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存 大幻想时代 By weid
【大幻想时代】
1 、
2000 年前后,读者的阅读背景除了 J · K ·罗琳、黄易、田中芳树、莫仁、苏逸平这些大神已经创作出的小说;还包括大量的科幻小说、影视剧集、 DND 及其衍生规则下的单机游戏;甚至像 《奥秘》 《飞碟探索》 这样披着科幻外衣的猎奇杂志,也极大的丰富了读者们的想象力。对新类型小说的出现,他们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渴望的。
正因如此,玄幻、奇幻、科幻,三者所构成的大幻想题材,成为这一时期原创小说的创作主流,它们脱离了传统类型小说的古典背景,或异世大陆、或魔法位面、或星辰大海。在文本审美上,有了极大的突破。它们所带来的新鲜感,第一次正面压倒了统治类型小说数十年的武侠小说,在网络上获得了小说爱好者最大的关注。
大幻想题材与武侠小说在审美上有着鲜明的区别。主角的理想不再仅仅是获得力量,也包含有征服天下的野心,政治与战争成为小说要素之一。“爱国”“忠义”因故事脱离中国古典背景,不再是浓墨重彩的所在,“侠”开始从类型小说文本中淡去,取而代之的是“骑士”、“魔法师”、“军事领袖”。与各种不再是刀光剑影、不再仅仅是飞檐走壁相对应的,是人物性格和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
(插花时间: 2001 年 1 月,黄易出版社 《大唐双龙传》 终章第 63 卷付梓发行。武侠时代终结,大幻想时代来临。)
2 、
2000 年至 2004 年,大致可以看做是大幻想时代的年份。自 2000 年起,鲜网、龙空、幻剑上的各种题材的作品纷纷由鲜鲜、狮鹫、小说频道三家出版社在台湾租书店市场推出。市场上的回报,激励了作者进行持续的创作,而又因为连载出版与网络连载发布,在形式上的一致,优秀的小说文本逐步向百万级别迈进。这也意味着新的类型小说已经产生了足够的用户黏性。
之所以称之为大幻想时代,还因为这时原创作者虽然越来越多,但各种新生类型的风格界限还比较模糊,足够支撑类型独立出来的优秀作品的数量也还不够,大家只得挤作一团,发挥集体的力量去吸引眼球、抢夺市场。
称之为大幻想时代的另一个原因,是旧有出版力量的宣传所需。网络上形成的原创文本,已经被比书商嗅觉更为敏锐的杂志所发现,但如何向原有读者推荐这些新奇的作品?如何能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保证商业上的成功?
一个“所有非现实主义小说,都可称之为幻想小说,武侠小说就是幻想小说的一部分”的理论出现了,具有截然不同审美情趣的类型小说并做一处混为一谈。与之相对应的是, 2003 年 9 月,大陆最大的武侠杂志拥有者今古传奇报刊集团,推出了独立子刊 《今古传奇·奇幻》 。
几乎同一时间段,媒体上也出现了一个“西方幻想文学包括科幻和奇幻两大流派”的奇怪理论,仿佛充斥着大工业时代以来科学畅想和人文关怀的作品,与充斥着各种超自然生命与力量的作品,真的是一母同胞。但无论如何, 2003 年 10 月,大陆最大的科幻杂志 《科幻世界》 推出了增刊 《飞·奇幻世界》 。
2003 年,大陆武侠科幻 BBS 中培养出的七位精英,联手创建了“九州”,目标是打造一个像龙与地下城一样经典的东方奇幻世界。 2005 年,以 《听雪楼系列》 成为女性武侠领军人物的沧月,首部长篇奇幻作品 《镜·双城》 出版发行。
3 、
写没人写过的,写那些写的人少的,写那些“为什么不可以是这样”的,一个纷乱而充满各种奇妙尝试的时代开始了。没有横亘在前不可超越的巨著,没有各种市场数据告诉你哪种创意最好别碰,没有各种已经刻画在读者脑海中的形象和概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灵感飞舞的时期。这是大幻想时代。
