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的玫瑰——中山大学冬季音乐会记
前几天收到张勇师弟的邀请,作为退休老同志观看中大管弦乐团的冬季音乐会。当然了,作为老团员老爱乐,即便不请也要自来。前一天正好过了二十五岁生日,于是干脆把妈从家里忽悠来。老中青三代同堂呵!
拿票的时候就看到了许多新面孔,虽然陌生,但颇觉亲切。这份纯真和活力,以及若隐若现的“风雅”,是从人群中辨认出管弦人的所在。今年参演人数或许是历年之最,特别是一些南校北校的孩子都回来一起演出(也包括平时的训练),非常让人感动。而“老人”们也早已在台下就坐,看着孩子们排练,就如同看着当年的自己。今年的音乐会在惠佳三楼的学生活动中心,面积不大然而音效甚佳。这个地方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两年前,我的第一场音乐会就在这里。两年了,时间的河流从中淌过,隔水相望而依然清晰。
七点半开始,有幸坐了前排。第一首曲子是维瓦尔第协奏曲《春》第一乐章,只不过改成了重奏的形式,独奏的是11级新人吴笛。欢快而温暖的曲调一下子把气氛带了起来,让隆冬里的我们如坐熏风。春日迟迟,仓庚偕偕,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重奏各声部配合得都极默契,不会孤峰突起或者貌合神离。独奏的吴笛音色很美,弓法也颇流畅,当然力度可以再大一点。第二首是莫扎特的《长笛与弦乐四重奏》的第一乐章。长笛的气息流畅而自然,弦乐也颇有古意,宛如维也纳宫廷之中。记得两年前我们第一场音乐会也有这个曲子。长笛的高明辉也是新人,新旧之间,宛如一幕时间的蒙太奇,让人浑然不知今夕何夕。第三个曲子是《卡农》的管乐版,这种玩法还是第一次听。有单簧管、萨克斯、长号,把管乐的抒情性发挥了出来。不过跳跃部分似乎稍微牵强,毕竟管乐是偏重的乐器。接下来是巴赫双小协第三乐章,这也是我最近认真“研听”的曲子。奥伊斯特拉赫父子版,个人认为完胜海菲兹师徒版,优柔不迫方显巴洛克音乐的中正平和,而海菲兹版总让人徒生竞心。今天这一个是高里昂与吴笛的。一新一旧。而一年半前里昂与菠菜也是这首这个乐章,半年前的夏季音乐会,又是张勇和沐阳演奏第一乐章。一首双小协,宛如一枚书签般,记录着我们的成长。没有乐队,只是两个人,每个人的分量都重了许多,而满是十六分音符和休止的快板乐章,除了演奏之外,配合也非常考人,真是步步履险步步惊心。而二位却还真能履险如夷,节奏严丝合缝,不可增减,音色也能澹然不惊,骨肉分明,真正发挥了重奏的妙处。下一首是La cumpasita,两年前的这里响起过,也是新人故曲了,至今仍然如初见般激动,又带着几分故地重游的怆然暗惊。我还记得初听此曲的惊艳,真想和着节奏一起蹦跶,还记得音乐会后偷偷问哲学系的同学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然后如孔乙己般在孩子们面前得瑟:“这是西班牙文。La相当于英文里的the”。一切都好像是昨天,虽然其间经过了那么多人和事。今天的演奏比较优雅细致,而两年前的那场则相当的野性和大气。不过那时脑子里思接千载,已经爽然自失,分不清哪里是现实哪里是回忆了。下一首是久石让的The rain。节目单上的高里昂、刘静怡,让我这个老油子会心一笑。夫妻档呵,而钢琴魏新元去年已毕业,是特地演出么?还是来读研?里昂的演奏一如既往地纯净流畅,而静怡则进步神速,半年不见已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高把位部分,看得人先是捏一把汗,然后舒心点头。整首曲子充满了春雨的温暖和甘美,让人对自然和岁月充满感恩,而最后《菊次郎的夏天》的旋律,又让人直欲拥抱这个世界。这首曲子全是“老人”啊,听着它,仿佛历史向我扑来,然后紧紧地相拥而泣。