都按字母排列了顺序并在电脑中做了索引),我感觉这真是一个为电影而生的人,那真是一个美妙的电影之夜。
想起冯至的文章里曾提到过瑞士山村里的一则墓志铭“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走到这里就死了。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请给他作个祈祷。”我也请一切爱电影的朋友,为王崴做个祈祷。他的真名叫王晓春。
我们的2006年,继续爱生活,爱电影。
2005之红色
我现在过的日子,用句《桃花源记》里的话说就是“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有些事到底是今年还是去年做的,记忆已经模糊一片了。不过,总还有些事情仿佛染着鲜艳的颜色,易于辨识。
《星战3》的上映对我可能是件很重要的事,虽然对于那些熟知帝国军装备和共和国政治的星战迷来说,我只能算普普通通的热爱。但毕竟这是我最早接触到的科幻电影,是我很多梦想的起源。所以你该能想象到,当5月19日白天,我还在为第六期的文章和《星战》增刊而奋斗时,是一种什么样焦虑的心情。那天晚上,我去华星看了临近午夜开演的一场,回到家时,但见一空星斗,万籁俱寂,不由得长长出了一口气。因为做杂志的关系,在看《星战3》之前就了解到了大量的剧情内幕,影片看完了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兴奋,反而有点茫然。本意里我并不喜欢这样,我宁愿在毫不知情的状况下去看电影,这样才有无限的期待。这也是工作的一种无奈吧。
4月份时去电影资料馆看“法国电影回顾”则是另一种体验。以我喜欢奇幻的性子,本来想去看看让·谷克多的《美女与野兽》,没想到最后和同事、朋友一起看的居然是阿涅斯·瓦尔达的《扬科叔叔》和《拾荒者》。影片充满了法国人的烂漫随性,和一般“纪录片”果然大不相同。瓦尔达老太太亲自到场,披着条大围巾,精神得不像80多的老妇。门口还碰到《新电影》的一帮编辑,大家很多都是熟识的朋友,打了声招呼,可惜没时间一起吃饭聊天。去之前曾在编辑部里说,不知这么一个电影展能有多少人去看,后来发现我真是低估了中国电影青年的茂盛程度(总的说来,在电影口味上我是个“美国派”)。卡拉克斯要来的那场票早已售罄,看着资料馆中坐得满满的青年男女(只间或有中年和眼光炯炯的老人),你会恍然觉得进入了一个文化磁场。
还在电影资料馆看了一场《乱世佳人》。这里我必须很不好意思地、怯怯地承认,这是我,一个电影杂志编辑第一次完整地看完《乱世佳人》。看完的感觉是,非常好!非常喜欢那个年代电影讲故事的方式,不紧不慢,有条有理。演技方面就不用多说了。放完电影,一位美国电影学者给我们做了些讲解。有些我已经知道了,比如那场大火的戏,倒塌的大门作为道具曾在很多经典电影中出现过,在《乱世佳人》里终于寿终正寝。有些则没听到过,比如他介绍说,有种好玩的说法是:美国总共就拍了两部电影,一部叫《乱世佳人》,一部叫“其他电影”,以此说明其地位之高。回到家后,我立志要恶补一番,把什么经典一百经典五百全须全尾看个遍!可至今,这个为中华之崛起而看片的庞大工程也只进行了一小部分——要看的片要干的事实在太多太多了。
2005之蓝色
常常有朋友羡慕的说:多好啊,看电影就是工作,有意思啊。可是在一天天跟电影的接触中,似乎无形地也消磨着你的热情。很多时候回到家里,都不想把那些具有深度意义的经典名作放进碟机。它们太庞大了,我困乏的头脑无法容纳。这时候最惬意的,就是关上灯,准备点吃食,看看美剧。
因为要评选年度电影top25,那天我还问一个圈里的朋友,你觉得今年最好的电影是什么?他笑笑说,我觉得今年最好的是美剧。给另一个朋友打电话,他说,看惯了美剧再来看电影,总觉得不够过瘾。两个小时的故事总也避免不了生活片断的感觉,而一个几季的电视剧下来,就是一两百集。那就是一两百个小时的故事啊!在一集一集看的过程中,你会有一种跟主人公呼吸与共、生命相联的感觉。
啊,赞美你,如此多总能带给我轻松时光的好剧集;也痛恨你,花掉了我无数银子的美剧。
还有一只巨大的“魔兽”占领了我的头脑,控制了我的时间。玩这个网游,你真觉得像是生活在了一部魔幻的电影中间,你在这个神奇的艾泽拉斯大陆生活、成长、战斗、结交朋友、买卖货物、到处旅行……真有一种《指环王》般的壮阔和瑰奇!
当然还有音乐,我离不开的“灵魂收容所”。8月的时候,跟朋友去“无名高地”酒吧看了次唐朝的现场演出,交钱之后,门口的人在你胳膊上印一个戳,然后放你进去。这场景在美国电影中见过很多次,倒是第一次亲身享受这种待遇,心里不知怎么就涌现出打了戳子的生猪形象来。这是我2005年最爽快的一个晚上,让我觉得毕竟青春还没有走远,还可以在激情的音乐中挥舞手臂,梦回唐朝。当然丁武真的是老了。“我小时候和他住在一个大院里”,后来我对同事说。“你已经说过了。”我尴尬地笑笑。一起待的时间长了,有些废话会反复出现,那些心里深处的却可能永远无法出口。
2005之黑色
杂志上的博客栏目开办半年多,我自己的blog却已经荒芜好久了。工作性质的写作似乎已经耗光了我的精力。很多自己真正想写的东西,始终还是草稿。另一方面,又越来越觉得,有很多东西难以言说。真个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就说跟我们杂志关系密切的作者王崴吧。他的离去是在十一之前,后来杂志论坛上有读者问,你们怎么不说说他呢?这么好的作者。其实一直想就王崴说点什么,可到今天,我想起来心里仍然乱乱的,又不知说什么好。
算起来我和王崴并不是非常熟的朋友,不过是约稿多了,也便成了朋友。我很少打心眼里佩服别人,但对王崴,我真是佩服甚至妒忌他的文笔和才华。有些人天生就是写东西的料。而妙笔生花又博学广识的,多少人里也找不出来啊。偏生王崴就是。举凡天文地理军事政治艺术科学……没有他不能写的东西。我们编辑部里流传着“有困难,找王崴”的格言。这个胖子又是个极温和的好人。他在家里用投影搞《指环王》三集连放,邀请朋友们参加,本来不算特别熟的我也凑了个热闹。他在家里准备了许多的靠垫、点心、饮料,一次次去接不认路的朋友,忙前忙后。望着他家里大幅的原版电影海报,还有3米多高的碟柜(所有碟他都按字母排列了顺序并在电脑中做了索引),我感觉这真是一个为电影而生的人,那真是一个美妙的电影之夜。
想起冯至的文章里曾提到过瑞士山村里的一则墓志铭“一个过路人,不知为什么,走到这里就死了。一切过路人,从这里经过,请给他作个祈祷。”我也请一切爱电影的朋友,为王崴做个祈祷。他的真名叫王晓春。
我们的2006年,继续爱生活,爱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