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园地-汾酒股份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互动研究(第一期)
汾酒股份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互动研究
张艳 高文学 任丽娟 薛菲
摘要:汾酒是中国“白酒祖庭”,拥有3000年的发展史和1500年的闻名史,曾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白酒业的“领跑者”。现今,汾酒却错失了国酒地位,进入蛰伏期。汾酒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一部辉煌的变迁史。本文通过对史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汾酒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制约、交替上升、协同演进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出汾酒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点启示。
关键词:汾酒 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
引言
汾酒是中国“白酒祖庭”,拥有3000年的发展史和1500年的闻名史。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就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推崇而一举成名,成为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国家名酒”,并被载入廿四史;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使汾酒更是家喻户晓,深入民心;明清时期,汾酒工艺随着“富甲天下”的晋商的脚步,将先进的白酒酿造技艺传遍大半个中国,衍生出许多地方名酒,开创并奠定了中国白酒业的基本格局;1915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荣获甲等金质大奖章,成为了中国白酒的标志和代表性品牌;20世纪90年代,汾酒集团公司成立并上市,成为国内酒类行业中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并异地上市的股份公司,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白酒业的“领跑者”,号称“汾老大”。现今,汾酒却错失了国酒地位,进入蛰伏期。
汾酒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一部辉煌的变迁史,管理创新围绕企业技术创新这条主线,共同支撑着汾酒的发展,决定着汾酒的命运,二者体现出明显的相互制约、交替上升、协同演进的关系。
1理论基础
根据波特的企业竞争理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但对于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学术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观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延展性,价值性和独特性。那么企业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呢?主要途径是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构成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两把利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根本。技术创新必然会产生新的生产系统,新的生产方式势必促进管理的变革。一方面,新的生产系统需要新的管理系统匹配,从管理思维、组织结构、管理流程、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匹配,形成集成管理系统;另一方面,为管理模式变革、集成、管理系统的形成提供了支撑和内动力[1]。这就需要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搞好企业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提法虽然产生在技术创新之后,但管理创新的呼声日益高涨,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也日益为人们所知。管理创新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根本在于:一个高效率的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既有各自的内涵和使命,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为动因和支撑条件,属于一种协同、递进式互动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
2 案例分析
汾酒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创新史,技术与管理则是其演进历程中的两条主脉。通过对汾酒技术与管理创新中重大节点的研究分析,本文将汾酒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2.1 孕育期——商周至魏晋时期。西周富足的农业经济和发达的文化基础对当时的酿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孕育了汾酒的诞生。
