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种孤独——写给默剧《无形的桥》
有的戏剧,适合跟朋友一起观看;而有的,则只属于独自一个人。我不免又自己去蓬蒿剧场看了一场默剧《无形的桥》。观众一样的不多而静默,剧场一样的空旷而昏暗。无需关注其他人,仿佛只我一个人坐在台下,去看那离离合合、纷纷扰扰。
默剧,一种灵魂深处的孤独。没有语言,只有表情,只有肢体动作,只有背景音乐,只有简略的道具,通过此,孤独的饰演,孤独的故事,唤起观众潜意识中的孤独感。
看到话剧的宣传册,往事浮上心头,比佐,这个可爱的人,我应该欣赏过他的表演,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记不得了。一切那么清晰,又是如此遥远。依旧涂白的面庞,略显瘦削的身形,散发着优雅的气息。这次表演加入了两位女性角色,都是白色的上衣,一位着素白的裙子,另一位着黑色的裤子:有点像上个世纪温婉的民国女子。
《无形的桥》并非一个默剧,而是由十三个片段组成,依次是:《暮莲》《河边的少女》《画面里》《听觉与感受力的训练》《爱情约会》《华尔兹的约会》《爱情信笺》《别哭》《橄榄树》《酒店里》《湖上的小船》《离别》《无形的桥》。这多像一本随笔集子啊,取其中之一篇做题目,不同的篇目表现不同的内容,但终究会归结到“作者”的灵魂深处。我作为一位“读者”,两年以后再次翻阅这位“作者”的作品,熟悉的味道迎面而来,似老朋友重逢。
比佐似乎很喜欢表现爱情,这十三个片段的大部分都是表现爱情的,有甜蜜,有悲伤,有失望,有温暖。《暮莲》是第一个表演的,腾格尔演唱的《越人歌》作为了背景音乐(如果我没听错的话),这很让我意外,也略感瑕疵。腾格尔的声音过于苍凉宽广,而《越人歌》的内容则是表达一种深沉真挚的爱恋之情,适合委婉柔和、悠扬缠绵的嗓音来唱。在演员的表演上,也与内容也不甚契合,更是在表现一对男女如何坐上一条船、如何行船,而并没有表现出那种爱慕之情。(题外话:《越人歌》的故事好像涉及基情哦!哈哈哈!)
而同样也是中文歌曲为背景的《橄榄树》一段,女演员使用了手语,把歌词的内涵展现出来,同时又不是简单生硬的表现为了理想前行的流浪者,而是身子曼妙,加入了舞蹈的成分,配以齐豫的独特声音,使这一段表演丰富、柔美。而这位流浪者的背景,是上一片段《别哭》中偎依在长椅上的一对男女。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子使用手偶来逗一个哭泣的女子开心。长椅,哭泣的女子,幽默聪明的男子,虽没有落叶、夕阳,但你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一个公园里,那位女子因为什么而哭泣,那位男子一开始如何不知所措,又通过手偶来取悦女子……这就是默剧的魅力,没有语言上的限制,反而更加激发观众的想象。
《河边的少女》虽然很短暂,但内容中的时间跨度很大。按照我的想象,故事大致如此:一位在溪边浣纱的少女,见到一位男子,两人相爱,生下孩子,同时男子貌似作为征人而客死异乡,女子独自抚养孩子长大,并渐渐老去。这是一个颇有古典韵味的故事,在《诗经》中有很多。红色的绸子在女演员的手上,一会儿是在溪水中浣洗的衣衫,一会儿变作包裹孩子的被子,一会儿又成了长大的孩子。可见道具对模具的重要性。
在这十三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华尔兹的约会》。一男一女两个木偶,在一个人的安排下,逐渐接近,挽腰肢,扶肩膀,贴面颊,那舞台仿佛变作了舞池,相爱的男女翩跹起舞,他们是初相识的,但一见倾心,起舞的时候他们应该在说些悄悄话吧。这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动画电影,最好是我挚爱的黏土动画,最好是《玛丽和马克思》剧组出品的,那个关于友谊,《华尔兹的约会》关于爱情。哦,可惜,最后在那个人的安排下,两个木偶还是分开了。这是象征了命运的安排么?时也,命也?无论是爱情,还是别的,人生总是注定了的,在身后总会有操纵者。我们是一个个玩偶。一个小小的事件发生,我们就此在下一个路口左转,那里会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或者杂草丛生,“几条路,从你的脚下,毫无二致地通向旷野的几个方向”,而你也早已找不到来时的路。
