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上海东丽杯马拉松小结
年终小结一大堆,就加一个马拉松的小结吧。
1、关于东丽杯的絮絮叨叨
2011年12月4日,上海东丽杯马拉松,名义上应该是处马吧。这几年参加了扬州的半程马拉松,跑过苏州金鸡湖半马,参加过两次耐克十公里,一时兴起和一起跑的西门跑过一次从上海到了苏州,陆陆续续在深夜的上海一个人夜跑。可自家门口,被称为中国四大国际马拉松的著名的“东丽杯”却连续错过了3次。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
其实我的跑步,开始于2年多前,那时候备考研究生,零散地在晚自习的校园里跑上几圈,而后慢慢拉大距离,又不幸体验到大脑内啡肽带来的玄妙感受,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真正提高其实只延续了大半年,后来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每天回来精神不济,尤其是今年,几乎是荒废了大半年时光的,几乎是没有怎么跑的。那是积攒下来的体力,也渐渐散去,直到入秋之后,我发现如今的生活,竟是如此的消沉和闲散,眼看毕业在望,而当时对梦想和未来挑战的渴望却与日剧减,这种内心的感受,让我感到不安,我必须用运动对抗懈怠,用极限的体验去冲破生活的束缚。于是我重回跑道。
我喜欢长距离的奔袭,长时间沿江而行的感觉令人神往,今年大部分却在漆黑的塑胶操场上,直到11月20日nike 月亮跑前几周才恢复了江边的夜行,于是感觉也渐渐恢复,可跑步量仍然没有恢复2年前每晚16公里打底的水平,更没有当时一次次突破体力极限,不断充实内力的快乐。一切只是重复,重复当时走过的路,当时的心情和当时的明月。 有时候真的感慨时光的匆匆,不知不觉偷走3年光阴,而一切或曾改变,或从未改变,或已经面目全非。 最远的一次东丽杯前训练是赛前一周(11月28日)的18公里lsd跑。跑步圣经的毛茸茸是跑步万宝全书,大阿福让我找他指点,他给我的方子是“SLD”长距离慢跑+2次5公里排酸跑,让荒废的红色肌肉恢复成耐力充足的白色肌肉。毛茸茸让我拉30公里,一般30公里是一般跑步者的“撞墙”区间。
总体来说,东丽杯的准备不系统,不充足,不科学。一切都是在匆匆忙忙中应对,直到跑步前一晚,经久不息的感冒突然加重,半夜里鼻子不通气,咳嗽能把肾咳出来,走路也感到有点抖霍霍的感觉,心中没有把握能不能坚持到20公里以上。
2、其他准备
过去我是实力崇拜主义。从来否认装备的重要性,喜欢赤膊上阵的英雄情结。当年穿着短裤汗衫跑到冰川上,又背着个空包上了秦岭,看到人家睡袋帐篷装备齐全,傻了眼,最后被好心驴友收容....年龄上去了,体能果然下降,蛮力没了 只好迷信装备。今年的装备主要是软件、腰包和能量棒。
装备一:跑步软件sports tracker和endomondo。前者前身是诺基亚的一款gps运动软件,比endomondo的精确度高功能也多。启动软件后可以设定运动方式,与卫星连接,跟踪跑步时间、速率和速度和运动卡路里。如果有运动心率胸罩还能测心率、海拔、最高最低时速,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网站,配合谷歌地图就能画出轨迹,很好玩,还能根据每天的训练目标设计训练计划。以前跑步是跑完之后在谷歌地图上用轨迹点手工复原路线并测量距离,有了sports tracker后方便多了。唯一的麻烦就是必须手持手机一路狂跑,时间久了小臂累赘抽筋,下一个目标还是garmin的gps手表啊。这款软件的好处在于,参加比赛时不需要跟着兔子跑,只要看着配速就行,另外里程显示也给人目标感。
装备二:spibelt腰包。据说是欧美跑步圈儿很时髦的装备,一个皮筋,一个折叠防水袋,撑大了跟机器猫的口袋一样,就这样一条腰包得200多米。前几年在扬马时用过普通腰包,还放了一罐红牛,结果一路跑一路颠,红牛贴着包在肚子上按摩,对体力杀伤极大。后来spibelt入手后,在马拉松比赛时发挥作用,果然弹性不错,可以放一点儿钱,放一个手机和若干能量条,不大不小,肚子上也不颠,高科技就是高科技啊。
装备三:能量棒+能量胶。原来只知道红牛和葡萄糖,这一次长跑宝典毛茸茸说有能量胶可以一路跑一路吃,跟鸡血一样有用,就到淘宝上入了一批。有GU牌的和雀巢公司下的powerbar两种,巧克力和覆盆子以及各种水果味都有,gu牌比较稠,味道也可以,powerbar比较稀薄,味道就像是胶水。此外powerbar还有能量棒,其实就类似于士力架之类的紧缩饼干,甜且腻,一口下去会附着在食道上,必须下水,否则有噎着的危险。我买的gu里面还有一款超级能量胶,一条20块钱,一口一条,据说是夺冠用的。这一次马拉松基本上是8~9公里吃一条,第一条是在下了南浦大桥后吃的,后来几条都在世博园,能量棒是在桥上吃的,果然差点噎死,实在太难吞下去,最后保命的power gel在最后6、7公里处吃下去,巧克力味道,吃完后跑到终点,效果卓著啊!
