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 云中谁寄锦书来 的笔记 - 第 1 页
锦书与玉屑
——读赵丽宏《云中谁寄锦书来》
我大抵是个视觉派,若有机会,买书的时候,先是被它的封面所吸引,后来再见纸上大段大段的文字间,附上多幅的插图或是书法,更是喜不自胜。
自从书友们投奔当当和京东之后,我也义无反顾地追随而去,很少在家门附近的书店买书了,除了报刊亭老板娘每月16日固定替我预留的那些期刊和绘本杂志。豆瓣读书里的“在读”总是一再地添加,其实,仅仅是到手,“读过”的却无甚增加,“想读”的更是时时敲打出我的惭愧之意,幸好尚未出手。
终于,在这几天,读完了手头今年六月买的这本书。书的封面很撩人,嘿嘿。像一段印着春花秋叶、凤飞凰舞的金橙粉色缭绕的云锦,右上还晕染着一片墨,用白色的字体书写着书名,还盖有作者的私印。嗯,作者的字,写得真不错,让我更是期待,书中的如玉文意。
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宋人魏庆之有《诗人玉屑》传世,那是一本诗话,与本书无甚关系,他只是喜欢那“玉屑”二字。“一把雕刀,滑过润洁的玉石,刀锋下,溅起晶莹的碎玉,如雪,如丝,一缕缕,一片片,在阳光下飞舞、飘扬,虽只是闪烁于片刻瞬间,却可以长久漾动于心头,那奇妙的清亮莹光,可以驱逐浊思,照亮幽暗的心谷。”这段话,恰如一枝神奇的魔杖,点出爱斯者,心头那说不明道不出的期待与欢喜之情,又如不远处散发着柔柔的月晕般清冷的灯光烛影,笼罩着片片触摸不得又感受得到的疏离与暖意。
这些年,很少再收到什么书信了,甚好,却有古人遗落的信件,被有心人收藏珍惜,只字片语加以整理。书名出自易安的那阙《一翦梅》词,读这本书的时候,忽想起那一年风采大赛中着淡金色旗袍仿若远离尘嚣的那个女子,举手投足间,吟唱着现人谱曲的《月满西楼》。这厢又收到了她们寄来的淡淡的思绪,划过那些秋意浓浓的年月,细碎如耳上发,淡柔似腮上红,清亮如腰间佩,飘忽如指尖风。
在首篇《春在溪头荠菜花》中,是那个熟悉的辛弃疾一阙并不为人所熟知写尽春光的《鹧鸪天》,与韩愈的“天街小雨”互为和唱。见过四月里的荠菜花,是在七年前的一次出差的旅途,由淮至泰,高速公路边上整片整片的金黄,一种突然而来的欣喜,冲淡了车厢里沉闷与心间未名的担忧。
还有好几篇中,提到那个李贺,那个二十七岁便抛下病体追逐自己的奇思扶摇上天的“鬼才”。
《与时间论道》中提到他的《苦昼短》,“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如此狂语,尽含苦痛与怜悯之心。忽想起,哪里看来的一句“天地宽广,为一熔炉,谁不是在苦苦煎熬”,也是如此,安定强心。
《冷翠烛下人鬼情》中,又有他开启的幽冥之界,《苏小小墓》中那个即使化作幽灵也永远在苦苦等待的佳人,“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夜行空山,汹涌而来的生死之思。好像是孔子说的,“不知生焉知死”,如此,不知死之将至,焉知生乎。
《欲飞》中再提及他的名作《梦天》:“……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不写他的前句,想象天上的种种景象,只写他仿若宇航员的视角,神州在苍穹之眼,也不过是几点烟,海洋河流,只是杯中流泻的几滴。人的生命如此看来,小得可以忽略,东坡语,“何事忘却营营”?
