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回的<卡农>
卡农并非曲名,而是一种曲式,字面上意思是「轮唱」,原意为“规律”我更愿意将之命名为“轮回”。指的是复调音乐的一种写作技法。一个声部的曲调自始至终追随着另一声部,数个声部的相同旋律依次出现,交叉进行,互相模仿,互相追逐和缠绕,而声部几乎是单调意义上的重复。直到最后……最后的一个小结,最后的一个和弦,它们会融合在一起,永不分离。缠绵至极的音乐,就像两个人生死追随。用卡农手法写成的乐曲就叫作“卡农曲”。卡农Canon虽不像浪漫派作品那样高潮起伏、惊心动魄,但在看似反复平常的进行中,却交相共鸣出多种音色效果。平凡的韵律脉动着瞬息万变的生命力,如同天使一般让人迷醉和沉静。我们熟悉的轮唱曲就是卡农曲的一种。卡农出现于十三、十四世纪。后人常采用古代曲调作为卡农主题。如巴赫的《五首卡农变奏曲》。十九世纪的交响曲、奏鸣曲也常用卡农手法,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简单的讲,卡农〈canon〉是一种作曲手法,意思是「同样的旋律间隔两拍或一小节、两小节不等先后演奏」。
“卡农”就是根据严格模仿的原则,用一个或更多的声部相距一定的拍子模仿原有旋律的曲式。至于用什么乐器,几个声部,就要随作曲家的便了,一般来说,2-6个声部就差不多了,要是非有人写个几十个声部也未尝不可,倒是现代音乐里常有的事。卡农是最基本的复调音乐的一种,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学复调音乐时都要作一大堆卡农去练习技巧,不过都是练习罢了,编了号算作品的好像不多,而且是什么乐器都有,兴德米特的教程里就有不少,长笛和钢琴的,中提琴和钢琴的……在许多地方都可以听到卡农,不只是帕赫贝尔的那首,想必巴赫也有不少的卡农,只是我没听过巴赫的作品,不好去胡说。好多的交响作品里都会有用卡农的技巧作的部分,只是没有单独提出来像帕海贝尔那样单独算作一首作品罢了。顺便提一句,卡农也不是非要把旋律一点不差的模仿下来,可以加快和放慢节奏(这一点在帕海贝尔的卡农中应当能够看到),还可以做倒影处理。
而现在你听到的最最最经典的由帕海贝尔谱曲的D大调卡农。至今为止这个由短短8个低音音符来回往复28次的美妙曲子已延伸出了无数个靓丽的版本,更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练习曲之王。听的是同一首卡农,听到的却永远是不同的卡农。 每每听到这首曲子,记忆又无可抑制的开始重播着那条林荫道,天平路,康平路,衡山路,复兴路,乌鲁木齐路,淮海路,一路就那么走着… …只是走着,那段淘碟的岁月,孑然一人也好,熙熙攘攘也好,一段让我充实的,坚强的岁月.大抵在那时,说不好那一天,遇到了她,D大调卡农,弦乐,来自----帕海贝尔,练习曲的巅峰之作.那个复式的老式公寓的1楼,是的就是那个路口,那个和马里昂巴一样的肥肥的老板,在那里,总有属于你的惊喜,记忆中,第一次和雅沙海菲兹的偶遇,第一次听到帕尔曼的巴赫组曲,第一次买到大碟版的百老汇歌剧,还有那碟珍藏至今的小野丽莎,好似都是在那里发生,记忆里,美妙的瞬间,总会不自觉的聚拢合并 自生成为另一段新的记忆吧。
回到主题,所谓卡农原意就是旋律,简单直接,8个音符构成的低音部,来回重复了28次,最初,就是在那家小店偶听这首练习曲.虽然回忆已经泯然不觉,但是仍然固执坚持着当时听到的是最正宗的无任何装饰音的D调卡农.清澈,干脆,温和的如同2月间柔和太阳,干净纯粹暖人心脾. 记得大学时曾经去过一次小型音乐会,也是圣诞之际。 大一,人生的第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波谷.上音,贺绿汀厅,因朋友的关系偶然混入,不巧却成为我当时心绪的一个转捩点.至今对当时乐单记忆仍是一片朦胧.依稀有帕格尼尼的”威尼斯狂想”,法雅的西班牙舞曲,还有皮耶左拉的探戈舞曲,余下的曲子都已不复记忆了,当然,还有一首返场的安可曲,猜到了?是的卡农.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孩,一个手指修长好看宛如白玉的男子,小提琴,钢琴,攀附着,胶着着,拉进,推远,心绪想起往昔,如共鸣般跌宕起伏,层叠往复,短短5分钟里,如历尽人生品尽酸苦. 用卡农做结束,我想就是因为这个曲子的简单纯美,幸福的时候听会更上扬嘴角,哀伤的时会找到力量.纯粹的音乐不是影响你,而是在共鸣中把你放大,放大,再放大.. .. 纤柔的琴弦,有力的琴键,震颤着…低吟着….所谓Canon即轮回….很美的名字…不是么?