但仅有创意和新鲜感是不够的,成功的类型小说必须在故事性上征服读者,而这种故事性往往必须是由创意为核心的故事世界所衍生的情节构成的,这种情节因故事世界的创想,往往是该类型所独具的,它们会带给读者更丰富、更独特的阅读体验。而只有能提供给读者多重丰富体验的文本,才能获得读者对创意的充分认同,才足以勾动读者对其中独特体验的重复性阅读期待。而这恰恰是跟进作品能否获得读者认同的一个前提条件,只有多部成功的同类作品,才能支撑起一个新生的类型。
第一个被市场所欢呼的文本,是罗森的 《风姿物语》 ,创作开始于 1997 年, 1999 年开始在台湾连载出版,历经万象、狮鹫、河图三家出版社接力,至 2006 年 1 月完本,全书共 77 册。
2000 年,完整展现了 《风姿物语》 世界观的 《银河篇》 出版。此时罗森开始于鲜网开设专栏,在创作正传的同时,直接面对全世界华语读者进行交流,并直接从网友中招募“幕僚团”协助定稿。罗森以其对色情小说 60% 的兴趣、 200% 的认真,从思考到实践,为后来的作者群体生生踏出了一条路。如果没有 《风姿物语》 的成功,台湾出版社不会将资金大量压向大幻想类的作品,而如果没有台湾出版社的供血,类型小说的积累会缓慢很多。
《风姿物语》 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在最初,来自日式奇幻的世界环境,来自 《五星物语》 的力量体系,来自中国历史的人物名称,来自各种动漫角色的人物性格,来自经典言情小说的情感桥段……在罗森的笔下融为一炉, 《风姿物语》 汪洋肆意的想象力、充满张力的人物和战斗描写、不时引发欢乐的诙谐文笔,使得它在网络上独领风骚。 2001 年之后,随着其他作者的崛起,小小的台湾租书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罗森更多的将港漫风格融入作品之中,以强化自己的特色。
此后,因为市场机制的原因,罗森的作品渐渐不再被大陆新涌现的读者视为最爱,又因为两次简体出版的失败以及身体原因,罗森慢慢淡出了类型小说的中心舞台。但我倾向于同时用“艺术表现力”和“开创性”来评价作者的最高艺术成就,针对商业作品,还需要加上真实的市场成绩,而这三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罗森都是大幻想时代的第一人。提到类型小说在大陆的兴起,任何人都无法绕开的,台湾人。
(插花时间:虽然莫仁的 《星战英雄》 《星路迷踪》 这两部对后来很多作者影响深刻的古武大作,传说也是在网络上开始创作的,并且出版时间不过是 1997-1998 年。但对大幻想时代的作者们来说,在网络上没有专栏用来灌水打屁的,发布最新章节的,似乎都不算是 “自己人”。)
4 、
网络影响巨大、在创作时期就获得了一定的商业回报、对后来的作者有着较大的文本示范作用,以这三个尺度衡量,大幻想时代的重要作品,大致应当包括:
子鹰 《苍穹》 、 Unkown 《幻魔战记》 、 mayasoo 《银河新世纪》 、自在 《异侠》 、飞凌 《天庐风云》 、手枪 《天魔神谭》 、紫天使 《龙魔传说》 、蓝晶 《魔法学徒》 、天罪 《幻想异闻录》 、老猪 《紫川》 、读书之人 《迷失大陆》 、明寐 《异人傲世录》 、端木 《风月大陆》 、说不得大师 《佣兵天下》 、燕垒生 《天行健》 以及网络骑士的 《我是大法师》 ……
而最重要的作品,则是 2002 年开始连载出版的萧潜的 《飘邈之旅》 与 2003 年开始连载出版的玄雨的 《小兵传奇》 ,它们被读者与 《风姿物语》 并称为玄幻小说三座大山。
