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直接说不喜欢的地方。
先直接说不喜欢的地方。
这部电影因3D而牺牲,或说做出改变的地方是方方面面的,乃至于影响到武侠片里我们习惯的那些最关键的气韵和节奏,这方面,靠徐克纯粹的气场撑住了一些,不过总体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你也可以当做是变革的开始,毕竟对于徐克来说,变是一种常态。
本人不太爽的是整个武斗系统,这个也可能是任何普通观众看来最直观的一面,“打得不好看”。
以往的话,香港电影有很多用来藏拙或者土法炼钢的技巧,逐渐变成了风格。比如在场景上如果没有办法制作得太精致,就靠放烟、固体光,特殊的调色来遮掩环境突出细节,更制造异世界的感觉,一下子把你从默认的现实环境里拉出来。《飞甲》里颜色就是太亮了点,当然这都不是大事先不说。其实人这边也是一样,武侠片不是功夫片,演员做演员的pose,替身做替身的动作,合在一处是大侠的英姿。像《新龙门》这些,程小东他们捣鼓的一整套视觉体系,无论是钢丝蹦床,还是衣裙翻飞,包括剪辑,很多时候也是为了让动作看起来舒服又一气呵成。求快,求猛,求假定物理法则下的身体变化。踩门,倒挂,交掌以后人倒飞,镜头跟着旋转180度。现在差别限制出来了。观众视觉焦点不是光放在人身上的,你一旦弄刷刷刷那种就自然会晕。要3D拍摄的效果好,前后景深清晰过度自然,第一就是要镜头稳当,不能切太快,晃太猛,于是导致设计效果是交手时尽可能中景,即便特写兵器,也是在明确控制下的,所以更偏CG。
偏CG的直接后果是让许多动作开始显得有点廉价了,比如部分轻功的表现,像桂纶镁和盛鉴第一次交手,她高处来回找落点找了几次,甚至用扭摔技缠住对方也好几次,设计其实还是有点意思。但是因为她腾空的一些动作明显不是拉的,而是用特技带的,那种轻飘飘让体验从基础开始打折。
更明显的是冷兵器操作,特别是满屏幕飞行道具的时候。本来武侠技击之美就是在可能和不可能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如果这些看起来非常考验技巧的动作演员完成得很漂亮,观众是心生钦佩的,哪怕你动用视觉错觉等手段。当年老武侠里,郑佩佩什么的进客栈斗手法,一挥手一弹指,筷子插柱铜钱飞天花板,不是靠甩镜头就是靠纯粹的连续定格,但玩起来是趣味横生的,雨化田出场的踩地板也是这种调子。
当然到后来玩得越来越多,手法上也依赖暴雨剪辑来进一步强化这种奇观,乃至于制造出生理的快感。让当年的我们不停叫“哗,这样也行?”。这个是有章法的,乌尔善的《刀剑笑》的问题就是乱剪。记得成龙说过,《师弟出马》那个扔出扇子在空中转一圈然后打三招再接住的一个动作,拍了一百零八遍,这个工时现在估计就都给后期,但感觉肯定也就不一样了。特技当然不是不能用,但在这部电影里以这种比例来使用确实有点多。《剑雨》里余文乐也是一边丢飞镖一边跟人一边刺阿刺的,但那批暗器效果无论是音效还是反应都做得很实,时不时会给个镜头告诉你暗器插在什么地方颤动,那么你隐约还是会担心,万一主角一下没挡住怎么样。《飞甲》里这些东西多,陈坤爱拿剑震碎了插人,他的武器有部分一直是在空中旋转的,李宇春主要兵器是飞镖,李连杰最后为了破雨化田用了带锁链的兵器。这些分布在屏幕上好似下雨一样的玩意儿,除了真插在人身上的,没多少交待他们飞去哪儿了,反正主角不要忘记拿着兵器在身前使劲晃悠就没事。这些暗器就像飘在牛奶面上的一层气泡般一层层滑过,很快观众就会进入一种倦怠感,他们根本不会去仔细看有多少飞镖。即便顾少棠的二次变线飞镖是经过了巧思设计,但这种过于超出常人计算规律的战略也不太会让人觉得多么厉害。