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十三钗》:不仅仅是讲了一个好故事
1. 0 不是废话的废话
说实话,在去影院之前,我心里惴惴。我最担心的问题是:张艺谋到底能不能讲好一个故事?看中国电影,担心的竟然是这样的问题,而且,担心到这种程度,想起来很好笑。但这又确实是真的。
关于抗日战争的大片,看太多了,除了那部不曾被广电总局批准放映过的电影《鬼子来了》,曾让我惊艳了一下之外,可以毫不客气地讲,绝大部分,连个故事都讲不清楚。除了“一枪消灭一个敌人”,剩下的,就是满屏幕歪瓜裂枣,猥琐个矮的日本鬼子。
我常常看着电影荧幕发傻。主要是想不明白:为何如此白痴的一个军队,当年侵略中国如入无人之境,聪明、智慧、勇敢的中国人,又为何需要花8年时间去抗战?我担心的是,张艺谋会把这个套路的故事翻出来,用大笔的钱,用超多量的炸弹、子弹,超豪华的特效,再包装一边。
我的另一个担心是,电影会不会真如那个善于造新词的朱大可所说的,被拍成一部《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当年就是这家伙批余秋雨的作品是文化口红,把余秋雨给挤兑的够呛),变成张艺谋的新公式:情色+暴力+民族苦难题材+爱国主义?
虽然此前追着看了四部预告片,内心深处对张艺谋信心大增,觉得他不会那么弱智到直接掉入一个还没看电影就信口开河的家伙的嘴里去,但鉴于他在《英雄》之后的糟糕表现,信心还是不够足。而且,雪上加霜的是,我推荐我太太看预告片,她竟然以“哪部电影的预告片不精彩”,将我挡了回来,使得我心情跌宕起伏,无比紧张。好在我晚上说去看电影,她没有推辞,多多少少让我吃了颗定心丸。
好,闲话先说到这里,下面让我们转入正题。
2.0 遭遇战,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中国人
电影一开始,便是一场猝不及防的遭遇站。
李教官率领的教导队,只剩下十几个人了。他们正在奉命撤出城外。在即将出城的最后一刻,遭遇到了追逐女学生的一对日本军队。打还是不打?打就意味着全军覆没,不打,就会眼睁睁看着学生变成被日本兵强奸的对象,或者枪下亡魂。
李教官似乎连多余的犹豫都没有,就下令开枪了。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惨烈。当大队的日本兵出现,开着坦克横冲直撞过来的时候,中国军队的选择就只剩下了一个:以血肉之躯,暂时阻挡住日军的速度,为学生们赢得逃生的机会。
中国军队的表现,并不丢脸。虽为残部,但他们扔迅速从侧翼、房顶,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剩下的几个人,则排成竖的一字,冲向敌军,前面的人以血肉之躯挡住子弹,为后面的人赢得接近敌军坦克的机会。
看着他们一个一个倒下,我的眼开始变得湿润。当最后一个人,终于接近坦克,在倒下的一瞬间,拉响手榴弹,炸飞坦克的时候,我的泪就开始冲出眼眶了。
这场遭遇站,让我感动的地方,不仅仅在于我们的军人没有退缩,以鲜血和勇气,写下了对这个国家的爱。更重要的是,我终于在战场上看到了正面抵抗的中国人——我们终于承认了的兄弟,国军。
这么多年来,我耳熟能详的,是打一枪换一个位置的地道战,打一会跑到没影子的游击战。我一直以为,中国的抗战,就是以这种方式打胜利的。今天,才看到,其实这场战争,是我们那个背了几十年骂名的兄弟,流的鲜血更多。
