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解说词 人景壶天 苏州园林(节选注释版,适合初中阅读)
《江南》解说词 人景壶天 苏州园林(节选注释版,适合初中阅读)
如果把2500年的苏州比做一棵参天的大树,那么,苏州的小巷,就是长在这棵文化和历史大树上的枝桠了。那么,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就该是结在树上的美丽的花朵。
花儿美丽是给人看的,却要看给谁看。玫瑰也好,芍药也罢,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独特的寓意,就看你如何解读了。苏州园林也是如此,它对游园者或者欣赏者提出的要求要高一些,至少要附庸风雅,要有一点传统文化的准备,要熟读一点古典诗词,要掌握一点历史典故,要了解一点造园时期的画风书风,这样我们就可以走进园林,苏州的园林。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在苏州园林中是最古老的,今天去看,也还是斑斑驳驳,透出古的气息。它没有其他园林的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却另有朴实厚重的滋味,这一点恰与苏舜钦这样一个退隐了的诗人身份相称。
○注苏舜钦(1008年-1048年),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北宋诗人。其诗与梅尧臣齐名,美称“苏梅”,被赞为宋诗“开山祖师”。著有《苏学士集》(又名《苏子美集》)。其诗感情奔放,风格豪迈而笔力雄健。散文崇尚韩愈、柳宗元,有代表作《沧浪亭记》。
宋朝的苏州,城南的街上,苏舜钦经过府学,沿着贴水的曲径,向东而行。偶然的抬头望望,苏舜钦看到的是一片荒地。
这一片荒地崇阜(fù土山)广水,草木郁然,还有一架小桥,通向更加广阔的郊野。苏舜钦心里一动,苏舜钦决定以四万贯钱买下这片地方,移花接木,围山造水。顷刻之间,一片荒地焕发出灿烂的新意。
这就是沧浪亭。
欧阳修听说了,随即寄赠了一首诗来给苏舜钦,诗里面有这样的句子: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几百年以后,江苏巡抚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苏舜钦,想起了他的《过苏州》诗中的句子: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梁章钜想,将欧阳修的和苏舜钦的诗句裁剪一下,不就是一幅别开生面的对联吗。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二位故人,在这里珠联璧合。
「清风明月」和「近水远山」相对,那是何等的风光飘逸,而「本无价」和「皆有情」联系,另有一番清新淡泊。
沧浪亭建造好了,苏舜钦在沧浪亭住了下来,住在沧浪亭的苏舜钦说,天气好的时候,最适宜在沧浪亭游玩了,我就时常穿着轻便的服装,划着小船,看看风景喝喝酒,开心了大声唱着歌,或者就干脆大叫几声,没有什么人来打扰你,自己就象鱼儿和小鸟一样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回归了自然,身体舒适了,心情就不烦恼,许多道理也一下子豁然晓喻了。以前汲汲于名利场所,天天为微不足道的小事患得患失,反而不知道寻找真正生活的乐趣,真是又渺小又庸庸碌碌。
沧浪亭以水环园,在围墙森森的苏州园林里可谓独一无二;此外,将亭内的山和亭外的水联系起来的是条复廊,唐代的皎然和尚曾说「诗有六至」——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沧浪亭里的这条复廊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寂静的复廊里,似乎能看到前贤的身影,「近水远山皆有情」,苏舜钦策杖(扶杖,拄着拐杖。)而行。
一年之计在于春,从中国私家园林这个方面而言,拙政园的造园规模和造园构想,都可以说是像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春风拂拂,春水漫漫,留连于亭台楼阁之间,一如留连光景。拙政园雍容华贵、优雅大方,喜欢昆剧的人不去拙政园转转,是会有许多遗憾的。起码会少了点触景生情、触类旁通的感性认识。或者说喜欢拙政园的人不去听听昆剧,其结果也是如此。
拙政园在风格上与昆剧的魁首《牡丹亭》极为相似。拙政园还有一个神话,就是说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以其为蓝本,给书中大小贵贱的人物搭出个舞台,一场悲欢离合的故事就这样上演了。
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院」,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故事就这样一幕一幕上演着。
狮子林是拙政园的比邻,在几十步的距离内,有这么两个名园,足见苏州园林之盛了。传说园中的每一块太湖石都具狮子状,其实狮子林的出处是佛陀(佛:梵文,全称“佛陀”,佛教术语,是脱离了轮回的、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说法威仪如狮子吼。它过去是个寺院。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这就是狮子林了。
二十世纪大名鼎鼎的作家福克纳在一块邮票般大小的土地上创作出不朽的作品,苏州园林也是如此,有时候还更小,似乎只在半张邮票上建亭叠石。
用半张邮票,苏州园林就不无神奇地向世界寄出了一封信,蝇头小楷,珠圆玉润,夹叙夹议,条理分明。
半园就是如此,半亭半阁,半真半假,这个「半」,是「怀抱琵琶半遮面」的「半」呢,还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半」?