杏花村遗址酿酒容器和精美酒器的出土和考古研究发现,早在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中期,该地区就已经发明了人工谷物酒。西周时期,酒业发展出现三个新特点:一是发明了酒曲技术和“五齐”、“六必”的酿酒经验,使酿酒纳入有章可循的科学轨道,酒的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二是设官制酒、以法禁酒,对规范酒业管理、禁止酒祸蔓延、提高制酒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三是大力倡导“酒礼”、“酒德”,丰富了酒的精神文化价值[2]。这些新特点为汾酒的发展奠定了两个方面:一是在工艺上坚持用曲发酵。这一直是汾酒和整个中国黄酒、白酒与用菌种发酵的洋酒生产工艺和风味特征的根本区别。二是将酿酒、饮酒都纳入了法制化、礼仪化的轨道,大大增加了酒的精神文化价值。3000年来,汾酒历经无数次的发展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沿着这两个方向不断变革、曲折发展、逐步完善的。
2.2 成名期——南北朝时期。汾清酒工艺改进和定型,推进黄酒制酒工艺的优化和成熟,民间制酒作坊大量出现,但规模有限,技术创新为汾酒发展提供主要动力。
以“清”为特色的“汾清”酒凭其精细的工艺和卓越的品质闻名于世,在全国同时代酒品中处于佼佼者。其酿酒工艺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酒曲种类增多,开始用小麦作制曲原料,之前,大多采用谷物、中草药、传统菌种等为原料。二是酿酒原料由粟改为高粱,更适合糖化霉菌生成。由于蒸粮器具由陶质改为铁制,蒸煮速度和质量均显著提高。三是首创 “河东神曲”,其糖化发酵能力大大提高,达到笨曲的5倍,且采用浸曲法,进一步提高了发酵速度。四是酿造工艺更加完善,与蒸馏酒已比较接近。酿造时加水量较少,加曲量较多。此外,采用在泥封的陶瓮中密封发酵的方法,有利于酒精发酵,酒度大为提高。这一时期,汾酒酿造工艺在用曲方法、酸浆使用、发酵方法、投料方法、温度控制、后道处理技术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进,对后世酿酒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汾清成名的同时,汾清的再制品——竹叶酒(当代国家保健名酒竹叶青酒的前身)也因其“香甜软绵”的特色赢得盛誉,成为当时的“国家名酒”。
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山西酒肆兴起。酿酒工艺的改进和品质的提高促进了酒肆业的繁荣,家庭作坊式生产已日益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民间开始兴办制酒作坊,但规模有限,小作坊主之间是松散的耦合关系。
2.3 突破期——隋唐至金元时期。以“干和”酿造工艺和蒸馏制酒为标志的两大技术突破,使汾酒实现了从黄酒向蒸馏白酒的转变。制酒作坊的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方式日益规范化,政府开始对酒的生产和销售实施垄断和干预。这一时期,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发展趋势逐渐显现。
这时汾酒在“汾清”的基础上进行了两项划时代的工艺突破。一是“干和”酿造工艺的发明。“干和”汾酒选用优质梁米为原料,以河东神曲为糖化发酵剂。二是率先将蒸馏技术使用到酿酒中来,在“干和”工艺的基础上,两次发酵,再次蒸馏,形成了熟料拌曲、干和入瓮发酵、蒸馏制酒的最新独特工艺,这也是现代汾酒工艺的雏形。此外,汾酒制曲工艺和产品种类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出现了“竹叶青曲法”,即在原来曲子配方的基础上又加进了川穹、白术、苍耳等,这与后来竹叶青酒的做法已比较接近;”“羊羔酒法”,作料中加入羊肉,酿法同其他酒,在元代工艺改良后,政府将其作为特产出口英、法等国[3]。
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对酒实施垄断和强制管理,出现了榷酒政策(政府对酒实施垄断和专卖),形成官办与特许酒户专卖共存现象,使得汾酒的生产向着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实行榷酒,宏观上加强对酿酒的管理,政府可以根据当时粮食的丰歉来决定酿酒与否或酿酒的规模。元代,政府还将“羊羔酒”作为中国特产出口英、法等西欧国家,并在出口酒瓶上贴上杏花村商标,这是中国酒第一次贴标出口。至此,汾酒称雄中国酒坛800年,并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2.4 快速发展期——明清、民国时期。酿造技术趋于成熟稳定,出现了公司管理形式,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对技术的拉动作用明显,汾酒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在“干和”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清茬法”工艺,即“地缸分离固态发酵、清蒸二次清”。傅山先生对保健名酒竹叶青酒的配方进行了修订,将其工艺定型与完善,成为我国配制酒的“老大哥”。同时,随着晋商队伍的壮大和商业贸易的扩展,汾酒酿造技艺传播至大半个中国,衍生出许多地方名酒。
这一时期,管理也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势头,不仅在规模和形式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而且在管理范畴,制度的精细化、扩大影响力和宣传方面均有历史性突破。明清政府取消了专卖政策,实行征税制,民间制酒和卖酒诸行业均有很大发展。民国时期,“义泉泳”兼并杏花村其他酒作坊,技术和管理实力壮大,其生产的“老白汾酒”一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魁,将汾酒推向世界舞台。后晋裕汾酒有限公司兼并“义泉泳”,标志着汾酒事业告别当时中国酒业普遍的旧管理模式,彻底进入公司化经营时代。作为我国白酒业第一家私营股份制企业,晋裕汾酒有限公司制定了经营管理的“四项基本制度”,即资金股份制、管理分权制、薪俸三三制、人事避亲制。率先注册了中国白酒第一枚注册商标——高粱穗汾酒商标,进行了中国白酒业第一次实用性科学研究,形成了中国白酒业第一个品牌体系和第一个全国市场销售网络,创造了自己的企业经营理念,即精益求精的质量管理理念。正是得力于这种成熟的管理体系和理念,汾酒几乎囊括了民国年间全国性展览赛会的全部金奖。