下一曲是梅尔卡丹特的《长笛二重奏》,作曲家和曲目都完全没听过,估计是巴洛克时期的。高明辉、杨安利两个新人都演绎得极好,配合默契,音质浑成。后生可畏啊!下一个是《克罗地亚狂想曲》,依然是两年前的声音。两年这首曲子迎接了我,我也被裹挟入了浩浩荡荡的弦乐组里,接受着音乐的洗礼和赎救。而现在曲子依然如此,只是人已换了一拨。故枝新叶,让人感慨。我也跟着默默念叨着熟悉的旋律,背诵着每一个音符,那上面记录着心灵的点点滴滴。上半场最后一个节目是沈敦信和吕韵立的For you。两人都比我晚一年进乐团,只是当年的新知变成了此刻的故友,都是时间的成全。我妈妈说敦信很斯文。的确啊,名如其人,温柔敦厚的管弦人。
里昂的演奏一如既往地纯净流畅,而静怡则进步神速,半年不见已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高把位部分,看得人先是捏一把汗,然后舒心点头。整首曲子充满了春雨的温暖和甘美,让人对自然和岁月充满感恩,而最后《菊次郎的夏天》的旋律,又让人直欲拥抱这个世界。这首曲子全是“老人”啊,听着它,仿佛历史向我扑来,然后紧紧地相拥而泣。下一曲是梅尔卡丹特的《长笛二重奏》,作曲家和曲目都完全没听过,估计是巴洛克时期的。高明辉、杨安利两个新人都演绎得极好,配合默契,音质浑成。后生可畏啊!下一个是《克罗地亚狂想曲》,依然是两年前的声音。两年这首曲子迎接了我,我也被裹挟入了浩浩荡荡的弦乐组里,接受着音乐的洗礼和赎救。而现在曲子依然如此,只是人已换了一拨。故枝新叶,让人感慨。我也跟着默默念叨着熟悉的旋律,背诵着每一个音符,那上面记录着心灵的点点滴滴。上半场最后一个节目是沈敦信和吕韵立的For you。两人都比我晚一年进乐团,只是当年的新知变成了此刻的故友,都是时间的成全。我妈妈说敦信很斯文。的确啊,名如其人,温柔敦厚的管弦人。
下半场是合奏。休息时外面呆了呆,好冷,和室内反差极大。有许多观众坐的是小板凳,还有站的。让人感动。遇到许多同来的“老人”,大家都挺好的。下半场指挥是吕韵立师妹,我们曾经的钢琴。第一首是《小序曲》,管乐齐奏,只是不知作者为谁。管乐的气场和欢快的曲调,又把场面暖了起来。第二首是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不太容易的曲子,碎弓颇多,但乐团拉的是原速,配合得不错,不容易。虽然有一些简化,但仍然大抵不外如此。《幽灵公主》是我曾经参演过的曲子,现在坐在坐在台下,想想以前,还真是有些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原来我们曾经这么帅啊。当然,这一场人数很多,几乎是历年之最,这也一定程度决定了音质更加浑厚。特别是高音部分,若是人少了还真会减色许多。《风居住的街道》一曲非常特别,其间邀请了一个民乐团的二胡师妹做独奏,或是乐团先例,让人耳目一新。胡琴的苍凉和弦乐的温润,让人想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只有亭亭松风相伴,故意盎然,让人澄然忘机。《夜莺》则加上了民乐团一个笛子师弟,弦乐如夜色深沉,而笛子则如夜莺婉转,宁静中不乏活泼泼的气味。《风之甬道》又是拉过的一首老曲子,不过听得出来是另一个版本,似乎更丰满更均匀,里昂的一段独奏依然甜美,弦乐依然温馨可人,风铃还是半年前一年前的琤瑽,只是流年暗中偷换,你却不知。听着(包括此刻写着),泪珠已在眼睛里打转。下一个节目就是《天鹅湖》了。每一次拉起她都非常不舍,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消散,而再聚首又在多变的世路里茫茫无期。嗯,小号有进步,弦乐也更加优美了,晓康的单簧管也别有风致,只是可惜,我已不能和你们一起。《拉德斯基。还是响起了。狂欢般的鼓掌中之中,其实是隐隐的感伤和眷恋。小立特别有范,转过头来指挥大家,我想以前的侃爷也是这样的吧?
