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彝汉边缘—会理、会东、米易三县行记(二)
第一部分见于走马彝汉边缘—会理、会东、米易三县行记(一)
文中国际音标和彝语拉丁转写有些混乱,请忽视。
*************************************************************************************
3. 三县语言实践
3.1 语言概况
三县的主流语言是汉语西南官话凉山片。会理县城的口音和三县其他地区略有不同,调值上与昆明话更为接近,可能是会理州历史上长期属云南管辖的原因。但是三县各地各村汉语均完全相通。近年来,学校普及普通话教育,年轻人普遍多少会说普通话。部分年轻人也开始摹仿成渝口音作为日常语言。
三县非汉语主要为彝语北部方言南部次方言(所地话),三县各地彝语能够完全通话,由于通婚等交往,口音趋于一致。近30年来,居住在盐源等地的操彝语北部言北部次言(什扎话)的彝族民户开始向米易境内搬迁,米易市镇上出现了讲什扎话的人群。会理、会东两县境内,还有少量讲彝语东部方言和中部方言的人群,为明清以后从贵州、云南迁入。
此外,米易县有较多傈僳族人口,讲傈僳语。傈僳语属彝语支,与彝语中部方言实为方言关系。另有少量对外自称“白彝族”的人群,彝语称为Lhaçe,他们在身份证上写为白族,其语言为彝语支一种与彝语较为接近的语言。另有少量民族成份不清的人群如“亚拉人”等,应当属于彝藏走廊上的人口稀少民族,其语言应当为藏缅语,但具体系属不明。
另有极少量傣语、布依语等侗台语人群。
3.2 汉语的使用
3.2.1 当地汉语情况
汉语西南官话凉山片是三县地区的通语(Lingua Franca),是当地各族群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此种汉语方言大致与成渝话相同,但有卷舌音。庄组字大多为平舌音(如:争、楚、事、生),与北京话分派不同。另有部分区乡,可能受到云南地区方言的影响,撮口呼丢失或变为齐撮两读。
此外,语法上与成渝话最大的差别为是非疑问句用/ke51/引出。如:
成渝话:吃了没有?
三县:/ke51/ 吃了?
这一助词与昆明话的/kɤ51/,南京话/aʔ4/等同出一源。
3.2.2 汉族民众的汉语使用
当地汉族使用当地方言(即汉语西南官话凉山片)情况良好,各年龄层次使用率均极高,使用能力为完全母语水平。当地汉族使用当地方言时,在音系上较为稳定和纯正,基本没有其他语言和方言的影响。但由于普通话教育的普及,青少年在用词上出现了偏向使用书本习得普通话词汇的情况,但此现象不如成都、昆明、西昌等城市剧烈。
当地方言在语音上比中心大城市更多保留了一些西南官话的特色,如:
“去”音khe213
“岩”、“崖”音ŋai21
“院”音万
否定祈使“莫”音冒
“堂屋”音陶屋
“晌午”(午饭)音“少午”
“明天”音门天
“晚星”音晚西
“砌”音翠【米易】
当地汉语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带有古代官话色彩的词汇以及一些在中心城市逐渐淘汰的西南官话词汇,另有一些本地特有词汇,如:
挑生(挑为送气不送气两读):专门,故意
摋角:事件完成了,物品没有了(如:终于忙摋角了)
处(音去声):地方。(如:我们两家住在一处)
认得:兼指知道和认识。(如:认不得他在想哪样)
难逢难遇(逢音去声,遇音移):难得,少有。(如:难逢难遇吃一回酒,多喝点也无所谓)
打脱:走失。(如:我家老母猪打脱了)【米易】
打失:丢失。(如:我包包打失得啦)【会理】
一歇:好一会儿。(如:班车都走了一歇了)
跌(音达):摔,绊倒。(如:跌下去了)
眼睛涩:睏。(如:眼睛涩就快点去睡觉)
ke51怕:表强烈推测。(如:ke51怕是他先回去了)
上附:请求。(如:我上附你了[意为我求你了])
日毛(可能来自时髦):表示强烈的称赞。(如:这碗羊肉粉好多肉哦,简直是太日毛了)
另有一些词汇是用词和其他方言有差异,如暖瓶叫茶瓶,公牛叫骚牯子等。
此外还有一些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歇后语,如
撒连河坝的甘儿——行(音杭)弯了
(甘儿即甘蔗,安宁河谷昼夜温差大,甘蔗产量大糖份高,又尤以撒连河谷为最优。甘蔗收获时植株尖端一般会侧弯。行,意为能干、有本事。本句歇后语是嘲讽人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相当于成渝话的“要不完了”)
由于近年来普通话的强势,三县县城内出现了一些新的文白异读,如“汁”在“汁水”中作阳平,在“果汁”中作阴平。这一现象在餐饮等服务行业中尤为明显。
3.2.3 彝族民众的汉语使用
当地土生彝人(即所地话人群)一直有汉学传统,至今5~10代前贵族男性已经开始对外使用汉名。晚清至民国时代,贵族男性往往在汉族地区学堂私塾学习汉语汉字和四书五经。平民大多属于半自由民,男性也多与汉人有交往,因而有相当的汉语水平。传统上,贵族女性也一般通汉语,但口语能力各有高低,平民妇女有部分不通汉语。
当代三县地区的土生彝人一般均表示“不懂汉话的没得,女的也懂”。一般来说,男性的汉语能力都达到或接近母语水平。老年男性虽普遍汉语水平较高,但也有部分人群在音系上带有彝语底层特色,即凉山地区所称“带彝腔”。中年男性全体汉语水平达到母语水平,不仅口语能力全面,汉字书写、汉语写作能力也有相当水平,基本没有音系错乱的情况。青年及少年男性,由于学校教育的普及,汉语能力全部达到母语水平,并且年龄越轻普通话水平越高,与三县县城的汉族青年少年汉语水平相当。
三县土生彝族女性也普遍通汉语。部分老年妇女和中青年家庭妇女因使用汉语的机会较少,听汉语完全没有问题,但口语能力有限。老年妇女和中年妇女讲汉语往往带有一定的彝语口音。老年和中年妇女一般不认识汉字。青年、少年女性由于学校教育的普及,汉语能力与青年、少年男性相当。
由上凉山搬迁来的彝族人群由于来自凉山腹心地区且定居时间不长,因而汉语水平明显很低,女性通汉语的人群很少,男性中也有相当数量完全不懂汉语。汉字则更不普及。由于这些人群人口较少,下文暂不讨论。
三县彝族使用当地汉语方言,但由于彝族社会的特点和彝汉交往的需要,发展出了一些彝族高频使用的汉语词汇,如:
强勉(强音上声):表示“不错”、“挺能干”等意思。(如:年龄嘛还小,力气倒是强勉)