2.5 成熟稳定期——新中国成立以来。技术发展相对稳定,技术固化进程加速,集团公司上市,管理走向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战略管理、危机管理重要性凸显。
这一时期,汾酒技术工艺不断完善、技术发展相对稳定,形成了以中温、清香型制曲工艺为特点的独特酿造技艺。技术发展以渐进式创新为主,产品开发和创新工作得到强化。汾酒人对酿造工艺还进行了科学总结,如“三高四准两过硬”操作法、“三温定一温”的控温发酵技术 、“稳、准、细、净”六步蒸馏技术、“前缓、中挺、后缓落”的发酵保温技术、汾酒酿造十大秘决、养大楂挤二楂的汾酒生产规律等使得汾酒出酒率和优质率都达到最好水平的技艺。用先进适用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工艺,拥有多项国内领先和独特的核心技术。
1993年,汾酒(集团)公司和山西杏花村汾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全国酒类行业中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异地上市的股份公司。2002年公司改制为“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提出了以“改革、管理、创新”为核心的管理经营理念和战略。至此,集团公司已经拥有了汾酒、竹叶青酒、杏花村酒等40多个品牌、6个系列、800余种规格的产品,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4亿元,在同行业中显示出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但2003年假酒事件的发生,对汾酒的形象和市场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反映出汾酒企业在危机管理、风险管理等战略管理方面的缺失和不足。随着国内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何促进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匹配和互动已经成为企业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3 模型构建
通过分析汾酒技术与管理创新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汾酒自身发展特征和内外部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决定,汾酒发展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发展要求。在此,我们提出汾酒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演进与互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 ,粗折线表示的技术的创新水平发展线,△表示在此处出现技术的重大突破,给技术发展带来巨大的加速度↑;○表示管理创新的水平,技术折线同时表示管理适应技术发展的基线,如果○点处于技术折线上面,将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加速度同方向,促进技术发展。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初期,管理基本适应技术发展,并大多在技术发展的上方,促进技术创新发展;在每阶段后期,管理落在技术折线下方,负向反馈制约技术的发展,使技术发展的斜率变小,甚至发展缓慢或停滞。技术的重大突破,通过各方面作用,在条件成熟时,管理跃迁到新的水平,处于技术线上方,对技术发展的加速度潜力正向反馈,同时增大技术的发展。到了明清民国以后,技术发展的加速度潜力逐渐变小,该阶段主要依靠管理处于技术线上方,正向反馈拉动技术向上发展。所以汾酒发展是如图1所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相互拉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用如下的数学关系表示:T= (1+)T0 +|△M|。其中,=+1 ,m在折线上;=-1,m点在折线下方。>>0,表示技术突破带来的发展潜力加速度,它随着时间逐渐变小;△M表示管理相对于适应技术创新发展要求的差距。理想的情况△M为零或略大于0。这是由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产生,管理不可能大幅度高于技术的发展。
T0:技术发展水平; △M:管理水平提高程度;T:技术后期发展水平;:技术作用系数;:管理作用系数
图1:汾酒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演进与互动模型
4 启示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这样的偏差:一是重技术创新、轻管理创新。由于管理创新对企业和组织绩效的贡献具有难以量化的非显性特征,企业往往只将技术创新作为直接创造企业效益的源泉,忽视管理创新。二是孤立静止地看待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忽视二者之间的协同互动作用。
技术创新能否提高本身的效率和使企业实现预期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和过程能否良好匹配、有效协同、实现递进式互动。对于拥有丰厚文化底蕴、千年历史声誉和品牌价值的汾酒来讲,准确把握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选择最佳的创新战略组合,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之间动态的、双向的匹配、协同与互动的创新模式,对于提升汾酒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沈小平,孙东川等.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模式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2001,10:74-76.
