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用戶父母癥候群。
我不是一個能寫或者特別會寫的人,尤其是在豆瓣,不一定有很多人願意看我寫,但是我願意湊個熱鬧,趟這潭渾水。
我經常跟父母說,你們這輩子只有我了,好壞對錯,也只有我了。
好壞對錯不僅僅針對我到底長成了個孬人歪種還是根正苗紅出類拔萃。也說的是他們的教育方式等等。
因為就這麼一片試驗田,無論下的是化肥還是有機肥,也就這麼一次機會,即使驗證出來是錯的,也沒改正的機會了。
也不是沒有過後續改進的可能,但是你知道的,雖說體制歸體制,但總是有那麼一小撥人沒辦法逃脫體制的壓迫和殘害。
所以長大后懂人事直至雖然沒經歷過但是托豆瓣小組“陪妳去手术|2011平安。”的福全方位瞭解人流是怎麼一回事之後,我恨死了計劃生育工作者,那對我母親,該是多麼大的痛苦。
當然,這都是題外話了,總之就是主觀客觀的條件都造成了這個事實,我和父母,成為了彼此的唯一。
先說父親,他真的不是那種寵溺女兒時常“用溫暖眼神看著陽光下奔跑的女兒”的文藝范兒父親。年輕的時候忙於生活,在家的時間很少,當然,有時間的時候都願意帶我出去玩,那些坐在肩頭上的日子不少,但忤逆的我愣是沒記住。
上學之後,由於叛逆,父親無暇管教把責任推于母親身上等等的原因,當然還有涉及到上一代父母的種種,我和父親的關係真心不好。二人獨處的時候,就是沉默、沉默、沉默。
父親何時變成現在在我眼中開明、好學,懂得尊重我的模樣,我竟然沒有太多印象。
可能、大概、也許,就是高中開始,當時父母的關係不甚理想,加上學業壓力,我瘋狂地想逃離,我沒有去探討過他們當時的心理狀態,但仿佛是從那時候開始,父親漸漸用平等待人,對,對待一個“人”的態度去對我。商量,真是我直到今天都感激的,認為從父母處得到的最高對待。
我記得《草樣年華》的作者寫過一本關於父子的書,說他與父親的關係就從他畢業賺錢那天徹底改變了。
雖說說出來不好聽,但是就從那一瞬,從屬的關係破裂了。兒子翻身當主人了。
我與父親也類似,考上大學、畢業、工作,我開始擁有的自主權逐漸增多,直到現在,我二十五了,基本上,終於,與父親成為了兩個對等、獨立的人。不遲也不早,我覺著,合適吧。
無法明確言喻,但是當你發覺自己真正參與進了這個家,對這兩個生你育你的人負起了責任的時候,那是一種由衷的喜悅和自豪。
我也許不能長成一棵茂密大樹為他們遮風擋雨,但起碼,我是他們的支撐,很重要的那種。
說說母親,母女的感情似乎都趨向兩個極端,要麼平凡瑣碎,要麼糾纏折磨。幸而,我和我的母親,是前一種。
但我始終有愧疚,因為小時候不懂事的我,讓母親放棄了許多許多。雖然說即使沒有了我,母親也不一定就能干出一番大事業,但人們總是會對未能實現的另一種可能有遺憾。
所以現在的我,總是願意盡我所能補償他們,哪怕那都是些很小打小鬧的物質。但是是真正地,把他們放在我心上。
我離家的日子不多,基本上算是沒有,也許是沒志氣,但我竟很堅持這樣的狀態。因為我們都是彼此的唯一,我不願意讓他們離開我的視線太遠。因為害怕,因為有過守在重癥病房的經歷,雖不願再提,但那是讓我有了很大改變的原因。
現在的我,單身,喜歡宅在家,喜歡和父母在一起的任何一個瞬間,喜歡每天親吻母親的臉,膩得幾乎化不開,與其說是依賴,不如說是我更早一些看見了他們的衰老,我害怕,如此緊密的生命共同體,會一不小心,離我而去。
有點杞人憂天了,我知道。
母親也開始著急我的成家,但是我總是嘴硬,還不到時候。一方面確實是沒有遇到,另一方面我也是真心不願。不願在自己還未夠足夠強大的時候離開家,另組一個家庭。不但不能全身心投入,甚至還要父母幫襯。我不想成為住在父母房子里父母幫著帶小孩還出奶粉錢的80后。我很坦白地跟我娘說,我現在也許是異想天開,但但凡有一線機會一絲可能,我都不要走那樣的路。如果我要組織家庭,那必須是我有能力兼顧自己的小家和父母這個大家的時候。在那之前,只能不孝讓父母擔憂我“攝灶罅”了。
另一方面,其實我是不屑傳統人倫的人,我堅持父母不應強調自己的付出與犧牲,因為說到底,交媾的是你倆,孩子從來沒有主導參與到精子與卵子結合這一件事上來。所以身為父母的,哪裡來的資格和底氣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對孩子哭吼“我爲了你如何如何”。這是在警醒我將來有了孩子,同樣要以感恩尊重的心相待,而非一味付出和期望回報。我想以自己為實驗品,改變這種傳統模式。
但在我自身與父母的關係上,我不打算有任何改變了,不管主動還是被動,他們為我付出了大半個人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在即將步入老年之時,收穫繁花或者果實。
其實是很矛盾的觀點,但人不就是這樣么,都不是孫悟空,自然就一定是兒女,已成為或將成為父母,雙重身份,兩種屬性。
