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坚持不下来呢,只要有理想
相信几乎每一个在看完《永不妥协》的人,第一时间想到最相似的电影,一定是《当幸福来敲门》,因为这两部电影的确太相似了。同样是从小人物的成功案例出发,同样是改变真实案例,同样有家庭,经济等等各方面的羁绊,太多的相似之处甚至可能会让人猜测到底是谁抄袭了谁。不过,记得莎士比亚曾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种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这两部电影的感受都不会完全相同,这大概就是电影的魅力所在了。
喜欢《永不妥协》,喜欢朱莉娅罗伯茨穿着低胸装超短裙高跟鞋,喜欢她语速飞快的各种fuck,喜欢她面对乔治搭讪时的经典回答,喜欢她嘴里说着脏话,却真诚地为受污染所害的人们争取权益,喜欢她的坚持。当生活fuck you时,please fuck it back。
喜欢《当幸福来敲门》,喜欢威尔史密斯提着仪器奔波在大街从不放弃的身影,喜欢他能将厕所比喻成cave与儿子做游戏,喜欢他在用卖血得来的钱修好仪器后,灯光打在他坚毅的侧脸,喜欢他的坚强。There is no“Y”in happiness , there is “I”.
还记得我读昆德拉的第一本书,《生命不可承受之轻》里面有句话:生活时常会让我们感到艰辛,并会让我们无数次目睹生命在各种重压下的扭曲与变形。在社会底层挣扎太久,生存的本能便在无意中阉割了美德。需要庆幸的是,这些本能,并没有阉割掉成功必需的坚持与信念。
在电影用色与角色造型方面,两部电影也有很大差别。
《永不妥协》这部00年的电影,在基调上用了大量的黄土色调,让人会有一种年代久远的感觉,很奇怪,但是并不显突兀,反而会让人有一种与其他电影风格迥异的大西部风情,这出自大导演史蒂芬•索德伯格的奇思妙想确实很有味,尤其是当长腿美女朱莉娅罗伯茨踩着一双高跟鞋,行走在尘土飞扬的黄土地上时,构成了相当有画面感的镜头。主角的造型也是别具匠心,从影片一开始那乱糟糟的头发,我曾经猜测是导演为了表现其生活潦倒困苦而特别准备的,后来发现我错了,并且错得很离谱,看着那一头乱发配上深V的低胸衣+超短裙+细高跟鞋,这根本就是一种异样的风情,更不用说再加上朱莉娅罗伯茨的招牌咧嘴大笑,相信所有的观众都会觉得心情一下变好,再搭配影片里大美女喋喋不休,妙语成珠的台词与她泼辣大方的性格,的确不得不让人赞叹,So fucking beautiful。
反观出品于06年的《当幸福来敲门》,电影整体偏灰色,会让观众不自主的带入电影演员们的内心世界,陪着他们笑,他们哭。这部电影由威尔史密斯担任制片,邀请女主角与拍摄过《最后一吻》与《同床异梦》加布里尔穆奇诺。而与自己对戏的小童星则正是威尔史密斯的亲生儿子,所以顾家的威尔史密斯演起来更加的真情流露。我还记得影片里一个小片段,当Chris因为没有付清账单而被关在监狱,第二天飞奔去面试,当考官问,如果我雇用了一个没有穿衬衫走进来的人,你会怎么说。Chris说,那他一定穿了一条很棒的裤子。看着当时史密斯满身油漆的造型,我不禁笑出声,然后是深深的思考。史密斯在扮演Chris时不惜以丑陋邋遢的造型面对镜头,更是让他成为问鼎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黑马。
个人认为,《永不妥协》与《当幸福来敲门》两部影片差异最大的地方,可能在于他们对于“成功”与“幸福”的不同定义。
永不妥协的中文译名不仅是在讲艾琳不不折不挠为了受害群众声讨大公司的经历,也体现了这位特别的女性在为人处事上的原则性。特别是在面对质疑自己蔑视自己的人的时候。《永不妥协》这部电影里面的主角不仅是实现了自我个人价值,更是将这种价值作为普适推广,以个人或者公司力量与价值上亿的大公司进行抗衡,并获得成功,更多的实现了一种社会的责任感,社会良心,一种社会价值。正如其在车祸赔偿的法庭上说,我只想做个好妈妈,一个好人,以及一个好公民。