装备最关键的是鞋子,这次我还是穿了那双坑爹的阿迪达斯清风cool climate,这双鞋上山打滑,下雨漏水,跑步崴脚,唯一一个好处就是凉快。原本被vibram fivefinger的五趾鞋子吸引,疯狂长草,不过上海经销商南迦巴瓦户外那边一直断货。不过这种鞋试过一次之后也感觉一般,底子太薄,走路也痛。需要长时间训练之后才能上路。这一次穿着阿达上路,受害匪浅,下一次一定要休了它。
3、关于跑步的正题
12月4日,上海大街小巷,地铁公交里都是提着黄色装备的人,如同赶江湖大会一样潮水般涌来。此时陈毅广场,第一缕曙光透过略带污染的空气照射下来。26000多个人就站在中山东一路上等候领导们喋喋不休又一句话都听不清的演讲,很熟悉的狂欢的感觉。气球飘过,发令枪响,然后黑人们开始跑,黄人和白人的高手在前面看不清的地方开始跑,队伍蠕动,然后人流开始倾斜了。一路往沿着黄浦江走。
那天早上总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我奇怪为什么我来的时候连走个地铁楼梯都喘,可是一旦跑起来倒是有力气了呢?可能是一种潜能的调动。那天就这样跑啊,天气不好不坏,温度不冷不热,然后开始上桥,没有大阿福说的桥震,只看见蚂蚁一样的人一股股地往前涌。桥就是没动,不知道当年拿破仑的那个军队怎么会掉到桥下去的。在桥上遇到一起跑的故人,猫猫还有那个安徽的姑娘,打了个招呼继续跑。下了南浦大桥吃了第一根能量胶,辨认不出什么水果味道。难吃的很。
然后就进入世博园,这是我十一月后第三次在这个区域跑步了,一次是跑步圣经的测速,那时候十公里差不多虚脱,刚走200多米小腿就开始抽了,第二次是耐克十公里,也是这个地方,感冒厉害,跑到后来有点呼吸不畅,第三次是东丽杯,感冒更重,整个院子更加萧条荒芜,好像是残墙断垣,但是明明房子又在,太阳只晒,周边都是铁丝网,总之这个地方有条件反射般的恐惧。事实还是如此,整个赛段几乎四分之三在世博园绕啊绕,从卢浦大桥绕到南浦,后来貌似杨浦大桥也看到了,后来又跑到卢浦大桥下经过,每一个地方有似曾相识,来来回回折腾。具体过程都记不住了。
只记得赛程漫长啊漫长,这么晃来晃去,有时候身边人声鼎沸,到了全马半马分界处,又突然变得寂寥起来,大部队都欢乐地冲往半程终点,去吃肉腐败去了。余下来的人开始新长征,陆陆续续三三两两重新组成队列,朝着漫无止境的前方绝尘而去。这种感觉在分界处很是强烈。两三年前,那时年轻,跑到21公里处也感觉心头一松,浑身懈怠下来,而此刻面临的是未知的挑战和没有任何保障的对极限的试探。我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如果不是失去知觉或者失去了行动的最后一丝能力,我是不会中途退返的。
记得几个片段,在16公里处,体力到了一个轻松地阈值,速度保持在6分配速左右,感觉相当轻松,可是到了20公里之后,开始折返,越来越觉得单调,速度也下来,尤其是过了东方体育中心在高架桥下这段打折返,简直是一个绝望的体验。只看见隔离带旁边不断有人影反向跑过,而前方折返点遥遥无期,连影子都看不到。这个时候如果不是那个超级大能量胶吃下去,可能真要抽筋了。在这段赛程上,我略有停顿,配速在8以上,但是我知道不能停,一停下来就完了,就像过雪山一样,一觉睡下去就去见马克思了。所以我停下来但是绝不会走两步以上,滚滚尘土中就这样亦步亦趋,直到能量棒开始发挥作用了,最后3公里马不停蹄跑到终点。
我一度幻觉地认为40公里处的标记写着就是41公里,直到认为过了42公里时才发现还有一公里,这种内心细腻的打击着实不小,不过想一想这是42公里处马啊,意义非凡,最后还是这么挺过去了。