由于中国文化很早就「晴空一鹤排云上」,独领风骚,所以也就处处散发出一种成熟的气息。
它被不同的角度讲述着、阐释着,而苏州园林可谓匠心独具,用现身说法的方式,讲述着、阐释着中国文化的故事。
散步在半园难免逼仄的花径上,只要抬头望去,似乎就能看到「便引诗情到碧霄」了。
这两行诗出自刘禹锡的一首七绝: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一首七绝,可以看到园林故事中的精神。
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
这是清朝文人江弢叔的诗句。
置身于苏州园林,时时产生的感觉就是「诗来寻我」。
「林皋(gāo泛指岸边,水旁陆地)延伫,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这是明末造园巨匠计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造园名著《园冶》中所说的话。留园就深得其旨。
留园,这一片山水的精彩在于它的水面和水面四周的景观,绕水一周,等于穿过了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从探春的「清风池馆」出发,走过「涵碧山房」,这里是欣赏荷花的好地方,所以又称「荷花厅」。然后访秋,顺着长廊渐次升高--「高甍(méng 屋脊)巨桷(jué方形的椽子),水光日景,动摇而下上,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真州东园记》)」--这是欧阳修的句子--在阵阵清风里,没有坐进「闻木樨香轩」,就闻到桂花的香气了。如果中秋夜有幸坐在「闻木樨香轩」的话,大概会和白居易一样,听得到月宫里桂子轻轻滴落的声音。
「闻木樨香轩」和「清风池馆」遥遥相对,一个春天,一个秋天,时间沙沙而去,历史沙沙而来,遥遥相对的「闻木樨香轩」和「清风池馆」,一部春秋,谁来解读?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苏州园林是历史的艺术。
从「闻木樨香轩」往高处望去,是用来赏雪的「可亭」,碰巧遇到银桂飘落,也是可以以花代雪,也是可以陶庵梦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只是没有人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罢了。
苏州在外人看来,青山绿水,云树烟芦,粉墙黛瓦,吴侬软语,定是一个温柔之乡了。谁能料到竟也有无数慷慨之士。
沧浪亭沿河一带的黄石,据说是宋朝造园艺术在苏州唯一留下的雪泥鸿爪。是耶非耶,并不重要,细细体会,的确大有遗意:隔水相望,朴素坦率一如王禹偁(chēng)、梅尧臣的诗作;近身相抚,方阔瘦硬恰似欧阳修、黄庭坚的书法。
在午后的阳光里,远远看来,黄石的色泽,更使这一片风景增添了独一无二的秋天醇厚如酒的况味。
就在这样风景里面的是「五百名贤祠」。
五百名贤祠,三面粉墙上,嵌着从春秋到清朝两千五百年间的与苏州有关的五百九十四位仁人志士。「五百名贤」,是取其整数,与佛教传说中的五百罗汉交相辉映。把一些外地名流暂先抛开,可以看到苏州也有无数慷慨之士此话不虚。
对近现代影响深远的两句话,就都是两个苏州人说的--
一句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句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从这里走过,既是身体的一次漫步,也是心灵的一次跋涉。
陈从周谈到园林时这样写道:
中国园林,予谓有静观与动观,大园以动观为主,小园以静观为主,并相辅而行事,要之景随人意,动静适时,且与园之大小有关。
就像苏州刺绣是中国刺绣的符号一样,陈从周说的中国园林其实就是苏州园林,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尤其是私家园林的艺术风格,是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也就是说,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标示了中国园林的最高水平。
苏州园林,除了动静适时相辅相成之外,还有身体和心灵在刹那间领悟到永恒的交流。或者说动静适时相辅相成,就是为了获得身体和心灵在刹那间领悟到永恒的交流。正因为有了这一层面,所以苏州园林就不仅仅只是单纯的风景区,它虽然是人工山水,但它的人文精神,使它具有了即使天开也不能达到的某种深度。
园林的故事快讲完了,其实园林只是一个说明,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品质,从不缺失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成熟的精神。苏州园林则是映着它的一滴水,从檐头漏下,透明的身体被拉长了。
如果把2500年的苏州比做一棵参天的大树,那么,苏州的小巷,就是长在这棵文化和历史大树上的枝桠了。那么,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就该是结在树上的美丽的花朵。