这两部作品与 《风姿物语》 几乎没有任何相像之处,而正是这种不一样的文本风格和一样的商业成功的结果,使得大量作者踏上了追逐、模仿、突破、超越的道路,它们分别被视为修真小说和(伪)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 2002 年之后开始创作的大神们,很多都在看过这两部作品后,扔下一句“原来还可以这么写”,拿起键盘,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插花时间:回头重看当初疯狂追逐的经典,经常会被作者的文笔所雷倒,这种体验我第一次尝到是 1999 年重看温瑞安先生的 《神州奇侠》 。但文笔的重要,需要建立在丰富、独特、良好的阅读体验之上,在创意最能打动饥渴读者的年代,上述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请每一个不以愉悦自己为阅读目的的后来的读者,翻看这些作品时,不要困惑、不要奇怪、不要愤怒,你翻看的作品,才是那个时代这段故事所真实存在的基础,也是今时今日几乎所有获得商业成功的网络小说的源头。)
5 、
这一时期,大幻想小说的主要消费者,分别集中在台湾租书店和大陆杂志,这就促成了不同创作氛围的作者群,开始了第一次无意识的分裂。获得其中任一部分赞誉的最优秀的作者,会有足够的收入,支撑他面对专一用户群体磨砺自己,现在看最受市场认同的那时出道的作者,往往如此。而横跨两个市场的作者,即便当初在网络上更为红火,也一直难以登顶。
大幻想时代的兄弟们,首先分离出去的是日后所谓的简体作者,他们的作品以武侠、言情、奇幻、科幻的名义,经由杂志推向读者,并最终在实体书上市时,摆放到“青春读物”的书架上。摆到其它分类下的作者,都杯具了。之后离开我们的,则是日后所谓的繁体作者,他们的创作习惯更多的照顾了每月 6-13 万字的繁体出版需求,同样因为出版方利益,逐渐失去了在起点、幻剑这两个 vip 最初繁荣起来的舞台中的中心位置。
导致这一现象的具体的市场环境与消费者阅读诉求,我们放到后文线上 vip 模式部分进行探讨。
Weid
2011-12-25
于龙的天空
1 、
2000 年前后,读者的阅读背景除了 J · K ·罗琳、黄易、田中芳树、莫仁、苏逸平这些大神已经创作出的小说;还包括大量的科幻小说、影视剧集、 DND 及其衍生规则下的单机游戏;甚至像 《奥秘》 《飞碟探索》 这样披着科幻外衣的猎奇杂志,也极大的丰富了读者们的想象力。对新类型小说的出现,他们是易于接受的,甚至是渴望的。
正因如此,玄幻、奇幻、科幻,三者所构成的大幻想题材,成为这一时期原创小说的创作主流,它们脱离了传统类型小说的古典背景,或异世大陆、或魔法位面、或星辰大海。在文本审美上,有了极大的突破。它们所带来的新鲜感,第一次正面压倒了统治类型小说数十年的武侠小说,在网络上获得了小说爱好者最大的关注。
大幻想题材与武侠小说在审美上有着鲜明的区别。主角的理想不再仅仅是获得力量,也包含有征服天下的野心,政治与战争成为小说要素之一。“爱国”“忠义”因故事脱离中国古典背景,不再是浓墨重彩的所在,“侠”开始从类型小说文本中淡去,取而代之的是“骑士”、“魔法师”、“军事领袖”。与各种不再是刀光剑影、不再仅仅是飞檐走壁相对应的,是人物性格和价值取向的日益多元化。
(插花时间: 2001 年 1 月,黄易出版社 《大唐双龙传》 终章第 63 卷付梓发行。武侠时代终结,大幻想时代来临。)
2 、
2000 年至 2004 年,大致可以看做是大幻想时代的年份。自 2000 年起,鲜网、龙空、幻剑上的各种题材的作品纷纷由鲜鲜、狮鹫、小说频道三家出版社在台湾租书店市场推出。市场上的回报,激励了作者进行持续的创作,而又因为连载出版与网络连载发布,在形式上的一致,优秀的小说文本逐步向百万级别迈进。这也意味着新的类型小说已经产生了足够的用户黏性。
之所以称之为大幻想时代,还因为这时原创作者虽然越来越多,但各种新生类型的风格界限还比较模糊,足够支撑类型独立出来的优秀作品的数量也还不够,大家只得挤作一团,发挥集体的力量去吸引眼球、抢夺市场。
称之为大幻想时代的另一个原因,是旧有出版力量的宣传所需。网络上形成的原创文本,已经被比书商嗅觉更为敏锐的杂志所发现,但如何向原有读者推荐这些新奇的作品?如何能诱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保证商业上的成功?