最后的看到那个终点时,无悲无喜,拿着手机对着显示牌拍了唯一一张照片,然后踩线走人。时间是:5个小时19分,去掉出发时排队时间,实际成绩5小时07分。
这次结果仍然是外国人过来拿钱,好像是一个从来没跑过全马的非洲小伙子拿了第一名,有个同样没跑过全程的法国人拿了第三名,他们普遍反映上海空气不好。不过这些我并不关心
顺便我这里要批评这次供应的补给水,百岁山还好,那个凉茶太坑人了,太寒,大冬天的流着汗吃凉茶,不说甜腻,就是那种寒性攻胃,对身体极其不好。回到家又是晚上不能用姜茶发散,只能温酒和火罐,才渐渐拔除了寒气。当然整个东丽杯赛事组织井然有序,显示了相当高的管理水平;拉拉队也很给力,老年腰鼓队和劲舞团跳的时候,让人感觉精神大爽。
4、关于路上的趣事
每一个长跑的人都有故事。除了哗众取宠或者随喜而跑的人,那些愿意挑战自我的人总是有趣的。
这次跑步看到一个哥们儿穿着一双很华丽且纤细的夹脚拖鞋来跑,不知道后来如何?有几个蜘蛛侠和卡通人偶穿着床单一样的衣服在跑,很是强大。不过最强大的是一个壮士的福建人,此人扛着一根粗粗的原木(大约有20多斤),一路坚持到最后。很多人看到了他,电视台也采访了他。跑到终点后,我问他:大哥,您这是在修炼么?他说:也不是修炼,他是福建闽西邵武的一个体育老师,叫吴忠昆,绰号铁牛,他是一个体育老师,也是一个地震救援队员,这次扛着原木跑马拉松,是为了激励孩子相信毅力,相信奇迹。
我说我之所以感冒了还跑步,同样是为了为激励一个有先心和脊柱侧弯伴发肺气肿的朋友,虽然我们素不相识,萍水相逢,可是她的故事激励了我对生活价值的探寻,也让我感动,作为回报,我也想燃起她生的希望——这种互动是双方的,并无高下之分,甚至我觉得我从她身上获得更多的力量。吴老师在人群中放慢脚步,邀请我与他同行,对我说,这样的现实只能接受,他曾经有一个做公益事业的女朋友,也是先天性心脏病,下肢残疾 又有瘢痕体质,时日无多,他们一起做支教,一起做了很多慈善的工作,后来那个女孩子死了,吴老师买了很多她喜欢的睡莲放在她身边,可是无法挽回生命的流逝。生与死皆是无奈,只能顺应这样的规律,以淡然之心去应对之。
我问吴老师,信不信来世,吴老师说不信来世,只知今生。
这一个小小的邂逅,让我非常感慨,一路跑步而来,最有感触的,一是自己终于能够实现自己的诺言,为那位朋友跑到了终点,见证了意志和努力带来的喜悦,另一个是听到了吴老师的故事。虽然很短,但是性情中人的一言一行足以隽永,令人难忘。人生漂泊的喜悦,无非是在山穷水尽时,遇到惊喜,城市中没有山穷水尽,却在马拉松的尽头可能见到另一片天地。因此我爱长跑,我还会继续下去。
这是总结。
1、关于东丽杯的絮絮叨叨
2011年12月4日,上海东丽杯马拉松,名义上应该是处马吧。这几年参加了扬州的半程马拉松,跑过苏州金鸡湖半马,参加过两次耐克十公里,一时兴起和一起跑的西门跑过一次从上海到了苏州,陆陆续续在深夜的上海一个人夜跑。可自家门口,被称为中国四大国际马拉松的著名的“东丽杯”却连续错过了3次。这一次终于如愿以偿。
其实我的跑步,开始于2年多前,那时候备考研究生,零散地在晚自习的校园里跑上几圈,而后慢慢拉大距离,又不幸体验到大脑内啡肽带来的玄妙感受,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了。真正提高其实只延续了大半年,后来一边工作,一边读书,每天回来精神不济,尤其是今年,几乎是荒废了大半年时光的,几乎是没有怎么跑的。那是积攒下来的体力,也渐渐散去,直到入秋之后,我发现如今的生活,竟是如此的消沉和闲散,眼看毕业在望,而当时对梦想和未来挑战的渴望却与日剧减,这种内心的感受,让我感到不安,我必须用运动对抗懈怠,用极限的体验去冲破生活的束缚。于是我重回跑道。