[2]郭双威等.汾酒的文化第一辑.杏花村汾酒文化丛书.山西: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
[3] 沈小平,孙东川等.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模式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2001,10:74-76.
[4]赖高淮.新型白酒勾调技术与生产工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王元太.白酒生产工艺过程和设备.山西:山西省轻工业厅,1986.
[6]顾国贤.酿造酒工艺学(第二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7]洪光住等.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8]王尚殿.中国食品工艺发展简史.山西: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7.
[9]常贵明,吴寿先.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厂规大全.山西: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88.
张艳 高文学 任丽娟 薛菲
摘要:汾酒是中国“白酒祖庭”,拥有3000年的发展史和1500年的闻名史,曾经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白酒业的“领跑者”。现今,汾酒却错失了国酒地位,进入蛰伏期。汾酒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一部辉煌的变迁史。本文通过对史料进行整理和分析,对汾酒企业管理创新和技术创新相互制约、交替上升、协同演进的互动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得出汾酒企业未来发展的一点启示。
关键词:汾酒 管理创新 技术创新
引言
汾酒是中国“白酒祖庭”,拥有3000年的发展史和1500年的闻名史。早在1500年前的南北朝时期,汾酒就作为宫廷御酒受到北齐武成帝的推崇而一举成名,成为当时全国首屈一指的“国家名酒”,并被载入廿四史;晚唐大诗人杜牧的千古绝唱“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使汾酒更是家喻户晓,深入民心;明清时期,汾酒工艺随着“富甲天下”的晋商的脚步,将先进的白酒酿造技艺传遍大半个中国,衍生出许多地方名酒,开创并奠定了中国白酒业的基本格局;1915年,汾酒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一举荣获甲等金质大奖章,成为了中国白酒的标志和代表性品牌;20世纪90年代,汾酒集团公司成立并上市,成为国内酒类行业中第一家公开发行股票并异地上市的股份公司,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白酒业的“领跑者”,号称“汾老大”。现今,汾酒却错失了国酒地位,进入蛰伏期。
汾酒的发展历程充分展示了一部辉煌的变迁史,管理创新围绕企业技术创新这条主线,共同支撑着汾酒的发展,决定着汾酒的命运,二者体现出明显的相互制约、交替上升、协同演进的关系。
1理论基础
根据波特的企业竞争理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之源。但对于什么是核心竞争力,学术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根据普拉哈拉德和哈默的观点,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延展性,价值性和独特性。那么企业如何构建核心竞争力呢?主要途径是创新。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是构成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两把利剑,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的根本。技术创新必然会产生新的生产系统,新的生产方式势必促进管理的变革。一方面,新的生产系统需要新的管理系统匹配,从管理思维、组织结构、管理流程、管理技术等方面的匹配,形成集成管理系统;另一方面,为管理模式变革、集成、管理系统的形成提供了支撑和内动力[1]。这就需要企业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搞好企业管理创新。