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钟半自动
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四卷第二分册《机械工程》(科学出版社、上海古出版社1999年)中,以《被淹没了六个世纪的时钟机构》为题,对于北宋末期苏颂主导下建造的“水运仪象台”做出了至为精彩的分析,从而发掘出古代中国在机械时钟之创造上的重要贡献。
一如李约瑟指出,中国历史上的机械时钟主要以水力为动力来源。如北宋的“水运仪象台”,就是设法把水提升到高处,然后“以漏壶的流水为原动力,驱动外沿有36个水斗的驱轮,在含有擒纵器作用的杠杆装置的控制下,做等间歇的匀速运转,进而传动浑仪、浑象、报时装置均做与天同步的运转。”(金秋鹏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图录卷]》,117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这是凭借水流从高处落下时产生的冲力推动整套机械运作,因此就需要在相当高的部位建立一个水箱,并且保证其中储有充足的蓄水。
关于提水蓄水的方法,《被淹没了六个世纪的时钟机构》中指出:“唯一的办法是利用人力操作戽水轮(‘升水轮’),将水分两级提升到上储水箱里。”“大概工部每天要派人干这个活,因为水箱的储水量只够工作两小时的。”诚如其言。不过,观察一下这座巨大时钟塔内部的提水蓄水装置,亦足以让我们感受1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水平。
大致来说,这套装置由“升水上壶”及“升水上轮”、“升水下壶”及“升水下轮”、“河车”及“天河”四大部分组成。升水上壶与升水下壶是一高一低错阶设置的储水箱,每个储水箱内装有一架水车——分别称为升水上轮、升水下轮。河车是一个近似当今船艇上的圆舵或汽车方向盘的大圆轮,与升水上轮采用同一个中轴,因此安设在与升水上轮同一个水平位置,其下有木架将其支撑住。河车上的一个关键部件,是圆轮的边缘装有十六个拨齿(“拨牙”),均匀分布一周,因此它是个大齿轮。相对的,升水下轮的边缘也装有十六个拨齿,并与河车的拨齿形成啮合关系。
河车的周边还安有八个突出的把手。人站在河车两边,匀速推动把手,让河车的圆轮进行圆周转动,河车就会通过中轴带动升水上轮做同步运转,同时由于齿轮传动作用引导升水下轮也旋转不已。升水上轮和升水下轮的圆轮边缘均等距地装有小水筒,实为传统上所称的“筒车”。于是水运仪象台内部的水流循环路径便是:
“水运之制,始於下壶。先实水于升水下壶;壶满,则拨河车八距;河车动,则升水上下轮俱动;升水下轮以八戽斗运水入升水上壶;升水上轮以十六戽斗运水入天河;天河东流入天池;天池水南出渴乌,注入平水壶,由渴乌西注入枢轮、受水壶……受水一壶过水,落入退水壶,由下窍北流入升水下壶,再动河车,运水入上水壶,周而复始。”(苏颂《新仪象法要》)
首先在下方储水箱——升水下壶——之内灌满水,然后,利用人手拨动河车。河车一旦转动,就会带动升水上轮与升水下轮同步圆转。安装在升水下轮上的水筒(“戽斗”)于是在最低点从升水下壶中汲取水,随轮转升到高处,又于下降过程中把水倾入升水上壶。升水上轮则在轮转中通过轮边的水筒将这些水二次提升,到达“天河”的高度,并且注入天河。
所谓天河是一条高架水槽,直通向“天池”——这才是设在总驱动装置(“枢轮”)上方的“能量箱”。水流注入天池后,再从另一侧流出,穿过系列的设备,引发浑仪、浑象、报时装置等的准确运行。完成上述工作后,水流即落入“退水壶”也就是最低处的集水箱。集水箱的位置略高于升水下壶,并且有孔道与升水下壶相通。因此,汇入退水壶的水不断通过孔道回流至升水下壶中,这样就可以由人力再次通过两级筒车提供给天河,形成循环利用。
筒车本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发达的农业灌溉工具,但也被开发出多种功能,比如将其安设在宫殿、居室的内部或一侧,在夏天形成人工降雨。这一重要器械曾被应用于大型机械时钟的运作中,则无疑是尤其值得重视的史迹。利用同轴与齿轮传动的功能,让河车以“一拖二”的形式同时带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两级筒车,则显示了古人将多种科技成果加以综合的能力。