我喜欢长距离的奔袭,长时间沿江而行的感觉令人神往,今年大部分却在漆黑的塑胶操场上,直到11月20日nike 月亮跑前几周才恢复了江边的夜行,于是感觉也渐渐恢复,可跑步量仍然没有恢复2年前每晚16公里打底的水平,更没有当时一次次突破体力极限,不断充实内力的快乐。一切只是重复,重复当时走过的路,当时的心情和当时的明月。 有时候真的感慨时光的匆匆,不知不觉偷走3年光阴,而一切或曾改变,或从未改变,或已经面目全非。 最远的一次东丽杯前训练是赛前一周(11月28日)的18公里lsd跑。跑步圣经的毛茸茸是跑步万宝全书,大阿福让我找他指点,他给我的方子是“SLD”长距离慢跑+2次5公里排酸跑,让荒废的红色肌肉恢复成耐力充足的白色肌肉。毛茸茸让我拉30公里,一般30公里是一般跑步者的“撞墙”区间。
总体来说,东丽杯的准备不系统,不充足,不科学。一切都是在匆匆忙忙中应对,直到跑步前一晚,经久不息的感冒突然加重,半夜里鼻子不通气,咳嗽能把肾咳出来,走路也感到有点抖霍霍的感觉,心中没有把握能不能坚持到20公里以上。
2、其他准备
过去我是实力崇拜主义。从来否认装备的重要性,喜欢赤膊上阵的英雄情结。当年穿着短裤汗衫跑到冰川上,又背着个空包上了秦岭,看到人家睡袋帐篷装备齐全,傻了眼,最后被好心驴友收容....年龄上去了,体能果然下降,蛮力没了 只好迷信装备。今年的装备主要是软件、腰包和能量棒。
装备一:跑步软件sports tracker和endomondo。前者前身是诺基亚的一款gps运动软件,比endomondo的精确度高功能也多。启动软件后可以设定运动方式,与卫星连接,跟踪跑步时间、速率和速度和运动卡路里。如果有运动心率胸罩还能测心率、海拔、最高最低时速,采集到的数据上传到网站,配合谷歌地图就能画出轨迹,很好玩,还能根据每天的训练目标设计训练计划。以前跑步是跑完之后在谷歌地图上用轨迹点手工复原路线并测量距离,有了sports tracker后方便多了。唯一的麻烦就是必须手持手机一路狂跑,时间久了小臂累赘抽筋,下一个目标还是garmin的gps手表啊。这款软件的好处在于,参加比赛时不需要跟着兔子跑,只要看着配速就行,另外里程显示也给人目标感。
装备二:spibelt腰包。据说是欧美跑步圈儿很时髦的装备,一个皮筋,一个折叠防水袋,撑大了跟机器猫的口袋一样,就这样一条腰包得200多米。前几年在扬马时用过普通腰包,还放了一罐红牛,结果一路跑一路颠,红牛贴着包在肚子上按摩,对体力杀伤极大。后来spibelt入手后,在马拉松比赛时发挥作用,果然弹性不错,可以放一点儿钱,放一个手机和若干能量条,不大不小,肚子上也不颠,高科技就是高科技啊。
装备三:能量棒+能量胶。原来只知道红牛和葡萄糖,这一次长跑宝典毛茸茸说有能量胶可以一路跑一路吃,跟鸡血一样有用,就到淘宝上入了一批。有GU牌的和雀巢公司下的powerbar两种,巧克力和覆盆子以及各种水果味都有,gu牌比较稠,味道也可以,powerbar比较稀薄,味道就像是胶水。此外powerbar还有能量棒,其实就类似于士力架之类的紧缩饼干,甜且腻,一口下去会附着在食道上,必须下水,否则有噎着的危险。我买的gu里面还有一款超级能量胶,一条20块钱,一口一条,据说是夺冠用的。这一次马拉松基本上是8~9公里吃一条,第一条是在下了南浦大桥后吃的,后来几条都在世博园,能量棒是在桥上吃的,果然差点噎死,实在太难吞下去,最后保命的power gel在最后6、7公里处吃下去,巧克力味道,吃完后跑到终点,效果卓著啊!