说、说给:指说媒,特指女性经正式程序订婚于某家人。(如:他认不得我妹妹是说给你家兄弟的,还跑来说)
兄弟:专指弟弟。(如:高个子是我哥,小的那个是我家兄弟)
姊妹:泛指兄弟姐妹。(如:他家姊妹多,上头两个姐姐,下头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隔房:指较亲的叔伯宗亲。(如:他娘娘[姑妈]是说给我隔房的哥哥,所以他喊我舅舅)
家门:指彝族血缘政治中的同姓宗亲,解放后的文献一般称为“家支”。(如:吉狄、苏嘎两家是一个老祖先分的,实际是家门。)
书名、学名:指对外使用的户口登记的汉语名字。(他的彝话名字倒是天天喊,书名我认不得)
老者:指老年男性,但近来年轻人使用时带有轻微的贬义。(如:你再不说媳妇就要成老者了)
供(/tɕoŋ44/,腭化,阴平调):指受动方无收入,施动方提供生活来源,如供养、抚养、赡养等。(如:他姐姐有病没得人说[意为说不到婆家],弟弟在读大学,全部是他一个人供起)
拗口:专指懂某种语言但口语不熟练。(如:他在北京读书工作,现在说彝话有点拗口)
讲究:指人(一般是城市人)生活方面挑剔,物质要求较高。(如:这个娃娃生倒是生在西昌,但是在我们农村生活还是不讲究)
做迷信:专指彝族祭祀、禳灾、诅咒等宗教活动,不带有贬义。(如:他家男的摔[不送气音]崖子死了,ke51怕要做迷信了)
后家:指出嫁女性的娘家。(如:Nhi ndú pamu çhy这句格言的意思是,哪个打媳妇后家要来找他算账)
干亲家:指彝族家庭与邻近汉族家庭相互认干爹而结成传统政治结盟关系。现代的彝汉干亲家关系,更多只具有睦邻的色彩。(如:那家汉族是我家干亲家,你找他就说我名字)
日气:表示憎恨讨厌某人。(如:那个人不日毛,老子日气他得很)
娃子:指传统彝族社会的奴隶。(如:他家以前是娃子,娃儿现在倒是行[音杭]事。)
成器:本指成为有用之人,转指有出息,现尤指读书工作好。(如:只要你读书成器,我们全家辛苦也无所谓)
二半山:指高山的山腰部分,一般有一定的气候条件,不属高寒山区。(如:我家是二半山,苞谷还长得可以,烤烟栽不起)【注:这种地形,当地汉族原使用“火山”一词表示,因而地名有“大火山”、“小火山”等。】
子火(本字不详):指害怕、胆怯。(如:这根路走到高头旁边有坟,你ke51子火?)
三县的彝族民众普遍认为汉语是必要的生活技能,日常生活中也会以汉语说得好为荣。尤其是对男性的汉语水平有一定要求。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对话,如“这个词汉话你就认不得了嘛!”(表示自己汉语水平高),“读书那么多年了,汉话还说不清楚”(表示鄙夷),“他家连媳妇的汉话都说得好”(表示此人全家都文化程度高)等等。
有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年轻人也故意说有彝语口音的汉语或者故意说错汉语,相互进行调侃。如故意用彝腔说“饭吃饱了,要根洋枪!”(要根牙签);“假刀拿来”(拿剪刀来);“我杀给你吃”(我宰头牲口给你吃);“不要脸地吃嘛!”(请不要客气);“这瓶饮料有假”(有奖);“你不要讲究,讲究一下!”(你不要讲究,将就一下)。
有时年轻人讲汉语时也采用彝语谐音的方法进行调侃,如打牌时说“vufi拿来”(5分拿来,vufi在当地彝语中统指动物下水),看电视时说“韩国男的都是癞格宝”(因为彝语称青蛙为ɔpa,与오빠谐音),看新闻时说“以前美国总统是条蛇”(因为彝语称蛇为buʂɿ,与Bush谐音)。
【所谓“彝腔”或“彝语口音”,也可称为汉彝音,上凉山民间称之为“团结话”。主要是指讲西南官话时韵母鼻音韵尾完全丢失,前响双元音变为相近单元音,调值上用彝语相近调值代替西南官话调值。如“南”做la21,“桑”作sa33,“秦”作tɕi21,“采”作tshe33,“包”作pɔ33,“坏”作xua21或xue21等。】
在实际语用中,针对听众的不同,彝族讲汉语时会掺杂彝语词汇,主要是地名、人名、宗教、人生仪式、亲属关系相关的词汇。尤其是听话者为城市生活的彝族人,即便其彝语水平有限,讲话人对其讲汉语时仍会夹杂很多彝语词汇,如:“你homo对你ke51好?”(你婆母[或岳母]对你好吗?),“你要对大家好点,一下都是çhimoçhiçi”(大家全都是亲戚),“kushy的时候杀的过年猪”(彝族年时杀的过年猪),“放在khaku的,要喊apu去取”(放在里屋[专指火煻正屋侧面长老居住的里屋]的,要请爷爷去拿),“他媳妇是他亲亲的aza”(他妻子是他亲姑妈的女儿)。
此外,一般来说,当地彝人都有汉语名字,并且有的家族还有字辈。不过近年来由于民族意识的兴起,开始出现直接使用彝语名字登记户口的情况。
3.3 彝语的使用
3.3.1 当地彝语情况
三县彝语为彝语北部方言南部次方言南部土语,称为所地话(Sondi),会理县彝语是所地话的代表方言。所地话与分部于布拖等县的阿都话(Atu)能通话。事实上,三县彝族大多是由布拖、金阳等地南迁而来。
所地话与上凉山地区盛行的什扎话(Shyndra),即凉山彝语标准方言相比,语音上的主要特点为:没有清化鼻音,次高调(44)缺失或不稳定,部分词汇中舌根音声母后衍出/w/介音,部分词汇中舌根音声母有腭化现象,元音/y/的使用频率明显较高。词汇上,所地话保留了较多的古语,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较多汉语借词。
3.3.2 当地彝语中的汉语词现象
由于三县地区所地话人群兼通汉语,因而讲彝语时会较随意地夹杂汉语词汇或句子。就现有使用情况来看,由于汉语词汇的使用,一些同义或近义的汉语词和固有词在彝语使用中逐渐区分出不同的语用功能,产生细微的差异,从而逐渐形成了并行的汉语词和固有词体系。由于这些汉语词是以借词的形式出现,因而音系上使用三县的汉彝音系。常见的并行汉语词和固有词有以下几类:
A. 彝汉不同地名
对于某地兼有彝汉地名的,固有词主要表示文化、历史、生产劳作方面的含义,汉语词表达政区、官方、交通方面的含义。如:与/ɕi33tʂha33/(西昌)相关联的是政府、机关、学校、干部、机场、轿车、工厂、办公室等意象,而与/o21dʐo33/相关联的是平坝、河流、邛海湖、水稻、什扎话、与下凉山风俗不同的彝人、史书中关于彝王择都的描述等意象。
B. 普通词汇的彝汉并用
