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旅行改变人生》系列有感
丽江之行归来,还未收拾好心情;
双休日又充实了一次,急需休息;
周一的我继续了在原来轨道的生活,中午偶然发现新的一期《时尚旅游》,其标题:旅行改变人生,副标题Grand Tour,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利用各种时间,看完了《旅行改变人生》这一系列。终于看完了,心中又泛起波澜。
先回想下我在云南的生活吧,在昆明,和驴友们从简单的聊旅行、到最后的谈人生,直到晚上两点钟,多么惬意,让一开始不适应青旅的我瞬时爱上了青旅;在大理,和另外的朋友们,一起吃、一起喝、一起逛街,顿时有种让我找到组织的感觉;在丽江,吃鱼刮发票中奖100块,全酒吧一起HIGH的情形,生日当天大家的祝福,五个人吃三盘菜的辛酸和刺激,天天喝现在让我闻到想吐的二锅头的美好感觉,这一切的一切,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意识到旅行也是一种生活,比平时的生活有更多的未知与惊喜,让我找到了做背包客的生活。我的间隔周——Gap Week,算是旅行,也算是交了什么叫做背包客的学费,让我更加爱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为今后的未知生活奋斗下去的动力。看了Grand Tour,让我爱上了旅行,让我明白了生活即旅行,旅行即生活。
吉姆·罗杰斯——这位曾经被巴菲特称为“对大势的把握无人能及”的投资大师,传奇性不仅是他的投资历史,还有那些足以让人们为之激动的环球考察旅行。 从小对欧洲大陆的好奇,到后来的摩托车环球世界,再到后来的奔驰越野车环球旅行,每一次都改变着他的人生。26岁的罗杰斯在欧洲大陆旅行之后如是说:我简单的世界里并非对所有事情都了解,我能做到的是尽可能的多看看这个世界,只有纵观和近览,才能全面了解事物本质。从不安分的罗杰斯,在37岁的时候骑宝马摩托车环游全球,在环球旅行中,不仅认识了世界,并且对他的投资又有了新的规划,又让他大赚一笔。在他的《旅行,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写道:我不仅仅把这次旅程当做一次冒险,也把它当做一种接受再教育的手段,这种教育方式已经贯穿我的人生。我想以地面旅行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这也道出了多少背包客的心声,人生很短,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认知这个孤独的星球。56岁的罗杰斯再次上路,让环球旅行考验爱情,这是多么浪漫与刺激的一件事情啊。确实,旅行才是真正考验双方价值观的唯一方式。在路上,大多时间可以依靠的只有对方,这给了很多要结婚的人多么重要的启示啊!
间隔年,缘起于西方的一个概念在中国青年身上不断演绎,他们走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在行走中认识世界,寻找自我,回答心中不断萦绕的困惑:我到底需要什么。这一简单的问题,其实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在我的间隔周也有了比较浅显回答。去尝试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去体验完全不同的人生,给自己一个机会换个角度思考:旅行时最好的选择,在旅行中,听从内心的呼唤。
孙东纯,《迟到的间隔年》作者历时13个月,花费21000元人民币,经泰国、老挝、缅甸至印度,有途径巴基斯坦进入新疆和西藏,最后到达尼泊尔,在间隔年中,他一路旅行,也做过义工。间隔年对于他,无论是旅行还是义工,都是一段在路上学习“爱”的征途,而回归以后便是“爱”时间的另一段人生旅途。爱,在现在社会看起来有些匮乏的字眼,在旅途上不断被放大,直到旅行结束,直到回归,爱的伟大仍然被人心系,在生活中不断被挖掘,不断被发扬光大。
小池,历时10个月,选择骑自行车旅行展开他的间隔年旅行,他从纽约出发,从东海岸到西海岸,最后由圣地亚哥进入墨西哥,平均每天费用1美元,用人们看似不可能的花费方式,完美的进行他的间隔年。在旅行中,他不仅学会了各种技能,包括语言、开车、骑马、钓鱼、游泳甚至还有航海,还学会了如何去爱这个世界。貌似冷淡、有距离感的人们,看到在旅途上的你,总会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爱啊。平时生活中的爱也是这样,只不过不经旅行开化的人们是不会感觉出来的。
还有工作旅行的杨诗源、仍然在路上的龙泓全、安芯,旅行让他们完整的认识世界,用自己的足迹、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受世界。旅行,无一不刻的改变着他们的人生。
最后的“花甲青年”们,他们仍然充满激情与活力,对多彩的世界无比憧憬与向往,他们用“60岁的智慧,40岁的体能,20岁的心态”行走在路上,带着岁月沉积的“智”与“慧”,重新审视人生和世界,旅行成为了他们将生活维度变宽的方式。
孙庆方,60岁开始老年旅行计划,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旅行上。他在60岁那年,由于家庭变故,几近崩溃,他通过一次南极的疗伤之旅,不仅减轻多日来的情伤和忧郁,同时也让他重新思考安排自己的晚年人生。南极旅行后的他,开始积极面对生活,他明白了我们不会去参悟的一个道理:我们人生被太多的欲望给包围着,一旦能解脱之后,生活就会是另一个境界。
“花甲背包客”,一对夫妇在退休之后,开始自己的环中国之旅,在虎跳峡遇到了太多不会中文的外国人,于是他们就开始了他们的环球之旅。英语都不流利的他们,用蹩脚的英语、中文和手语走遍了世界的大多数地方,展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他们依旧用充沛的精力,去探索与追寻未知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羡慕他们的是,在退休后,与自己的生活伴侣,展开了一段不仅仅让自己怀念的、也羡煞他人的环球旅行。当真正老得走不动的时候,坐在摇椅上,回想当年的“激情岁月”,这就是最浪漫的事啊!