这部戏吸引人的一个地方,还在于十三个片段风格的多变,而不是一味地讲述爱情故事爱情本来就不是人生的全部嘛。《爱情男女》和《酒店里》这两个片段很是幽默。前者讲约会迟到的男子买玫瑰花向女孩道歉而不得,又拿着破败的花转向另一个女孩,也被扇了耳光的故事。比佐在这里把那个男子的扭捏、开心、失落和悲伤表现得惟妙惟肖,略显夸张中饱含幽默。而《酒店里》演的则是,三个人在酒店的一个漆黑的房间里,如何陆续进屋、小心翼翼地寻找床、躺在床上、拽被子,直至第二天早晨醒来互相大叫。如果说前面那个片段的幽默在情节过程中,那么后面这个则在结尾。而后者还是让我想到了京剧《三岔口》。
《爱情信笺》比较短,也比较直白。一位女子收到男子来的信,也许是分手信,也许是诀别信。我更倾向于诀别,会让我联想到林觉民《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陈意映接到此书时,大抵会比戏剧中表现得更悲伤吧。这个片段设置得是比较巧妙的,是为上面我提到的《别哭》做了很好的铺垫,顺延表演下来,也就使十三个短戏之间并不是那么完全割裂开的。
在十三个短戏中,我对情节本身远没有道具更加在意的,是《听觉与感受力的训练》和《湖上的小船》。一个是白长绳和小铃铛,另一个是蜡烛。虽然它们都是非常普通的,且只是辅助于情节的,但我深深地陷入了感触之中。当一名女演员踩在另两个演员牵扯的白长绳,铃铛叮当作响,她不得不小心谨慎——虽然这个戏的重点在于比佐和王小欢的表演,但我却着眼于另一角度;当那支蜡烛在风雨飘摇的小船上燃烧,渡河而过,最后由女子送给了摆渡人,我的心里怆然不已。小心翼翼地生活,但理想的火焰却始终在我的心里燃烧着,渡过河去,还是坚守在此岸,我找不到答案,依然在左右摇摆。当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得久了,会对一切产生感情,吵吵闹闹的损友,深入探讨问题的朋友,熟悉的城市嘈杂声,甚至于那坐过的公交、地铁,那徒步走过的长长街道,那永远灰暗的天空……对于喜欢怀旧的人来说,这很难割舍。
《画面里》《离别》《无形的桥》是比佐的保留节目吧,上次就看到过的。也是最相对最抽象的三个片段,让人的想象空间最大。上次也写过些文字,不再赘述。有没有添加些内容,更细腻些,记不得了。
上周连着看了三个默剧:《关于爱情•四小时》《为四位男演员写的情感戏》和《无形的桥》,各有千秋,看得我有点疲劳,关键是费脑子,本来就不够用。比佐的表演有独特的风格,优雅且轻盈,肢体动作舒展,有的短戏带有舞蹈的韵味;音乐也是三部中我最喜欢的,多变而充满磁性。只是嫌其短,意犹未尽。当你丝毫没有注意到时间的行进,戏却戛然而止,这才是真正的好戏。
忽然想到海子的三句诗,貌似跟这部戏,跟这篇文字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我的头脑中就甭出来了:“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部戏,十三篇,于我而言,确是十三种孤独。
默剧,一种灵魂深处的孤独。没有语言,只有表情,只有肢体动作,只有背景音乐,只有简略的道具,通过此,孤独的饰演,孤独的故事,唤起观众潜意识中的孤独感。
看到话剧的宣传册,往事浮上心头,比佐,这个可爱的人,我应该欣赏过他的表演,什么时候什么地点,记不得了。一切那么清晰,又是如此遥远。依旧涂白的面庞,略显瘦削的身形,散发着优雅的气息。这次表演加入了两位女性角色,都是白色的上衣,一位着素白的裙子,另一位着黑色的裤子:有点像上个世纪温婉的民国女子。
《无形的桥》并非一个默剧,而是由十三个片段组成,依次是:《暮莲》《河边的少女》《画面里》《听觉与感受力的训练》《爱情约会》《华尔兹的约会》《爱情信笺》《别哭》《橄榄树》《酒店里》《湖上的小船》《离别》《无形的桥》。这多像一本随笔集子啊,取其中之一篇做题目,不同的篇目表现不同的内容,但终究会归结到“作者”的灵魂深处。我作为一位“读者”,两年以后再次翻阅这位“作者”的作品,熟悉的味道迎面而来,似老朋友重逢。
比佐似乎很喜欢表现爱情,这十三个片段的大部分都是表现爱情的,有甜蜜,有悲伤,有失望,有温暖。《暮莲》是第一个表演的,腾格尔演唱的《越人歌》作为了背景音乐(如果我没听错的话),这很让我意外,也略感瑕疵。腾格尔的声音过于苍凉宽广,而《越人歌》的内容则是表达一种深沉真挚的爱恋之情,适合委婉柔和、悠扬缠绵的嗓音来唱。在演员的表演上,也与内容也不甚契合,更是在表现一对男女如何坐上一条船、如何行船,而并没有表现出那种爱慕之情。(题外话:《越人歌》的故事好像涉及基情哦!哈哈哈!)
