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古桥
“道古桥”这个名称在老杭大(杭州大学)人心中有着不可磨灭的映像,现今道古桥已经不再显现。但道古桥是否已经不存在了?可以肯定的说,道古桥依然存在,但是已经不在人们的视线之中,何以如此说呢?待我慢慢道来。
1957年,我随父母蒋礼鸿、盛静霞由体育场路462号的浙江师范学院教工宿舍搬到杭州大学道古桥宿舍,这座桥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道古桥是一座水泥建筑的桥梁,桥栏很矮,矮得依现在的标准肯定不符合安全要求。南面的桥栏内侧有条水管,粗黑的铸铁管很是醒目。桥身也不太高,坡度不大。是条再也不起眼的桥梁。桥梁跨经的杭徽路(现在叫作西溪路),是一条黄沙铺成的道路,现在称之为“马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片泥泞。路边是大片的稻田,有零星的土地上长满了瓜果蔬菜,别有一翻田野风趣。
道古桥横跨杭徽路上,下面流淌着一条不知名的小河,在道古桥北不到20米的地方与沿山河交汇。这条不知名的小河发源地在宝石山麓西面,源头是“白沙泉”。白沙泉是一个石彻的泉眼,上面有康有为题写的“白沙泉”三个字,泉水清清,一直来有许多人到白沙泉取水。涓涓细流汇成小河,童年的我还在小河上看到过摇橹的船娘。小河弯弯流经农田,河两岸垂柳轻拂,还长着一种名曰“茭藕”的植物。时值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众生的生机大成问题。杭大中文系教授蒋祖怡夫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表姐沈月秋将茭藕的块茎磨成粉,做成茭藕粉,供我们小孩充饥,对我们来说实乃人间美食也。
和这条小河交汇的沿山河源自西溪,直通松木场的大水系。当年的松木场河道交叉,碧水连天,众多船只在松木场行进木材、蔬菜的交易,煞是状观。我们一帮小学生每每路过松木场,可以看到鱼船上的鸬鹚,水底的甲鱼和下水道出口处密集的白条鱼。松木场现在已经只是一个概念,遗存在保俶路、体育场路交叉口的雕塑小品,远远不能体现当年的盛况。
道古桥和这条不知名小河的消失,源自于80年代。80年代后,由于改革开放,这一片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原先小河环绕的那片土地,是稻田和牛奶场,以后逐步兴建起了世界贸易中心、饭店和农居屋。建筑的兴起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坏,小河变得越来越肮脏,水流越来越稀少,终于有一天小河被预制板所覆盖,道古桥也建成平行于路面的现状。当您走过西溪路和杭大路交叉口的西侧,或许你并没有意识到,你是在通过“道古桥”,因为道古桥已经不象旁边的“跑马桥”竖立在河面上,它只是默默的承担着桥的功能,那个不起眼的出水口告诉您,那是一座“桥”。
50年代兴起的杭州大学,校园在天目山路北(天目山路的建设晚于杭州大学),南有沿山河,东有西溪河。南面建的教工宿舍叫作“道古桥宿舍”(也许以前在地名上没有什么限止,)。以后随着杭州大学的扩大,西溪河东的教工宿舍人越来越多,为了有所区分,将道古桥宿舍称为“河南宿舍”(在沿山河南),西溪河东的教工宿舍称为“河东宿舍”(在西溪河东)。也许以后地名越来越正规了,“河南宿舍”最终定名为“杭大新村”,“河东宿舍”定名为“文三新村”。
“道古桥”在老杭大人心中始终有着不可解的“心缘”。每每遇到老杭大人,都会习惯性的提到“道古桥”三个字,只要是知道“道古桥”的,就会自然而然的拉近距离,往事就象源源不断的河水流趟。
(作者为蒋礼鸿之子)
1957年,我随父母蒋礼鸿、盛静霞由体育场路462号的浙江师范学院教工宿舍搬到杭州大学道古桥宿舍,这座桥一直伴随着我成长。
道古桥是一座水泥建筑的桥梁,桥栏很矮,矮得依现在的标准肯定不符合安全要求。南面的桥栏内侧有条水管,粗黑的铸铁管很是醒目。桥身也不太高,坡度不大。是条再也不起眼的桥梁。桥梁跨经的杭徽路(现在叫作西溪路),是一条黄沙铺成的道路,现在称之为“马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天一片泥泞。路边是大片的稻田,有零星的土地上长满了瓜果蔬菜,别有一翻田野风趣。
道古桥横跨杭徽路上,下面流淌着一条不知名的小河,在道古桥北不到20米的地方与沿山河交汇。这条不知名的小河发源地在宝石山麓西面,源头是“白沙泉”。白沙泉是一个石彻的泉眼,上面有康有为题写的“白沙泉”三个字,泉水清清,一直来有许多人到白沙泉取水。涓涓细流汇成小河,童年的我还在小河上看到过摇橹的船娘。小河弯弯流经农田,河两岸垂柳轻拂,还长着一种名曰“茭藕”的植物。时值60年代三年困难时期,众生的生机大成问题。杭大中文系教授蒋祖怡夫人,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的表姐沈月秋将茭藕的块茎磨成粉,做成茭藕粉,供我们小孩充饥,对我们来说实乃人间美食也。
和这条小河交汇的沿山河源自西溪,直通松木场的大水系。当年的松木场河道交叉,碧水连天,众多船只在松木场行进木材、蔬菜的交易,煞是状观。我们一帮小学生每每路过松木场,可以看到鱼船上的鸬鹚,水底的甲鱼和下水道出口处密集的白条鱼。松木场现在已经只是一个概念,遗存在保俶路、体育场路交叉口的雕塑小品,远远不能体现当年的盛况。
道古桥和这条不知名小河的消失,源自于80年代。80年代后,由于改革开放,这一片的土地被大量征用。原先小河环绕的那片土地,是稻田和牛奶场,以后逐步兴建起了世界贸易中心、饭店和农居屋。建筑的兴起给环境造成很大的损坏,小河变得越来越肮脏,水流越来越稀少,终于有一天小河被预制板所覆盖,道古桥也建成平行于路面的现状。当您走过西溪路和杭大路交叉口的西侧,或许你并没有意识到,你是在通过“道古桥”,因为道古桥已经不象旁边的“跑马桥”竖立在河面上,它只是默默的承担着桥的功能,那个不起眼的出水口告诉您,那是一座“桥”。
50年代兴起的杭州大学,校园在天目山路北(天目山路的建设晚于杭州大学),南有沿山河,东有西溪河。南面建的教工宿舍叫作“道古桥宿舍”(也许以前在地名上没有什么限止,)。以后随着杭州大学的扩大,西溪河东的教工宿舍人越来越多,为了有所区分,将道古桥宿舍称为“河南宿舍”(在沿山河南),西溪河东的教工宿舍称为“河东宿舍”(在西溪河东)。也许以后地名越来越正规了,“河南宿舍”最终定名为“杭大新村”,“河东宿舍”定名为“文三新村”。
“道古桥”在老杭大人心中始终有着不可解的“心缘”。每每遇到老杭大人,都会习惯性的提到“道古桥”三个字,只要是知道“道古桥”的,就会自然而然的拉近距离,往事就象源源不断的河水流趟。
(作者为蒋礼鸿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