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及和澳大利亚
尽管牛肉每吨价格比蔬菜高,但对中东的农民而言,水带来的经济回报仍然存在显著差异,蔬菜用1吨水能产生50美分的收益,小麦8美分,牛肉5美分。在市场获准开放的国家,人们已经对价格做出了反应,欧洲超市定期采购以色列和约旦的草药。草药和蔬菜等作物对水和土地的依赖性相对较小,但需要使用极为密集的劳动力。因此,它们适合干燥,人口密集,土壤不肥沃的国家。
中国的情况与此类似,它庞大的人口给有限的水资源施加了过度的压力。随着中国人吃肉越来越多,用水需求也急速上升,但中国通过进口大豆等水土密集型作物(用来喂猪)缓解了部分压力。反过来,它出口蘑菇大蒜等劳动密集型作物,工业制成品更不必说,这些东西耗水量相对较小,买得多,也赚钱。
可惜,很多时候,资源从丰富之地流向缺失之地这种模式,会遭到人为政策的阻碍。世界最大的虚拟水净出口国是澳大利亚,这是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大干旱陆地。很奇怪吧 ? 我们稍后会看到,为什么一小撮生产者(多为农民)能左右政府的政策,较之其他资源,用水最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水大多是免费发放的,或是按特殊方式定价的。
贸易的逻辑基础是,资源的价格要反映其真实价值,举个例子,有大量肥沃土地人口又少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出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因为土地相对来说便宜,可是一旦水这样的资源免费发放,或针对不同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使用不同的价格,上述决策就会扭曲。
澳大利亚是一个拥有大量土地的国家,但它也非常干旱,并且有着脆弱的生态系统。然而,它的农民们以出口为导向,每年输出640亿吨的虚拟水。用于灌溉的水来自墨累达令流域的庞大水系,它始于热带的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的高山区,到澳大利亚南部的阿德莱德入海。这造成了突出的环境破坏。
澳大利亚有一套相对复杂的水交易体系,它允许农民们彼此买卖水权,但却严格限制他们把水卖给工业和城市地区。故此,澳大利亚继续出口耗水量大的低价值作物,如棉花和水稻,而城 市却严重缺水。事实上,澳大利亚把稀缺的水按远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给农民,叫自己的城市受了苦,却补贴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消费者。
比如埃及,进口潜入水只占该国水足迹的四分之一,粮食安全(这里的定义是粮食自给自足)是埃及政治家们再三出钱祭拜的大神。该国保留了进口限制和补贴,防止在粮食上过度依赖世界其他地区,哪怕这么做的代价是:以极为缺乏效率的方式使用有限的水资源。
就世界范围而言,2007年开始的全球粮食价格危机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各国政府非但不承认以下看法的重要性:让世界上最有效率的生产者充分发挥优势,反而开历史倒车,打算所有东西都自己种。人口众多的菲律宾,种大米要在山区梯田上,成本高,效率低,却依然固执地宣布要粮食自给自足。
这种政治动机很容易理解,没人乐意依赖一个多变的国际市场,价格长得快,还得冒得不到粮食的风险。自给自足的做法,阻碍了专业化发展,搁在古代,埃及没法成为罗马帝国的仓库;搁在现代,埃及不会成为世界最大 的小麦进口国。换言之,也就不能凭借理性的逻辑和冷静态度,养活庞大的城市人口。
和构成全球经济的大多数贸易一样,嵌入水是个总在力图突破自然和认为限制(运输成本,国家对自给自足的迷恋,来自习惯和实践的惰性,以及进出口关税)的市场。真正的问题不是埃及为什么进口这么多粮食,而是它为什么不能再进口多一些?
by Alan Beattie
中国的情况与此类似,它庞大的人口给有限的水资源施加了过度的压力。随着中国人吃肉越来越多,用水需求也急速上升,但中国通过进口大豆等水土密集型作物(用来喂猪)缓解了部分压力。反过来,它出口蘑菇大蒜等劳动密集型作物,工业制成品更不必说,这些东西耗水量相对较小,买得多,也赚钱。
可惜,很多时候,资源从丰富之地流向缺失之地这种模式,会遭到人为政策的阻碍。世界最大的虚拟水净出口国是澳大利亚,这是地球上仅次于南极洲的第二大干旱陆地。很奇怪吧 ? 我们稍后会看到,为什么一小撮生产者(多为农民)能左右政府的政策,较之其他资源,用水最容易做到这一点,因为水大多是免费发放的,或是按特殊方式定价的。
贸易的逻辑基础是,资源的价格要反映其真实价值,举个例子,有大量肥沃土地人口又少的国家,往往倾向于出口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因为土地相对来说便宜,可是一旦水这样的资源免费发放,或针对不同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使用不同的价格,上述决策就会扭曲。
澳大利亚是一个拥有大量土地的国家,但它也非常干旱,并且有着脆弱的生态系统。然而,它的农民们以出口为导向,每年输出640亿吨的虚拟水。用于灌溉的水来自墨累达令流域的庞大水系,它始于热带的昆士兰州和新南威尔士的高山区,到澳大利亚南部的阿德莱德入海。这造成了突出的环境破坏。
澳大利亚有一套相对复杂的水交易体系,它允许农民们彼此买卖水权,但却严格限制他们把水卖给工业和城市地区。故此,澳大利亚继续出口耗水量大的低价值作物,如棉花和水稻,而城 市却严重缺水。事实上,澳大利亚把稀缺的水按远低于成本的价格提供给农民,叫自己的城市受了苦,却补贴了世界其他地区的消费者。
比如埃及,进口潜入水只占该国水足迹的四分之一,粮食安全(这里的定义是粮食自给自足)是埃及政治家们再三出钱祭拜的大神。该国保留了进口限制和补贴,防止在粮食上过度依赖世界其他地区,哪怕这么做的代价是:以极为缺乏效率的方式使用有限的水资源。
就世界范围而言,2007年开始的全球粮食价格危机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趋势。各国政府非但不承认以下看法的重要性:让世界上最有效率的生产者充分发挥优势,反而开历史倒车,打算所有东西都自己种。人口众多的菲律宾,种大米要在山区梯田上,成本高,效率低,却依然固执地宣布要粮食自给自足。
这种政治动机很容易理解,没人乐意依赖一个多变的国际市场,价格长得快,还得冒得不到粮食的风险。自给自足的做法,阻碍了专业化发展,搁在古代,埃及没法成为罗马帝国的仓库;搁在现代,埃及不会成为世界最大 的小麦进口国。换言之,也就不能凭借理性的逻辑和冷静态度,养活庞大的城市人口。
和构成全球经济的大多数贸易一样,嵌入水是个总在力图突破自然和认为限制(运输成本,国家对自给自足的迷恋,来自习惯和实践的惰性,以及进出口关税)的市场。真正的问题不是埃及为什么进口这么多粮食,而是它为什么不能再进口多一些?
by Alan Beat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