《弦管暗飞声》有他的《李凭箜篌引》,这种古代的弦乐器,奏起,出现了这样的奇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天上人间,真被这奇幻的乐曲折腾得不轻。
生命如草芥,如烟,李贺的奇思,挣脱了他的躯壳,正如天上那颗已死的星,熠熠闪耀,那个来到世间的灵魂,无法亲历种种人间奇景,却可以独自乘风以遨游,即便永远的消散于时间之轮,却可以一直言语不死,思想不死,照亮后人。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与分别多年的老友相见,感慨万千,有了这首《赠卫八处士》,颇有那姐“白天不懂夜的黑”的错过之情,只是见或不见的心意之别。《参星和商星》这篇就提及了这两颗,反复出现在诗句中的星星,初读这几句,以为是《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像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绝唱》一篇也提及)那股浓浓的古意。源于《诗经》的那种所谓的“哀而不伤”,不像现下某些歌曲中撕心裂肺般地呼号,更有千帆过尽、时光沉淀后的深沉。
梅与竹,出现在《唐人咏梅》、《梅花天地心》、《墨梅清气》、《杜甫和竹》、《竹风拂心》和《竹魂》这几篇中。还记得自己闲来曾写过四篇关于梅兰竹菊的小小诗作,只因我也爱极这四位。忆起前几年单位廉政书画比赛中的两幅诗句,“清如秋菊何妨瘦,廉如梅花不畏寒”,“清风明月廉无价,高山流水洁有情”,秋菊湛湛,梅香隐隐,清风徐徐,明月皎皎,高山巍巍,流水淙淙,如此高洁,如此清冷。
写梅的那几篇中,最爱写王冕的这篇《墨梅清气》,写到他的题画诗《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作者说他留存于后世的画作并不多,我也无法亲眼目睹那墨梅的独特色泽与风韵。只道他不恋京城,得罪危素这样的权贵,便回老家诸曁山中隐居,耕作,读书,绘画。他不爱画那些经人工改造、枝干扭曲的“官梅”,一心追寻生长在深山野地、有着最自然本真的“野梅”。
他不仅画梅,题诗,还写过《题月下梅花》那样的诗句:“平生爱梅颇成痴,踏雪行穿一双屐;六花散漫飞满空,千里万里同一色。冲寒不畏朔风吹,乘兴来此江之湄;繁花满树梅欲放,仿佛罗浮曾见时。南枝横斜北枝好,北枝看过南枝老;中有一枝致奇绝,万蕊千葩弄天巧。老夫见此喜欲颠,载酒大酌梅花仙;仙人怪我来何晚,一别已是三千年。醉来仰面卧深雪,梦扶飞琼上天阙;酒醒起视夜何其?饥鸟啼残半江月。”真是一个爱梅成痴的老头子,月下梦入梅林,那想象中的一株株奇绝的劲瘦枝头,绵延成不似人间的美景,甚至还疑是遇着了梅花仙,读来真是让人嘴角上扬,会心一笑。写下《月下独酌》的李白若是见着这一位,怕是称兄道弟,彻夜长谈,双双醉倒了罢。这样一个为了梅花几近痴颠的王冕,有着自己笔下的墨梅一样的品格,伴随着梅的暗香,人的铮铮傲骨,留下满身的清气在人间。
再来是竹,杜甫草堂在成都,网友曾提到过附近的大碗茶,直到返回京城的家中,仍是让她留恋不已。茶香袅袅,相伴“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的草堂竹影,至今还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中吧。《竹魂》写的是郑板桥,与爱梅的王冕一般,他是以竹自喻、爱竹成痴,其有题竹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正是他人生和品性的写照,有节,有度,淡泊,自由。他的那些个名句,就不一一赘述,只写他的两幅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如此爱竹,怕是前世带来的灵魂吧。
《说荷》中提到了“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原是周邦彦的《苏幕遮》中的几句,衬托出荷的优美身姿,也被张晓风女士用作了她的散文集。那是去年读的书了,就是因为这“一一风荷举”的书名,才买下仰慕已久的她的这一本自选文集。