一曲奏罢,台下已是沸腾,坐着的站着的,都仿佛有无穷的力量要爆发,而我们曾经的友人和指导小欧更是怪叫连连,喝着喊着上去献花。台上的孩子们,脸都红扑扑的,笑得更是灿烂如花。乐队在不愿消歇的狂浪中奏响了《卡门序曲》,奏罢的欢呼更高了。嘉文团长和张勇都上来讲话,感谢大家的支持,也为乐团的努力和团结而感动,然后两人互相拥抱。在大家的欢呼和怪叫声中,乐队再次奏响了《拉德斯基》……
陪母亲回住所。今晚月食。红红的月亮,俏面含羞,一如人世的美好,不即不离。
("时间的玫瑰“题目出自诗人北岛的一部同名文集名。)
拿票的时候就看到了许多新面孔,虽然陌生,但颇觉亲切。这份纯真和活力,以及若隐若现的“风雅”,是从人群中辨认出管弦人的所在。今年参演人数或许是历年之最,特别是一些南校北校的孩子都回来一起演出(也包括平时的训练),非常让人感动。而“老人”们也早已在台下就坐,看着孩子们排练,就如同看着当年的自己。今年的音乐会在惠佳三楼的学生活动中心,面积不大然而音效甚佳。这个地方对我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两年前,我的第一场音乐会就在这里。两年了,时间的河流从中淌过,隔水相望而依然清晰。
七点半开始,有幸坐了前排。第一首曲子是维瓦尔第协奏曲《春》第一乐章,只不过改成了重奏的形式,独奏的是11级新人吴笛。欢快而温暖的曲调一下子把气氛带了起来,让隆冬里的我们如坐熏风。春日迟迟,仓庚偕偕,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重奏各声部配合得都极默契,不会孤峰突起或者貌合神离。独奏的吴笛音色很美,弓法也颇流畅,当然力度可以再大一点。第二首是莫扎特的《长笛与弦乐四重奏》的第一乐章。长笛的气息流畅而自然,弦乐也颇有古意,宛如维也纳宫廷之中。记得两年前我们第一场音乐会也有这个曲子。长笛的高明辉也是新人,新旧之间,宛如一幕时间的蒙太奇,让人浑然不知今夕何夕。第三个曲子是《卡农》的管乐版,这种玩法还是第一次听。有单簧管、萨克斯、长号,把管乐的抒情性发挥了出来。不过跳跃部分似乎稍微牵强,毕竟管乐是偏重的乐器。接下来是巴赫双小协第三乐章,这也是我最近认真“研听”的曲子。奥伊斯特拉赫父子版,个人认为完胜海菲兹师徒版,优柔不迫方显巴洛克音乐的中正平和,而海菲兹版总让人徒生竞心。今天这一个是高里昂与吴笛的。一新一旧。而一年半前里昂与菠菜也是这首这个乐章,半年前的夏季音乐会,又是张勇和沐阳演奏第一乐章。一首双小协,宛如一枚书签般,记录着我们的成长。没有乐队,只是两个人,每个人的分量都重了许多,而满是十六分音符和休止的快板乐章,除了演奏之外,配合也非常考人,真是步步履险步步惊心。而二位却还真能履险如夷,节奏严丝合缝,不可增减,音色也能澹然不惊,骨肉分明,真正发挥了重奏的妙处。下一首是La cumpasita,两年前的这里响起过,也是新人故曲了,至今仍然如初见般激动,又带着几分故地重游的怆然暗惊。我还记得初听此曲的惊艳,真想和着节奏一起蹦跶,还记得音乐会后偷偷问哲学系的同学这几个字是什么意思,然后如孔乙己般在孩子们面前得瑟:“这是西班牙文。La相当于英文里的the”。一切都好像是昨天,虽然其间经过了那么多人和事。今天的演奏比较优雅细致,而两年前的那场则相当的野性和大气。不过那时脑子里思接千载,已经爽然自失,分不清哪里是现实哪里是回忆了。下一首是久石让的The rain。节目单上的高里昂、刘静怡,让我这个老油子会心一笑。夫妻档呵,而钢琴魏新元去年已毕业,是特地演出么?还是来读研?里昂的演奏一如既往地纯净流畅,而静怡则进步神速,半年不见已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高把位部分,看得人先是捏一把汗,然后舒心点头。整首曲子充满了春雨的温暖和甘美,让人对自然和岁月充满感恩,而最后《菊次郎的夏天》的旋律,又让人直欲拥抱这个世界。这首曲子全是“老人”啊,听着它,仿佛历史向我扑来,然后紧紧地相拥而泣。下一曲是梅尔卡丹特的《长笛二重奏》,作曲家和曲目都完全没听过,估计是巴洛克时期的。高明辉、杨安利两个新人都演绎得极好,配合默契,音质浑成。后生可畏啊!下一个是《克罗地亚狂想曲》,依然是两年前的声音。两年这首曲子迎接了我,我也被裹挟入了浩浩荡荡的弦乐组里,接受着音乐的洗礼和赎救。而现在曲子依然如此,只是人已换了一拨。故枝新叶,让人感慨。我也跟着默默念叨着熟悉的旋律,背诵着每一个音符,那上面记录着心灵的点点滴滴。上半场最后一个节目是沈敦信和吕韵立的For you。两人都比我晚一年进乐团,只是当年的新知变成了此刻的故友,都是时间的成全。我妈妈说敦信很斯文。的确啊,名如其人,温柔敦厚的管弦人。
