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若是歧视的枪口
http://hk.news.yahoo.com/%E5%B8%B8%E8%AD%98%E8%8B%A5%E6%98%AF%E6%AD%A7%E8%A6%96%E7%9A%84%E6%A7%8D%E5%8F%A3-224504063.htmlhttp://hk.news.yahoo.com/%E5%B8%B8%E8%AD%98%E8%8B%A5%E6%98%AF%E6%AD%A7%E8%A6%96%E7%9A%84%E6%A7%8D%E5%8F%A3-224504063.html
常识若是歧视的枪口
明报明报 – 2012年2月19日星期日上午6:45
【明报专讯】「希望永远都在!你相信有,就有。而且有奋斗就有!」
她在1994年台湾反性骚扰游行中高喊「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骚扰」;写《豪爽女人》一书主张妇女性解放;为捍卫性小众和公娼权益,口诛笔伐。语不惊人誓不休,是外界对她的评价。
然而惊人的言论和行动,并非哗众取宠,却是由无数的理论、复合的经历和深刻的思索而来。
她总是精力充沛,战斗力旺盛;年过六十,对知识仍有着无穷的好奇,绝不以学问为傲。
她是台湾中央大学讲座教授兼性/别研究室召集人何春蕤。
「对他们来说我是沦亡了,但对我来说,是得到一个新生命。」
自小她都活于主流基督教会,过着属灵而个人的安静生活。然而当她放洋留学,开始接触到新的理论思想,认识社会结构和历史,她发现,「主流教会把很多基督的东西割掉了,它只剩下一小块,很主流很中产,很顺从主流社会的习惯和价值。」基督精神是什么?是关怀社会,「基督的榜样不只是虔敬的生活,是要跟法利赛人打仗,跟假信仰的人打仗,是要去改变这个社会。」
她不满于狭隘,因此由属灵生活跨到社会实践,世俗神学和解放神学让她在新领地站得更稳,并使她接合到其他理论,建立一整套理解世界的方式。然而蜕变需要切割,过去的朋友和活动,她都舍弃了,甚至把那长及腰际的发彻底剪短,成为今日的模样。昔日的教会朋友觉得她「完了!堕落了!」然而她心底明白,精神上的投入和牺牲是不变的,她只是以新的方式去实践基督的精神,也愈来愈远离制度化的教会。
「改变人民的想法,是要改变情绪和身体,
只在头脑里改变的东西没有方法生根。
我一直相信实践,实践是所有理念的支柱,
我必须在生活中具体了解。」
她在美国接触到女性主义理论,但是一直觉得不满意。上课的时候,「我不太喜欢那些女性主义的讨论方式,只会骂男人、骂父权,我没有听到很多反省自己、重新思考、重新建构社会的说法,只是听到不满。对我来说,不满是不足够的。」1987年台湾解严,各种社会运动蓬勃发展,1988年她从美国回到台湾,在报上写文化分析、性别分析,当时的妇团、女性读书会,她没太参加。透过作家施寄青的介绍,她在方智出版社发表第一本和卡维波合写的书《为什么他们不告诉你﹕性政治入门》,也因着施组织的晚晴协会,与妇运发生关连。
她认为她的知识生涯真正的转折点是1993年与张老师出版社合作的「性心情工作坊」。在十二个星期的交流碰撞里,她与背景差异很大的八个女人分享有关身体与情欲的经验,令她觉悟﹕「性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我们对性的感觉在不断的变化中,不同位置、年龄层、经验的女人对性有很不一样的评价。」当中一个豪放女子大大扩阔她的眼界,「这个豪放女对性有很清楚的态度,很有原则,要不要和哪个男人做,『要看我们玩不玩得好!』性的质量是她选择对象的主因,好女人都觉得找个好男人结婚最重要,情欲质量是次要,但从豪放女身上,我发觉女人其实可以要更多,可以在情欲质量方面有要求,更可与人合作创造质量。」
1994年是多事之年,她受邀在女学会主办的三八妇女讲座演说,题目是「女『性』解放」,当时不少女大学生已有身体接触,但性知识不足、在性事上缺乏协商能力,只能落得被用或「蚀底」的情况。有鉴及此,工作坊带来的动力令她急切地向全场六百个女大学生宣讲掌握身体的方法,教导她们如何丰富情欲力量,勉励她们及早创造新的情欲想象和实践,「加油!你现在不努力,以后没机会!」整个课室为之兴奋「爆炸」。同年,在反性骚扰游行中,为了激励群众,深信充权能改变现状的她,鼓励女性掌握性主权,高喊「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骚扰」,令她在台湾家喻户晓,还登上1994年《联合晚报》年度十大风云人物,与李登辉、陈水扁齐名。