我真心感激父母,并深愛他們,但同時也警醒自己,也許,我可以比他們做得更好一些。
讓人、女人、母親這三個角色結合得更平衡一些,而不是互相對立。
我經常跟父母說,你們這輩子只有我了,好壞對錯,也只有我了。
好壞對錯不僅僅針對我到底長成了個孬人歪種還是根正苗紅出類拔萃。也說的是他們的教育方式等等。
因為就這麼一片試驗田,無論下的是化肥還是有機肥,也就這麼一次機會,即使驗證出來是錯的,也沒改正的機會了。
也不是沒有過後續改進的可能,但是你知道的,雖說體制歸體制,但總是有那麼一小撥人沒辦法逃脫體制的壓迫和殘害。
所以長大后懂人事直至雖然沒經歷過但是托豆瓣小組“陪妳去手术|2011平安。”的福全方位瞭解人流是怎麼一回事之後,我恨死了計劃生育工作者,那對我母親,該是多麼大的痛苦。
當然,這都是題外話了,總之就是主觀客觀的條件都造成了這個事實,我和父母,成為了彼此的唯一。
先說父親,他真的不是那種寵溺女兒時常“用溫暖眼神看著陽光下奔跑的女兒”的文藝范兒父親。年輕的時候忙於生活,在家的時間很少,當然,有時間的時候都願意帶我出去玩,那些坐在肩頭上的日子不少,但忤逆的我愣是沒記住。
上學之後,由於叛逆,父親無暇管教把責任推于母親身上等等的原因,當然還有涉及到上一代父母的種種,我和父親的關係真心不好。二人獨處的時候,就是沉默、沉默、沉默。
父親何時變成現在在我眼中開明、好學,懂得尊重我的模樣,我竟然沒有太多印象。
可能、大概、也許,就是高中開始,當時父母的關係不甚理想,加上學業壓力,我瘋狂地想逃離,我沒有去探討過他們當時的心理狀態,但仿佛是從那時候開始,父親漸漸用平等待人,對,對待一個“人”的態度去對我。商量,真是我直到今天都感激的,認為從父母處得到的最高對待。
我記得《草樣年華》的作者寫過一本關於父子的書,說他與父親的關係就從他畢業賺錢那天徹底改變了。
雖說說出來不好聽,但是就從那一瞬,從屬的關係破裂了。兒子翻身當主人了。
我與父親也類似,考上大學、畢業、工作,我開始擁有的自主權逐漸增多,直到現在,我二十五了,基本上,終於,與父親成為了兩個對等、獨立的人。不遲也不早,我覺著,合適吧。
無法明確言喻,但是當你發覺自己真正參與進了這個家,對這兩個生你育你的人負起了責任的時候,那是一種由衷的喜悅和自豪。
我也許不能長成一棵茂密大樹為他們遮風擋雨,但起碼,我是他們的支撐,很重要的那種。
說說母親,母女的感情似乎都趨向兩個極端,要麼平凡瑣碎,要麼糾纏折磨。幸而,我和我的母親,是前一種。
但我始終有愧疚,因為小時候不懂事的我,讓母親放棄了許多許多。雖然說即使沒有了我,母親也不一定就能干出一番大事業,但人們總是會對未能實現的另一種可能有遺憾。
所以現在的我,總是願意盡我所能補償他們,哪怕那都是些很小打小鬧的物質。但是是真正地,把他們放在我心上。
我離家的日子不多,基本上算是沒有,也許是沒志氣,但我竟很堅持這樣的狀態。因為我們都是彼此的唯一,我不願意讓他們離開我的視線太遠。因為害怕,因為有過守在重癥病房的經歷,雖不願再提,但那是讓我有了很大改變的原因。
現在的我,單身,喜歡宅在家,喜歡和父母在一起的任何一個瞬間,喜歡每天親吻母親的臉,膩得幾乎化不開,與其說是依賴,不如說是我更早一些看見了他們的衰老,我害怕,如此緊密的生命共同體,會一不小心,離我而去。
有點杞人憂天了,我知道。
母親也開始著急我的成家,但是我總是嘴硬,還不到時候。一方面確實是沒有遇到,另一方面我也是真心不願。不願在自己還未夠足夠強大的時候離開家,另組一個家庭。不但不能全身心投入,甚至還要父母幫襯。我不想成為住在父母房子里父母幫著帶小孩還出奶粉錢的80后。我很坦白地跟我娘說,我現在也許是異想天開,但但凡有一線機會一絲可能,我都不要走那樣的路。如果我要組織家庭,那必須是我有能力兼顧自己的小家和父母這個大家的時候。在那之前,只能不孝讓父母擔憂我“攝灶罅”了。
另一方面,其實我是不屑傳統人倫的人,我堅持父母不應強調自己的付出與犧牲,因為說到底,交媾的是你倆,孩子從來沒有主導參與到精子與卵子結合這一件事上來。所以身為父母的,哪裡來的資格和底氣一把眼淚一把鼻涕地對孩子哭吼“我爲了你如何如何”。這是在警醒我將來有了孩子,同樣要以感恩尊重的心相待,而非一味付出和期望回報。我想以自己為實驗品,改變這種傳統模式。
但在我自身與父母的關係上,我不打算有任何改變了,不管主動還是被動,他們為我付出了大半個人生,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讓他們在即將步入老年之時,收穫繁花或者果實。
其實是很矛盾的觀點,但人不就是這樣么,都不是孫悟空,自然就一定是兒女,已成為或將成為父母,雙重身份,兩種屬性。
我真心感激父母,并深愛他們,但同時也警醒自己,也許,我可以比他們做得更好一些。
讓人、女人、母親這三個角色結合得更平衡一些,而不是互相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