咖啡胶囊不完全评测 - Illy iperespresso 和X7
写这个评测是有一些难度的。 因为, 首先我们要面对几个现实。
1. 市面上任何一款全自动的咖啡机无法做出完全标准的espresso 萃取。 这是因为高度的全自动和定量使得全自动咖啡机对不同咖啡,不同新鲜度, 无法进行量体裁衣般的定量。 再者, 几乎所有一款全自动咖啡机无法做到不“萃取不足”(有点绕口), 这应该和工厂的粉量设定有关以及粉与粉的紧密度有关。
2. 有了这个大前提, 我们就应该知道, 不可以用太高的标准去要求一款家用咖啡机达到咖啡店的水准。 那么评测的重点将是易用性, 咖啡的整体风味两个参数。
3. 家庭咖啡机的受众群体未必要求极致的咖啡, 但至少咖啡不能太难喝。
我很不赞同一个观点, 就是一旦了解了精品咖啡, 对任何商业品牌的咖啡嗤之以鼻。 当然, 做到一杯极致的咖啡, 是受人尊敬的。 然而, 对于大多数群体来说, 他们早上之所以喝咖啡, 不是因为对咖啡垂涎三尺, 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一杯咖啡提神。 在此, 欧洲的家庭希望早上快速冲一杯espresso, 美国的家庭则是americano, 至于亚太地区更在乎的则是一杯加奶的咖啡能很快呈现在桌上。 其实, 甚至很多优秀的咖啡师,都开始逐渐摒弃家中的半专业咖啡机了。 因为, 这类咖啡机往往需要20分钟以上预热, 而且再优秀的咖啡师, 都要不断擦拭接粉时候洒落的粉渣。 更重要是, 好的咖啡师要喝意式咖啡往往去咖啡店喝了。家中一个手冲或者爱乐压反倒是一种轻松的享受。
话说回来, 如果让我只选择一款商业品牌的咖啡豆。 我可能会选择Illy。 并非在给Illy打广告。 因为, 很大程度上,illy对espersso的标准规范(粉量, 压力, 水温的设定,和后来衍生的INEI's standards)对咖啡文化的第二波起到了深远影响。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定量和标准,我们在演进到第三波差异性咖啡文化之前,全世界的消费者是无法喝到有一定水准的咖啡豆的。 和星巴克不同的是, illy更是通过合理的包装和运输保证了大范围内, 咖啡的一致性和长久的新鲜度。
一杯咖啡好喝不好喝是比较而言的,因此对于一般的家用者, 能喝到尽可能解决咖啡馆里的咖啡, 应该还是一个不错的事。 而Illy 胶囊恰恰提供了这样的选择。
理性地说, 我应该从雀巢的nespresso开始说起。 但就我的情节而言, 我更喜欢对illy开始评测。 illy胶囊实际上是把咖啡的定量模块化了。 7克的粉, 通过X7,9个大气压萃取出大约30ml。 而且, 和其他胶囊不同的是, 它采用了二段萃取。 第一段是通过低压水通过咖啡粉, 这基本上模拟了专业咖啡机的预嵌功能。 接着9个大气压下进行标准萃取。
如果仅仅从色泽上来看,这一杯和咖啡店里的espresso是很接近的。 而且creama的持久程度还是很长的。 更重要是,illy并没有像其他品牌讨巧, 为了creama加入大量的rubusta, 取而代之的是100%阿拉比卡的咖啡豆。
再谈口感前, 我们首先应该有些量化的指标。 在这里, 可以用一些专业的仪器来分析其溶解度, 再通过咖啡的定量和我们已知的7g粉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通过萃取,我们可以得到27.1g的espresso重量
抽样, 为了不影响测试的偏差, 我们需要在creama底部进行抽取
冷却到20°左右
开始测试, TDS,也就是可溶解浓度为4.8%。 平心而论这个数值和标准的8%-11%的espresso浓度相比是偏低的。
但如果把espresso的重量和可溶解浓度相乘, 再和7g相比, 咖啡的萃取比例大约在18.3%, 而这个数值恰恰是在espresso的范畴。
好,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严格来说, 这杯咖啡应该是偏淡了, 属于意大利的Lungo标准。 但咖啡豆却充分萃取了?