原有的一些彝语词汇本义比较广泛,但在引入近义的汉语借词后,汉语借词分担了一部分的语用功能,原有词汇的语义范围缩小,形成了并行的汉字词和固有词体系。这一体系尚在发展过程中,不甚稳定,不同人群的使用也有一些差异。一些常见的例子如下(前为固有词,后为汉字词):
ma55~tɕɔ55(教):汉字词仅用于强调“教礼仪,教做人,教处事”这样一些带有人生指导的意义,固有词可用于与教学相关所有的表达,但侧重指“教技能,教学术,教文化”等。
ni33ho55sa33~ɕa33(香):汉字词用于表达饭菜香,吃起来香的意味,侧重指食物引起的愉悦感,固有词侧重指气味香,一般是指自然界的花香等。
ɣo33pu33~pha21(胖):汉字词一般用于指小孩发育良好,胖得可爱,固有词则一般带有贬义,指臃肿肥胖。
zɤ33ka33~lɔ21ɚ55(老二):这个词汉字词的使用频率更高,属于普通常用词汇,不限男女,只要是两个同胞中较小的那个都可以使用该词指称,而固有词主要是指儿子当中排行第二的,相当于汉语中的“仲”,不仅使用范围有限,而且带有书面语和古语的色彩。
C. 人称中的彝汉并用
人称本来应当是比较稳定的,但三县地区彝族刻意引入汉语称呼与彝语称呼并用,有特殊的用途。如:
kɔ55kɔ55(哥哥)、tɕi33tɕi33(姐姐)
由于彝语的称呼比较复杂,同胞兄弟姐妹的称呼要分男称女称,表兄弟姐妹要区分是姑妈家的、舅舅家的还是姨妈家的才能确定称呼方式。而直接引入汉语称呼实际是一种儿语(汉语词本身也是叠词),只要求区别和尊重同辈中年龄较大的。同时,因为是儿语,所以是幼年口语中的称呼,成年后再使用有亲昵或者说悄悄话的意思。
me21me33(妹妹)
妹妹的称呼和哥哥姐姐一样,要区分男女称和亲戚关系。更重要的是引入的汉语叠词又有怜爱的意思,因此也不限于亲属称呼,也用于遇见一般的小女孩或者不认识的小女孩时的面称。
ma33ma33(妈妈)
妈妈的这个称呼可能彝语本身也有存古的ma音,但是ma33ma33主要还是带有借词的语感。彝语称呼中虽然有父母的面称(a44ta33, a44mo33),但是很多家庭,特别是贵族家庭一般不会面称父母,而是按照父母的排行称叔婶,有避讳的意思。但是母亲对孩子来说是最亲昵的家庭成员,孩子对母亲倾向于使用亲昵的面称,ma33ma33这个叠音词十分合适。同样,成年后使用也带有亲昵的意思。
3.3.3 其他民族的彝语使用
米易县的部分地区有较多的傈僳族人口,这些居民应当是较近的时代从云南北迁而来,很可能是17~19世纪傈僳人口大迁移浪潮的一部分。傈僳族在四川省主要分布在安宁河谷流域,最北到西昌南郊,以德昌、米易、盐边县最多。但四川全省傈僳族人口也仅为2万人左右,处于彝汉包围之中。
一般来说四川傈僳族均通傈僳语和汉语,另有少数通彝语。一方面傈僳族与彝族有渊源关系,因而文化上有相通之处,另一方面生产方式和彝族一样为山地模式,因而当地傈僳族居住地域和彝族相邻。由此,当地傈僳族人有条件且有一定需要学习彝语。就笔者观察来看,一些傈僳青年因自幼与彝族为友,加上傈僳语与彝语的亲缘关系,他们能够听懂40%~60%的彝语,但口语仅限于一些日常用语。发音方面,仅鼻冠声母不能完全正确发音。一些词汇傈僳语和彝语相近,傈僳族讲彝语时往往直接使用,如“喝”彝语应为ndo33,但一般傈僳族发音为do33,这完全与傈僳语相同。语法方面,因为彝语和傈僳语极为相近,一般没有错误。
通常情况下现今当地彝族与傈僳族一般通过汉语交流(据说解放前一般用彝语),但对于亲密的傈僳朋友,一些简单常用的话语也使用彝语,如“喝、干杯”(ndo33),“吃”(dzɤ33),“起来”(tɤ21)。事实上,这些词汇与傈僳语也十分接近。
【彝语和傈僳语可以看作是方言关系。彝语六大方言中,四川地区的北部方言和黔西滇东等地的东部方言相近,使用人口共约350万,占全部彝族人口的40%~50%。使用人口为50万左右的中部方言,与北部、东部方言能看出亲缘关系,而中部方言和傈僳语又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话的。】
3.4 彝汉双语教育与习得
3.4.1 双语教育与习得的形式
三县地区彝族的双语教育是以有意识的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因为是全面汉语教育,因而仅为汉语习得的场所。三县地区汉族兼通彝语的人口一直较少,但曾经有较为稳定的人群。解放后出现减少的趋势,而改革开放以后,汉族兼通彝语的人群迅速减少,现在的年轻人已中基本没有。汉族学习彝语一般为自然接触习得。
3.4.2 语言计划
三县地区彝族成年人绝大多数为彝汉双语人群,因而对于子女的语言教育有着特殊的实践。
对于汉语水平较低的家庭,由于只能用彝语教育,因而不存在语言计划的问题。但对于汉语水平较高的父母,子女教育存在“语言计划”。所谓“语言计划”,并非一套严格的理论或程式,而是实践中采取的较为灵活的手段。总结起来,语言计划有三种类型:a)先教彝语后教汉语;b)只教汉语,孩子能否学会彝语,全凭个人悟性;c)先教汉语后教彝语。之所以称之为“计划”,这是因为当地彝族认为不加选择地对子女并用多种语言会造成儿童语言障碍(如能听懂彝汉双语,但不能张口说),因此当婴幼儿到了学说话的时候,作为双语人的父母,需要选择向子女讲话和教育的语言。其中教授第二语言的时间,一般在5~10岁之间。现在,由于电视等媒体的普及,先学彝语的儿童,掌握汉语或开始学习汉语的时间普遍提前至3、4岁。对于先教汉语的情况,孩子超过10岁还没有学会彝语,父母一般就会放弃教授彝语。
农村中,几乎全部使用a类。城市中a类约20%,b类约70%,c类约10%。从实践结果看,a类方法的被教育者,几乎全部成为双语人;b类仅不足5%成为双语人,其余为汉语母语人,彝语完全不通或知道个别字句;c类约10%能成为双语人,其余为汉语母语人。城市中彝汉通婚的家庭,约一半采用b类,另一半则完全不作彝语教育的打算。
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彝语作为弱势语言,不占有传媒和社会政治经济优势,作为母语教授才较容易被熟练掌握,否则学习者往往因无法接触到大量彝语的环境而无法学会。另一方面,这类语言实践也间接说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间应当是在少年时期,越是年长越难以学会第二语言。
关于语言计划,有一些有趣的案例:
“我爸过去给我妈当翻译,现在给我当翻译”
这是一个双语教育失败的案例。父亲为彝汉双语人,母亲是上凉山人,汉语不太通。由于父亲在市区工作,深感汉语的重要性以及妻子汉语不通的困难,因而对于子女采用了b类语言计划。其结果是孩子和母亲之间竟然形成了语言差异。这个家庭中母亲去世较早,儿女又在市区生活,没有彝语环境,因而完全成为汉语单语人。近年来,彝族地区传统的宗亲姻亲活动不断回归,该家庭中的子女与亲属会面时出现了语言障碍,并且子女已经成年,无法再学会彝语,因而父亲又再次为子女翻译。
“我小时候是学汉话的”
该案例是一个成功的双语教育案例,但其成功有一定偶然。该家庭中,父母均为彝汉双语人。父亲在地方小学工作,主要工作语言是汉语,同事大多是汉族,因而在女儿学说话时采用了b类。后该女童在小学时放假经常回舅父家玩,而舅父和几个姨母的子女均采用的是a类语言计划,此时尚小,主要使用彝语,该女童迅速习得彝语。父母见其彝语渐通,加强了彝语教育,该女童成功成为双语人。现已成年,双语水平均较高。
“小时候没教我彝话,现在听得懂几句,说不来”
该案例是a类换b类的案例。该家庭中,父母均为彝汉双语人。父亲为公务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儿子出生时,父母按习惯采用a类语言计划,但由于父亲工作时间不长,收入有限,因此父亲在外长时间工作,母亲开始贩卖蔬菜。祖父母年老无法照顾婴幼儿,因此该男童被送入托儿所、幼儿园,进入完全汉语环境,习得大量汉语,父母遂转为b类语言计划。男童上学后,完全成为汉语单语人。但母亲在不再做生意,专事家务后,坚持在家中对孩子讲汉语,男童逐渐能听懂部分彝语。现在男童已经成长为初中生,按传统习惯已经错过语言学习的最佳机会,但母亲依然没有放弃,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彝语。该语言实践仍在进行,该少年成为彝汉双语人的前景不乐观。
3.4.3 青年双语人的汉语
三县地区的双语彝族人所讲汉语口音一般均为当地汉语口音(西南官话凉山片),但由于普通话教育的普及以及部分学生到成都等地求学,三县部分彝族青年的汉语口音出现混杂的情况。
首先是平卷舌音的分派出现了混淆。三县本地汉语平卷舌的分派在庄组(庄、初、崇、生)声母上的平卷舌派分和普通话不同。大致来说,庄组二等梗摄为平舌音,其他为卷舌音;庄组三等宕、山摄为卷舌音,其他为平舌音。但是由于普通话的影响,一些常用字如“生”、“省”等开始出现卷舌音。
其次是入声派调出现问题。凉山片的汉语和成渝片相同,除个别入声字如“玉”、“给”(白读)等外,均派入阳平。由于学生在学校大多学习普通话,入声字的派调出现混乱,一些常用字,如“力”、“汁”等字,调类开始追逐普通话的派调方式。“肉”字本是ʐu21(阳平)、ʐou214(去声)两读,现仅有去声一读。
另有比较罕有的情况为卷舌音全面消失,变为接近成渝片的口音。
上述情况一般发生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彝族青年中,并且受教育程度越高,情况越突出,女性比男性突出。
3.5 特殊语言实践——“异语交流”
所谓“异语交流”是指对话双方使用不同语言,双方不通过翻译却能对答如流的情况。这一语言实践中的交流双方实际均为双语人,但一方对彝语口语掌握程度较低,一方对汉语口语掌握程度较低。
异语交流有两种典型的情形:
a) 对话双方一方为中年或老年妇女,使用彝语;另一方为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或在内地工作的青年。
b)对话的一方出于保密(不让汉族听懂)的考虑,使用彝语;另一方为年轻人,了解其保密意图,但无法用彝语对答,只能用汉语含混回答。
情形a中,双方大多可以讲双语,但存在“拗口”的情况。特别是中老年妇女怕自己汉语讲得不好被人笑话,只讲汉语。而年轻人一方往往是使用彝语的机会很少,经常会出现想不起某些词汇的情况,因而索性直接讲汉语。情形a的对话时间可以长达1小时以上,取决于对话双方的关系和谈话内容。超过1小时的情况下,往往年轻一方逐渐增加彝语的使用,渐渐变成彝汉语夹杂或直接换用彝语,仅在需要大量讲述科技、内地生活等内容时再次全面转用汉语。
情形b中,结果往往是彝语较差的年轻人一方在事后受到责备。这种对话一般仅几句,不会很长。
异语交流的现象实际是双语社会的标志性现象,但其存在也暗示了双语社会的不稳定。异语交流的下一个演变阶段就是强势语言的单语交流。
文中国际音标和彝语拉丁转写有些混乱,请忽视。
*************************************************************************************
3. 三县语言实践
3.1 语言概况
三县的主流语言是汉语西南官话凉山片。会理县城的口音和三县其他地区略有不同,调值上与昆明话更为接近,可能是会理州历史上长期属云南管辖的原因。但是三县各地各村汉语均完全相通。近年来,学校普及普通话教育,年轻人普遍多少会说普通话。部分年轻人也开始摹仿成渝口音作为日常语言。
三县非汉语主要为彝语北部方言南部次方言(所地话),三县各地彝语能够完全通话,由于通婚等交往,口音趋于一致。近30年来,居住在盐源等地的操彝语北部言北部次言(什扎话)的彝族民户开始向米易境内搬迁,米易市镇上出现了讲什扎话的人群。会理、会东两县境内,还有少量讲彝语东部方言和中部方言的人群,为明清以后从贵州、云南迁入。
此外,米易县有较多傈僳族人口,讲傈僳语。傈僳语属彝语支,与彝语中部方言实为方言关系。另有少量对外自称“白彝族”的人群,彝语称为Lhaçe,他们在身份证上写为白族,其语言为彝语支一种与彝语较为接近的语言。另有少量民族成份不清的人群如“亚拉人”等,应当属于彝藏走廊上的人口稀少民族,其语言应当为藏缅语,但具体系属不明。
另有极少量傣语、布依语等侗台语人群。
3.2 汉语的使用
3.2.1 当地汉语情况
汉语西南官话凉山片是三县地区的通语(Lingua Franca),是当地各族群共同使用的交际语言。此种汉语方言大致与成渝话相同,但有卷舌音。庄组字大多为平舌音(如:争、楚、事、生),与北京话分派不同。另有部分区乡,可能受到云南地区方言的影响,撮口呼丢失或变为齐撮两读。
此外,语法上与成渝话最大的差别为是非疑问句用/ke51/引出。如:
成渝话:吃了没有?
