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圣诞节
刚才查了下《橙色女孩》第一版中文版出版时间,是2004年7月,这样算来,也不过七年。
我和杨小花、杜杜每年都很认真的过一些奇奇怪怪的节日。
比如冬天下第一场雪的时候一定要请她们吃冰激凌。
儿童节的时候互赠棒棒糖,还有一年非管我要奶瓶。那年女生流行用奶瓶喝水。
情人节的时候一定要上街吃大餐顺便送她们玫瑰。
到后来发展到某某喜欢的人的生日,喜欢歌手的生日,喜欢的歌手发专辑的日子一定要吃蛋糕吹蜡烛。
看起来好像一直都是她们压迫我,但其实是因为,十三四岁时我是个非常非常矫情的人,棒棒糖还能勉强接受,情人节收女伴的玫瑰就算啦。何况她们收玫瑰的目的是为了边走边撕一地花瓣,配合怨妇的气氛。
初中最喜欢过的节日是圣诞节和情人节,全班会相互送东西,一般都是异性送果冻,同性送巧克力,每个人都发糖。临近节日的那一整个星期教室都香香甜甜的,一回家就把书包倒床上,里面和笔啊书啊掺在一起乱七八糟都是糖,边整理书包边整理糖,顺便分个类,哪个人送的哪个,分得清清楚楚。有时还会偷偷盘算今年谁还没给我,隔天对方发的时候就很紧张,看着对方从自己面前绕过来绕过去的送糖,一直到发到自己才松一口气。
升上高中后,又多了很多奇怪的规矩。
那年看了北欧的一个神话故事,说一片森林里住着的居民有个习惯,圣诞节的时候要互赠橙子,寓意已经忘掉了。反正就是从那时开始,每年送糖变成了送橙子。冬天抱着橙子看起来就很暖和。
当年还看了一本叫《橙色女孩》的书。
从幼儿园一路混到高中,差不多从小到大所有同学都集中到一个高中来了,全年级一千三百人,起码和其中七百人认识。圣诞节那天就特别忙。拎着一大手提袋的橙子和糖在四层楼里窜上窜下。
高中有更好玩的事情。
那时候女生中间流传一个说法,在平安夜前一天从24个男生那里收集到24个一角钱,当晚用这24个一角钱买一个苹果,晚上对着镜子削皮,不能断,要刚好在12点时削完皮,许愿,吃下去,这个愿望就可以实现。这24个男生里不能有姓周吴郑王赵钱孙李的,最好有姓段的。
于是那天所有女生见男生的第一句话就是:你有一角钱吗?
那天年级里好看的男生统统都会提前换好一摞崭新的一角钱,等到女生要的时候再假装翻了半天才勉强找到的样子丢给对面的女生。没换好钱的男生看着对面等着的女生都会一脸内疚,然后翻天覆地到处要翻出一角钱来,小卖部换钱的人都挤爆了。
那时候一个苹果才六角钱,女生通常去水果店和老板说好只买一个苹果,等老板称完斤两算钱时,把24个一角钱丢下就跑,老板在后面习以为常的喊:给多了。前面跑的女生不理不睬,跑好远才哈哈大笑出来。
我依然是个非常矫情的人。只有在杨小花想要的一次,才勉为其难去收集。结果意外的在一个小时内就搞定了,好像大家知道我要收集后,统统自己跑过来问我要不要。
虚荣心大涨。
第二年就决定自己收集一次。初中时候的同桌姓王,很郁闷的抱怨没有人和自己要,问我要不要,回复他:要你个大头鬼,晦气,帮我去找姓段的。
女生们都传全年级只有某某班有一个姓段的,跟他要一角钱的女生很多。
我每次都豪言壮志今年一定要拿到段姓男生的一角钱,每年都懒得去真的找。
现在想想,其实年级里根本就没有姓段的男生吧。
第二年收集到的苹果根本就没吃,因为半夜十二点照镜子对我来说是一件特别需要勇气的事情。
再来一次的话,一定好好地按照传说许一次愿。
圣诞节还有的规矩是女生给男生打电话,一年只此一次这样做没有人会传闲话。对我这种矫情的女生来说最合适了。
平安夜前一天提前跟关系好的男生统统打过招呼:今晚会打电话给你啊,要等我电话。
结果自己抱着电话睡着了,一睁眼早晨五点,着急慌忙挨个电话过去道歉,听到一打没睡醒的声音。有一个电话是对方妈妈接的。一个电话刚响了一声对方就接起来了,于是暗暗在心里猜,难道对方也守着电话等了一晚上。还有一个电话刚接起来,还没来得及道歉就被催打开窗帘,拿着电话拉开窗帘。
白茫茫一片。
圣诞节下雪诶~~
当时就觉得怎么这么心想事成呢。
从第二年开始我就变神婆了。每年圣诞节前一周跟所有人说:我跟你们说,圣诞节那天会下雪。而且我说下就一定会下。
到底是家里的天气听我的。那两年圣诞节当天都下雪了。
来到北京后就不灵了,北京的天气不听我的。
但是最近慢慢有相处好一点,那天说要去照相,第二天阴了一个星期的天就晴了。
大学之后的圣诞节就有点无聊。
~~~~~~~~~~~~~啊呀,来不及了,回家再写吧。~~~~~~~~~~~~~~~~~~~~~~~~~~~~~~~~~~~
圣诞快乐。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