后面,唯一活着的军人李教官,还有一段单独的狙击战。他的智慧和勇气,为解救学生,赢得了机会。这段,也看得我双眼湿润,满腹心酸。这种感动和心酸,不是因为情节煽情,而是因为它的真实与残酷。
开场的这场战争,一下子,就将我们的心,还有灵魂,拉入了当年的那场战争中,并将它们赤裸裸,置于日寇锋利的刺刀下。荧幕前的我们,开始随电影里的灵魂一起,挣扎,煎熬。
3.0 刺刀下,那群闪光的灵魂
接下去,三拨人,开始陆续到达教堂:教会里读书的女学生,入殓师美国人约翰,秦淮河的风尘女子。这是三个世界的人,在太平盛世,或者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命运是没有机会交叉在一起的。但在战争年代,在那个一切时序都打乱了,整个世界没有一个安全角落的年代,他们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撞在了一起。
先说女学生。在此之前,她们的世界是白的,纯洁到不沾一丝土。最典型的代表,是书娟。她应该出生于有钱人家, 冰雪聪明 ,又骄傲。所以,不管是邋遢的约翰,还是秦淮河的妓女们,她其实是看不上眼的,也不屑于多打交道。唯一让她觉得难以抬起头的,是她父亲承诺了给同学们买船票,将大家送出去。可是,她父亲食言了。而且,就因为同学们对她的信任,所以她们错失了逃出去的机会。但仅此一项,足可以将她从云端,打入尘土。
而约翰,则只是个想发财的混混,其气质与心态,接近于乔治嘴里二流子。他来教堂,只想赚钱。同时,还想在不期而遇的十四个女子里,寻一段艳福。
秦淮河上的十四个风尘女子,为避战乱,躲到了教堂来。不过任何时候,她们在别人眼里,都是一群没有人情,没有尊严,灵魂肮脏的一群人。是的,她们是一群靠出卖肉体而苟活的人。其实她们自己也这样看。所以,在地窖里,她们没有太多需要顾及的东西,可以立即摆开麻将,将教堂,变成散发着秦淮河气息的风月场。
但一切因日本人的闯入,改变。
学生们想进入地窖。但地窖里有十四个秦淮女子。日本兵追得太近,如果她们进入地窖,势必暴露里面的十四个人。书娟看了一眼地窖,最后带领女学生跑到了楼上。这个决定,救了地窖里的人,却将灾祸引到了自己身上。日本兵到处抓女学生,一个女学生在挣扎时,从楼上掉下,摔死了。在一切看似无望,学生们即将被强奸的关键时刻,李教官在教堂对面的单独狙击,引开了敌人,救了她们。
这是这个从未经历过苦难的学生们,所经历的第一次人性拷问。而这次,将会伴随她们,一直到老。也将可能在未来,她们的内疚中,起到稍许的补偿和平衡作用。
本来是事不关己,只想发财的约翰,看着学生死在自己的面前,开始挺身而出,保护她们。
这是这个教堂里,贪婪自私的人,经历的第一次嬗变。
当日本军官长谷川抵达,并派兵驻守教堂的时候,一切似乎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教堂里的人们却不知,学生们其实已经是被围起来的礼物,只是等待被猎而已。
地窖里,李教官留下的受伤小孩浦生的痛苦,激起了豆蔻的同情。她将他像弟弟一样,精心照顾。
这是这个教堂里,之前看似肮脏的灵魂,第一次开始升华。
当浦生病重,似乎活不了多久的时候,豆蔻偷偷溜出去,找琵琶弦。她想在浦生临死前,给他谈一曲《秦淮景》。
这是这个教堂里,肮脏灵魂们的第二次升华。