三县:/ke51/ 吃了?
这一助词与昆明话的/kɤ51/,南京话/aʔ4/等同出一源。
3.2.2 汉族民众的汉语使用
当地汉族使用当地方言(即汉语西南官话凉山片)情况良好,各年龄层次使用率均极高,使用能力为完全母语水平。当地汉族使用当地方言时,在音系上较为稳定和纯正,基本没有其他语言和方言的影响。但由于普通话教育的普及,青少年在用词上出现了偏向使用书本习得普通话词汇的情况,但此现象不如成都、昆明、西昌等城市剧烈。
当地方言在语音上比中心大城市更多保留了一些西南官话的特色,如:
“去”音khe213
“岩”、“崖”音ŋai21
“院”音万
否定祈使“莫”音冒
“堂屋”音陶屋
“晌午”(午饭)音“少午”
“明天”音门天
“晚星”音晚西
“砌”音翠【米易】
当地汉语方言中保留了一些带有古代官话色彩的词汇以及一些在中心城市逐渐淘汰的西南官话词汇,另有一些本地特有词汇,如:
挑生(挑为送气不送气两读):专门,故意
摋角:事件完成了,物品没有了(如:终于忙摋角了)
处(音去声):地方。(如:我们两家住在一处)
认得:兼指知道和认识。(如:认不得他在想哪样)
难逢难遇(逢音去声,遇音移):难得,少有。(如:难逢难遇吃一回酒,多喝点也无所谓)
打脱:走失。(如:我家老母猪打脱了)【米易】
打失:丢失。(如:我包包打失得啦)【会理】
一歇:好一会儿。(如:班车都走了一歇了)
跌(音达):摔,绊倒。(如:跌下去了)
眼睛涩:睏。(如:眼睛涩就快点去睡觉)
ke51怕:表强烈推测。(如:ke51怕是他先回去了)
上附:请求。(如:我上附你了[意为我求你了])
日毛(可能来自时髦):表示强烈的称赞。(如:这碗羊肉粉好多肉哦,简直是太日毛了)
另有一些词汇是用词和其他方言有差异,如暖瓶叫茶瓶,公牛叫骚牯子等。
此外还有一些是具有当地特色的歇后语,如
撒连河坝的甘儿——行(音杭)弯了
(甘儿即甘蔗,安宁河谷昼夜温差大,甘蔗产量大糖份高,又尤以撒连河谷为最优。甘蔗收获时植株尖端一般会侧弯。行,意为能干、有本事。本句歇后语是嘲讽人自以为是,骄傲自满。相当于成渝话的“要不完了”)
由于近年来普通话的强势,三县县城内出现了一些新的文白异读,如“汁”在“汁水”中作阳平,在“果汁”中作阴平。这一现象在餐饮等服务行业中尤为明显。
3.2.3 彝族民众的汉语使用
当地土生彝人(即所地话人群)一直有汉学传统,至今5~10代前贵族男性已经开始对外使用汉名。晚清至民国时代,贵族男性往往在汉族地区学堂私塾学习汉语汉字和四书五经。平民大多属于半自由民,男性也多与汉人有交往,因而有相当的汉语水平。传统上,贵族女性也一般通汉语,但口语能力各有高低,平民妇女有部分不通汉语。
当代三县地区的土生彝人一般均表示“不懂汉话的没得,女的也懂”。一般来说,男性的汉语能力都达到或接近母语水平。老年男性虽普遍汉语水平较高,但也有部分人群在音系上带有彝语底层特色,即凉山地区所称“带彝腔”。中年男性全体汉语水平达到母语水平,不仅口语能力全面,汉字书写、汉语写作能力也有相当水平,基本没有音系错乱的情况。青年及少年男性,由于学校教育的普及,汉语能力全部达到母语水平,并且年龄越轻普通话水平越高,与三县县城的汉族青年少年汉语水平相当。
三县土生彝族女性也普遍通汉语。部分老年妇女和中青年家庭妇女因使用汉语的机会较少,听汉语完全没有问题,但口语能力有限。老年妇女和中年妇女讲汉语往往带有一定的彝语口音。老年和中年妇女一般不认识汉字。青年、少年女性由于学校教育的普及,汉语能力与青年、少年男性相当。
由上凉山搬迁来的彝族人群由于来自凉山腹心地区且定居时间不长,因而汉语水平明显很低,女性通汉语的人群很少,男性中也有相当数量完全不懂汉语。汉字则更不普及。由于这些人群人口较少,下文暂不讨论。
三县彝族使用当地汉语方言,但由于彝族社会的特点和彝汉交往的需要,发展出了一些彝族高频使用的汉语词汇,如:
强勉(强音上声):表示“不错”、“挺能干”等意思。(如:年龄嘛还小,力气倒是强勉)
说、说给:指说媒,特指女性经正式程序订婚于某家人。(如:他认不得我妹妹是说给你家兄弟的,还跑来说)
兄弟:专指弟弟。(如:高个子是我哥,小的那个是我家兄弟)
姊妹:泛指兄弟姐妹。(如:他家姊妹多,上头两个姐姐,下头两个弟弟一个妹妹)
隔房:指较亲的叔伯宗亲。(如:他娘娘[姑妈]是说给我隔房的哥哥,所以他喊我舅舅)
家门:指彝族血缘政治中的同姓宗亲,解放后的文献一般称为“家支”。(如:吉狄、苏嘎两家是一个老祖先分的,实际是家门。)
书名、学名:指对外使用的户口登记的汉语名字。(他的彝话名字倒是天天喊,书名我认不得)
老者:指老年男性,但近来年轻人使用时带有轻微的贬义。(如:你再不说媳妇就要成老者了)
供(/tɕoŋ44/,腭化,阴平调):指受动方无收入,施动方提供生活来源,如供养、抚养、赡养等。(如:他姐姐有病没得人说[意为说不到婆家],弟弟在读大学,全部是他一个人供起)
拗口:专指懂某种语言但口语不熟练。(如:他在北京读书工作,现在说彝话有点拗口)
讲究:指人(一般是城市人)生活方面挑剔,物质要求较高。(如:这个娃娃生倒是生在西昌,但是在我们农村生活还是不讲究)
做迷信:专指彝族祭祀、禳灾、诅咒等宗教活动,不带有贬义。(如:他家男的摔[不送气音]崖子死了,ke51怕要做迷信了)