通过感官评测, 的确如此。 整体口感是典型的illy平衡口感。 如果细细品尝是有花香味和一定的浆糖味。 而且后味在口腔中滞留时间也挺长。只是, 虽然有着一定厚度的creama, 但espresso的浓稠感无法显现出来。 而且, 或多或少, 在口味许许平淡中, 和我喝过最好的一杯illy相比, 风味缺失了很多。
再看保质期, 果然没错, 出厂有一定时间了。 大约有了9个月。 虽然也是罐装了惰气减少了挥发。 可毕竟是用粉的形式罐装的。 一单开封其氧化的速度还是相当快的。
因此得出的结论则是, 如果咖啡新鲜一些, 萃取的30ml稍许短一些, illy的胶囊机可能是最接近咖啡店里的espresso。 而且, 平心而论, 国内很多咖啡店里的espresso还可能真做了没这胶囊出色,或者标准。
由于胶囊机可以配合很多不同品牌的咖啡机。 因此, 打奶这个环节暂且略过。 虽然, 我在过去可以用这台机器拉花过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642803849/。 但毕竟不是很干燥并力量很小的蒸汽, 使得我这个拉花成为了孤品。。。。绝大多数情况下, 你可以用一个比较小的奶缸打出一些泡沫。 但无法指望咖啡店里的细腻和柔滑。再者, 国内的牛奶水准参差不齐,所产生的效果也自然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说illy胶囊的局限性, 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选择面和lavazza, nespresso小很多。 而且在国内要购买并不是很容易。这因此带来了第二个局限性, 因为消耗胶囊量少,因此机器不是很普及, 其单价成本也相对高昂。再者, 如果你是喜欢融合牛奶的, 并希望简单了事, 那么用蒸汽口打奶的确会费一些波折。
但不管如何, illy胶囊的确是illy的用心之作。 如果你喜欢espresso的平衡风味, 并想简单地进行操作。那应该来说, 它是首选。 (完)
如果有机会, 我会买一罐更新鲜的胶囊再做一次测试比较。
1. 市面上任何一款全自动的咖啡机无法做出完全标准的espresso 萃取。 这是因为高度的全自动和定量使得全自动咖啡机对不同咖啡,不同新鲜度, 无法进行量体裁衣般的定量。 再者, 几乎所有一款全自动咖啡机无法做到不“萃取不足”(有点绕口), 这应该和工厂的粉量设定有关以及粉与粉的紧密度有关。
2. 有了这个大前提, 我们就应该知道, 不可以用太高的标准去要求一款家用咖啡机达到咖啡店的水准。 那么评测的重点将是易用性, 咖啡的整体风味两个参数。
3. 家庭咖啡机的受众群体未必要求极致的咖啡, 但至少咖啡不能太难喝。
我很不赞同一个观点, 就是一旦了解了精品咖啡, 对任何商业品牌的咖啡嗤之以鼻。 当然, 做到一杯极致的咖啡, 是受人尊敬的。 然而, 对于大多数群体来说, 他们早上之所以喝咖啡, 不是因为对咖啡垂涎三尺, 很大程度上是需要一杯咖啡提神。 在此, 欧洲的家庭希望早上快速冲一杯espresso, 美国的家庭则是americano, 至于亚太地区更在乎的则是一杯加奶的咖啡能很快呈现在桌上。 其实, 甚至很多优秀的咖啡师,都开始逐渐摒弃家中的半专业咖啡机了。 因为, 这类咖啡机往往需要20分钟以上预热, 而且再优秀的咖啡师, 都要不断擦拭接粉时候洒落的粉渣。 更重要是, 好的咖啡师要喝意式咖啡往往去咖啡店喝了。家中一个手冲或者爱乐压反倒是一种轻松的享受。
话说回来, 如果让我只选择一款商业品牌的咖啡豆。 我可能会选择Illy。 并非在给Illy打广告。 因为, 很大程度上,illy对espersso的标准规范(粉量, 压力, 水温的设定,和后来衍生的INEI's standards)对咖啡文化的第二波起到了深远影响。因为如果没有这些定量和标准,我们在演进到第三波差异性咖啡文化之前,全世界的消费者是无法喝到有一定水准的咖啡豆的。 和星巴克不同的是, illy更是通过合理的包装和运输保证了大范围内, 咖啡的一致性和长久的新鲜度。