“反正这不是你干的”像跗骨之蛆一样变成了一种认知。而最终观众实实在在看到了的是什么呢,是李宇春耍大关刀时的力不从心。这个不是新和旧的问题,这个是一个自然的倾向。老式武侠里大家爱看的要么是韩英杰他们那种屏息静气地观察局势然后啪啪两下又停,要么就是天女散花般地飞来飞去利用地形找便宜,谁真的爱过什么对掌?好吧你对掌的时候气势万钧,后面碰碰炸了一堆,然后呢,再坚持三十秒不来拔萝卜的,还是得换台。所以在这点上甚至反而有点怀疑,武侠片的3D化是否是一个真正值得迈进的方向。当然,我也保持自省,当年卓别林同样也怀疑出现对话会毁掉电影。革命总会是会在不适应变得更有方向的。
武戏里有奇观展示这是肯定的,无论是兵器上的,抑或场景上的,这些确实有一定加分,但都因为二人对决时,大量出现做蛋糕唯一奥义--充分搅拌而落回平均线。接下来的问题是更明显的,就是节奏,或者用一个更细的分类,节拍。
之前有些戏,新龙门倩女不败这种,很多是文戏武戏混搭着来的,一场对话戏里虽然人可能没有动手,但是随时处在要动手的边缘,或者不至于动手但调度上会安排人不停的活动。两人一边口不对心地关于某话题聊着,另外还可以你关窗我开门,你倒水我先喝,让观众目不暇接。强迫症似的充分填满一场戏的信息量。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有很多,比如麦嘉他们当年弄出来的五分钟理论里,时间轴里每一段我都需要找到这场戏的“点”。如若这个地方交待性内容比较多,根据剧情有些话必须要说,但会让观众觉得很闷。那么我就一定要加一些别的花边,来让这场戏丰富起来。哪怕这段是游离出去的,只要不对整个故事逻辑造成损害,拼着重新制景也要玩。或者,如果这场戏里面说了三件事,其实有件事是在误导,那么观众因为分神太多,不会轻易看出来。江湖的热乎,市井的喧闹,小人物插科打诨的生存哲学,主角正面外表下不羁的心,都是这么一点点垒出来的。从最后结果看,很多人物可能出场次数并不多,但因为他在出场时间内有“充分展示”。即便是个小人物,有个性的话,他的生或者死会变得开始重要,比那些在主要人物旁边站了整集的布景板都重要。你要给戏他,被笑被骂被侮辱后咬牙走远被抢白后脸上青一阵红一阵,而不是让他一再地说“大师兄不好了师父被抓走了”。而当这些戏稀里哗啦瀑布般流淌出十几二十分钟以后,忽然停那么一停,会非常令人怡然。应该有不少人记得当年周淮安缓步出门,背着手看了看天色那一段吧。
这些类型片里,段落存在目的确实不是为了把故事讲完或者深化主题,一切先为了“好看”,退一步至少也是让你“不要细想这里是否好看”,甚至“是否那么合理”。所以港片这种近乎破碎的叙事习惯陪伴了一两代人,也让以好莱坞三段美学为基础的拥趸深深诟病。金镶玉叉腰说“难道你看不出来我是个女人吗?”,放以前这句台词也不是什么笑点,当然也不像古代人说话,但这句话以贫嘴歪楼的方式很爽利地结束了之前询问这个段落,而进一步塑造,一点点让金镶玉这个人活起来。
煤渣群聊里说“新龙门的客栈戏,主要带节奏的是刘洵,梁家辉和林青霞用造型来藏拙,然后张曼玉用她自己的节奏来破”。这个“破"至关重要。港片全盛期的总体理念,就是"意外"。为着意外,他们一次次把自己逼上绝路,一次次打断原有构想。所有跌宕起伏暗潮汹涌,是被来来去去大大小小的积蓄和破来构成的。在这个棋盘上,没有角色的大小,只有位置的关键程度。演员依靠自己的造型能力和互动,把他们连缀起来,气息不断,余音不绝。想想,那时候我们何曾明显地感觉过,他们是在“讲”故事。