因担心豆蔻安危,玉墨求约翰去找豆蔻。约翰在推辞和挣扎后,出去找豆蔻。最后,却看到的是被轮奸后,刺死在椅子上的豆蔻尸体。约翰只拿回了带血的琴弦,告诉玉墨,豆蔻中流弹死了。
这次,是这位贪婪自私的人,经历的第二次嬗变。
当大家最终都清楚,女学生们最终都得赴日军设的庆功宴。书娟组织大家跳楼,被秦淮河的女子们劝下来。经过争论后,她们最终答应,代替女学生们,集体赴会。
这是这群肮脏灵魂们的第三次升华。此时,她们的灵魂已经变得高贵、无私,比世界上,最高贵的灵魂还要高贵。
过去只为死人化妆的约翰,为了这次无私的拯救,给秦淮女子们认真化妆。此时,他化的其实不是妆,他是在擦拭那些高贵灵魂表面的尘土。当他擦拭完,将她们全部还原到最最清纯的样子的时候,约翰也完成了他的第三次嬗变。
这里面,还有不该漏掉的第十三钗——男扮女装的小男孩乔治。这个忠实旅行神父交待的任务——照顾好女学生们——的小男孩,一直内疚,觉得没有照顾好她们。此时,他终于有了一个机会——代替女学生赴会。他知道,此去无回。但他毫不畏惧,也不回头,就那样潇洒地去了。
日军的车开走了,他们带走的,不是一群沦落风尘的女子和一个女扮男装的男孩,而是一群纤尘不染的灵魂。
4.0 情与欲,爱与性
在预告片中,看到神父与秦淮女子有床戏,我就很担心,会不会将这个故事破坏掉。
这是一场关于战争的片子,是一场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故事。我们知道,那里面,有强奸,有烧杀,有掠夺。却绝不会出现情与欲,爱与性。
却竟然出现了。
但当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却觉得有点遗憾:关于约翰和玉墨性爱的部分,拍得有点太短了,有点太节制了,甚至,有点虎头蛇尾。
虽然这场看似不可能,也没有什么机会的爱情来得太仓促了些,也太短了些,但却又绝对纯洁而真实。
一个在上帝面前,连续三次嬗变的灵魂,与一个三次升华的灵魂,为何不能碰撞出爱情?
一个刚刚爱上,便要亲自替其化妆,将其送入虎口的男人,为何不能抓住最后的机会,享受性?爱与性,本是不能分割的。既然爱了,就该去享受与爱相伴而来的性。而且,那样的时光,那么短暂,就用一个对视的眼神匆匆打发吗?这是对一个经历了千辛万苦,抛掉一切屈辱、不堪,将自己内心的真诚和纯洁恢复到13岁的女子的不公。
所以,不仅要有性,更要来得热烈、大胆、持久一些。爱,将会因性,被刻得更深,记得更久,回味的更悠长。
这段爱,让我想起《兵临城下》,临出发前,瓦西里与坦尼娅在四周全是休息的士兵中间,偷偷进行的那段性爱。那几乎成了那场残酷战争中,唯一温馨,并被人们容易记住的美好片段。
玉墨与约翰的,也是。
5.0 黑白、阴冷世界里的温暖色彩
其实,在看电影前,我担心的,还有一点,就是这部电影的基调。
想想,《辛德勒的名单》,是黑白色的。《鬼子来了》,也是以黑白为主的,只在最后一刻,变成了彩色。
战争,特别是正在被屠杀的南京,不应该以彩色出现。它在电影镜头里,理应是阴冷的,灰暗的,黑白两色的。
但张艺谋找到了一个支持点:书娟的视角。
张艺谋以这个作为支点,撬起并推动了整部电影。
书娟第一次看到秦淮女子们走进来,是在破碎的彩色玻璃后面。在烽烟四起,已经完全破碎了的世界里,竟然有一群花枝招展的女子,就那样,毫无顾忌地,走了进来。这群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呀,哪懂得这是黑白的世界?