一个“所有非现实主义小说,都可称之为幻想小说,武侠小说就是幻想小说的一部分”的理论出现了,具有截然不同审美情趣的类型小说并做一处混为一谈。与之相对应的是, 2003 年 9 月,大陆最大的武侠杂志拥有者今古传奇报刊集团,推出了独立子刊 《今古传奇·奇幻》 。
几乎同一时间段,媒体上也出现了一个“西方幻想文学包括科幻和奇幻两大流派”的奇怪理论,仿佛充斥着大工业时代以来科学畅想和人文关怀的作品,与充斥着各种超自然生命与力量的作品,真的是一母同胞。但无论如何, 2003 年 10 月,大陆最大的科幻杂志 《科幻世界》 推出了增刊 《飞·奇幻世界》 。
2003 年,大陆武侠科幻 BBS 中培养出的七位精英,联手创建了“九州”,目标是打造一个像龙与地下城一样经典的东方奇幻世界。 2005 年,以 《听雪楼系列》 成为女性武侠领军人物的沧月,首部长篇奇幻作品 《镜·双城》 出版发行。
3 、
写没人写过的,写那些写的人少的,写那些“为什么不可以是这样”的,一个纷乱而充满各种奇妙尝试的时代开始了。没有横亘在前不可超越的巨著,没有各种市场数据告诉你哪种创意最好别碰,没有各种已经刻画在读者脑海中的形象和概念。这是一个自由发挥、灵感飞舞的时期。这是大幻想时代。
但仅有创意和新鲜感是不够的,成功的类型小说必须在故事性上征服读者,而这种故事性往往必须是由创意为核心的故事世界所衍生的情节构成的,这种情节因故事世界的创想,往往是该类型所独具的,它们会带给读者更丰富、更独特的阅读体验。而只有能提供给读者多重丰富体验的文本,才能获得读者对创意的充分认同,才足以勾动读者对其中独特体验的重复性阅读期待。而这恰恰是跟进作品能否获得读者认同的一个前提条件,只有多部成功的同类作品,才能支撑起一个新生的类型。
第一个被市场所欢呼的文本,是罗森的 《风姿物语》 ,创作开始于 1997 年, 1999 年开始在台湾连载出版,历经万象、狮鹫、河图三家出版社接力,至 2006 年 1 月完本,全书共 77 册。
2000 年,完整展现了 《风姿物语》 世界观的 《银河篇》 出版。此时罗森开始于鲜网开设专栏,在创作正传的同时,直接面对全世界华语读者进行交流,并直接从网友中招募“幕僚团”协助定稿。罗森以其对色情小说 60% 的兴趣、 200% 的认真,从思考到实践,为后来的作者群体生生踏出了一条路。如果没有 《风姿物语》 的成功,台湾出版社不会将资金大量压向大幻想类的作品,而如果没有台湾出版社的供血,类型小说的积累会缓慢很多。
《风姿物语》 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时间段。在最初,来自日式奇幻的世界环境,来自 《五星物语》 的力量体系,来自中国历史的人物名称,来自各种动漫角色的人物性格,来自经典言情小说的情感桥段……在罗森的笔下融为一炉, 《风姿物语》 汪洋肆意的想象力、充满张力的人物和战斗描写、不时引发欢乐的诙谐文笔,使得它在网络上独领风骚。 2001 年之后,随着其他作者的崛起,小小的台湾租书店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此背景下,罗森更多的将港漫风格融入作品之中,以强化自己的特色。
此后,因为市场机制的原因,罗森的作品渐渐不再被大陆新涌现的读者视为最爱,又因为两次简体出版的失败以及身体原因,罗森慢慢淡出了类型小说的中心舞台。但我倾向于同时用“艺术表现力”和“开创性”来评价作者的最高艺术成就,针对商业作品,还需要加上真实的市场成绩,而这三点,无论从哪个角度看,罗森都是大幻想时代的第一人。提到类型小说在大陆的兴起,任何人都无法绕开的,台湾人。