一杯咖啡好喝不好喝是比较而言的,因此对于一般的家用者, 能喝到尽可能解决咖啡馆里的咖啡, 应该还是一个不错的事。 而Illy 胶囊恰恰提供了这样的选择。
理性地说, 我应该从雀巢的nespresso开始说起。 但就我的情节而言, 我更喜欢对illy开始评测。 illy胶囊实际上是把咖啡的定量模块化了。 7克的粉, 通过X7,9个大气压萃取出大约30ml。 而且, 和其他胶囊不同的是, 它采用了二段萃取。 第一段是通过低压水通过咖啡粉, 这基本上模拟了专业咖啡机的预嵌功能。 接着9个大气压下进行标准萃取。
![]() |
如果仅仅从色泽上来看,这一杯和咖啡店里的espresso是很接近的。 而且creama的持久程度还是很长的。 更重要是,illy并没有像其他品牌讨巧, 为了creama加入大量的rubusta, 取而代之的是100%阿拉比卡的咖啡豆。
![]() |
再谈口感前, 我们首先应该有些量化的指标。 在这里, 可以用一些专业的仪器来分析其溶解度, 再通过咖啡的定量和我们已知的7g粉量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 |
通过萃取,我们可以得到27.1g的espresso重量
![]() |
抽样, 为了不影响测试的偏差, 我们需要在creama底部进行抽取
![]() |
冷却到20°左右
![]() |
开始测试, TDS,也就是可溶解浓度为4.8%。 平心而论这个数值和标准的8%-11%的espresso浓度相比是偏低的。
![]() |
但如果把espresso的重量和可溶解浓度相乘, 再和7g相比, 咖啡的萃取比例大约在18.3%, 而这个数值恰恰是在espresso的范畴。
![]() |
好, 那这意味着什么呢?
首先,严格来说, 这杯咖啡应该是偏淡了, 属于意大利的Lungo标准。 但咖啡豆却充分萃取了?
通过感官评测, 的确如此。 整体口感是典型的illy平衡口感。 如果细细品尝是有花香味和一定的浆糖味。 而且后味在口腔中滞留时间也挺长。只是, 虽然有着一定厚度的creama, 但espresso的浓稠感无法显现出来。 而且, 或多或少, 在口味许许平淡中, 和我喝过最好的一杯illy相比, 风味缺失了很多。
再看保质期, 果然没错, 出厂有一定时间了。 大约有了9个月。 虽然也是罐装了惰气减少了挥发。 可毕竟是用粉的形式罐装的。 一单开封其氧化的速度还是相当快的。
因此得出的结论则是, 如果咖啡新鲜一些, 萃取的30ml稍许短一些, illy的胶囊机可能是最接近咖啡店里的espresso。 而且, 平心而论, 国内很多咖啡店里的espresso还可能真做了没这胶囊出色,或者标准。
由于胶囊机可以配合很多不同品牌的咖啡机。 因此, 打奶这个环节暂且略过。 虽然, 我在过去可以用这台机器拉花过http://www.douban.com/photos/photo/642803849/。 但毕竟不是很干燥并力量很小的蒸汽, 使得我这个拉花成为了孤品。。。。绝大多数情况下, 你可以用一个比较小的奶缸打出一些泡沫。 但无法指望咖啡店里的细腻和柔滑。再者, 国内的牛奶水准参差不齐,所产生的效果也自然有很大的差异。
如果说illy胶囊的局限性, 我认为最大的问题在于其选择面和lavazza, nespresso小很多。 而且在国内要购买并不是很容易。这因此带来了第二个局限性, 因为消耗胶囊量少,因此机器不是很普及, 其单价成本也相对高昂。再者, 如果你是喜欢融合牛奶的, 并希望简单了事, 那么用蒸汽口打奶的确会费一些波折。
但不管如何, illy胶囊的确是illy的用心之作。 如果你喜欢espresso的平衡风味, 并想简单地进行操作。那应该来说, 它是首选。 (完)
如果有机会, 我会买一罐更新鲜的胶囊再做一次测试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