做个假设,第一次地道开会那场,是《飞甲》里一条重要线索的阐述,这整场戏是倒豆子一般往外扔信息。故事是说顺了,我们并没有更多加强对这帮人的认知。他们是精诚合作还是各怀鬼胎,他们是刚认识不久,还是很早就在微博上加了关注。按说老式拍法是怎么做的?大家刚展开地图,说了没两句,布鲁嘟不说事,就盯着风里刀看,咬咬耳朵什么的。(当然这种信息和之前客栈面上有重叠,这个先不管),顾少棠说着说着忍不住了。要掀桌子打架,其他一通好生劝过,于是重新坐下来继续聊。这时候可能大家的座位都换过了,然后在具体细节上的一些事,有人借题发挥,有人语带双关,又忍不住要打。这时忽然他们听见异响,众人刚才还是一团糟,突然非常有效率地收好地图吹灭灯,各自隐藏起来。黑暗中,布鲁嘟故意躲在风里刀身后挤着他,顾少棠看着,咬牙切齿。然后发现是一堆沙鼠钻进来,大家刚松一口气,忽然有小二来报,上面有人闹事,必须处理一下。顾一瞪眼,就上去了。风一看,叹气,也上去了……最后留一个还在找老鼠的家伙,回头一看,走光了啊……
并不是说这种戏会比现在的好,也可能有人并不喜欢闹哄哄的调度。老胡那版龙门其实也是更偏于气定神闲的,对比后辈非常明显的文戏拍成武戏,他很多时候是把武戏往文里拍。但只要导演自己不急着怕观众看不懂,观众不会腻烦着说一边看一边脑补这种过程。其实这几年真这么做的人,反而是姜文。
最后琢磨下“侠”这个事,当然这不是最要紧的差别,说多显得吹毛,但不同确实就是不同,不会因你顾祝一下就同。
不管是救于谦的后人还是杨宇轩的后人,不管是不是圈套,侠客们都选择主动合作,前仆后继地去做这件事。其实对于真正所谓影响大局势的因素来说,他们的拯救不能让更多的清官幸免于难,两个小孩子被拯救更多是带有一种更象征意义,即民间单薄的势力对官办系统的不妥协,所谓“这条小鱼在乎”的哲学。(不能让忠良之后被赶尽杀绝,其实“忠良之后”这个概念也是外人强加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非明哲保身,一直是自古赞颂的。这些侠客并非帮派,没有战略上的方向,他们只是知道该怎么做,哪怕为此肝胆涂地。所以虽然老版里,小孩子色并没有给太多角色,但他们的存在,就是这个角力天平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毕竟故事的终极矛盾不是“来来来,杀一场看谁厉害”。
《飞甲》里的赵怀安变成了一个类似于“恐怖组织”的头目,他的意图是用类似于在皇帝缺席的环境里,用绵薄之力杀坏宦官,杀得差不多了,好官就能回去了。这个逻辑暂且认可,但这个行为只是故事的背景,也就是说,赵怀安做这件事引出了和雨化田的斗法,而后故事的主体更接近“私人恩怨”,开始离“侠”已经有点距离了。
这都还好,江湖儿女麻烦多,不来电是最麻烦的,这个基本公认的事不说了。所以整部电影看完,李连杰的戏份不但没有预期的多,连存在感也很弱。究其原因,除了斗法这件事战线拉得过长,就是他跟其他所有人的互动都只是处在一个有距离的状态里,这不是爱不爱演感情戏的问题。对周迅的退让固然可以木一点,对顾少棠他们的利用和误导,完全可以再逼紧一点。揭开盖子不冒油珠子,一句“西厂的人不会放过你们”居然没下文就让人相信了。三条线本身没交织起来,最终只能靠陈坤这张脸的设计来回做了20分钟效果,这确实不是上等选择。而最终他们这些人的角色,不管是正衬还是反衬,也都没有把本来就虚弱的“侠”的意思给多勾上一层变。不谈黑化的结尾,至少这件事有没有让小三角的那三个人得到什么真正的领悟呢。看似有,顾少棠说我要在这里等他们回来。问题是,你信?当然说是演员的问题,不过这个放置确实太冒险了,导演必然有责任。李宇春在十月围城里当报仇女,江湖气有差,皱眉咬牙勉强OK。但《飞甲》里,她无论气质还是都市小青年略台普的念白都明白无误显露出不是这个世界里的人,这种存在,来演一个微缩版的金镶玉,你信?