惊悉外婆罹患绝症,谨此文,纪念忘记业已耄耋的外婆~也愿人生轮回,仿如<卡农>~有始无终~
http://api.ning.com/files/pO9oEbyXqu3TuwvIh5OiEee49W9Hsqdtmgd-s0q7UxE_/file.mp3
“卡农”就是根据严格模仿的原则,用一个或更多的声部相距一定的拍子模仿原有旋律的曲式。至于用什么乐器,几个声部,就要随作曲家的便了,一般来说,2-6个声部就差不多了,要是非有人写个几十个声部也未尝不可,倒是现代音乐里常有的事。卡农是最基本的复调音乐的一种,一般好多作曲家在学复调音乐时都要作一大堆卡农去练习技巧,不过都是练习罢了,编了号算作品的好像不多,而且是什么乐器都有,兴德米特的教程里就有不少,长笛和钢琴的,中提琴和钢琴的……在许多地方都可以听到卡农,不只是帕赫贝尔的那首,想必巴赫也有不少的卡农,只是我没听过巴赫的作品,不好去胡说。好多的交响作品里都会有用卡农的技巧作的部分,只是没有单独提出来像帕海贝尔那样单独算作一首作品罢了。顺便提一句,卡农也不是非要把旋律一点不差的模仿下来,可以加快和放慢节奏(这一点在帕海贝尔的卡农中应当能够看到),还可以做倒影处理。
而现在你听到的最最最经典的由帕海贝尔谱曲的D大调卡农。至今为止这个由短短8个低音音符来回往复28次的美妙曲子已延伸出了无数个靓丽的版本,更成为世界上最有名的练习曲之王。听的是同一首卡农,听到的却永远是不同的卡农。 每每听到这首曲子,记忆又无可抑制的开始重播着那条林荫道,天平路,康平路,衡山路,复兴路,乌鲁木齐路,淮海路,一路就那么走着… …只是走着,那段淘碟的岁月,孑然一人也好,熙熙攘攘也好,一段让我充实的,坚强的岁月.大抵在那时,说不好那一天,遇到了她,D大调卡农,弦乐,来自----帕海贝尔,练习曲的巅峰之作.那个复式的老式公寓的1楼,是的就是那个路口,那个和马里昂巴一样的肥肥的老板,在那里,总有属于你的惊喜,记忆中,第一次和雅沙海菲兹的偶遇,第一次听到帕尔曼的巴赫组曲,第一次买到大碟版的百老汇歌剧,还有那碟珍藏至今的小野丽莎,好似都是在那里发生,记忆里,美妙的瞬间,总会不自觉的聚拢合并 自生成为另一段新的记忆吧。
回到主题,所谓卡农原意就是旋律,简单直接,8个音符构成的低音部,来回重复了28次,最初,就是在那家小店偶听这首练习曲.虽然回忆已经泯然不觉,但是仍然固执坚持着当时听到的是最正宗的无任何装饰音的D调卡农.清澈,干脆,温和的如同2月间柔和太阳,干净纯粹暖人心脾. 记得大学时曾经去过一次小型音乐会,也是圣诞之际。 大一,人生的第一个纯粹意义上的波谷.上音,贺绿汀厅,因朋友的关系偶然混入,不巧却成为我当时心绪的一个转捩点.至今对当时乐单记忆仍是一片朦胧.依稀有帕格尼尼的”威尼斯狂想”,法雅的西班牙舞曲,还有皮耶左拉的探戈舞曲,余下的曲子都已不复记忆了,当然,还有一首返场的安可曲,猜到了?是的卡农.一个长发披肩的女孩,一个手指修长好看宛如白玉的男子,小提琴,钢琴,攀附着,胶着着,拉进,推远,心绪想起往昔,如共鸣般跌宕起伏,层叠往复,短短5分钟里,如历尽人生品尽酸苦. 用卡农做结束,我想就是因为这个曲子的简单纯美,幸福的时候听会更上扬嘴角,哀伤的时会找到力量.纯粹的音乐不是影响你,而是在共鸣中把你放大,放大,再放大.. .. 纤柔的琴弦,有力的琴键,震颤着…低吟着….所谓Canon即轮回….很美的名字…不是么?
惊悉外婆罹患绝症,谨此文,纪念忘记业已耄耋的外婆~也愿人生轮回,仿如<卡农>~有始无终~
http://api.ning.com/files/pO9oEbyXqu3TuwvIh5OiEee49W9Hsqdtmgd-s0q7UxE_/file.mp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