里昂的演奏一如既往地纯净流畅,而静怡则进步神速,半年不见已有了质的飞跃,特别是高把位部分,看得人先是捏一把汗,然后舒心点头。整首曲子充满了春雨的温暖和甘美,让人对自然和岁月充满感恩,而最后《菊次郎的夏天》的旋律,又让人直欲拥抱这个世界。这首曲子全是“老人”啊,听着它,仿佛历史向我扑来,然后紧紧地相拥而泣。下一曲是梅尔卡丹特的《长笛二重奏》,作曲家和曲目都完全没听过,估计是巴洛克时期的。高明辉、杨安利两个新人都演绎得极好,配合默契,音质浑成。后生可畏啊!下一个是《克罗地亚狂想曲》,依然是两年前的声音。两年这首曲子迎接了我,我也被裹挟入了浩浩荡荡的弦乐组里,接受着音乐的洗礼和赎救。而现在曲子依然如此,只是人已换了一拨。故枝新叶,让人感慨。我也跟着默默念叨着熟悉的旋律,背诵着每一个音符,那上面记录着心灵的点点滴滴。上半场最后一个节目是沈敦信和吕韵立的For you。两人都比我晚一年进乐团,只是当年的新知变成了此刻的故友,都是时间的成全。我妈妈说敦信很斯文。的确啊,名如其人,温柔敦厚的管弦人。
下半场是合奏。休息时外面呆了呆,好冷,和室内反差极大。有许多观众坐的是小板凳,还有站的。让人感动。遇到许多同来的“老人”,大家都挺好的。下半场指挥是吕韵立师妹,我们曾经的钢琴。第一首是《小序曲》,管乐齐奏,只是不知作者为谁。管乐的气场和欢快的曲调,又把场面暖了起来。第二首是莫扎特《第四十交响曲》第一乐章。不太容易的曲子,碎弓颇多,但乐团拉的是原速,配合得不错,不容易。虽然有一些简化,但仍然大抵不外如此。《幽灵公主》是我曾经参演过的曲子,现在坐在坐在台下,想想以前,还真是有些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觉。原来我们曾经这么帅啊。当然,这一场人数很多,几乎是历年之最,这也一定程度决定了音质更加浑厚。特别是高音部分,若是人少了还真会减色许多。《风居住的街道》一曲非常特别,其间邀请了一个民乐团的二胡师妹做独奏,或是乐团先例,让人耳目一新。胡琴的苍凉和弦乐的温润,让人想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只有亭亭松风相伴,故意盎然,让人澄然忘机。《夜莺》则加上了民乐团一个笛子师弟,弦乐如夜色深沉,而笛子则如夜莺婉转,宁静中不乏活泼泼的气味。《风之甬道》又是拉过的一首老曲子,不过听得出来是另一个版本,似乎更丰满更均匀,里昂的一段独奏依然甜美,弦乐依然温馨可人,风铃还是半年前一年前的琤瑽,只是流年暗中偷换,你却不知。听着(包括此刻写着),泪珠已在眼睛里打转。下一个节目就是《天鹅湖》了。每一次拉起她都非常不舍,美好的东西总是容易消散,而再聚首又在多变的世路里茫茫无期。嗯,小号有进步,弦乐也更加优美了,晓康的单簧管也别有风致,只是可惜,我已不能和你们一起。《拉德斯基。还是响起了。狂欢般的鼓掌中之中,其实是隐隐的感伤和眷恋。小立特别有范,转过头来指挥大家,我想以前的侃爷也是这样的吧?
一曲奏罢,台下已是沸腾,坐着的站着的,都仿佛有无穷的力量要爆发,而我们曾经的友人和指导小欧更是怪叫连连,喝着喊着上去献花。台上的孩子们,脸都红扑扑的,笑得更是灿烂如花。乐队在不愿消歇的狂浪中奏响了《卡门序曲》,奏罢的欢呼更高了。嘉文团长和张勇都上来讲话,感谢大家的支持,也为乐团的努力和团结而感动,然后两人互相拥抱。在大家的欢呼和怪叫声中,乐队再次奏响了《拉德斯基》……
陪母亲回住所。今晚月食。红红的月亮,俏面含羞,一如人世的美好,不即不离。
("时间的玫瑰“题目出自诗人北岛的一部同名文集名。)
-
小恋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0-30 13:4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