花儿美丽是给人看的,却要看给谁看。玫瑰也好,芍药也罢,每一种花都有自己独特的寓意,就看你如何解读了。苏州园林也是如此,它对游园者或者欣赏者提出的要求要高一些,至少要附庸风雅,要有一点传统文化的准备,要熟读一点古典诗词,要掌握一点历史典故,要了解一点造园时期的画风书风,这样我们就可以走进园林,苏州的园林。
沧浪亭位于苏州城南,在苏州园林中是最古老的,今天去看,也还是斑斑驳驳,透出古的气息。它没有其他园林的金碧辉煌,雕梁画栋,却另有朴实厚重的滋味,这一点恰与苏舜钦这样一个退隐了的诗人身份相称。
○注苏舜钦(1008年-1048年),字子美,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人,北宋诗人。其诗与梅尧臣齐名,美称“苏梅”,被赞为宋诗“开山祖师”。著有《苏学士集》(又名《苏子美集》)。其诗感情奔放,风格豪迈而笔力雄健。散文崇尚韩愈、柳宗元,有代表作《沧浪亭记》。
宋朝的苏州,城南的街上,苏舜钦经过府学,沿着贴水的曲径,向东而行。偶然的抬头望望,苏舜钦看到的是一片荒地。
这一片荒地崇阜(fù土山)广水,草木郁然,还有一架小桥,通向更加广阔的郊野。苏舜钦心里一动,苏舜钦决定以四万贯钱买下这片地方,移花接木,围山造水。顷刻之间,一片荒地焕发出灿烂的新意。
这就是沧浪亭。
欧阳修听说了,随即寄赠了一首诗来给苏舜钦,诗里面有这样的句子:
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
几百年以后,江苏巡抚梁章钜在修复沧浪亭的时候,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苏舜钦,想起了他的《过苏州》诗中的句子:
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梁章钜想,将欧阳修的和苏舜钦的诗句裁剪一下,不就是一幅别开生面的对联吗。
清风明月本无价,
近水远山皆有情。
二位故人,在这里珠联璧合。
「清风明月」和「近水远山」相对,那是何等的风光飘逸,而「本无价」和「皆有情」联系,另有一番清新淡泊。
沧浪亭建造好了,苏舜钦在沧浪亭住了下来,住在沧浪亭的苏舜钦说,天气好的时候,最适宜在沧浪亭游玩了,我就时常穿着轻便的服装,划着小船,看看风景喝喝酒,开心了大声唱着歌,或者就干脆大叫几声,没有什么人来打扰你,自己就象鱼儿和小鸟一样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回归了自然,身体舒适了,心情就不烦恼,许多道理也一下子豁然晓喻了。以前汲汲于名利场所,天天为微不足道的小事患得患失,反而不知道寻找真正生活的乐趣,真是又渺小又庸庸碌碌。
沧浪亭以水环园,在围墙森森的苏州园林里可谓独一无二;此外,将亭内的山和亭外的水联系起来的是条复廊,唐代的皎然和尚曾说「诗有六至」——至险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丽而自然;至苦而无迹;至近而意远;至放而不迂——沧浪亭里的这条复廊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
寂静的复廊里,似乎能看到前贤的身影,「近水远山皆有情」,苏舜钦策杖(扶杖,拄着拐杖。)而行。
一年之计在于春,从中国私家园林这个方面而言,拙政园的造园规模和造园构想,都可以说是像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春风拂拂,春水漫漫,留连于亭台楼阁之间,一如留连光景。拙政园雍容华贵、优雅大方,喜欢昆剧的人不去拙政园转转,是会有许多遗憾的。起码会少了点触景生情、触类旁通的感性认识。或者说喜欢拙政园的人不去听听昆剧,其结果也是如此。
拙政园在风格上与昆剧的魁首《牡丹亭》极为相似。拙政园还有一个神话,就是说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是以其为蓝本,给书中大小贵贱的人物搭出个舞台,一场悲欢离合的故事就这样上演了。
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院」,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故事就这样一幕一幕上演着。
狮子林是拙政园的比邻,在几十步的距离内,有这么两个名园,足见苏州园林之盛了。传说园中的每一块太湖石都具狮子状,其实狮子林的出处是佛陀(佛:梵文,全称“佛陀”,佛教术语,是脱离了轮回的、对于宇宙人生彻底明白的人,真正圆满觉悟的人,又被称为一切智人或正遍知觉者。)说法威仪如狮子吼。它过去是个寺院。
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
这就是狮子林了。
二十世纪大名鼎鼎的作家福克纳在一块邮票般大小的土地上创作出不朽的作品,苏州园林也是如此,有时候还更小,似乎只在半张邮票上建亭叠石。
用半张邮票,苏州园林就不无神奇地向世界寄出了一封信,蝇头小楷,珠圆玉润,夹叙夹议,条理分明。
半园就是如此,半亭半阁,半真半假,这个「半」,是「怀抱琵琶半遮面」的「半」呢,还是「半江瑟瑟半江红」的「半」?