「当一个性工作者站在你面前说﹕『我要做下去!』你的天就翻了,因为你一直以为女性主义者就是要拯救女人离开这压迫的环境,但这女人却要做下去。」
1997年台北市政府废公娼,妇团自觉在拯救火海女子,让她们从良;然而何春蕤却觉得不能不听公娼说话,以了解她们自己的做法和掌握,「怎么会有人要害这些女性没有工作?她们都是成年人,对自己的专业有掌握。讲了那么久女性的主体性、说姐妹情谊,那为什么要用政府的力量阻止她这样活下去呢?」她意识到,妇女运动展现的只是好女人的中产、优势立场,却忽略了其他女性,「我们到底代表哪些女人说话?在那么多女人的生活你都不认识时,我们怎能说会为她们的利益作最好的选择?你若是尊重女性主体性,是怎样尊重的?」公娼事件是学习谦逊的机会。她靠在公娼那边,向她们高喊「妳是我的姊妹,妳是我的Baby」,在华西街公娼区与她们站在一起,身分莫辨,她亲身承受人们对公娼的歧视眼光,一同经历压迫,她说「很难得」。
剥削根源是社会对性的偏见
公娼事件后,她代表的性权派正式与亲政府的妇团决裂,敌人由父权制度转变成妇团和保守宗教团体。她的好友丁乃非说,一种新的女性主义——「良妇女性主义」,正式诞生。良妇女性主义或称作国家女性主义,有鲜明的政党政治倾向、与政府较紧密的结合、并希望藉国家权力来达成社会运动目标,因此能进入主流、建制,获得充沛资源。她们批判不符合良家妇女想象或实践的「性」,因此反色情、反性工作、反性别多元、反网络自由。性权派则主张「性权即人权」,支持性少数,争取言论自由、信息自由,捍卫性工作者的权益,认为剥削的根源是社会对性的偏见和污名化,而非性工作本身是低下的、错误的。
公娼事件后,她与保守团体在儿少(青少年)问题上再辟战场。2000年后,网络发展迅速,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交朋结友,加上日本吹来援助交际之风,使家长大惊失色。保守团体以保护儿少为由,把网络自由收紧在儿少性交易防治条例之下。1999至2008年间,二万多人被抓,原因并非实际进行性交易,仅是在网上留言或调情,被视为「可能」「暗示」性交易;当时所有一夜情留言几乎都改用「援交」这类流行词语以吸引读者。警察为业绩而积极「钓鱼」(故意刊登卖春广告或者由女警假扮特种行业女子以引诱消费者上钓),诱捕猖獗,令她生气万分,与警察学校的教授笔战良久,捍卫网络言论自由;某妇团总干事更说她「毁了我们好几年的工作」。但是对她而言,言论自由、信息自由是当代人权的最低底线,是新一代青少年长成成熟公民的基本认识和能力。
「抗争在不断的变化当中,谁是你的敌人,什么是你面对的论述,哪个是你要打的方向,常常在变。」
反思「常识」 免成歧视温床
近年来,保守团体学会了说「尊重」,把包容理性挂在口边,就像强推改变性倾向治疗,「关怀」小众。「主流觉得只有和他们一样的选择才对,他们觉得只有自己才有主体性,和他们不一样的人都是认识不足、不成熟,因此需要积极拯救。过去可能是拿着鞭子逼你就范,但是现在却用关怀的语言,进行温柔的压迫。」赤裸的欺压,可明刀明枪去抗争,然而面对情感攻势,往往很难发力。近年她投入分析情感政治,留意到我们面对的压迫已经变形,「它不是清楚的高压暴力,而是用情感道德那些听起来好像很窝心、很理性的话语,让你无处可走,没办法抗争。他们最常动用的就是看起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常识』,听起来一点都不像歧视,因为那是大家最熟悉的说法。可是我们需要深入反思,常识正是歧视的温床,而且是深入人心、习以为常的歧视。」
仇视异己的心理