桂纶镁好在用卡通化的一堆元素藏起来了。
《新龙门》里一个非常明显的主线就是金镶玉立场的变化(甚至可以叫成长),而这变化不是用什么大忠大义的劝说,什么关键身份的刺激来扭转的,而是用整部戏里他们复杂关系的互动,一丝一毫的铺,间隔刷上她对周淮安个人魅力的折服,拿破仑似的,直到她毅然决然什么利益都不图地和刘询掰了。明知道会伤会死,会违背自己以前一切的做人准则,但她还是选择这么做。而且也就只有她,其他人不会跟着一起疯的,最后无奈地笑,想不到最后是个鞑子跟着我。这种笑的背后,是我们心驰神往的,我们做不到的,写作文都没句子的,那个“义”。
最终那么又回到老问题了,这边赵怀安立不住,顾少棠也弱,余下看什么,大家都只能看妖异的公公了。陈坤好不好,都跟这部电影最终要讲的事无关。
而那句“相逢何必曾相识”,似乎也跟这部电影的故事无关。什么时候,徐克都是想讲的。而我们这么感情复杂,是因为真的喜欢他和那帮人一起创造的那个地方。
接下来说喜欢的部分。
很多都还是很喜欢的。
(未完不续)
这部电影因3D而牺牲,或说做出改变的地方是方方面面的,乃至于影响到武侠片里我们习惯的那些最关键的气韵和节奏,这方面,靠徐克纯粹的气场撑住了一些,不过总体的不同是显而易见的。当然你也可以当做是变革的开始,毕竟对于徐克来说,变是一种常态。
本人不太爽的是整个武斗系统,这个也可能是任何普通观众看来最直观的一面,“打得不好看”。
以往的话,香港电影有很多用来藏拙或者土法炼钢的技巧,逐渐变成了风格。比如在场景上如果没有办法制作得太精致,就靠放烟、固体光,特殊的调色来遮掩环境突出细节,更制造异世界的感觉,一下子把你从默认的现实环境里拉出来。《飞甲》里颜色就是太亮了点,当然这都不是大事先不说。其实人这边也是一样,武侠片不是功夫片,演员做演员的pose,替身做替身的动作,合在一处是大侠的英姿。像《新龙门》这些,程小东他们捣鼓的一整套视觉体系,无论是钢丝蹦床,还是衣裙翻飞,包括剪辑,很多时候也是为了让动作看起来舒服又一气呵成。求快,求猛,求假定物理法则下的身体变化。踩门,倒挂,交掌以后人倒飞,镜头跟着旋转180度。现在差别限制出来了。观众视觉焦点不是光放在人身上的,你一旦弄刷刷刷那种就自然会晕。要3D拍摄的效果好,前后景深清晰过度自然,第一就是要镜头稳当,不能切太快,晃太猛,于是导致设计效果是交手时尽可能中景,即便特写兵器,也是在明确控制下的,所以更偏CG。
偏CG的直接后果是让许多动作开始显得有点廉价了,比如部分轻功的表现,像桂纶镁和盛鉴第一次交手,她高处来回找落点找了几次,甚至用扭摔技缠住对方也好几次,设计其实还是有点意思。但是因为她腾空的一些动作明显不是拉的,而是用特技带的,那种轻飘飘让体验从基础开始打折。
更明显的是冷兵器操作,特别是满屏幕飞行道具的时候。本来武侠技击之美就是在可能和不可能之间寻求一个平衡,如果这些看起来非常考验技巧的动作演员完成得很漂亮,观众是心生钦佩的,哪怕你动用视觉错觉等手段。当年老武侠里,郑佩佩什么的进客栈斗手法,一挥手一弹指,筷子插柱铜钱飞天花板,不是靠甩镜头就是靠纯粹的连续定格,但玩起来是趣味横生的,雨化田出场的踩地板也是这种调子。
当然到后来玩得越来越多,手法上也依赖暴雨剪辑来进一步强化这种奇观,乃至于制造出生理的快感。让当年的我们不停叫“哗,这样也行?”。这个是有章法的,乌尔善的《刀剑笑》的问题就是乱剪。记得成龙说过,《师弟出马》那个扔出扇子在空中转一圈然后打三招再接住的一个动作,拍了一百零八遍,这个工时现在估计就都给后期,但感觉肯定也就不一样了。特技当然不是不能用,但在这部电影里以这种比例来使用确实有点多。《剑雨》里余文乐也是一边丢飞镖一边跟人一边刺阿刺的,但那批暗器效果无论是音效还是反应都做得很实,时不时会给个镜头告诉你暗器插在什么地方颤动,那么你隐约还是会担心,万一主角一下没挡住怎么样。《飞甲》里这些东西多,陈坤爱拿剑震碎了插人,他的武器有部分一直是在空中旋转的,李宇春主要兵器是飞镖,李连杰最后为了破雨化田用了带锁链的兵器。