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之死 [转]
从三国鼎立到五胡乱华,再到南北对峙、小国林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极度混乱的一个时期。这个时局动荡的年代,却同时是个美男如玉的年代。这个时期的美男有着三大爱好。第一是剃须,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很少见到的情况。在魏晋南北朝以前,美男大多有着长胡子,《三国演义》里的关云长就是个美髯公。第二个爱好是敷粉,再次是薰香,就相当于咱们现在的抹香水。《三国志》中记载,有一次曹丕薰香薰得太过分了,连他的坐骑也受不了了,照着他的膝盖就咬了一口。气得曹丕把马给杀了。可见那个时期的美男们对薰香这件事有多热衷了。那时的男子们还普遍有着女性化的审美,典型的代表之一就是魏国丞相何晏,还有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了。何晏每天下班以后,都喜欢穿上女人的衣服。而王羲之走起路来则是“飘如游云、矫若惊龙”,走起路来一扭一扭的,有着女性的娇柔和妩媚。
要说男人长得漂亮,养眼了是不假,但也有烦恼。魏晋时期就有个活活被人看死的美男———卫王介。卫王介长得极美,美如珠玉。有一次他一外出就被“粉丝”们包围了,“观者如堵墙”,看他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卫王介可能当场就晕过去了,回到家后不久就死了,这就是典故“看杀卫王介”的由来。这场由美丽导致的悲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剃须、敷粉、薰香,穿女人衣服,喜步态轻盈,这些女性化的审美突显出魏晋时期的男性对阴柔的崇尚。魏晋时期的人爱美,这和这个特定时代的战乱、动荡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战事频繁的年代里,今天人头还在脖子上,明天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所以及时享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感官、外化的美成为了大众审美的标准。
魏晋时期的男性审美为何呈现出阴柔倾向呢?这恐怕和当时人的另一风尚紧密相关,那就是服药。当时很多人都服食一种叫五石散的药物,有点像现在的杜冷丁。吃了五石散以后,红光满面,皮肤很嫩、很亮。所以五石散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一种可以返老还童、长生不老的奇药。其实服食五石散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那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药物。它由五种矿物组成,其中包括硫磺、石英、钟乳,这些东西加起来是很毒的。这种毒性可以让人的皮肤变嫩,误以为可以延年益寿。但是皮肤变嫩以后,问题也随之而来。紧身的服装就不能穿了,否则皮肤会磨破,于是大家纷纷改穿宽大的衣服。鞋子也开始改穿木屐,减少脚和鞋子的摩擦。更可怕的是,因为皮肤嫩得不能洗澡,当时的人大都满身长虱子,虱多不痒成为一种时尚。两人在说话,其中一人伸手到衣服里抓出了一个虱子,那在当时是很时髦的事情。可见服药带来了社会审美的巨大变动,阴柔美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审美。常说魏晋南北朝时期花样美男辈出,看来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密不可分。原来我们只知道“时势造英雄”,现在我们又要多加一句“时势造美男”了。
而嵇康之美则是纯天然的。
嵇康,字叔夜,魏晋时学者、文学家、音乐家。
按《晋书》记载,嵇康“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按《世说新语 容止》他“ 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 萧萧肃肃, 爽朗清举。或云: 肃肃如松下风, 高而徐引。” 可见他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一付男子汉气派。与当时的一些男人多有涂脂抹粉地化装,靠药物换来的美相比,嵇康的英俊是出自然。
嵇康美得惊人。最有说服力的故事是,一次他去森林里采药,竟被樵夫误以为仙人下凡,其风姿可窥一斑。