(插花时间:虽然莫仁的 《星战英雄》 《星路迷踪》 这两部对后来很多作者影响深刻的古武大作,传说也是在网络上开始创作的,并且出版时间不过是 1997-1998 年。但对大幻想时代的作者们来说,在网络上没有专栏用来灌水打屁的,发布最新章节的,似乎都不算是 “自己人”。)
4 、
网络影响巨大、在创作时期就获得了一定的商业回报、对后来的作者有着较大的文本示范作用,以这三个尺度衡量,大幻想时代的重要作品,大致应当包括:
子鹰 《苍穹》 、 Unkown 《幻魔战记》 、 mayasoo 《银河新世纪》 、自在 《异侠》 、飞凌 《天庐风云》 、手枪 《天魔神谭》 、紫天使 《龙魔传说》 、蓝晶 《魔法学徒》 、天罪 《幻想异闻录》 、老猪 《紫川》 、读书之人 《迷失大陆》 、明寐 《异人傲世录》 、端木 《风月大陆》 、说不得大师 《佣兵天下》 、燕垒生 《天行健》 以及网络骑士的 《我是大法师》 ……
而最重要的作品,则是 2002 年开始连载出版的萧潜的 《飘邈之旅》 与 2003 年开始连载出版的玄雨的 《小兵传奇》 ,它们被读者与 《风姿物语》 并称为玄幻小说三座大山。
这两部作品与 《风姿物语》 几乎没有任何相像之处,而正是这种不一样的文本风格和一样的商业成功的结果,使得大量作者踏上了追逐、模仿、突破、超越的道路,它们分别被视为修真小说和(伪)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 2002 年之后开始创作的大神们,很多都在看过这两部作品后,扔下一句“原来还可以这么写”,拿起键盘,踏上了一条不归之路。
(插花时间:回头重看当初疯狂追逐的经典,经常会被作者的文笔所雷倒,这种体验我第一次尝到是 1999 年重看温瑞安先生的 《神州奇侠》 。但文笔的重要,需要建立在丰富、独特、良好的阅读体验之上,在创意最能打动饥渴读者的年代,上述作品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请每一个不以愉悦自己为阅读目的的后来的读者,翻看这些作品时,不要困惑、不要奇怪、不要愤怒,你翻看的作品,才是那个时代这段故事所真实存在的基础,也是今时今日几乎所有获得商业成功的网络小说的源头。)
5 、
这一时期,大幻想小说的主要消费者,分别集中在台湾租书店和大陆杂志,这就促成了不同创作氛围的作者群,开始了第一次无意识的分裂。获得其中任一部分赞誉的最优秀的作者,会有足够的收入,支撑他面对专一用户群体磨砺自己,现在看最受市场认同的那时出道的作者,往往如此。而横跨两个市场的作者,即便当初在网络上更为红火,也一直难以登顶。
大幻想时代的兄弟们,首先分离出去的是日后所谓的简体作者,他们的作品以武侠、言情、奇幻、科幻的名义,经由杂志推向读者,并最终在实体书上市时,摆放到“青春读物”的书架上。摆到其它分类下的作者,都杯具了。之后离开我们的,则是日后所谓的繁体作者,他们的创作习惯更多的照顾了每月 6-13 万字的繁体出版需求,同样因为出版方利益,逐渐失去了在起点、幻剑这两个 vip 最初繁荣起来的舞台中的中心位置。
导致这一现象的具体的市场环境与消费者阅读诉求,我们放到后文线上 vip 模式部分进行探讨。
Weid
2011-12-25
于龙的天空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