这些分布在屏幕上好似下雨一样的玩意儿,除了真插在人身上的,没多少交待他们飞去哪儿了,反正主角不要忘记拿着兵器在身前使劲晃悠就没事。这些暗器就像飘在牛奶面上的一层气泡般一层层滑过,很快观众就会进入一种倦怠感,他们根本不会去仔细看有多少飞镖。即便顾少棠的二次变线飞镖是经过了巧思设计,但这种过于超出常人计算规律的战略也不太会让人觉得多么厉害。“反正这不是你干的”像跗骨之蛆一样变成了一种认知。而最终观众实实在在看到了的是什么呢,是李宇春耍大关刀时的力不从心。这个不是新和旧的问题,这个是一个自然的倾向。老式武侠里大家爱看的要么是韩英杰他们那种屏息静气地观察局势然后啪啪两下又停,要么就是天女散花般地飞来飞去利用地形找便宜,谁真的爱过什么对掌?好吧你对掌的时候气势万钧,后面碰碰炸了一堆,然后呢,再坚持三十秒不来拔萝卜的,还是得换台。所以在这点上甚至反而有点怀疑,武侠片的3D化是否是一个真正值得迈进的方向。当然,我也保持自省,当年卓别林同样也怀疑出现对话会毁掉电影。革命总会是会在不适应变得更有方向的。
武戏里有奇观展示这是肯定的,无论是兵器上的,抑或场景上的,这些确实有一定加分,但都因为二人对决时,大量出现做蛋糕唯一奥义--充分搅拌而落回平均线。接下来的问题是更明显的,就是节奏,或者用一个更细的分类,节拍。
之前有些戏,新龙门倩女不败这种,很多是文戏武戏混搭着来的,一场对话戏里虽然人可能没有动手,但是随时处在要动手的边缘,或者不至于动手但调度上会安排人不停的活动。两人一边口不对心地关于某话题聊着,另外还可以你关窗我开门,你倒水我先喝,让观众目不暇接。强迫症似的充分填满一场戏的信息量。
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有很多,比如麦嘉他们当年弄出来的五分钟理论里,时间轴里每一段我都需要找到这场戏的“点”。如若这个地方交待性内容比较多,根据剧情有些话必须要说,但会让观众觉得很闷。那么我就一定要加一些别的花边,来让这场戏丰富起来。哪怕这段是游离出去的,只要不对整个故事逻辑造成损害,拼着重新制景也要玩。或者,如果这场戏里面说了三件事,其实有件事是在误导,那么观众因为分神太多,不会轻易看出来。江湖的热乎,市井的喧闹,小人物插科打诨的生存哲学,主角正面外表下不羁的心,都是这么一点点垒出来的。从最后结果看,很多人物可能出场次数并不多,但因为他在出场时间内有“充分展示”。即便是个小人物,有个性的话,他的生或者死会变得开始重要,比那些在主要人物旁边站了整集的布景板都重要。你要给戏他,被笑被骂被侮辱后咬牙走远被抢白后脸上青一阵红一阵,而不是让他一再地说“大师兄不好了师父被抓走了”。而当这些戏稀里哗啦瀑布般流淌出十几二十分钟以后,忽然停那么一停,会非常令人怡然。应该有不少人记得当年周淮安缓步出门,背着手看了看天色那一段吧。
这些类型片里,段落存在目的确实不是为了把故事讲完或者深化主题,一切先为了“好看”,退一步至少也是让你“不要细想这里是否好看”,甚至“是否那么合理”。所以港片这种近乎破碎的叙事习惯陪伴了一两代人,也让以好莱坞三段美学为基础的拥趸深深诟病。金镶玉叉腰说“难道你看不出来我是个女人吗?”,放以前这句台词也不是什么笑点,当然也不像古代人说话,但这句话以贫嘴歪楼的方式很爽利地结束了之前询问这个段落,而进一步塑造,一点点让金镶玉这个人活起来。
煤渣群聊里说“新龙门的客栈戏,主要带节奏的是刘洵,梁家辉和林青霞用造型来藏拙,然后张曼玉用她自己的节奏来破”。这个“破"至关重要。港片全盛期的总体理念,就是"意外"。为着意外,他们一次次把自己逼上绝路,一次次打断原有构想。所有跌宕起伏暗潮汹涌,是被来来去去大大小小的积蓄和破来构成的。在这个棋盘上,没有角色的大小,只有位置的关键程度。演员依靠自己的造型能力和互动,把他们连缀起来,气息不断,余音不绝。想想,那时候我们何曾明显地感觉过,他们是在“讲”故事。