后家:指出嫁女性的娘家。(如:Nhi ndú pamu çhy这句格言的意思是,哪个打媳妇后家要来找他算账)
干亲家:指彝族家庭与邻近汉族家庭相互认干爹而结成传统政治结盟关系。现代的彝汉干亲家关系,更多只具有睦邻的色彩。(如:那家汉族是我家干亲家,你找他就说我名字)
日气:表示憎恨讨厌某人。(如:那个人不日毛,老子日气他得很)
娃子:指传统彝族社会的奴隶。(如:他家以前是娃子,娃儿现在倒是行[音杭]事。)
成器:本指成为有用之人,转指有出息,现尤指读书工作好。(如:只要你读书成器,我们全家辛苦也无所谓)
二半山:指高山的山腰部分,一般有一定的气候条件,不属高寒山区。(如:我家是二半山,苞谷还长得可以,烤烟栽不起)【注:这种地形,当地汉族原使用“火山”一词表示,因而地名有“大火山”、“小火山”等。】
子火(本字不详):指害怕、胆怯。(如:这根路走到高头旁边有坟,你ke51子火?)
三县的彝族民众普遍认为汉语是必要的生活技能,日常生活中也会以汉语说得好为荣。尤其是对男性的汉语水平有一定要求。经常能够听到这样的对话,如“这个词汉话你就认不得了嘛!”(表示自己汉语水平高),“读书那么多年了,汉话还说不清楚”(表示鄙夷),“他家连媳妇的汉话都说得好”(表示此人全家都文化程度高)等等。
有的时候,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年轻人也故意说有彝语口音的汉语或者故意说错汉语,相互进行调侃。如故意用彝腔说“饭吃饱了,要根洋枪!”(要根牙签);“假刀拿来”(拿剪刀来);“我杀给你吃”(我宰头牲口给你吃);“不要脸地吃嘛!”(请不要客气);“这瓶饮料有假”(有奖);“你不要讲究,讲究一下!”(你不要讲究,将就一下)。
有时年轻人讲汉语时也采用彝语谐音的方法进行调侃,如打牌时说“vufi拿来”(5分拿来,vufi在当地彝语中统指动物下水),看电视时说“韩国男的都是癞格宝”(因为彝语称青蛙为ɔpa,与오빠谐音),看新闻时说“以前美国总统是条蛇”(因为彝语称蛇为buʂɿ,与Bush谐音)。
【所谓“彝腔”或“彝语口音”,也可称为汉彝音,上凉山民间称之为“团结话”。主要是指讲西南官话时韵母鼻音韵尾完全丢失,前响双元音变为相近单元音,调值上用彝语相近调值代替西南官话调值。如“南”做la21,“桑”作sa33,“秦”作tɕi21,“采”作tshe33,“包”作pɔ33,“坏”作xua21或xue21等。】
在实际语用中,针对听众的不同,彝族讲汉语时会掺杂彝语词汇,主要是地名、人名、宗教、人生仪式、亲属关系相关的词汇。尤其是听话者为城市生活的彝族人,即便其彝语水平有限,讲话人对其讲汉语时仍会夹杂很多彝语词汇,如:“你homo对你ke51好?”(你婆母[或岳母]对你好吗?),“你要对大家好点,一下都是çhimoçhiçi”(大家全都是亲戚),“kushy的时候杀的过年猪”(彝族年时杀的过年猪),“放在khaku的,要喊apu去取”(放在里屋[专指火煻正屋侧面长老居住的里屋]的,要请爷爷去拿),“他媳妇是他亲亲的aza”(他妻子是他亲姑妈的女儿)。
此外,一般来说,当地彝人都有汉语名字,并且有的家族还有字辈。不过近年来由于民族意识的兴起,开始出现直接使用彝语名字登记户口的情况。
3.3 彝语的使用
3.3.1 当地彝语情况
三县彝语为彝语北部方言南部次方言南部土语,称为所地话(Sondi),会理县彝语是所地话的代表方言。所地话与分部于布拖等县的阿都话(Atu)能通话。事实上,三县彝族大多是由布拖、金阳等地南迁而来。
所地话与上凉山地区盛行的什扎话(Shyndra),即凉山彝语标准方言相比,语音上的主要特点为:没有清化鼻音,次高调(44)缺失或不稳定,部分词汇中舌根音声母后衍出/w/介音,部分词汇中舌根音声母有腭化现象,元音/y/的使用频率明显较高。词汇上,所地话保留了较多的古语,另一方面又吸收了较多汉语借词。
3.3.2 当地彝语中的汉语词现象
由于三县地区所地话人群兼通汉语,因而讲彝语时会较随意地夹杂汉语词汇或句子。就现有使用情况来看,由于汉语词汇的使用,一些同义或近义的汉语词和固有词在彝语使用中逐渐区分出不同的语用功能,产生细微的差异,从而逐渐形成了并行的汉语词和固有词体系。由于这些汉语词是以借词的形式出现,因而音系上使用三县的汉彝音系。常见的并行汉语词和固有词有以下几类:
A. 彝汉不同地名
对于某地兼有彝汉地名的,固有词主要表示文化、历史、生产劳作方面的含义,汉语词表达政区、官方、交通方面的含义。如:与/ɕi33tʂha33/(西昌)相关联的是政府、机关、学校、干部、机场、轿车、工厂、办公室等意象,而与/o21dʐo33/相关联的是平坝、河流、邛海湖、水稻、什扎话、与下凉山风俗不同的彝人、史书中关于彝王择都的描述等意象。
B. 普通词汇的彝汉并用
原有的一些彝语词汇本义比较广泛,但在引入近义的汉语借词后,汉语借词分担了一部分的语用功能,原有词汇的语义范围缩小,形成了并行的汉字词和固有词体系。这一体系尚在发展过程中,不甚稳定,不同人群的使用也有一些差异。一些常见的例子如下(前为固有词,后为汉字词):