后来,当书娟被日本士兵追到楼上,撕破衣服,就要被强奸的时候,李教官从对面打死了日本士兵,将她救了出来。书娟从破碎的彩色玻璃看出去,没有看到人,却看到了李教官临死时,炸碎的房子,以及随着破碎的瓦砾,在空中飞舞的彩色绸缎。
当十三钗(秦淮十二女子与女扮男装的乔治)随日本兵上了汽车后,书娟能记住的,就只剩下十四个风尘女子花枝招展走进来的样子。此时,走进来的她们,已经与最初走进教堂的她们不同。那时,她们外表虽然鲜艳,但其实内在是空洞无物的。而此时,她们犹如唱《秦淮景》时,书娟看到的样子,从内到外,五彩斑斓,散发人性的光芒。
2011.12.15
说实话,在去影院之前,我心里惴惴。我最担心的问题是:张艺谋到底能不能讲好一个故事?看中国电影,担心的竟然是这样的问题,而且,担心到这种程度,想起来很好笑。但这又确实是真的。
关于抗日战争的大片,看太多了,除了那部不曾被广电总局批准放映过的电影《鬼子来了》,曾让我惊艳了一下之外,可以毫不客气地讲,绝大部分,连个故事都讲不清楚。除了“一枪消灭一个敌人”,剩下的,就是满屏幕歪瓜裂枣,猥琐个矮的日本鬼子。
我常常看着电影荧幕发傻。主要是想不明白:为何如此白痴的一个军队,当年侵略中国如入无人之境,聪明、智慧、勇敢的中国人,又为何需要花8年时间去抗战?我担心的是,张艺谋会把这个套路的故事翻出来,用大笔的钱,用超多量的炸弹、子弹,超豪华的特效,再包装一边。
我的另一个担心是,电影会不会真如那个善于造新词的朱大可所说的,被拍成一部《十三钗的情色爱国主义》(当年就是这家伙批余秋雨的作品是文化口红,把余秋雨给挤兑的够呛),变成张艺谋的新公式:情色+暴力+民族苦难题材+爱国主义?
虽然此前追着看了四部预告片,内心深处对张艺谋信心大增,觉得他不会那么弱智到直接掉入一个还没看电影就信口开河的家伙的嘴里去,但鉴于他在《英雄》之后的糟糕表现,信心还是不够足。而且,雪上加霜的是,我推荐我太太看预告片,她竟然以“哪部电影的预告片不精彩”,将我挡了回来,使得我心情跌宕起伏,无比紧张。好在我晚上说去看电影,她没有推辞,多多少少让我吃了颗定心丸。
好,闲话先说到这里,下面让我们转入正题。
2.0 遭遇战,让我看到了真正的中国人
电影一开始,便是一场猝不及防的遭遇站。
李教官率领的教导队,只剩下十几个人了。他们正在奉命撤出城外。在即将出城的最后一刻,遭遇到了追逐女学生的一对日本军队。打还是不打?打就意味着全军覆没,不打,就会眼睁睁看着学生变成被日本兵强奸的对象,或者枪下亡魂。
李教官似乎连多余的犹豫都没有,就下令开枪了。这场战争,打得异常惨烈。当大队的日本兵出现,开着坦克横冲直撞过来的时候,中国军队的选择就只剩下了一个:以血肉之躯,暂时阻挡住日军的速度,为学生们赢得逃生的机会。
中国军队的表现,并不丢脸。虽为残部,但他们扔迅速从侧翼、房顶,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剩下的几个人,则排成竖的一字,冲向敌军,前面的人以血肉之躯挡住子弹,为后面的人赢得接近敌军坦克的机会。
看着他们一个一个倒下,我的眼开始变得湿润。当最后一个人,终于接近坦克,在倒下的一瞬间,拉响手榴弹,炸飞坦克的时候,我的泪就开始冲出眼眶了。
这场遭遇站,让我感动的地方,不仅仅在于我们的军人没有退缩,以鲜血和勇气,写下了对这个国家的爱。更重要的是,我终于在战场上看到了正面抵抗的中国人——我们终于承认了的兄弟,国军。
这么多年来,我耳熟能详的,是打一枪换一个位置的地道战,打一会跑到没影子的游击战。我一直以为,中国的抗战,就是以这种方式打胜利的。今天,才看到,其实这场战争,是我们那个背了几十年骂名的兄弟,流的鲜血更多。
