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de滋味~~(转)+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周国平)
有人说:寂寞是因为被人远离而产生的无助,孤独是因为远离别人而产生的坚强。因此,很多时候,我宁愿自己是孤独的而不是寂寞的。或许是因为小时候在父亲工作的水位站上很少能与同龄人玩的缘故,我很早就习惯了一个人独来独往,我喜欢一个人跑到屋后的竹山采竹笋,屋前的桔园摘果实。上学了便在那里一个人静静地看看书,累了就倚着树睡觉。我喜欢一个人的感觉,风是那样轻,阳光是那样柔,一切都静寂无声,像儿时妈妈的怀抱。
习惯一个人静静地思索,自己处理自己的心事和情感上的折痕。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总是向别人诉说自己的苦闷和失意,一切怎样来就让它怎样去。在成长的过程中,谁能没有自己苦闷的事呢?问题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头脑去解决它,解决不了的丢在一边不去理它,连竹子都知道把自己心中解不开的疙瘩化作向上成长的节,何况我们人呢?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渴望被人关怀被人理解被人抚慰。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余杰说:“人在脆弱的时候相信爱。”每当我脆弱的时候,我就与心中的自我对话,一个自我安慰另一个自我:别烦,烦什么呢?相信自己是自己永恒的爱人!一个人去散散步,抽几根烟,心又趋于平静了,也更坚强。
群居让我感受到友情的可贵和自己存在的价值,但独处却能让我的思想自由驰骋,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人生和世界,因此我偏爱独处。一个人独处一方,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属于自己了,鸟鸣也好,虫唱也好,每一朵花开、每一片落叶都是那么富有诗意。时常我会一个人坐在高高的阳台上,可以尽情地在书中漫游,困了就伏在书桌上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梦,不必担心别人的打扰,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窥探。
世界上很多人不理解独处的妙处,认为独处是不合群是封闭自己是自命清高。实际上,独处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思想和灵魂的洗炼、静思。独处的滋味很美,它能洗去一个人灵魂中的喧哗,还灵魂以清爽;它能让人摒弃浮燥,回归平静;它能让人摆脱虚伪回到真诚;它能让人走出肤浅变得深刻理性;它能让人不再脆弱拾起坚强;它能让人不再迷信别人转而相信自己……
独处是美丽的,我们为何不多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呢?
~~~~~~~~~~~~~~~~~~~~~~~~~~~~~~~~~~~~~~~~~~~~~~~~~~~~~~~~~~~~~~~~~~~~~~~~~~~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
习惯一个人静静地思索,自己处理自己的心事和情感上的折痕。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总是向别人诉说自己的苦闷和失意,一切怎样来就让它怎样去。在成长的过程中,谁能没有自己苦闷的事呢?问题是我们可以用自己的头脑去解决它,解决不了的丢在一边不去理它,连竹子都知道把自己心中解不开的疙瘩化作向上成长的节,何况我们人呢?每个人都有脆弱的时候,渴望被人关怀被人理解被人抚慰。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一个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余杰说:“人在脆弱的时候相信爱。”每当我脆弱的时候,我就与心中的自我对话,一个自我安慰另一个自我:别烦,烦什么呢?相信自己是自己永恒的爱人!一个人去散散步,抽几根烟,心又趋于平静了,也更坚强。
群居让我感受到友情的可贵和自己存在的价值,但独处却能让我的思想自由驰骋,让我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人生和世界,因此我偏爱独处。一个人独处一方,感受到周围的一切都属于自己了,鸟鸣也好,虫唱也好,每一朵花开、每一片落叶都是那么富有诗意。时常我会一个人坐在高高的阳台上,可以尽情地在书中漫游,困了就伏在书桌上做一个属于自己的梦,不必担心别人的打扰,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窥探。
世界上很多人不理解独处的妙处,认为独处是不合群是封闭自己是自命清高。实际上,独处是一种心境,是一种思想和灵魂的洗炼、静思。独处的滋味很美,它能洗去一个人灵魂中的喧哗,还灵魂以清爽;它能让人摒弃浮燥,回归平静;它能让人摆脱虚伪回到真诚;它能让人走出肤浅变得深刻理性;它能让人不再脆弱拾起坚强;它能让人不再迷信别人转而相信自己……
独处是美丽的,我们为何不多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呢?
~~~~~~~~~~~~~~~~~~~~~~~~~~~~~~~~~~~~~~~~~~~~~~~~~~~~~~~~~~~~~~~~~~~~~~~~~~~
人们往往把交往看作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反过来说,不擅交际固然是一种遗憾,不耐孤独也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
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非任何人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的。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一是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一心逃出寂寞。二是渐渐习惯于寂寞,安下心来,建立起生活的条理,用读书、写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三是寂寞本身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
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在独处时,我们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了自己。这时候,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和上帝,开始了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
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怎么判断一个人究竟有没有他的“自我”呢?有一个可靠的检验方法,就是看他能不能独处。当你自己一个人呆着时,你是感到百无聊赖,难以忍受呢,还是感到一种宁静、充实和满足?
对于独处的爱好与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无关,爱好独处的人同样可能是一个性格活泼、喜欢朋友的人,只是无论他怎么乐于与别人交往,独处始终是他生活中的必需。在他看来,一种缺乏交往的生活当然是一种缺陷,一种缺乏独处的生活则简直是一种灾难了.
世上没有一个人能够忍受绝对的孤独。但是,绝对不能忍受孤独的人却是一个灵魂空虚的人。世上正有这样的一些人,他们最怕的就是独处,让他们和自己呆一会儿,对于他们简直是一种酷刑。只要闲了下来,他们就必须找个地方去消遣。他们的日子表面上过得十分热闹,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极其空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想方设法避免面对面看见自己。对此我只能有一个解释,就是连他们自己也感觉到了自己的贫乏,和这样贫乏的自己呆在一起是顶没有意思的,再无聊的消遣也比这有趣得多。这样做的结果是他们变得越来越贫乏,越来越没有了自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