《松风》那一篇提及的刘长卿《弹琴》,令我回想起少年时期那些摘抄诗句的热情,“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谈”。曾买过一盘古琴的专辑,在多人同在的办公室放过,同室的人说,听来太凄凉,那种孤绝,应是弹琴人一种无人可解的自赏与自怜。谈及清初诗人赵俞的七绝《溪声》:“结庐何日往深山,明月松风相对闲。但笑溪声忙底事,奔流偏欲到人间。”似乎多了一种偏要入世的倔强之心。联想到李白的《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前者出自此诗,却是别样的心情。京城的那位网友的名字,更是引自其中的首句,读来更是心领神会。
匠人雕琢玉器,其间的过程最是费尽心力,那么多的玉屑纷飞,经历多久的晨省昏定,到如今,冬温夏凊,盈光清寒,却可以任君揽入怀中,把玩指掌,润泽心灵。这些或摘或引或录或感,只是练习凌波微步的高人,不经意点在水面上的余韵,荡荡层层,沾湿了一封又一封雪地之上飞鸿爪中的素笺。
2011年12月13日
——读赵丽宏《云中谁寄锦书来》
我大抵是个视觉派,若有机会,买书的时候,先是被它的封面所吸引,后来再见纸上大段大段的文字间,附上多幅的插图或是书法,更是喜不自胜。
自从书友们投奔当当和京东之后,我也义无反顾地追随而去,很少在家门附近的书店买书了,除了报刊亭老板娘每月16日固定替我预留的那些期刊和绘本杂志。豆瓣读书里的“在读”总是一再地添加,其实,仅仅是到手,“读过”的却无甚增加,“想读”的更是时时敲打出我的惭愧之意,幸好尚未出手。
终于,在这几天,读完了手头今年六月买的这本书。书的封面很撩人,嘿嘿。像一段印着春花秋叶、凤飞凰舞的金橙粉色缭绕的云锦,右上还晕染着一片墨,用白色的字体书写着书名,还盖有作者的私印。嗯,作者的字,写得真不错,让我更是期待,书中的如玉文意。
在序言中,作者提到宋人魏庆之有《诗人玉屑》传世,那是一本诗话,与本书无甚关系,他只是喜欢那“玉屑”二字。“一把雕刀,滑过润洁的玉石,刀锋下,溅起晶莹的碎玉,如雪,如丝,一缕缕,一片片,在阳光下飞舞、飘扬,虽只是闪烁于片刻瞬间,却可以长久漾动于心头,那奇妙的清亮莹光,可以驱逐浊思,照亮幽暗的心谷。”这段话,恰如一枝神奇的魔杖,点出爱斯者,心头那说不明道不出的期待与欢喜之情,又如不远处散发着柔柔的月晕般清冷的灯光烛影,笼罩着片片触摸不得又感受得到的疏离与暖意。
这些年,很少再收到什么书信了,甚好,却有古人遗落的信件,被有心人收藏珍惜,只字片语加以整理。书名出自易安的那阙《一翦梅》词,读这本书的时候,忽想起那一年风采大赛中着淡金色旗袍仿若远离尘嚣的那个女子,举手投足间,吟唱着现人谱曲的《月满西楼》。这厢又收到了她们寄来的淡淡的思绪,划过那些秋意浓浓的年月,细碎如耳上发,淡柔似腮上红,清亮如腰间佩,飘忽如指尖风。
在首篇《春在溪头荠菜花》中,是那个熟悉的辛弃疾一阙并不为人所熟知写尽春光的《鹧鸪天》,与韩愈的“天街小雨”互为和唱。见过四月里的荠菜花,是在七年前的一次出差的旅途,由淮至泰,高速公路边上整片整片的金黄,一种突然而来的欣喜,冲淡了车厢里沉闷与心间未名的担忧。
还有好几篇中,提到那个李贺,那个二十七岁便抛下病体追逐自己的奇思扶摇上天的“鬼才”。
《与时间论道》中提到他的《苦昼短》,“吾不识青天高,黄地厚。惟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如此狂语,尽含苦痛与怜悯之心。忽想起,哪里看来的一句“天地宽广,为一熔炉,谁不是在苦苦煎熬”,也是如此,安定强心。
《冷翠烛下人鬼情》中,又有他开启的幽冥之界,《苏小小墓》中那个即使化作幽灵也永远在苦苦等待的佳人,“南山何其悲,鬼雨洒空草。长安夜半秋,风前几人老。……”夜行空山,汹涌而来的生死之思。好像是孔子说的,“不知生焉知死”,如此,不知死之将至,焉知生乎。
《欲飞》中再提及他的名作《梦天》:“……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不写他的前句,想象天上的种种景象,只写他仿若宇航员的视角,神州在苍穹之眼,也不过是几点烟,海洋河流,只是杯中流泻的几滴。人的生命如此看来,小得可以忽略,东坡语,“何事忘却营营”?