后面,唯一活着的军人李教官,还有一段单独的狙击战。他的智慧和勇气,为解救学生,赢得了机会。这段,也看得我双眼湿润,满腹心酸。这种感动和心酸,不是因为情节煽情,而是因为它的真实与残酷。
开场的这场战争,一下子,就将我们的心,还有灵魂,拉入了当年的那场战争中,并将它们赤裸裸,置于日寇锋利的刺刀下。荧幕前的我们,开始随电影里的灵魂一起,挣扎,煎熬。
3.0 刺刀下,那群闪光的灵魂
接下去,三拨人,开始陆续到达教堂:教会里读书的女学生,入殓师美国人约翰,秦淮河的风尘女子。这是三个世界的人,在太平盛世,或者正常的情况下,他们的命运是没有机会交叉在一起的。但在战争年代,在那个一切时序都打乱了,整个世界没有一个安全角落的年代,他们就这样,猝不及防地,撞在了一起。
先说女学生。在此之前,她们的世界是白的,纯洁到不沾一丝土。最典型的代表,是书娟。她应该出生于有钱人家, 冰雪聪明 ,又骄傲。所以,不管是邋遢的约翰,还是秦淮河的妓女们,她其实是看不上眼的,也不屑于多打交道。唯一让她觉得难以抬起头的,是她父亲承诺了给同学们买船票,将大家送出去。可是,她父亲食言了。而且,就因为同学们对她的信任,所以她们错失了逃出去的机会。但仅此一项,足可以将她从云端,打入尘土。
而约翰,则只是个想发财的混混,其气质与心态,接近于乔治嘴里二流子。他来教堂,只想赚钱。同时,还想在不期而遇的十四个女子里,寻一段艳福。
秦淮河上的十四个风尘女子,为避战乱,躲到了教堂来。不过任何时候,她们在别人眼里,都是一群没有人情,没有尊严,灵魂肮脏的一群人。是的,她们是一群靠出卖肉体而苟活的人。其实她们自己也这样看。所以,在地窖里,她们没有太多需要顾及的东西,可以立即摆开麻将,将教堂,变成散发着秦淮河气息的风月场。
但一切因日本人的闯入,改变。
学生们想进入地窖。但地窖里有十四个秦淮女子。日本兵追得太近,如果她们进入地窖,势必暴露里面的十四个人。书娟看了一眼地窖,最后带领女学生跑到了楼上。这个决定,救了地窖里的人,却将灾祸引到了自己身上。日本兵到处抓女学生,一个女学生在挣扎时,从楼上掉下,摔死了。在一切看似无望,学生们即将被强奸的关键时刻,李教官在教堂对面的单独狙击,引开了敌人,救了她们。
这是这个从未经历过苦难的学生们,所经历的第一次人性拷问。而这次,将会伴随她们,一直到老。也将可能在未来,她们的内疚中,起到稍许的补偿和平衡作用。
本来是事不关己,只想发财的约翰,看着学生死在自己的面前,开始挺身而出,保护她们。
这是这个教堂里,贪婪自私的人,经历的第一次嬗变。
当日本军官长谷川抵达,并派兵驻守教堂的时候,一切似乎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教堂里的人们却不知,学生们其实已经是被围起来的礼物,只是等待被猎而已。
地窖里,李教官留下的受伤小孩浦生的痛苦,激起了豆蔻的同情。她将他像弟弟一样,精心照顾。
这是这个教堂里,之前看似肮脏的灵魂,第一次开始升华。
当浦生病重,似乎活不了多久的时候,豆蔻偷偷溜出去,找琵琶弦。她想在浦生临死前,给他谈一曲《秦淮景》。
这是这个教堂里,肮脏灵魂们的第二次升华。
因担心豆蔻安危,玉墨求约翰去找豆蔻。约翰在推辞和挣扎后,出去找豆蔻。最后,却看到的是被轮奸后,刺死在椅子上的豆蔻尸体。约翰只拿回了带血的琴弦,告诉玉墨,豆蔻中流弹死了。
这次,是这位贪婪自私的人,经历的第二次嬗变。
当大家最终都清楚,女学生们最终都得赴日军设的庆功宴。书娟组织大家跳楼,被秦淮河的女子们劝下来。经过争论后,她们最终答应,代替女学生们,集体赴会。