看了好久,想了好久,最终耐不住寂寞的我,终于写下了这篇不是读后感的读后感。旅行,改变人生。看别人的游记不会有这么多想法,只有自己真正走,才会有很多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旅行的意义。自己的旅行也会和别人的旅行有重合,这也是一种默契:我把我的攻略书借给另外一位背包客的时候,让我瞬时想起了在《转山》的最后,谢旺霖将骑行多日的自行车转让给了另外一个骑行者,我此刻突然明白,旅行,就是这样不知不觉的将旅行的意义传递给他人,最终感动全部背包客的。自行车不在了,旅行仍在继续;我的攻略书也不在身上了,但是我的人生旅程才刚刚开始。一辆自行车,一本攻略书,承载了多少旅行者的旅行故事!
最后,将《旅行改变人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旅行一开始往往只是对自己的一次犒赏,走着走着,你会发现,世界是那么不同,自己是那么不同,人生是那么不同。
双休日又充实了一次,急需休息;
周一的我继续了在原来轨道的生活,中午偶然发现新的一期《时尚旅游》,其标题:旅行改变人生,副标题Grand Tour,立刻吸引了我的眼球,毫不犹豫的买了下来,利用各种时间,看完了《旅行改变人生》这一系列。终于看完了,心中又泛起波澜。
先回想下我在云南的生活吧,在昆明,和驴友们从简单的聊旅行、到最后的谈人生,直到晚上两点钟,多么惬意,让一开始不适应青旅的我瞬时爱上了青旅;在大理,和另外的朋友们,一起吃、一起喝、一起逛街,顿时有种让我找到组织的感觉;在丽江,吃鱼刮发票中奖100块,全酒吧一起HIGH的情形,生日当天大家的祝福,五个人吃三盘菜的辛酸和刺激,天天喝现在让我闻到想吐的二锅头的美好感觉,这一切的一切,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让我意识到旅行也是一种生活,比平时的生活有更多的未知与惊喜,让我找到了做背包客的生活。我的间隔周——Gap Week,算是旅行,也算是交了什么叫做背包客的学费,让我更加爱自己的生活,增添了为今后的未知生活奋斗下去的动力。看了Grand Tour,让我爱上了旅行,让我明白了生活即旅行,旅行即生活。
吉姆·罗杰斯——这位曾经被巴菲特称为“对大势的把握无人能及”的投资大师,传奇性不仅是他的投资历史,还有那些足以让人们为之激动的环球考察旅行。 从小对欧洲大陆的好奇,到后来的摩托车环球世界,再到后来的奔驰越野车环球旅行,每一次都改变着他的人生。26岁的罗杰斯在欧洲大陆旅行之后如是说:我简单的世界里并非对所有事情都了解,我能做到的是尽可能的多看看这个世界,只有纵观和近览,才能全面了解事物本质。从不安分的罗杰斯,在37岁的时候骑宝马摩托车环游全球,在环球旅行中,不仅认识了世界,并且对他的投资又有了新的规划,又让他大赚一笔。在他的《旅行,人生最有价值的投资》写道:我不仅仅把这次旅程当做一次冒险,也把它当做一种接受再教育的手段,这种教育方式已经贯穿我的人生。我想以地面旅行的方式来认知这个世界,了解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这也道出了多少背包客的心声,人生很短,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认知这个孤独的星球。56岁的罗杰斯再次上路,让环球旅行考验爱情,这是多么浪漫与刺激的一件事情啊。确实,旅行才是真正考验双方价值观的唯一方式。在路上,大多时间可以依靠的只有对方,这给了很多要结婚的人多么重要的启示啊!