ma55~tɕɔ55(教):汉字词仅用于强调“教礼仪,教做人,教处事”这样一些带有人生指导的意义,固有词可用于与教学相关所有的表达,但侧重指“教技能,教学术,教文化”等。
ni33ho55sa33~ɕa33(香):汉字词用于表达饭菜香,吃起来香的意味,侧重指食物引起的愉悦感,固有词侧重指气味香,一般是指自然界的花香等。
ɣo33pu33~pha21(胖):汉字词一般用于指小孩发育良好,胖得可爱,固有词则一般带有贬义,指臃肿肥胖。
zɤ33ka33~lɔ21ɚ55(老二):这个词汉字词的使用频率更高,属于普通常用词汇,不限男女,只要是两个同胞中较小的那个都可以使用该词指称,而固有词主要是指儿子当中排行第二的,相当于汉语中的“仲”,不仅使用范围有限,而且带有书面语和古语的色彩。
C. 人称中的彝汉并用
人称本来应当是比较稳定的,但三县地区彝族刻意引入汉语称呼与彝语称呼并用,有特殊的用途。如:
kɔ55kɔ55(哥哥)、tɕi33tɕi33(姐姐)
由于彝语的称呼比较复杂,同胞兄弟姐妹的称呼要分男称女称,表兄弟姐妹要区分是姑妈家的、舅舅家的还是姨妈家的才能确定称呼方式。而直接引入汉语称呼实际是一种儿语(汉语词本身也是叠词),只要求区别和尊重同辈中年龄较大的。同时,因为是儿语,所以是幼年口语中的称呼,成年后再使用有亲昵或者说悄悄话的意思。
me21me33(妹妹)
妹妹的称呼和哥哥姐姐一样,要区分男女称和亲戚关系。更重要的是引入的汉语叠词又有怜爱的意思,因此也不限于亲属称呼,也用于遇见一般的小女孩或者不认识的小女孩时的面称。
ma33ma33(妈妈)
妈妈的这个称呼可能彝语本身也有存古的ma音,但是ma33ma33主要还是带有借词的语感。彝语称呼中虽然有父母的面称(a44ta33, a44mo33),但是很多家庭,特别是贵族家庭一般不会面称父母,而是按照父母的排行称叔婶,有避讳的意思。但是母亲对孩子来说是最亲昵的家庭成员,孩子对母亲倾向于使用亲昵的面称,ma33ma33这个叠音词十分合适。同样,成年后使用也带有亲昵的意思。
3.3.3 其他民族的彝语使用
米易县的部分地区有较多的傈僳族人口,这些居民应当是较近的时代从云南北迁而来,很可能是17~19世纪傈僳人口大迁移浪潮的一部分。傈僳族在四川省主要分布在安宁河谷流域,最北到西昌南郊,以德昌、米易、盐边县最多。但四川全省傈僳族人口也仅为2万人左右,处于彝汉包围之中。
一般来说四川傈僳族均通傈僳语和汉语,另有少数通彝语。一方面傈僳族与彝族有渊源关系,因而文化上有相通之处,另一方面生产方式和彝族一样为山地模式,因而当地傈僳族居住地域和彝族相邻。由此,当地傈僳族人有条件且有一定需要学习彝语。就笔者观察来看,一些傈僳青年因自幼与彝族为友,加上傈僳语与彝语的亲缘关系,他们能够听懂40%~60%的彝语,但口语仅限于一些日常用语。发音方面,仅鼻冠声母不能完全正确发音。一些词汇傈僳语和彝语相近,傈僳族讲彝语时往往直接使用,如“喝”彝语应为ndo33,但一般傈僳族发音为do33,这完全与傈僳语相同。语法方面,因为彝语和傈僳语极为相近,一般没有错误。
通常情况下现今当地彝族与傈僳族一般通过汉语交流(据说解放前一般用彝语),但对于亲密的傈僳朋友,一些简单常用的话语也使用彝语,如“喝、干杯”(ndo33),“吃”(dzɤ33),“起来”(tɤ21)。事实上,这些词汇与傈僳语也十分接近。
【彝语和傈僳语可以看作是方言关系。彝语六大方言中,四川地区的北部方言和黔西滇东等地的东部方言相近,使用人口共约350万,占全部彝族人口的40%~50%。使用人口为50万左右的中部方言,与北部、东部方言能看出亲缘关系,而中部方言和傈僳语又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通话的。】
3.4 彝汉双语教育与习得
3.4.1 双语教育与习得的形式
三县地区彝族的双语教育是以有意识的家庭教育为主。学校教育因为是全面汉语教育,因而仅为汉语习得的场所。三县地区汉族兼通彝语的人口一直较少,但曾经有较为稳定的人群。解放后出现减少的趋势,而改革开放以后,汉族兼通彝语的人群迅速减少,现在的年轻人已中基本没有。汉族学习彝语一般为自然接触习得。
3.4.2 语言计划
三县地区彝族成年人绝大多数为彝汉双语人群,因而对于子女的语言教育有着特殊的实践。
对于汉语水平较低的家庭,由于只能用彝语教育,因而不存在语言计划的问题。但对于汉语水平较高的父母,子女教育存在“语言计划”。所谓“语言计划”,并非一套严格的理论或程式,而是实践中采取的较为灵活的手段。总结起来,语言计划有三种类型:a)先教彝语后教汉语;b)只教汉语,孩子能否学会彝语,全凭个人悟性;c)先教汉语后教彝语。之所以称之为“计划”,这是因为当地彝族认为不加选择地对子女并用多种语言会造成儿童语言障碍(如能听懂彝汉双语,但不能张口说),因此当婴幼儿到了学说话的时候,作为双语人的父母,需要选择向子女讲话和教育的语言。其中教授第二语言的时间,一般在5~10岁之间。现在,由于电视等媒体的普及,先学彝语的儿童,掌握汉语或开始学习汉语的时间普遍提前至3、4岁。对于先教汉语的情况,孩子超过10岁还没有学会彝语,父母一般就会放弃教授彝语。