这是这群肮脏灵魂们的第三次升华。此时,她们的灵魂已经变得高贵、无私,比世界上,最高贵的灵魂还要高贵。
过去只为死人化妆的约翰,为了这次无私的拯救,给秦淮女子们认真化妆。此时,他化的其实不是妆,他是在擦拭那些高贵灵魂表面的尘土。当他擦拭完,将她们全部还原到最最清纯的样子的时候,约翰也完成了他的第三次嬗变。
这里面,还有不该漏掉的第十三钗——男扮女装的小男孩乔治。这个忠实旅行神父交待的任务——照顾好女学生们——的小男孩,一直内疚,觉得没有照顾好她们。此时,他终于有了一个机会——代替女学生赴会。他知道,此去无回。但他毫不畏惧,也不回头,就那样潇洒地去了。
日军的车开走了,他们带走的,不是一群沦落风尘的女子和一个女扮男装的男孩,而是一群纤尘不染的灵魂。
4.0 情与欲,爱与性
在预告片中,看到神父与秦淮女子有床戏,我就很担心,会不会将这个故事破坏掉。
这是一场关于战争的片子,是一场与南京大屠杀有关的故事。我们知道,那里面,有强奸,有烧杀,有掠夺。却绝不会出现情与欲,爱与性。
却竟然出现了。
但当看完电影的时候,我却觉得有点遗憾:关于约翰和玉墨性爱的部分,拍得有点太短了,有点太节制了,甚至,有点虎头蛇尾。
虽然这场看似不可能,也没有什么机会的爱情来得太仓促了些,也太短了些,但却又绝对纯洁而真实。
一个在上帝面前,连续三次嬗变的灵魂,与一个三次升华的灵魂,为何不能碰撞出爱情?
一个刚刚爱上,便要亲自替其化妆,将其送入虎口的男人,为何不能抓住最后的机会,享受性?爱与性,本是不能分割的。既然爱了,就该去享受与爱相伴而来的性。而且,那样的时光,那么短暂,就用一个对视的眼神匆匆打发吗?这是对一个经历了千辛万苦,抛掉一切屈辱、不堪,将自己内心的真诚和纯洁恢复到13岁的女子的不公。
所以,不仅要有性,更要来得热烈、大胆、持久一些。爱,将会因性,被刻得更深,记得更久,回味的更悠长。
这段爱,让我想起《兵临城下》,临出发前,瓦西里与坦尼娅在四周全是休息的士兵中间,偷偷进行的那段性爱。那几乎成了那场残酷战争中,唯一温馨,并被人们容易记住的美好片段。
玉墨与约翰的,也是。
5.0 黑白、阴冷世界里的温暖色彩
其实,在看电影前,我担心的,还有一点,就是这部电影的基调。
想想,《辛德勒的名单》,是黑白色的。《鬼子来了》,也是以黑白为主的,只在最后一刻,变成了彩色。
战争,特别是正在被屠杀的南京,不应该以彩色出现。它在电影镜头里,理应是阴冷的,灰暗的,黑白两色的。
但张艺谋找到了一个支持点:书娟的视角。
张艺谋以这个作为支点,撬起并推动了整部电影。
书娟第一次看到秦淮女子们走进来,是在破碎的彩色玻璃后面。在烽烟四起,已经完全破碎了的世界里,竟然有一群花枝招展的女子,就那样,毫无顾忌地,走了进来。这群不知亡国恨的商女呀,哪懂得这是黑白的世界?
后来,当书娟被日本士兵追到楼上,撕破衣服,就要被强奸的时候,李教官从对面打死了日本士兵,将她救了出来。书娟从破碎的彩色玻璃看出去,没有看到人,却看到了李教官临死时,炸碎的房子,以及随着破碎的瓦砾,在空中飞舞的彩色绸缎。
当十三钗(秦淮十二女子与女扮男装的乔治)随日本兵上了汽车后,书娟能记住的,就只剩下十四个风尘女子花枝招展走进来的样子。此时,走进来的她们,已经与最初走进教堂的她们不同。那时,她们外表虽然鲜艳,但其实内在是空洞无物的。而此时,她们犹如唱《秦淮景》时,书娟看到的样子,从内到外,五彩斑斓,散发人性的光芒。
2011.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