由于“水运仪象台”的昼夜计时可以精确到“刻”(相当于现代时刻的14分24秒),所以不妨推测,相关人员可以根据这台巨大时钟的报时,有规律地推动河车,为高处的水箱添水。固然,这种储蓄能量方法很原始,需要役人一天之内工作十二次才能保证足够的水力。但是,重要的是,这一高大的、功能多元的时钟塔利用当时的科技手段,达到了运转的半自动化。难怪一些外国汉学家会认为宋代是“现代社会”的开端。
(插图见相册)
一如李约瑟指出,中国历史上的机械时钟主要以水力为动力来源。如北宋的“水运仪象台”,就是设法把水提升到高处,然后“以漏壶的流水为原动力,驱动外沿有36个水斗的驱轮,在含有擒纵器作用的杠杆装置的控制下,做等间歇的匀速运转,进而传动浑仪、浑象、报时装置均做与天同步的运转。”(金秋鹏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图录卷]》,117页,科学出版社2008年)这是凭借水流从高处落下时产生的冲力推动整套机械运作,因此就需要在相当高的部位建立一个水箱,并且保证其中储有充足的蓄水。
关于提水蓄水的方法,《被淹没了六个世纪的时钟机构》中指出:“唯一的办法是利用人力操作戽水轮(‘升水轮’),将水分两级提升到上储水箱里。”“大概工部每天要派人干这个活,因为水箱的储水量只够工作两小时的。”诚如其言。不过,观察一下这座巨大时钟塔内部的提水蓄水装置,亦足以让我们感受11世纪中国科学技术的水平。
大致来说,这套装置由“升水上壶”及“升水上轮”、“升水下壶”及“升水下轮”、“河车”及“天河”四大部分组成。升水上壶与升水下壶是一高一低错阶设置的储水箱,每个储水箱内装有一架水车——分别称为升水上轮、升水下轮。河车是一个近似当今船艇上的圆舵或汽车方向盘的大圆轮,与升水上轮采用同一个中轴,因此安设在与升水上轮同一个水平位置,其下有木架将其支撑住。河车上的一个关键部件,是圆轮的边缘装有十六个拨齿(“拨牙”),均匀分布一周,因此它是个大齿轮。相对的,升水下轮的边缘也装有十六个拨齿,并与河车的拨齿形成啮合关系。
河车的周边还安有八个突出的把手。人站在河车两边,匀速推动把手,让河车的圆轮进行圆周转动,河车就会通过中轴带动升水上轮做同步运转,同时由于齿轮传动作用引导升水下轮也旋转不已。升水上轮和升水下轮的圆轮边缘均等距地装有小水筒,实为传统上所称的“筒车”。于是水运仪象台内部的水流循环路径便是:
“水运之制,始於下壶。先实水于升水下壶;壶满,则拨河车八距;河车动,则升水上下轮俱动;升水下轮以八戽斗运水入升水上壶;升水上轮以十六戽斗运水入天河;天河东流入天池;天池水南出渴乌,注入平水壶,由渴乌西注入枢轮、受水壶……受水一壶过水,落入退水壶,由下窍北流入升水下壶,再动河车,运水入上水壶,周而复始。”(苏颂《新仪象法要》)
首先在下方储水箱——升水下壶——之内灌满水,然后,利用人手拨动河车。河车一旦转动,就会带动升水上轮与升水下轮同步圆转。安装在升水下轮上的水筒(“戽斗”)于是在最低点从升水下壶中汲取水,随轮转升到高处,又于下降过程中把水倾入升水上壶。升水上轮则在轮转中通过轮边的水筒将这些水二次提升,到达“天河”的高度,并且注入天河。
所谓天河是一条高架水槽,直通向“天池”——这才是设在总驱动装置(“枢轮”)上方的“能量箱”。水流注入天池后,再从另一侧流出,穿过系列的设备,引发浑仪、浑象、报时装置等的准确运行。完成上述工作后,水流即落入“退水壶”也就是最低处的集水箱。集水箱的位置略高于升水下壶,并且有孔道与升水下壶相通。因此,汇入退水壶的水不断通过孔道回流至升水下壶中,这样就可以由人力再次通过两级筒车提供给天河,形成循环利用。
筒车本是中国历史上非常发达的农业灌溉工具,但也被开发出多种功能,比如将其安设在宫殿、居室的内部或一侧,在夏天形成人工降雨。这一重要器械曾被应用于大型机械时钟的运作中,则无疑是尤其值得重视的史迹。利用同轴与齿轮传动的功能,让河车以“一拖二”的形式同时带动不同空间位置上的两级筒车,则显示了古人将多种科技成果加以综合的能力。
由于“水运仪象台”的昼夜计时可以精确到“刻”(相当于现代时刻的14分24秒),所以不妨推测,相关人员可以根据这台巨大时钟的报时,有规律地推动河车,为高处的水箱添水。固然,这种储蓄能量方法很原始,需要役人一天之内工作十二次才能保证足够的水力。但是,重要的是,这一高大的、功能多元的时钟塔利用当时的科技手段,达到了运转的半自动化。难怪一些外国汉学家会认为宋代是“现代社会”的开端。
(插图见相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