嵇康之俊美还有一旁证。他死了多年后,他的儿子嵇绍始到首都洛阳,有人对王戎说:“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回答:“君复未见其父耳。”由此可推想嵇康之风度仪态。
女人若是太美了多被称为红颜祸水,但殊不知男人若是长得漂亮了也未尝不是一场灾难。女人美了往往不自主地去迷惑男人,男人美了则通常先自己迷惑。简言之,女人善利用资本,男人常被资本利用。
嵇康的悲剧就是不仅有一副风神俊秀的美姿容,还恰恰拥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如此就难免骄傲,如此就难免被资本利用。从他两次对钟会的态度即可看出,嵇康就如老子遁世时的代步工具———不是一般的牛。
身为文学后进青年的钟会,曾经写了一本《四本论》,苦于无人赏识,便想起了当时正是无数文学女青年之偶像的嵇康。于是就揣上了一册《四本论》来找嵇康。然而这位贵族子弟的自信心恰如慢跑气儿的车胎,到了嵇康家门口已经像大限将至的病人一样气若游丝。钟会在嵇康家的墙外像一头拉磨的驴子似的做了若干次圆周运动之后,从怀里掏出书,仿佛一切羞涩的女子用暧昧的动作或眼神向情人索吻,红着脸将书扔进墙内,掉头就跑。
钟会的本意当然是想自己的作品得到文学大师嵇康的肯定,最好是嵇康再为自己写一篇书评。但这件事情后来的发展证明:求人写书评与索吻一样,本是美好的,但用扔铅球的手法却是不妥的。
被一本小人书命中与被精装本的《战争与和平》命中,结果是不一样的。钟会的书姑且不论其文学含金量,单说他的富家子弟的家世,(该书的纸张用料应大致相当与现在的进口铜版纸)就可以大致估算出该书的重量与硬度。当然,幸运的是嵇康晚生了若干年,假如生在蔡伦造纸之前的“韦编三绝”时代,嵇康的一张俊脸就会变成凹面的大饼。即便如此,嵇康的脸仍然被呈抛物线轨迹掷进来的《四本论》准确命中,面如敷粉的脸上从此留下了一道仿佛半吊子文人所作的歪诗一样,不堪入目的瘢痕。
美国行为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在一个正对门口的墙壁上悬挂一面镜子,在没有人注意的时候,通常走到镜子面前鬼祟地照上一照的都是男人。或许因为“男人何须置镜”,他们才更有偷窥镜中自己的欲望,又或许,男人对仪表的重视未必弱于女人。
可以这么说,破相的嵇康失去了一部分可以骄傲的资本,这位前美男子对《四本论》作者的仇恨可想而知。从此,嵇康深居简出,并开始借打铁来打发时光。虽说嵇康并未听过现任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的名言:男人的肌肉就是他们的第二张脸,但嵇康确实在打铁的这段日子里日趋健美。然而一日,不甘心的钟会再次造访了这位筋骨强健却气质悒郁的铁匠。
向秀正在为他的好友拉风箱,嵇康则袒露着一身古铜色的皮肤挥舞着铁锤在一块通红的铁块上不停地敲打。炉火映在钟会的丑脸上,倒是为此时因为被冷落而羞愧难当的他做了绝好的掩饰。钟会感觉,那块被慢慢砸扁的铁块就像是他自己,岂止学识,破相后的嵇康依然比自己美上千倍。
嵇康:“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以上就是嵇康与钟会的著名对话。不久,钟会借嵇康好友吕安一案向司马昭进谗,昭遂杀之。
嵇康之死给后世的知识分子留下了一个教训:有学问就可以了,但最好不要长得太漂亮。故此如今作家多往歪瓜裂枣里长,以免挟才貌以鄙诸侯,“非汤武而薄周孔”。
钟会坐实千古第一小人之名给后世的小人一个启迪:当遭遇羞辱的同时,成名的机会也就不远了。
要说男人长得漂亮,养眼了是不假,但也有烦恼。魏晋时期就有个活活被人看死的美男———卫王介。卫王介长得极美,美如珠玉。有一次他一外出就被“粉丝”们包围了,“观者如堵墙”,看他的人里三层外三层围了个水泄不通。卫王介可能当场就晕过去了,回到家后不久就死了,这就是典故“看杀卫王介”的由来。这场由美丽导致的悲剧真是让人叹为观止。
剃须、敷粉、薰香,穿女人衣服,喜步态轻盈,这些女性化的审美突显出魏晋时期的男性对阴柔的崇尚。魏晋时期的人爱美,这和这个特定时代的战乱、动荡是分不开的。在这个战事频繁的年代里,今天人头还在脖子上,明天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所以及时享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情绪。感官、外化的美成为了大众审美的标准。