管理创新的提法虽然产生在技术创新之后,但管理创新的呼声日益高涨,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也日益为人们所知。管理创新之所以能够推动经济社会进步,根本在于:一个高效率的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减少交易成本,减少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之间的差异,激励个人和组织从事生产活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实现经济增长,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既有各自的内涵和使命,又相互关联、相互作用、互为动因和支撑条件,属于一种协同、递进式互动关系。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密不可分、相互促进的。
2 案例分析
汾酒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创新史,技术与管理则是其演进历程中的两条主脉。通过对汾酒技术与管理创新中重大节点的研究分析,本文将汾酒的发展历程划分为五个阶段。
2.1 孕育期——商周至魏晋时期。西周富足的农业经济和发达的文化基础对当时的酿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孕育了汾酒的诞生。
杏花村遗址酿酒容器和精美酒器的出土和考古研究发现,早在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中期,该地区就已经发明了人工谷物酒。西周时期,酒业发展出现三个新特点:一是发明了酒曲技术和“五齐”、“六必”的酿酒经验,使酿酒纳入有章可循的科学轨道,酒的质量产生了质的飞跃。二是设官制酒、以法禁酒,对规范酒业管理、禁止酒祸蔓延、提高制酒质量具有重大意义。三是大力倡导“酒礼”、“酒德”,丰富了酒的精神文化价值[2]。这些新特点为汾酒的发展奠定了两个方面:一是在工艺上坚持用曲发酵。这一直是汾酒和整个中国黄酒、白酒与用菌种发酵的洋酒生产工艺和风味特征的根本区别。二是将酿酒、饮酒都纳入了法制化、礼仪化的轨道,大大增加了酒的精神文化价值。3000年来,汾酒历经无数次的发展变化,但是万变不离其宗,都是沿着这两个方向不断变革、曲折发展、逐步完善的。
2.2 成名期——南北朝时期。汾清酒工艺改进和定型,推进黄酒制酒工艺的优化和成熟,民间制酒作坊大量出现,但规模有限,技术创新为汾酒发展提供主要动力。
以“清”为特色的“汾清”酒凭其精细的工艺和卓越的品质闻名于世,在全国同时代酒品中处于佼佼者。其酿酒工艺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酒曲种类增多,开始用小麦作制曲原料,之前,大多采用谷物、中草药、传统菌种等为原料。二是酿酒原料由粟改为高粱,更适合糖化霉菌生成。由于蒸粮器具由陶质改为铁制,蒸煮速度和质量均显著提高。三是首创 “河东神曲”,其糖化发酵能力大大提高,达到笨曲的5倍,且采用浸曲法,进一步提高了发酵速度。四是酿造工艺更加完善,与蒸馏酒已比较接近。酿造时加水量较少,加曲量较多。此外,采用在泥封的陶瓮中密封发酵的方法,有利于酒精发酵,酒度大为提高。这一时期,汾酒酿造工艺在用曲方法、酸浆使用、发酵方法、投料方法、温度控制、后道处理技术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进,对后世酿酒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汾清成名的同时,汾清的再制品——竹叶酒(当代国家保健名酒竹叶青酒的前身)也因其“香甜软绵”的特色赢得盛誉,成为当时的“国家名酒”。
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进程加快,山西酒肆兴起。酿酒工艺的改进和品质的提高促进了酒肆业的繁荣,家庭作坊式生产已日益无法满足市场需求,民间开始兴办制酒作坊,但规模有限,小作坊主之间是松散的耦合关系。
2.3 突破期——隋唐至金元时期。以“干和”酿造工艺和蒸馏制酒为标志的两大技术突破,使汾酒实现了从黄酒向蒸馏白酒的转变。制酒作坊的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方式日益规范化,政府开始对酒的生产和销售实施垄断和干预。这一时期,技术与管理的协同发展趋势逐渐显现。
这时汾酒在“汾清”的基础上进行了两项划时代的工艺突破。一是“干和”酿造工艺的发明。“干和”汾酒选用优质梁米为原料,以河东神曲为糖化发酵剂。二是率先将蒸馏技术使用到酿酒中来,在“干和”工艺的基础上,两次发酵,再次蒸馏,形成了熟料拌曲、干和入瓮发酵、蒸馏制酒的最新独特工艺,这也是现代汾酒工艺的雏形。此外,汾酒制曲工艺和产品种类也呈现多样化发展趋势,出现了“竹叶青曲法”,即在原来曲子配方的基础上又加进了川穹、白术、苍耳等,这与后来竹叶青酒的做法已比较接近;”“羊羔酒法”,作料中加入羊肉,酿法同其他酒,在元代工艺改良后,政府将其作为特产出口英、法等国[3]。