过去,公民社会的人民向强权或政府抗争,两边敌对态势清楚。然而当民间团体(NGO)进入建制,「政府与民间团体连手进行统治,推动一些很主流的、让你无可抗拒的东西,使得抗争愈来愈难。」没人会反对保护青少年、反对禁毒,反禁烟,然而推动保护或禁制时,往往收窄了人民原有的自由;很多事物被快速的污名化,然后全民公审,「白的事情都是他们的,其他事情都变黑。你没空间可行走,没有发声平台。」保守团体在长大,甚至代表人民发言,犁平一切反对声音。她深信一个自由民主之地必须容得下各种观点和议题,没有任何形式的言论检查;一个不容半点言论空间的地方,就是高压强权的地方;而我们身处的,就是一个温柔的新威权时代。
她更察觉到一种「正义之师」的诞生——挟着正义道德去讨伐所谓「不义」的强大正义感,「事实上却是一种很强大的仇视异己的心理和情绪。」正是现今社会「有理因此无理」的吊诡现象。
「走到压迫当中,就去理解那个压迫的情况,每个压迫都是不太一样的。」
她说,自己没有核心要捍卫的东西,在不同的片段中发现压迫便去投入抗争。不同事件把她拉进去,她也在不同脉络中理解压迫。「作为知识分子,你要了解身处的世界,我们都活在自己很小的空间中,所以要把握每个机会去接触以往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她笑说,自己总是「遇人不淑」﹕认识同性恋者、公娼或跨性别者,就走进一个个新的世界,遇到的人都为她开启认识新世界的门,使她的眼光更复杂深刻,「因为世界比你想象中的复杂,而且处处都有故事,有值得分析的东西。那你不觉得,世界很可爱吗?」
你要站起来,不能看着不义的事发展下去
然而她站的,是边缘;没有雄厚财力、浩大声势;以学问和笔杆,与巨大体制单打独斗。反对她的势力和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多年来接过无数黑函,2003年宗教团体甚至以动物恋网页将她起诉,打了一年半官司以无罪终结。面对这些,她豪爽笑道﹕「要是介意这些,根本就不用活下去了!」从没觉得自己在帮别人捍卫,她把小众的事当自己的事,「见到不义的时候,是要愤怒的,你要站起来,不能看着这些不义的事发展下去。」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 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路加福音4:24)我们可会记得,耶稣从不受建制的喜爱,他推倒商人的货物,挽起淫妇的手,指摘当权的经师和法利赛人,「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纷争。」(路加福音,12:51)然而她不是耶稣或先知,她只是一个爱逛有趣的小店,做饭很棒,爱喝甜品的人,而且嘴上永远挂着「学习」两字﹕「知道的东西太少了,怎么能骄傲得起来?」
文 阿离
图 李泽彤
编辑 蔡晓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
常识若是歧视的枪口
明报明报 – 2012年2月19日星期日上午6:45
【明报专讯】「希望永远都在!你相信有,就有。而且有奋斗就有!」
她在1994年台湾反性骚扰游行中高喊「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骚扰」;写《豪爽女人》一书主张妇女性解放;为捍卫性小众和公娼权益,口诛笔伐。语不惊人誓不休,是外界对她的评价。
然而惊人的言论和行动,并非哗众取宠,却是由无数的理论、复合的经历和深刻的思索而来。
她总是精力充沛,战斗力旺盛;年过六十,对知识仍有着无穷的好奇,绝不以学问为傲。
她是台湾中央大学讲座教授兼性/别研究室召集人何春蕤。
「对他们来说我是沦亡了,但对我来说,是得到一个新生命。」
自小她都活于主流基督教会,过着属灵而个人的安静生活。然而当她放洋留学,开始接触到新的理论思想,认识社会结构和历史,她发现,「主流教会把很多基督的东西割掉了,它只剩下一小块,很主流很中产,很顺从主流社会的习惯和价值。」基督精神是什么?是关怀社会,「基督的榜样不只是虔敬的生活,是要跟法利赛人打仗,跟假信仰的人打仗,是要去改变这个社会。」
她不满于狭隘,因此由属灵生活跨到社会实践,世俗神学和解放神学让她在新领地站得更稳,并使她接合到其他理论,建立一整套理解世界的方式。然而蜕变需要切割,过去的朋友和活动,她都舍弃了,甚至把那长及腰际的发彻底剪短,成为今日的模样。昔日的教会朋友觉得她「完了!堕落了!」然而她心底明白,精神上的投入和牺牲是不变的,她只是以新的方式去实践基督的精神,也愈来愈远离制度化的教会。