魏晋时期的男性审美为何呈现出阴柔倾向呢?这恐怕和当时人的另一风尚紧密相关,那就是服药。当时很多人都服食一种叫五石散的药物,有点像现在的杜冷丁。吃了五石散以后,红光满面,皮肤很嫩、很亮。所以五石散被当时的人认为是一种可以返老还童、长生不老的奇药。其实服食五石散无异于慢性自杀,因为那是一种毒性很强的药物。它由五种矿物组成,其中包括硫磺、石英、钟乳,这些东西加起来是很毒的。这种毒性可以让人的皮肤变嫩,误以为可以延年益寿。但是皮肤变嫩以后,问题也随之而来。紧身的服装就不能穿了,否则皮肤会磨破,于是大家纷纷改穿宽大的衣服。鞋子也开始改穿木屐,减少脚和鞋子的摩擦。更可怕的是,因为皮肤嫩得不能洗澡,当时的人大都满身长虱子,虱多不痒成为一种时尚。两人在说话,其中一人伸手到衣服里抓出了一个虱子,那在当时是很时髦的事情。可见服药带来了社会审美的巨大变动,阴柔美成为了社会的主流审美。常说魏晋南北朝时期花样美男辈出,看来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风气密不可分。原来我们只知道“时势造英雄”,现在我们又要多加一句“时势造美男”了。
而嵇康之美则是纯天然的。
嵇康,字叔夜,魏晋时学者、文学家、音乐家。
按《晋书》记载,嵇康“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 按《世说新语 容止》他“ 风姿特秀。 见者叹曰: 萧萧肃肃, 爽朗清举。或云: 肃肃如松下风, 高而徐引。” 可见他身材高大,相貌堂堂。一付男子汉气派。与当时的一些男人多有涂脂抹粉地化装,靠药物换来的美相比,嵇康的英俊是出自然。
嵇康美得惊人。最有说服力的故事是,一次他去森林里采药,竟被樵夫误以为仙人下凡,其风姿可窥一斑。
嵇康之俊美还有一旁证。他死了多年后,他的儿子嵇绍始到首都洛阳,有人对王戎说:“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如野鹤之在鸡群。”王戎回答:“君复未见其父耳。”由此可推想嵇康之风度仪态。
女人若是太美了多被称为红颜祸水,但殊不知男人若是长得漂亮了也未尝不是一场灾难。女人美了往往不自主地去迷惑男人,男人美了则通常先自己迷惑。简言之,女人善利用资本,男人常被资本利用。
嵇康的悲剧就是不仅有一副风神俊秀的美姿容,还恰恰拥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如此就难免骄傲,如此就难免被资本利用。从他两次对钟会的态度即可看出,嵇康就如老子遁世时的代步工具———不是一般的牛。
身为文学后进青年的钟会,曾经写了一本《四本论》,苦于无人赏识,便想起了当时正是无数文学女青年之偶像的嵇康。于是就揣上了一册《四本论》来找嵇康。然而这位贵族子弟的自信心恰如慢跑气儿的车胎,到了嵇康家门口已经像大限将至的病人一样气若游丝。钟会在嵇康家的墙外像一头拉磨的驴子似的做了若干次圆周运动之后,从怀里掏出书,仿佛一切羞涩的女子用暧昧的动作或眼神向情人索吻,红着脸将书扔进墙内,掉头就跑。
钟会的本意当然是想自己的作品得到文学大师嵇康的肯定,最好是嵇康再为自己写一篇书评。但这件事情后来的发展证明:求人写书评与索吻一样,本是美好的,但用扔铅球的手法却是不妥的。
被一本小人书命中与被精装本的《战争与和平》命中,结果是不一样的。钟会的书姑且不论其文学含金量,单说他的富家子弟的家世,(该书的纸张用料应大致相当与现在的进口铜版纸)就可以大致估算出该书的重量与硬度。当然,幸运的是嵇康晚生了若干年,假如生在蔡伦造纸之前的“韦编三绝”时代,嵇康的一张俊脸就会变成凹面的大饼。即便如此,嵇康的脸仍然被呈抛物线轨迹掷进来的《四本论》准确命中,面如敷粉的脸上从此留下了一道仿佛半吊子文人所作的歪诗一样,不堪入目的瘢痕。
美国行为学家曾经做过一个试验:在一个正对门口的墙壁上悬挂一面镜子,在没有人注意的时候,通常走到镜子面前鬼祟地照上一照的都是男人。或许因为“男人何须置镜”,他们才更有偷窥镜中自己的欲望,又或许,男人对仪表的重视未必弱于女人。
可以这么说,破相的嵇康失去了一部分可以骄傲的资本,这位前美男子对《四本论》作者的仇恨可想而知。从此,嵇康深居简出,并开始借打铁来打发时光。虽说嵇康并未听过现任美国加州州长施瓦辛格的名言:男人的肌肉就是他们的第二张脸,但嵇康确实在打铁的这段日子里日趋健美。然而一日,不甘心的钟会再次造访了这位筋骨强健却气质悒郁的铁匠。
向秀正在为他的好友拉风箱,嵇康则袒露着一身古铜色的皮肤挥舞着铁锤在一块通红的铁块上不停地敲打。炉火映在钟会的丑脸上,倒是为此时因为被冷落而羞愧难当的他做了绝好的掩饰。钟会感觉,那块被慢慢砸扁的铁块就像是他自己,岂止学识,破相后的嵇康依然比自己美上千倍。
嵇康:“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钟会:“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以上就是嵇康与钟会的著名对话。不久,钟会借嵇康好友吕安一案向司马昭进谗,昭遂杀之。
嵇康之死给后世的知识分子留下了一个教训:有学问就可以了,但最好不要长得太漂亮。故此如今作家多往歪瓜裂枣里长,以免挟才貌以鄙诸侯,“非汤武而薄周孔”。
钟会坐实千古第一小人之名给后世的小人一个启迪:当遭遇羞辱的同时,成名的机会也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