这一时期,国家开始对酒实施垄断和强制管理,出现了榷酒政策(政府对酒实施垄断和专卖),形成官办与特许酒户专卖共存现象,使得汾酒的生产向着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发展。实行榷酒,宏观上加强对酿酒的管理,政府可以根据当时粮食的丰歉来决定酿酒与否或酿酒的规模。元代,政府还将“羊羔酒”作为中国特产出口英、法等西欧国家,并在出口酒瓶上贴上杏花村商标,这是中国酒第一次贴标出口。至此,汾酒称雄中国酒坛800年,并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
2.4 快速发展期——明清、民国时期。酿造技术趋于成熟稳定,出现了公司管理形式,管理水平大幅提高,对技术的拉动作用明显,汾酒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在“干和”工艺的基础上,发展出“清茬法”工艺,即“地缸分离固态发酵、清蒸二次清”。傅山先生对保健名酒竹叶青酒的配方进行了修订,将其工艺定型与完善,成为我国配制酒的“老大哥”。同时,随着晋商队伍的壮大和商业贸易的扩展,汾酒酿造技艺传播至大半个中国,衍生出许多地方名酒。
这一时期,管理也呈现出跳跃式的发展势头,不仅在规模和形式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而且在管理范畴,制度的精细化、扩大影响力和宣传方面均有历史性突破。明清政府取消了专卖政策,实行征税制,民间制酒和卖酒诸行业均有很大发展。民国时期,“义泉泳”兼并杏花村其他酒作坊,技术和管理实力壮大,其生产的“老白汾酒”一举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夺魁,将汾酒推向世界舞台。后晋裕汾酒有限公司兼并“义泉泳”,标志着汾酒事业告别当时中国酒业普遍的旧管理模式,彻底进入公司化经营时代。作为我国白酒业第一家私营股份制企业,晋裕汾酒有限公司制定了经营管理的“四项基本制度”,即资金股份制、管理分权制、薪俸三三制、人事避亲制。率先注册了中国白酒第一枚注册商标——高粱穗汾酒商标,进行了中国白酒业第一次实用性科学研究,形成了中国白酒业第一个品牌体系和第一个全国市场销售网络,创造了自己的企业经营理念,即精益求精的质量管理理念。正是得力于这种成熟的管理体系和理念,汾酒几乎囊括了民国年间全国性展览赛会的全部金奖。
2.5 成熟稳定期——新中国成立以来。技术发展相对稳定,技术固化进程加速,集团公司上市,管理走向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战略管理、危机管理重要性凸显。
这一时期,汾酒技术工艺不断完善、技术发展相对稳定,形成了以中温、清香型制曲工艺为特点的独特酿造技艺。技术发展以渐进式创新为主,产品开发和创新工作得到强化。汾酒人对酿造工艺还进行了科学总结,如“三高四准两过硬”操作法、“三温定一温”的控温发酵技术 、“稳、准、细、净”六步蒸馏技术、“前缓、中挺、后缓落”的发酵保温技术、汾酒酿造十大秘决、养大楂挤二楂的汾酒生产规律等使得汾酒出酒率和优质率都达到最好水平的技艺。用先进适用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工艺,拥有多项国内领先和独特的核心技术。
1993年,汾酒(集团)公司和山西杏花村汾酒股份有限公司成立,成为全国酒类行业中第一家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并异地上市的股份公司。2002年公司改制为“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提出了以“改革、管理、创新”为核心的管理经营理念和战略。至此,集团公司已经拥有了汾酒、竹叶青酒、杏花村酒等40多个品牌、6个系列、800余种规格的产品,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4亿元,在同行业中显示出强大的核心竞争能力。但2003年假酒事件的发生,对汾酒的形象和市场形成了强烈的冲击,反映出汾酒企业在危机管理、风险管理等战略管理方面的缺失和不足。随着国内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和竞争的加剧,创新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何促进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匹配和互动已经成为企业战略中的重要内容。
3 模型构建