《弦管暗飞声》有他的《李凭箜篌引》,这种古代的弦乐器,奏起,出现了这样的奇景:“……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天上人间,真被这奇幻的乐曲折腾得不轻。
生命如草芥,如烟,李贺的奇思,挣脱了他的躯壳,正如天上那颗已死的星,熠熠闪耀,那个来到世间的灵魂,无法亲历种种人间奇景,却可以独自乘风以遨游,即便永远的消散于时间之轮,却可以一直言语不死,思想不死,照亮后人。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杜甫与分别多年的老友相见,感慨万千,有了这首《赠卫八处士》,颇有那姐“白天不懂夜的黑”的错过之情,只是见或不见的心意之别。《参星和商星》这篇就提及了这两颗,反复出现在诗句中的星星,初读这几句,以为是《古诗十九首》中的诗,像是“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绝唱》一篇也提及)那股浓浓的古意。源于《诗经》的那种所谓的“哀而不伤”,不像现下某些歌曲中撕心裂肺般地呼号,更有千帆过尽、时光沉淀后的深沉。
梅与竹,出现在《唐人咏梅》、《梅花天地心》、《墨梅清气》、《杜甫和竹》、《竹风拂心》和《竹魂》这几篇中。还记得自己闲来曾写过四篇关于梅兰竹菊的小小诗作,只因我也爱极这四位。忆起前几年单位廉政书画比赛中的两幅诗句,“清如秋菊何妨瘦,廉如梅花不畏寒”,“清风明月廉无价,高山流水洁有情”,秋菊湛湛,梅香隐隐,清风徐徐,明月皎皎,高山巍巍,流水淙淙,如此高洁,如此清冷。
写梅的那几篇中,最爱写王冕的这篇《墨梅清气》,写到他的题画诗《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作者说他留存于后世的画作并不多,我也无法亲眼目睹那墨梅的独特色泽与风韵。只道他不恋京城,得罪危素这样的权贵,便回老家诸曁山中隐居,耕作,读书,绘画。他不爱画那些经人工改造、枝干扭曲的“官梅”,一心追寻生长在深山野地、有着最自然本真的“野梅”。
他不仅画梅,题诗,还写过《题月下梅花》那样的诗句:“平生爱梅颇成痴,踏雪行穿一双屐;六花散漫飞满空,千里万里同一色。冲寒不畏朔风吹,乘兴来此江之湄;繁花满树梅欲放,仿佛罗浮曾见时。南枝横斜北枝好,北枝看过南枝老;中有一枝致奇绝,万蕊千葩弄天巧。老夫见此喜欲颠,载酒大酌梅花仙;仙人怪我来何晚,一别已是三千年。醉来仰面卧深雪,梦扶飞琼上天阙;酒醒起视夜何其?饥鸟啼残半江月。”真是一个爱梅成痴的老头子,月下梦入梅林,那想象中的一株株奇绝的劲瘦枝头,绵延成不似人间的美景,甚至还疑是遇着了梅花仙,读来真是让人嘴角上扬,会心一笑。写下《月下独酌》的李白若是见着这一位,怕是称兄道弟,彻夜长谈,双双醉倒了罢。这样一个为了梅花几近痴颠的王冕,有着自己笔下的墨梅一样的品格,伴随着梅的暗香,人的铮铮傲骨,留下满身的清气在人间。
再来是竹,杜甫草堂在成都,网友曾提到过附近的大碗茶,直到返回京城的家中,仍是让她留恋不已。茶香袅袅,相伴“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的草堂竹影,至今还深深地印在她的脑海中吧。《竹魂》写的是郑板桥,与爱梅的王冕一般,他是以竹自喻、爱竹成痴,其有题竹诗云:“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鱼竿。”正是他人生和品性的写照,有节,有度,淡泊,自由。他的那些个名句,就不一一赘述,只写他的两幅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如此爱竹,怕是前世带来的灵魂吧。
《说荷》中提到了“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这原是周邦彦的《苏幕遮》中的几句,衬托出荷的优美身姿,也被张晓风女士用作了她的散文集。那是去年读的书了,就是因为这“一一风荷举”的书名,才买下仰慕已久的她的这一本自选文集。
《松风》那一篇提及的刘长卿《弹琴》,令我回想起少年时期那些摘抄诗句的热情,“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谈”。曾买过一盘古琴的专辑,在多人同在的办公室放过,同室的人说,听来太凄凉,那种孤绝,应是弹琴人一种无人可解的自赏与自怜。谈及清初诗人赵俞的七绝《溪声》:“结庐何日往深山,明月松风相对闲。但笑溪声忙底事,奔流偏欲到人间。”似乎多了一种偏要入世的倔强之心。联想到李白的《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前者出自此诗,却是别样的心情。京城的那位网友的名字,更是引自其中的首句,读来更是心领神会。
匠人雕琢玉器,其间的过程最是费尽心力,那么多的玉屑纷飞,经历多久的晨省昏定,到如今,冬温夏凊,盈光清寒,却可以任君揽入怀中,把玩指掌,润泽心灵。这些或摘或引或录或感,只是练习凌波微步的高人,不经意点在水面上的余韵,荡荡层层,沾湿了一封又一封雪地之上飞鸿爪中的素笺。
2011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