农村中,几乎全部使用a类。城市中a类约20%,b类约70%,c类约10%。从实践结果看,a类方法的被教育者,几乎全部成为双语人;b类仅不足5%成为双语人,其余为汉语母语人,彝语完全不通或知道个别字句;c类约10%能成为双语人,其余为汉语母语人。城市中彝汉通婚的家庭,约一半采用b类,另一半则完全不作彝语教育的打算。
这一现象的本质是,彝语作为弱势语言,不占有传媒和社会政治经济优势,作为母语教授才较容易被熟练掌握,否则学习者往往因无法接触到大量彝语的环境而无法学会。另一方面,这类语言实践也间接说明,语言学习的黄金时间应当是在少年时期,越是年长越难以学会第二语言。
关于语言计划,有一些有趣的案例:
“我爸过去给我妈当翻译,现在给我当翻译”
这是一个双语教育失败的案例。父亲为彝汉双语人,母亲是上凉山人,汉语不太通。由于父亲在市区工作,深感汉语的重要性以及妻子汉语不通的困难,因而对于子女采用了b类语言计划。其结果是孩子和母亲之间竟然形成了语言差异。这个家庭中母亲去世较早,儿女又在市区生活,没有彝语环境,因而完全成为汉语单语人。近年来,彝族地区传统的宗亲姻亲活动不断回归,该家庭中的子女与亲属会面时出现了语言障碍,并且子女已经成年,无法再学会彝语,因而父亲又再次为子女翻译。
“我小时候是学汉话的”
该案例是一个成功的双语教育案例,但其成功有一定偶然。该家庭中,父母均为彝汉双语人。父亲在地方小学工作,主要工作语言是汉语,同事大多是汉族,因而在女儿学说话时采用了b类。后该女童在小学时放假经常回舅父家玩,而舅父和几个姨母的子女均采用的是a类语言计划,此时尚小,主要使用彝语,该女童迅速习得彝语。父母见其彝语渐通,加强了彝语教育,该女童成功成为双语人。现已成年,双语水平均较高。
“小时候没教我彝话,现在听得懂几句,说不来”
该案例是a类换b类的案例。该家庭中,父母均为彝汉双语人。父亲为公务员,母亲是家庭妇女。儿子出生时,父母按习惯采用a类语言计划,但由于父亲工作时间不长,收入有限,因此父亲在外长时间工作,母亲开始贩卖蔬菜。祖父母年老无法照顾婴幼儿,因此该男童被送入托儿所、幼儿园,进入完全汉语环境,习得大量汉语,父母遂转为b类语言计划。男童上学后,完全成为汉语单语人。但母亲在不再做生意,专事家务后,坚持在家中对孩子讲汉语,男童逐渐能听懂部分彝语。现在男童已经成长为初中生,按传统习惯已经错过语言学习的最佳机会,但母亲依然没有放弃,在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彝语。该语言实践仍在进行,该少年成为彝汉双语人的前景不乐观。
3.4.3 青年双语人的汉语
三县地区的双语彝族人所讲汉语口音一般均为当地汉语口音(西南官话凉山片),但由于普通话教育的普及以及部分学生到成都等地求学,三县部分彝族青年的汉语口音出现混杂的情况。
首先是平卷舌音的分派出现了混淆。三县本地汉语平卷舌的分派在庄组(庄、初、崇、生)声母上的平卷舌派分和普通话不同。大致来说,庄组二等梗摄为平舌音,其他为卷舌音;庄组三等宕、山摄为卷舌音,其他为平舌音。但是由于普通话的影响,一些常用字如“生”、“省”等开始出现卷舌音。
其次是入声派调出现问题。凉山片的汉语和成渝片相同,除个别入声字如“玉”、“给”(白读)等外,均派入阳平。由于学生在学校大多学习普通话,入声字的派调出现混乱,一些常用字,如“力”、“汁”等字,调类开始追逐普通话的派调方式。“肉”字本是ʐu21(阳平)、ʐou214(去声)两读,现仅有去声一读。
另有比较罕有的情况为卷舌音全面消失,变为接近成渝片的口音。
上述情况一般发生在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彝族青年中,并且受教育程度越高,情况越突出,女性比男性突出。
3.5 特殊语言实践——“异语交流”
所谓“异语交流”是指对话双方使用不同语言,双方不通过翻译却能对答如流的情况。这一语言实践中的交流双方实际均为双语人,但一方对彝语口语掌握程度较低,一方对汉语口语掌握程度较低。
异语交流有两种典型的情形:
a) 对话双方一方为中年或老年妇女,使用彝语;另一方为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或在内地工作的青年。
b)对话的一方出于保密(不让汉族听懂)的考虑,使用彝语;另一方为年轻人,了解其保密意图,但无法用彝语对答,只能用汉语含混回答。
情形a中,双方大多可以讲双语,但存在“拗口”的情况。特别是中老年妇女怕自己汉语讲得不好被人笑话,只讲汉语。而年轻人一方往往是使用彝语的机会很少,经常会出现想不起某些词汇的情况,因而索性直接讲汉语。情形a的对话时间可以长达1小时以上,取决于对话双方的关系和谈话内容。超过1小时的情况下,往往年轻一方逐渐增加彝语的使用,渐渐变成彝汉语夹杂或直接换用彝语,仅在需要大量讲述科技、内地生活等内容时再次全面转用汉语。
情形b中,结果往往是彝语较差的年轻人一方在事后受到责备。这种对话一般仅几句,不会很长。
异语交流的现象实际是双语社会的标志性现象,但其存在也暗示了双语社会的不稳定。异语交流的下一个演变阶段就是强势语言的单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