做个假设,第一次地道开会那场,是《飞甲》里一条重要线索的阐述,这整场戏是倒豆子一般往外扔信息。故事是说顺了,我们并没有更多加强对这帮人的认知。他们是精诚合作还是各怀鬼胎,他们是刚认识不久,还是很早就在微博上加了关注。按说老式拍法是怎么做的?大家刚展开地图,说了没两句,布鲁嘟不说事,就盯着风里刀看,咬咬耳朵什么的。(当然这种信息和之前客栈面上有重叠,这个先不管),顾少棠说着说着忍不住了。要掀桌子打架,其他一通好生劝过,于是重新坐下来继续聊。这时候可能大家的座位都换过了,然后在具体细节上的一些事,有人借题发挥,有人语带双关,又忍不住要打。这时忽然他们听见异响,众人刚才还是一团糟,突然非常有效率地收好地图吹灭灯,各自隐藏起来。黑暗中,布鲁嘟故意躲在风里刀身后挤着他,顾少棠看着,咬牙切齿。然后发现是一堆沙鼠钻进来,大家刚松一口气,忽然有小二来报,上面有人闹事,必须处理一下。顾一瞪眼,就上去了。风一看,叹气,也上去了……最后留一个还在找老鼠的家伙,回头一看,走光了啊……
并不是说这种戏会比现在的好,也可能有人并不喜欢闹哄哄的调度。老胡那版龙门其实也是更偏于气定神闲的,对比后辈非常明显的文戏拍成武戏,他很多时候是把武戏往文里拍。但只要导演自己不急着怕观众看不懂,观众不会腻烦着说一边看一边脑补这种过程。其实这几年真这么做的人,反而是姜文。
最后琢磨下“侠”这个事,当然这不是最要紧的差别,说多显得吹毛,但不同确实就是不同,不会因你顾祝一下就同。
不管是救于谦的后人还是杨宇轩的后人,不管是不是圈套,侠客们都选择主动合作,前仆后继地去做这件事。其实对于真正所谓影响大局势的因素来说,他们的拯救不能让更多的清官幸免于难,两个小孩子被拯救更多是带有一种更象征意义,即民间单薄的势力对官办系统的不妥协,所谓“这条小鱼在乎”的哲学。(不能让忠良之后被赶尽杀绝,其实“忠良之后”这个概念也是外人强加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而非明哲保身,一直是自古赞颂的。这些侠客并非帮派,没有战略上的方向,他们只是知道该怎么做,哪怕为此肝胆涂地。所以虽然老版里,小孩子色并没有给太多角色,但他们的存在,就是这个角力天平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毕竟故事的终极矛盾不是“来来来,杀一场看谁厉害”。
《飞甲》里的赵怀安变成了一个类似于“恐怖组织”的头目,他的意图是用类似于在皇帝缺席的环境里,用绵薄之力杀坏宦官,杀得差不多了,好官就能回去了。这个逻辑暂且认可,但这个行为只是故事的背景,也就是说,赵怀安做这件事引出了和雨化田的斗法,而后故事的主体更接近“私人恩怨”,开始离“侠”已经有点距离了。
这都还好,江湖儿女麻烦多,不来电是最麻烦的,这个基本公认的事不说了。所以整部电影看完,李连杰的戏份不但没有预期的多,连存在感也很弱。究其原因,除了斗法这件事战线拉得过长,就是他跟其他所有人的互动都只是处在一个有距离的状态里,这不是爱不爱演感情戏的问题。对周迅的退让固然可以木一点,对顾少棠他们的利用和误导,完全可以再逼紧一点。揭开盖子不冒油珠子,一句“西厂的人不会放过你们”居然没下文就让人相信了。三条线本身没交织起来,最终只能靠陈坤这张脸的设计来回做了20分钟效果,这确实不是上等选择。而最终他们这些人的角色,不管是正衬还是反衬,也都没有把本来就虚弱的“侠”的意思给多勾上一层变。不谈黑化的结尾,至少这件事有没有让小三角的那三个人得到什么真正的领悟呢。看似有,顾少棠说我要在这里等他们回来。问题是,你信?当然说是演员的问题,不过这个放置确实太冒险了,导演必然有责任。李宇春在十月围城里当报仇女,江湖气有差,皱眉咬牙勉强OK。但《飞甲》里,她无论气质还是都市小青年略台普的念白都明白无误显露出不是这个世界里的人,这种存在,来演一个微缩版的金镶玉,你信?