装备最关键的是鞋子,这次我还是穿了那双坑爹的阿迪达斯清风cool climate,这双鞋上山打滑,下雨漏水,跑步崴脚,唯一一个好处就是凉快。原本被vibram fivefinger的五趾鞋子吸引,疯狂长草,不过上海经销商南迦巴瓦户外那边一直断货。不过这种鞋试过一次之后也感觉一般,底子太薄,走路也痛。需要长时间训练之后才能上路。这一次穿着阿达上路,受害匪浅,下一次一定要休了它。
3、关于跑步的正题
12月4日,上海大街小巷,地铁公交里都是提着黄色装备的人,如同赶江湖大会一样潮水般涌来。此时陈毅广场,第一缕曙光透过略带污染的空气照射下来。26000多个人就站在中山东一路上等候领导们喋喋不休又一句话都听不清的演讲,很熟悉的狂欢的感觉。气球飘过,发令枪响,然后黑人们开始跑,黄人和白人的高手在前面看不清的地方开始跑,队伍蠕动,然后人流开始倾斜了。一路往沿着黄浦江走。
那天早上总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我奇怪为什么我来的时候连走个地铁楼梯都喘,可是一旦跑起来倒是有力气了呢?可能是一种潜能的调动。那天就这样跑啊,天气不好不坏,温度不冷不热,然后开始上桥,没有大阿福说的桥震,只看见蚂蚁一样的人一股股地往前涌。桥就是没动,不知道当年拿破仑的那个军队怎么会掉到桥下去的。在桥上遇到一起跑的故人,猫猫还有那个安徽的姑娘,打了个招呼继续跑。下了南浦大桥吃了第一根能量胶,辨认不出什么水果味道。难吃的很。
然后就进入世博园,这是我十一月后第三次在这个区域跑步了,一次是跑步圣经的测速,那时候十公里差不多虚脱,刚走200多米小腿就开始抽了,第二次是耐克十公里,也是这个地方,感冒厉害,跑到后来有点呼吸不畅,第三次是东丽杯,感冒更重,整个院子更加萧条荒芜,好像是残墙断垣,但是明明房子又在,太阳只晒,周边都是铁丝网,总之这个地方有条件反射般的恐惧。事实还是如此,整个赛段几乎四分之三在世博园绕啊绕,从卢浦大桥绕到南浦,后来貌似杨浦大桥也看到了,后来又跑到卢浦大桥下经过,每一个地方有似曾相识,来来回回折腾。具体过程都记不住了。
只记得赛程漫长啊漫长,这么晃来晃去,有时候身边人声鼎沸,到了全马半马分界处,又突然变得寂寥起来,大部队都欢乐地冲往半程终点,去吃肉腐败去了。余下来的人开始新长征,陆陆续续三三两两重新组成队列,朝着漫无止境的前方绝尘而去。这种感觉在分界处很是强烈。两三年前,那时年轻,跑到21公里处也感觉心头一松,浑身懈怠下来,而此刻面临的是未知的挑战和没有任何保障的对极限的试探。我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如果不是失去知觉或者失去了行动的最后一丝能力,我是不会中途退返的。
记得几个片段,在16公里处,体力到了一个轻松地阈值,速度保持在6分配速左右,感觉相当轻松,可是到了20公里之后,开始折返,越来越觉得单调,速度也下来,尤其是过了东方体育中心在高架桥下这段打折返,简直是一个绝望的体验。只看见隔离带旁边不断有人影反向跑过,而前方折返点遥遥无期,连影子都看不到。这个时候如果不是那个超级大能量胶吃下去,可能真要抽筋了。在这段赛程上,我略有停顿,配速在8以上,但是我知道不能停,一停下来就完了,就像过雪山一样,一觉睡下去就去见马克思了。所以我停下来但是绝不会走两步以上,滚滚尘土中就这样亦步亦趋,直到能量棒开始发挥作用了,最后3公里马不停蹄跑到终点。