「改变人民的想法,是要改变情绪和身体,
只在头脑里改变的东西没有方法生根。
我一直相信实践,实践是所有理念的支柱,
我必须在生活中具体了解。」
她在美国接触到女性主义理论,但是一直觉得不满意。上课的时候,「我不太喜欢那些女性主义的讨论方式,只会骂男人、骂父权,我没有听到很多反省自己、重新思考、重新建构社会的说法,只是听到不满。对我来说,不满是不足够的。」1987年台湾解严,各种社会运动蓬勃发展,1988年她从美国回到台湾,在报上写文化分析、性别分析,当时的妇团、女性读书会,她没太参加。透过作家施寄青的介绍,她在方智出版社发表第一本和卡维波合写的书《为什么他们不告诉你﹕性政治入门》,也因着施组织的晚晴协会,与妇运发生关连。
她认为她的知识生涯真正的转折点是1993年与张老师出版社合作的「性心情工作坊」。在十二个星期的交流碰撞里,她与背景差异很大的八个女人分享有关身体与情欲的经验,令她觉悟﹕「性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我们对性的感觉在不断的变化中,不同位置、年龄层、经验的女人对性有很不一样的评价。」当中一个豪放女子大大扩阔她的眼界,「这个豪放女对性有很清楚的态度,很有原则,要不要和哪个男人做,『要看我们玩不玩得好!』性的质量是她选择对象的主因,好女人都觉得找个好男人结婚最重要,情欲质量是次要,但从豪放女身上,我发觉女人其实可以要更多,可以在情欲质量方面有要求,更可与人合作创造质量。」
1994年是多事之年,她受邀在女学会主办的三八妇女讲座演说,题目是「女『性』解放」,当时不少女大学生已有身体接触,但性知识不足、在性事上缺乏协商能力,只能落得被用或「蚀底」的情况。有鉴及此,工作坊带来的动力令她急切地向全场六百个女大学生宣讲掌握身体的方法,教导她们如何丰富情欲力量,勉励她们及早创造新的情欲想象和实践,「加油!你现在不努力,以后没机会!」整个课室为之兴奋「爆炸」。同年,在反性骚扰游行中,为了激励群众,深信充权能改变现状的她,鼓励女性掌握性主权,高喊「我要性高潮,不要性骚扰」,令她在台湾家喻户晓,还登上1994年《联合晚报》年度十大风云人物,与李登辉、陈水扁齐名。
「当一个性工作者站在你面前说﹕『我要做下去!』你的天就翻了,因为你一直以为女性主义者就是要拯救女人离开这压迫的环境,但这女人却要做下去。」
1997年台北市政府废公娼,妇团自觉在拯救火海女子,让她们从良;然而何春蕤却觉得不能不听公娼说话,以了解她们自己的做法和掌握,「怎么会有人要害这些女性没有工作?她们都是成年人,对自己的专业有掌握。讲了那么久女性的主体性、说姐妹情谊,那为什么要用政府的力量阻止她这样活下去呢?」她意识到,妇女运动展现的只是好女人的中产、优势立场,却忽略了其他女性,「我们到底代表哪些女人说话?在那么多女人的生活你都不认识时,我们怎能说会为她们的利益作最好的选择?你若是尊重女性主体性,是怎样尊重的?」公娼事件是学习谦逊的机会。她靠在公娼那边,向她们高喊「妳是我的姊妹,妳是我的Baby」,在华西街公娼区与她们站在一起,身分莫辨,她亲身承受人们对公娼的歧视眼光,一同经历压迫,她说「很难得」。
剥削根源是社会对性的偏见
公娼事件后,她代表的性权派正式与亲政府的妇团决裂,敌人由父权制度转变成妇团和保守宗教团体。她的好友丁乃非说,一种新的女性主义——「良妇女性主义」,正式诞生。良妇女性主义或称作国家女性主义,有鲜明的政党政治倾向、与政府较紧密的结合、并希望藉国家权力来达成社会运动目标,因此能进入主流、建制,获得充沛资源。她们批判不符合良家妇女想象或实践的「性」,因此反色情、反性工作、反性别多元、反网络自由。性权派则主张「性权即人权」,支持性少数,争取言论自由、信息自由,捍卫性工作者的权益,认为剥削的根源是社会对性的偏见和污名化,而非性工作本身是低下的、错误的。