桂纶镁好在用卡通化的一堆元素藏起来了。
《新龙门》里一个非常明显的主线就是金镶玉立场的变化(甚至可以叫成长),而这变化不是用什么大忠大义的劝说,什么关键身份的刺激来扭转的,而是用整部戏里他们复杂关系的互动,一丝一毫的铺,间隔刷上她对周淮安个人魅力的折服,拿破仑似的,直到她毅然决然什么利益都不图地和刘询掰了。明知道会伤会死,会违背自己以前一切的做人准则,但她还是选择这么做。而且也就只有她,其他人不会跟着一起疯的,最后无奈地笑,想不到最后是个鞑子跟着我。这种笑的背后,是我们心驰神往的,我们做不到的,写作文都没句子的,那个“义”。
最终那么又回到老问题了,这边赵怀安立不住,顾少棠也弱,余下看什么,大家都只能看妖异的公公了。陈坤好不好,都跟这部电影最终要讲的事无关。
而那句“相逢何必曾相识”,似乎也跟这部电影的故事无关。什么时候,徐克都是想讲的。而我们这么感情复杂,是因为真的喜欢他和那帮人一起创造的那个地方。
接下来说喜欢的部分。
很多都还是很喜欢的。
(未完不续)
-
鱼丸粗面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8 12:13:47
-
toyayok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7 19:39:59
-
季余生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7 18:08:26
-
玄又玄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7 17:14:18
-
kiw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7 15:20:52
-
kiw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7 15:20:36
-
郑宁素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7 13:01:11
-
篮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7 12:51:48
-
不是我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7 12:40:36
-
找个人私奔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6 09:37:47
-
阿拉伯江湖骗子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5 21:54:35
-
琉璃不想动脑筋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5 21:33:26
-
昏金暗玉 转发了这篇日记
而且也就只有她,其他人不会跟着一起疯的,最后无奈地笑,想不到最后是个鞑子跟着我。这种笑的背后,是我们心驰神往的,我们做不到的,写作文都没句子的,那个“义”。
2011-12-25 10:45:42 -
王工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4 20:16:45
-
豆字辈儿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4 20:01:44
-
四叶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1-12-24 17: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