而同样也是中文歌曲为背景的《橄榄树》一段,女演员使用了手语,把歌词的内涵展现出来,同时又不是简单生硬的表现为了理想前行的流浪者,而是身子曼妙,加入了舞蹈的成分,配以齐豫的独特声音,使这一段表演丰富、柔美。而这位流浪者的背景,是上一片段《别哭》中偎依在长椅上的一对男女。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男子使用手偶来逗一个哭泣的女子开心。长椅,哭泣的女子,幽默聪明的男子,虽没有落叶、夕阳,但你完全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一个公园里,那位女子因为什么而哭泣,那位男子一开始如何不知所措,又通过手偶来取悦女子……这就是默剧的魅力,没有语言上的限制,反而更加激发观众的想象。
《河边的少女》虽然很短暂,但内容中的时间跨度很大。按照我的想象,故事大致如此:一位在溪边浣纱的少女,见到一位男子,两人相爱,生下孩子,同时男子貌似作为征人而客死异乡,女子独自抚养孩子长大,并渐渐老去。这是一个颇有古典韵味的故事,在《诗经》中有很多。红色的绸子在女演员的手上,一会儿是在溪水中浣洗的衣衫,一会儿变作包裹孩子的被子,一会儿又成了长大的孩子。可见道具对模具的重要性。
在这十三个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华尔兹的约会》。一男一女两个木偶,在一个人的安排下,逐渐接近,挽腰肢,扶肩膀,贴面颊,那舞台仿佛变作了舞池,相爱的男女翩跹起舞,他们是初相识的,但一见倾心,起舞的时候他们应该在说些悄悄话吧。这应该是一个完美的动画电影,最好是我挚爱的黏土动画,最好是《玛丽和马克思》剧组出品的,那个关于友谊,《华尔兹的约会》关于爱情。哦,可惜,最后在那个人的安排下,两个木偶还是分开了。这是象征了命运的安排么?时也,命也?无论是爱情,还是别的,人生总是注定了的,在身后总会有操纵者。我们是一个个玩偶。一个小小的事件发生,我们就此在下一个路口左转,那里会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或者杂草丛生,“几条路,从你的脚下,毫无二致地通向旷野的几个方向”,而你也早已找不到来时的路。
这部戏吸引人的一个地方,还在于十三个片段风格的多变,而不是一味地讲述爱情故事爱情本来就不是人生的全部嘛。《爱情男女》和《酒店里》这两个片段很是幽默。前者讲约会迟到的男子买玫瑰花向女孩道歉而不得,又拿着破败的花转向另一个女孩,也被扇了耳光的故事。比佐在这里把那个男子的扭捏、开心、失落和悲伤表现得惟妙惟肖,略显夸张中饱含幽默。而《酒店里》演的则是,三个人在酒店的一个漆黑的房间里,如何陆续进屋、小心翼翼地寻找床、躺在床上、拽被子,直至第二天早晨醒来互相大叫。如果说前面那个片段的幽默在情节过程中,那么后面这个则在结尾。而后者还是让我想到了京剧《三岔口》。
《爱情信笺》比较短,也比较直白。一位女子收到男子来的信,也许是分手信,也许是诀别信。我更倾向于诀别,会让我联想到林觉民《与妻书》:“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陈意映接到此书时,大抵会比戏剧中表现得更悲伤吧。这个片段设置得是比较巧妙的,是为上面我提到的《别哭》做了很好的铺垫,顺延表演下来,也就使十三个短戏之间并不是那么完全割裂开的。
在十三个短戏中,我对情节本身远没有道具更加在意的,是《听觉与感受力的训练》和《湖上的小船》。一个是白长绳和小铃铛,另一个是蜡烛。虽然它们都是非常普通的,且只是辅助于情节的,但我深深地陷入了感触之中。当一名女演员踩在另两个演员牵扯的白长绳,铃铛叮当作响,她不得不小心谨慎——虽然这个戏的重点在于比佐和王小欢的表演,但我却着眼于另一角度;当那支蜡烛在风雨飘摇的小船上燃烧,渡河而过,最后由女子送给了摆渡人,我的心里怆然不已。小心翼翼地生活,但理想的火焰却始终在我的心里燃烧着,渡过河去,还是坚守在此岸,我找不到答案,依然在左右摇摆。当一个人在一个地方生活得久了,会对一切产生感情,吵吵闹闹的损友,深入探讨问题的朋友,熟悉的城市嘈杂声,甚至于那坐过的公交、地铁,那徒步走过的长长街道,那永远灰暗的天空……对于喜欢怀旧的人来说,这很难割舍。
《画面里》《离别》《无形的桥》是比佐的保留节目吧,上次就看到过的。也是最相对最抽象的三个片段,让人的想象空间最大。上次也写过些文字,不再赘述。有没有添加些内容,更细腻些,记不得了。
上周连着看了三个默剧:《关于爱情•四小时》《为四位男演员写的情感戏》和《无形的桥》,各有千秋,看得我有点疲劳,关键是费脑子,本来就不够用。比佐的表演有独特的风格,优雅且轻盈,肢体动作舒展,有的短戏带有舞蹈的韵味;音乐也是三部中我最喜欢的,多变而充满磁性。只是嫌其短,意犹未尽。当你丝毫没有注意到时间的行进,戏却戛然而止,这才是真正的好戏。
忽然想到海子的三句诗,貌似跟这部戏,跟这篇文字一点关系都没有,但我的头脑中就甭出来了:“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我的琴声呜咽 泪水全无/我把这远方的远归还草原”
一部戏,十三篇,于我而言,确是十三种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