公娼事件后,她与保守团体在儿少(青少年)问题上再辟战场。2000年后,网络发展迅速,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交朋结友,加上日本吹来援助交际之风,使家长大惊失色。保守团体以保护儿少为由,把网络自由收紧在儿少性交易防治条例之下。1999至2008年间,二万多人被抓,原因并非实际进行性交易,仅是在网上留言或调情,被视为「可能」「暗示」性交易;当时所有一夜情留言几乎都改用「援交」这类流行词语以吸引读者。警察为业绩而积极「钓鱼」(故意刊登卖春广告或者由女警假扮特种行业女子以引诱消费者上钓),诱捕猖獗,令她生气万分,与警察学校的教授笔战良久,捍卫网络言论自由;某妇团总干事更说她「毁了我们好几年的工作」。但是对她而言,言论自由、信息自由是当代人权的最低底线,是新一代青少年长成成熟公民的基本认识和能力。
「抗争在不断的变化当中,谁是你的敌人,什么是你面对的论述,哪个是你要打的方向,常常在变。」
反思「常识」 免成歧视温床
近年来,保守团体学会了说「尊重」,把包容理性挂在口边,就像强推改变性倾向治疗,「关怀」小众。「主流觉得只有和他们一样的选择才对,他们觉得只有自己才有主体性,和他们不一样的人都是认识不足、不成熟,因此需要积极拯救。过去可能是拿着鞭子逼你就范,但是现在却用关怀的语言,进行温柔的压迫。」赤裸的欺压,可明刀明枪去抗争,然而面对情感攻势,往往很难发力。近年她投入分析情感政治,留意到我们面对的压迫已经变形,「它不是清楚的高压暴力,而是用情感道德那些听起来好像很窝心、很理性的话语,让你无处可走,没办法抗争。他们最常动用的就是看起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常识』,听起来一点都不像歧视,因为那是大家最熟悉的说法。可是我们需要深入反思,常识正是歧视的温床,而且是深入人心、习以为常的歧视。」
仇视异己的心理
过去,公民社会的人民向强权或政府抗争,两边敌对态势清楚。然而当民间团体(NGO)进入建制,「政府与民间团体连手进行统治,推动一些很主流的、让你无可抗拒的东西,使得抗争愈来愈难。」没人会反对保护青少年、反对禁毒,反禁烟,然而推动保护或禁制时,往往收窄了人民原有的自由;很多事物被快速的污名化,然后全民公审,「白的事情都是他们的,其他事情都变黑。你没空间可行走,没有发声平台。」保守团体在长大,甚至代表人民发言,犁平一切反对声音。她深信一个自由民主之地必须容得下各种观点和议题,没有任何形式的言论检查;一个不容半点言论空间的地方,就是高压强权的地方;而我们身处的,就是一个温柔的新威权时代。
她更察觉到一种「正义之师」的诞生——挟着正义道德去讨伐所谓「不义」的强大正义感,「事实上却是一种很强大的仇视异己的心理和情绪。」正是现今社会「有理因此无理」的吊诡现象。
「走到压迫当中,就去理解那个压迫的情况,每个压迫都是不太一样的。」
她说,自己没有核心要捍卫的东西,在不同的片段中发现压迫便去投入抗争。不同事件把她拉进去,她也在不同脉络中理解压迫。「作为知识分子,你要了解身处的世界,我们都活在自己很小的空间中,所以要把握每个机会去接触以往没有接触过的东西。」她笑说,自己总是「遇人不淑」﹕认识同性恋者、公娼或跨性别者,就走进一个个新的世界,遇到的人都为她开启认识新世界的门,使她的眼光更复杂深刻,「因为世界比你想象中的复杂,而且处处都有故事,有值得分析的东西。那你不觉得,世界很可爱吗?」
你要站起来,不能看着不义的事发展下去
然而她站的,是边缘;没有雄厚财力、浩大声势;以学问和笔杆,与巨大体制单打独斗。反对她的势力和声音一直不绝于耳﹕多年来接过无数黑函,2003年宗教团体甚至以动物恋网页将她起诉,打了一年半官司以无罪终结。面对这些,她豪爽笑道﹕「要是介意这些,根本就不用活下去了!」从没觉得自己在帮别人捍卫,她把小众的事当自己的事,「见到不义的时候,是要愤怒的,你要站起来,不能看着这些不义的事发展下去。」
耶稣说﹕「我实在告诉你们, 没有先知在自己家乡被人悦纳的。」(路加福音4:24)我们可会记得,耶稣从不受建制的喜爱,他推倒商人的货物,挽起淫妇的手,指摘当权的经师和法利赛人,「你们以为我来,是叫地上太平吗?我告诉你们,不是,乃是叫人纷争。」(路加福音,12:51)然而她不是耶稣或先知,她只是一个爱逛有趣的小店,做饭很棒,爱喝甜品的人,而且嘴上永远挂着「学习」两字﹕「知道的东西太少了,怎么能骄傲得起来?」
文 阿离
图 李泽彤
编辑 蔡晓彤
sundayworkshop@mingpa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