通过分析汾酒技术与管理创新发展历程,我们发现,汾酒自身发展特征和内外部环境等各方面因素决定,汾酒发展有其独特的内涵和发展要求。在此,我们提出汾酒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演进与互动模型,如图1所示。
图1中 ,粗折线表示的技术的创新水平发展线,△表示在此处出现技术的重大突破,给技术发展带来巨大的加速度↑;○表示管理创新的水平,技术折线同时表示管理适应技术发展的基线,如果○点处于技术折线上面,将来技术发展趋势的加速度同方向,促进技术发展。在各个发展阶段的初期,管理基本适应技术发展,并大多在技术发展的上方,促进技术创新发展;在每阶段后期,管理落在技术折线下方,负向反馈制约技术的发展,使技术发展的斜率变小,甚至发展缓慢或停滞。技术的重大突破,通过各方面作用,在条件成熟时,管理跃迁到新的水平,处于技术线上方,对技术发展的加速度潜力正向反馈,同时增大技术的发展。到了明清民国以后,技术发展的加速度潜力逐渐变小,该阶段主要依靠管理处于技术线上方,正向反馈拉动技术向上发展。所以汾酒发展是如图1所示,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是相互拉动,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关系。可以用如下的数学关系表示:T= (1+)T0 +|△M|。其中,=+1 ,m在折线上;=-1,m点在折线下方。>>0,表示技术突破带来的发展潜力加速度,它随着时间逐渐变小;△M表示管理相对于适应技术创新发展要求的差距。理想的情况△M为零或略大于0。这是由于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作用产生,管理不可能大幅度高于技术的发展。
T0:技术发展水平; △M:管理水平提高程度;T:技术后期发展水平;:技术作用系数;:管理作用系数
图1:汾酒技术与管理创新的演进与互动模型
4 启示
我国大部分企业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容易形成这样的偏差:一是重技术创新、轻管理创新。由于管理创新对企业和组织绩效的贡献具有难以量化的非显性特征,企业往往只将技术创新作为直接创造企业效益的源泉,忽视管理创新。二是孤立静止地看待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关系,忽视二者之间的协同互动作用。
技术创新能否提高本身的效率和使企业实现预期的绩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和过程能否良好匹配、有效协同、实现递进式互动。对于拥有丰厚文化底蕴、千年历史声誉和品牌价值的汾酒来讲,准确把握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之间的互动关系,选择最佳的创新战略组合,构建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之间动态的、双向的匹配、协同与互动的创新模式,对于提升汾酒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其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沈小平,孙东川等.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模式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2001,10:74-76.
[2]郭双威等.汾酒的文化第一辑.杏花村汾酒文化丛书.山西: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5.
[3] 沈小平,孙东川等.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的互动模式研究.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创新,2001,10:74-76.
[4]赖高淮.新型白酒勾调技术与生产工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
[5]王元太.白酒生产工艺过程和设备.山西:山西省轻工业厅,1986.
[6]顾国贤.酿造酒工艺学(第二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7]洪光住等.中国酿酒科技发展史.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1.
[8]王尚殿.中国食品工艺发展简史.山西:山西科学教育出版社,1987.
[9]常贵明,吴寿先.山西杏花村汾酒厂厂规大全.山西: 山西杏花村汾酒集团有限责任公司,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