《当幸福来敲门》这部电影名字灵感来自影片里面出现过的一个小故事,故事是这样的:一个虔诚的教徒落水了,他希望上帝能来救他。一艘船过去了,他拒绝被救,说,上帝会来救我的。第二艘船也过去了,他仍然以同样的理由拒绝被救。终于,教徒溺水身亡,到了天堂,他很不服气的问上帝,万能的主啊,你为什么都不来救我呢。上帝回答,为了救你,我派出了两艘船。其实我一直很迷惑,影片为什么会用“当幸福来敲门”作为电影的片名呢,在我看来,片子不是等着幸福敲门,而是专程去寻找幸福的。有人说,译名大约是来自最后父子两个人之间的一个小幽默,knock , knock这个拟声词,让人能够捕获一个温馨而动人的瞬间。《当幸福来敲门》里面,Chris最终获得了股票经纪人这一职务,我们相信他能让他的家庭可以生活的更好,但是从价值层面而言,Chris最终能够实现的,终究只有个人幸福而已,而达不到大众层面。就像是杰斐逊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上十三次提到了Happiness这个词语,却没有一次能够清晰的指出,幸福到底是什么,我们要怎么才能获得幸福。也许,更多的人,有的就是幸福的幻觉。
从叙事的手法上来看,两部电影的叙事手法大相径庭。
《永不妥协》用上帝视角,以客观,冷静,朴实的叙事手法刻画角色,每种类型的角色都有典型的代表,除此以外,每一位典型代表都有独特的表现方式以及心里特写,更增加了人物的真实性与血肉感。而且叙事时省略得当,将大部分镜头留给了艾琳调查取证的过程,还有与受害者沟通的过程。比如独自驱车到PG&E公司偷偷取被污染的水,用尽办法搜集在水里死掉的青蛙,还有被公司看管人追赶,而将本该是重头戏的庭审过程几乎完全忽略,仅仅用了几个镜头来说明庭审结果,说明本片将主要的放在了对人物刻画上面,而不单单是叙事。在煽情方面也与《当幸福来敲门》比起来少得多,仅仅在一两个重要场景进行渲染,比如最后那句Thank you very much。
《当幸福来敲门》则采用了第一人称角度展开叙述,更加深刻的表现人物内心情感,表现力更强,更有渲染力,让观众们身临其境。影片的开头就是以Chris的口吻展开的,之后的叙事方式也一直站在主人公的角度。电影中,Chris一共有11次内心独白,除此之外,《当幸福来敲门》与《永不妥协》相比,删减了节奏轻快的短镜头,而更多的使用长跟镜头,让观众以为自己是电影中的主人公。这样的叙述手段使电影显得质朴自然,这与现代派电影的似真似幻、扑朔迷离的叙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且更多的煽情片段,也成了该片的一大亮点,比如在Chris修好骨密度仪灯的瞬间,仿佛幸福降临,还有Chris在厕所里捂住儿子的耳朵,坚强的男人忍不住流泪,以及最后Chris站在人来人往的街道为自己鼓掌喜极而泣。这些镜头,都成了观众们的催泪弹,使观众在观影后也忍不住一遍又一遍的回想。
在配乐方面,两部电影也是各有千秋。
《永不妥协》除了拥有奥斯卡级的演出阵容外,电影配乐也是由4届奥斯卡配乐提名,两届得主的汤玛士纽曼Thomas Newman所担纲。这次他在《永不妥协》的配乐中尝试运用大量的电子乐,藉着轻短的敲打与拨弄将电子吉他作整个大幅度的低音呈现。电子琴与风琴的表现则带点爵士味道挑动,在简易旋律中不断爬升重复。这样极简式的音乐表现让汤玛士纽曼的配乐,听来总在温柔中带点冷淡的都会气息。再加上曾在1996年获得格莱美肯定的雪瑞儿可洛的两首单曲“Everyday Is a Winding Road"”及“Redemption Day”。其特殊沙哑的嗓音让观众不仅能欣赏到电子爵士乐的迷人风采,更能深刻的体会个性主义十足的摇滚乐,配上夸张的人物造型,经典的台词,紧凑的剧情,绝对称得上是一场视听的盛宴。
《当幸福来敲门》电影中的配乐来自电影配乐大师Andrea Guerra(安卓亚古•耶拉)。曾荣获“威尼斯影展”、“意大利奥斯卡”、“意大利国际影评联盟”最佳电影音乐三冠王头衔。这部电影的声音效果是非常真实的,同时其配乐也是丰富而恰当的。电影中出现了琴音、管乐、弦乐、打击乐等多种配音。从开篇迅速营造出的各种繁冗嘈杂的声音配合人群涌动的镜头,暗示是个普通人的小故事。到最后结束时充满质感的厚重声音,使观众的情绪调动到最高潮,并且凸显了影片的含义,什么苦难折磨,都是成功路上的养料而已。影片《当幸福来敲门》高潮阶段,父子俩来到接济所,在吃饭前,合唱团鼓励在坐的所有无家可归的贫困者演唱了一首歌,最后成了人们在教堂中的大合唱,这首歌的名字叫《Lord don’t move that mountain 》。这首合唱的曲目也成为了很多观众心里的最爱。
两部相似的影片都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也许就来自励志电影本身独特的魅力,就像是一碗心灵鸡汤,在我们也与主人公同样陷入人生困境的时候,助我们前进的一股动力,让观众明白,小人物也会获得成功。
电影是生活的缩影,我们的生活需要榜样,需要坚持下去的动力。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