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散记——《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
与《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相比,《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少了业余读史的恣肆飞扬,多了专业治史的严谨有度,于是,我这业余人士读来,便觉得沉稳有余,畅快不足。我对曾国藩所知甚少,无力置评,只就自己有感触的部分,略记几笔。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话常用来形容晚清官场腐败,以前光会引用,从未想过从制度层面去寻找问题的成因。此书最具价值的部分,便是关于曾国藩经济生活的一章“曾国藩一生的收入和支出”,这是作者的博士论文,视角很独特,也很下了一番功夫。从中可见晚清政府官场实状,可见清朝经济制度的利与弊。
康熙爷一句“永不加赋”说得爽快,却苦了朝廷为收支问题焦头烂额。雍正朝尚有余银,遇上乾隆这个大手大脚的主儿,家底败得七七八八,到道光只能算勉强维持。道光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守成之君,没心思没能力也没魄力去动祖宗成法。清政府实行“薄俸制”,官员单靠俸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能维持一家老小温饱无虞已是艰难,妄论应对官场酬酢。京官收入渠道少,曾国藩在京为官多年,常常举债度日。只有外放地方,才能增加收入。地方征收的税赋,一多半是为了维护官府的运作和官场上的往来。曾国藩外放两江总督,雇马车、仆役、幕僚,都得自掏腰包,朝廷给的行政经费少得可怜,要办事还得自己筹钱。所以官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办事也就是少花钱,地方乡绅才有了用武之地。
“薄俸制”同样在军队实行。清军分八旗和绿(lù)营。清军打仗训练所用的装备都得自备,为了省钱,装备都疏于维护,为了不损坏武器、劳顿马匹,训练也就荒疏了。当兵成了兼职,平日里士兵都忙着从事副业养家糊口,连训练都花钱雇人代替。如此战斗力,无怪乎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
晚清官场腐败,并非几个人的力量就能整肃。单靠皇帝不行,单靠某几个所谓忠良也不行。曾国藩在京为官期间,曾积极响应咸丰帝的号召,上书力陈时弊,提出很多改革措施,甚至连皇帝都批评。他批评官场丑恶可谓入骨入里:“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担责任咎。琐屑者,锱铢必较,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眼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颟顸者,外面完全,中已溃烂,奏章粉饰,而语无归宿。”然而,官场大流非一二人之力便可去浊还清,也非划清界限,坚决对抗便能成事。
曾国藩早年不信邪,摆出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架势,弄得很不招人待见,做事处处碰壁,无比艰难。他毕竟是现实主义者,一大优点是能分析实际情况,应对以有效之法,另一大优点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贯彻理学家自我修养之法,练就了无比精深的涵养功夫。他“把握住了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有原则也有灵活性,亦即宗经而不舍权变”。经过走投无路濒临自绝的困境,三十岁后大彻大悟,一套为人处世之法,应对官场,应对朝廷,令可用之人为其所用,可用之条件为其所用,办成地方团练,消灭太平天国,功名最盛之际全身而退。他的追求或者理想,正是儒家所谓“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臻于至善”,从实现人格理想的角度而言,他很纯粹。而为了应对外部世界,他却又必须向某些人某些规则妥协,终其一生,他对“官场的明规则和潜规则都十分尊重,庆吊往来,礼数周到”。惯用规则者生,官场如是,又有哪个圈子不如是,出来混的,都得读读曾老爷子的日记。
柴静的跋写得极好,若非详读曾国藩日记,深入反思,并与作者深入讨论,写不出这样的简洁精准。这姑娘做事就是实与真,过她手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事都仿佛嵌入她的生命,深邃,震撼。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话常用来形容晚清官场腐败,以前光会引用,从未想过从制度层面去寻找问题的成因。此书最具价值的部分,便是关于曾国藩经济生活的一章“曾国藩一生的收入和支出”,这是作者的博士论文,视角很独特,也很下了一番功夫。从中可见晚清政府官场实状,可见清朝经济制度的利与弊。
康熙爷一句“永不加赋”说得爽快,却苦了朝廷为收支问题焦头烂额。雍正朝尚有余银,遇上乾隆这个大手大脚的主儿,家底败得七七八八,到道光只能算勉强维持。道光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守成之君,没心思没能力也没魄力去动祖宗成法。清政府实行“薄俸制”,官员单靠俸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能维持一家老小温饱无虞已是艰难,妄论应对官场酬酢。京官收入渠道少,曾国藩在京为官多年,常常举债度日。只有外放地方,才能增加收入。地方征收的税赋,一多半是为了维护官府的运作和官场上的往来。曾国藩外放两江总督,雇马车、仆役、幕僚,都得自掏腰包,朝廷给的行政经费少得可怜,要办事还得自己筹钱。所以官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办事也就是少花钱,地方乡绅才有了用武之地。
“薄俸制”同样在军队实行。清军分八旗和绿(lù)营。清军打仗训练所用的装备都得自备,为了省钱,装备都疏于维护,为了不损坏武器、劳顿马匹,训练也就荒疏了。当兵成了兼职,平日里士兵都忙着从事副业养家糊口,连训练都花钱雇人代替。如此战斗力,无怪乎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
晚清官场腐败,并非几个人的力量就能整肃。单靠皇帝不行,单靠某几个所谓忠良也不行。曾国藩在京为官期间,曾积极响应咸丰帝的号召,上书力陈时弊,提出很多改革措施,甚至连皇帝都批评。他批评官场丑恶可谓入骨入里:“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担责任咎。琐屑者,锱铢必较,不顾大体,察及秋毫,不见舆薪。敷衍者,装头盖面,但计眼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颟顸者,外面完全,中已溃烂,奏章粉饰,而语无归宿。”然而,官场大流非一二人之力便可去浊还清,也非划清界限,坚决对抗便能成事。
曾国藩早年不信邪,摆出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架势,弄得很不招人待见,做事处处碰壁,无比艰难。他毕竟是现实主义者,一大优点是能分析实际情况,应对以有效之法,另一大优点是数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贯彻理学家自我修养之法,练就了无比精深的涵养功夫。他“把握住了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有原则也有灵活性,亦即宗经而不舍权变”。经过走投无路濒临自绝的困境,三十岁后大彻大悟,一套为人处世之法,应对官场,应对朝廷,令可用之人为其所用,可用之条件为其所用,办成地方团练,消灭太平天国,功名最盛之际全身而退。他的追求或者理想,正是儒家所谓“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臻于至善”,从实现人格理想的角度而言,他很纯粹。而为了应对外部世界,他却又必须向某些人某些规则妥协,终其一生,他对“官场的明规则和潜规则都十分尊重,庆吊往来,礼数周到”。惯用规则者生,官场如是,又有哪个圈子不如是,出来混的,都得读读曾老爷子的日记。
柴静的跋写得极好,若非详读曾国藩日记,深入反思,并与作者深入讨论,写不出这样的简洁精准。这姑娘做事就是实与真,过她手的每一个人每一件物事都仿佛嵌入她的生命,深邃,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