由于中国文化很早就「晴空一鹤排云上」,独领风骚,所以也就处处散发出一种成熟的气息。
它被不同的角度讲述着、阐释着,而苏州园林可谓匠心独具,用现身说法的方式,讲述着、阐释着中国文化的故事。
散步在半园难免逼仄的花径上,只要抬头望去,似乎就能看到「便引诗情到碧霄」了。
这两行诗出自刘禹锡的一首七绝: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一首七绝,可以看到园林故事中的精神。
我要寻诗定是痴,诗来寻我却难辞。今朝又被诗寻着,满眼溪山独去时。
这是清朝文人江弢叔的诗句。
置身于苏州园林,时时产生的感觉就是「诗来寻我」。
「林皋(gāo泛指岸边,水旁陆地)延伫,相缘竹树萧森;城市喧卑,必择居邻闲逸。」这是明末造园巨匠计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最早的造园名著《园冶》中所说的话。留园就深得其旨。
留园,这一片山水的精彩在于它的水面和水面四周的景观,绕水一周,等于穿过了一年中的四个季节。从探春的「清风池馆」出发,走过「涵碧山房」,这里是欣赏荷花的好地方,所以又称「荷花厅」。然后访秋,顺着长廊渐次升高--「高甍(méng 屋脊)巨桷(jué方形的椽子),水光日景,动摇而下上,其宽闲深靓,可以答远响而生清风(《真州东园记》)」--这是欧阳修的句子--在阵阵清风里,没有坐进「闻木樨香轩」,就闻到桂花的香气了。如果中秋夜有幸坐在「闻木樨香轩」的话,大概会和白居易一样,听得到月宫里桂子轻轻滴落的声音。
「闻木樨香轩」和「清风池馆」遥遥相对,一个春天,一个秋天,时间沙沙而去,历史沙沙而来,遥遥相对的「闻木樨香轩」和「清风池馆」,一部春秋,谁来解读?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苏州园林是历史的艺术。
从「闻木樨香轩」往高处望去,是用来赏雪的「可亭」,碰巧遇到银桂飘落,也是可以以花代雪,也是可以陶庵梦忆:「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只是没有人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罢了。
苏州在外人看来,青山绿水,云树烟芦,粉墙黛瓦,吴侬软语,定是一个温柔之乡了。谁能料到竟也有无数慷慨之士。
沧浪亭沿河一带的黄石,据说是宋朝造园艺术在苏州唯一留下的雪泥鸿爪。是耶非耶,并不重要,细细体会,的确大有遗意:隔水相望,朴素坦率一如王禹偁(chēng)、梅尧臣的诗作;近身相抚,方阔瘦硬恰似欧阳修、黄庭坚的书法。
在午后的阳光里,远远看来,黄石的色泽,更使这一片风景增添了独一无二的秋天醇厚如酒的况味。
就在这样风景里面的是「五百名贤祠」。
五百名贤祠,三面粉墙上,嵌着从春秋到清朝两千五百年间的与苏州有关的五百九十四位仁人志士。「五百名贤」,是取其整数,与佛教传说中的五百罗汉交相辉映。把一些外地名流暂先抛开,可以看到苏州也有无数慷慨之士此话不虚。
对近现代影响深远的两句话,就都是两个苏州人说的--
一句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一句是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从这里走过,既是身体的一次漫步,也是心灵的一次跋涉。
陈从周谈到园林时这样写道:
中国园林,予谓有静观与动观,大园以动观为主,小园以静观为主,并相辅而行事,要之景随人意,动静适时,且与园之大小有关。
就像苏州刺绣是中国刺绣的符号一样,陈从周说的中国园林其实就是苏州园林,中国园林的艺术风格--尤其是私家园林的艺术风格,是以苏州园林为代表的。也就是说,苏州园林的造园艺术标示了中国园林的最高水平。
苏州园林,除了动静适时相辅相成之外,还有身体和心灵在刹那间领悟到永恒的交流。或者说动静适时相辅相成,就是为了获得身体和心灵在刹那间领悟到永恒的交流。正因为有了这一层面,所以苏州园林就不仅仅只是单纯的风景区,它虽然是人工山水,但它的人文精神,使它具有了即使天开也不能达到的某种深度。
园林的故事快讲完了,其实园林只是一个说明,说明在中国文化里有一种品质,从不缺失的品质,这种品质就是成熟的精神。苏州园林则是映着它的一滴水,从檐头漏下,透明的身体被拉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