间隔年,缘起于西方的一个概念在中国青年身上不断演绎,他们走出了自己的精彩人生。在行走中认识世界,寻找自我,回答心中不断萦绕的困惑:我到底需要什么。这一简单的问题,其实也是最困难的问题,在我的间隔周也有了比较浅显回答。去尝试从未尝试过的事情,去体验完全不同的人生,给自己一个机会换个角度思考:旅行时最好的选择,在旅行中,听从内心的呼唤。
孙东纯,《迟到的间隔年》作者历时13个月,花费21000元人民币,经泰国、老挝、缅甸至印度,有途径巴基斯坦进入新疆和西藏,最后到达尼泊尔,在间隔年中,他一路旅行,也做过义工。间隔年对于他,无论是旅行还是义工,都是一段在路上学习“爱”的征途,而回归以后便是“爱”时间的另一段人生旅途。爱,在现在社会看起来有些匮乏的字眼,在旅途上不断被放大,直到旅行结束,直到回归,爱的伟大仍然被人心系,在生活中不断被挖掘,不断被发扬光大。
小池,历时10个月,选择骑自行车旅行展开他的间隔年旅行,他从纽约出发,从东海岸到西海岸,最后由圣地亚哥进入墨西哥,平均每天费用1美元,用人们看似不可能的花费方式,完美的进行他的间隔年。在旅行中,他不仅学会了各种技能,包括语言、开车、骑马、钓鱼、游泳甚至还有航海,还学会了如何去爱这个世界。貌似冷淡、有距离感的人们,看到在旅途上的你,总会伸出援助之手,这就是爱啊。平时生活中的爱也是这样,只不过不经旅行开化的人们是不会感觉出来的。
还有工作旅行的杨诗源、仍然在路上的龙泓全、安芯,旅行让他们完整的认识世界,用自己的足迹、用自己的行动去感受世界。旅行,无一不刻的改变着他们的人生。
最后的“花甲青年”们,他们仍然充满激情与活力,对多彩的世界无比憧憬与向往,他们用“60岁的智慧,40岁的体能,20岁的心态”行走在路上,带着岁月沉积的“智”与“慧”,重新审视人生和世界,旅行成为了他们将生活维度变宽的方式。
孙庆方,60岁开始老年旅行计划,每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在旅行上。他在60岁那年,由于家庭变故,几近崩溃,他通过一次南极的疗伤之旅,不仅减轻多日来的情伤和忧郁,同时也让他重新思考安排自己的晚年人生。南极旅行后的他,开始积极面对生活,他明白了我们不会去参悟的一个道理:我们人生被太多的欲望给包围着,一旦能解脱之后,生活就会是另一个境界。
“花甲背包客”,一对夫妇在退休之后,开始自己的环中国之旅,在虎跳峡遇到了太多不会中文的外国人,于是他们就开始了他们的环球之旅。英语都不流利的他们,用蹩脚的英语、中文和手语走遍了世界的大多数地方,展现了他们的精神风貌:他们依旧用充沛的精力,去探索与追寻未知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我羡慕他们的是,在退休后,与自己的生活伴侣,展开了一段不仅仅让自己怀念的、也羡煞他人的环球旅行。当真正老得走不动的时候,坐在摇椅上,回想当年的“激情岁月”,这就是最浪漫的事啊!
看了好久,想了好久,最终耐不住寂寞的我,终于写下了这篇不是读后感的读后感。旅行,改变人生。看别人的游记不会有这么多想法,只有自己真正走,才会有很多属于自己的体验,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旅行的意义。自己的旅行也会和别人的旅行有重合,这也是一种默契:我把我的攻略书借给另外一位背包客的时候,让我瞬时想起了在《转山》的最后,谢旺霖将骑行多日的自行车转让给了另外一个骑行者,我此刻突然明白,旅行,就是这样不知不觉的将旅行的意义传递给他人,最终感动全部背包客的。自行车不在了,旅行仍在继续;我的攻略书也不在身上了,但是我的人生旅程才刚刚开始。一辆自行车,一本攻略书,承载了多少旅行者的旅行故事!
最后,将《旅行改变人生》的一句话送给大家:
旅行一开始往往只是对自己的一次犒赏,走着走着,你会发现,世界是那么不同,自己是那么不同,人生是那么不同。
-
欣然 赞了这篇日记 2016-06-11 16: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