我一度幻觉地认为40公里处的标记写着就是41公里,直到认为过了42公里时才发现还有一公里,这种内心细腻的打击着实不小,不过想一想这是42公里处马啊,意义非凡,最后还是这么挺过去了。
最后的看到那个终点时,无悲无喜,拿着手机对着显示牌拍了唯一一张照片,然后踩线走人。时间是:5个小时19分,去掉出发时排队时间,实际成绩5小时07分。
这次结果仍然是外国人过来拿钱,好像是一个从来没跑过全马的非洲小伙子拿了第一名,有个同样没跑过全程的法国人拿了第三名,他们普遍反映上海空气不好。不过这些我并不关心
顺便我这里要批评这次供应的补给水,百岁山还好,那个凉茶太坑人了,太寒,大冬天的流着汗吃凉茶,不说甜腻,就是那种寒性攻胃,对身体极其不好。回到家又是晚上不能用姜茶发散,只能温酒和火罐,才渐渐拔除了寒气。当然整个东丽杯赛事组织井然有序,显示了相当高的管理水平;拉拉队也很给力,老年腰鼓队和劲舞团跳的时候,让人感觉精神大爽。
4、关于路上的趣事
每一个长跑的人都有故事。除了哗众取宠或者随喜而跑的人,那些愿意挑战自我的人总是有趣的。
这次跑步看到一个哥们儿穿着一双很华丽且纤细的夹脚拖鞋来跑,不知道后来如何?有几个蜘蛛侠和卡通人偶穿着床单一样的衣服在跑,很是强大。不过最强大的是一个壮士的福建人,此人扛着一根粗粗的原木(大约有20多斤),一路坚持到最后。很多人看到了他,电视台也采访了他。跑到终点后,我问他:大哥,您这是在修炼么?他说:也不是修炼,他是福建闽西邵武的一个体育老师,叫吴忠昆,绰号铁牛,他是一个体育老师,也是一个地震救援队员,这次扛着原木跑马拉松,是为了激励孩子相信毅力,相信奇迹。
我说我之所以感冒了还跑步,同样是为了为激励一个有先心和脊柱侧弯伴发肺气肿的朋友,虽然我们素不相识,萍水相逢,可是她的故事激励了我对生活价值的探寻,也让我感动,作为回报,我也想燃起她生的希望——这种互动是双方的,并无高下之分,甚至我觉得我从她身上获得更多的力量。吴老师在人群中放慢脚步,邀请我与他同行,对我说,这样的现实只能接受,他曾经有一个做公益事业的女朋友,也是先天性心脏病,下肢残疾 又有瘢痕体质,时日无多,他们一起做支教,一起做了很多慈善的工作,后来那个女孩子死了,吴老师买了很多她喜欢的睡莲放在她身边,可是无法挽回生命的流逝。生与死皆是无奈,只能顺应这样的规律,以淡然之心去应对之。
我问吴老师,信不信来世,吴老师说不信来世,只知今生。
这一个小小的邂逅,让我非常感慨,一路跑步而来,最有感触的,一是自己终于能够实现自己的诺言,为那位朋友跑到了终点,见证了意志和努力带来的喜悦,另一个是听到了吴老师的故事。虽然很短,但是性情中人的一言一行足以隽永,令人难忘。人生漂泊的喜悦,无非是在山穷水尽时,遇到惊喜,城市中没有山穷水尽,却在马拉松的尽头可能见到另一片天地。因此我爱长跑,我还会继续下去。
这是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