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窝头会馆》——我们这一代的反思
最近看了许多京味与汉味的文学作品,其中共有的一个特点便是,语言直快得酣畅淋漓。同是为生活奔波挣扎的底层大众,京味语言虽通俗浅白,透着市井气,但倒不至于太过粗俗,甚至还带些幽默,密密麻麻的京片儿,明嘲暗讽,含沙射影,令人听着畅快。但那些人情世故、世态炎凉却表明他们在苦熬。那些斗嘴幽默都是苦熬日子里的一些调料与乐趣,生活这么艰难,你不欺负别人就会被别人欺负,一点点小便宜,一点点赖皮,对他们来说,也许就关系到温饱大事。
刘恒在文学史上被定义为善于写“食与性”的新写实作家,《狗日的粮食》和《伏羲伏羲》等作品确实写出了食与性对让你的决定性影响,而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样的作品,在食与性之外,则更透出小人物平凡生活中的艰难与快乐。《窝头会馆》在我看来,就很像是另一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刘恒曾说《窝头会馆》是一部政治局,是给新中国六十年的献礼,但除了最后那“我要坐火车去新中国”之类的话、赤党之类的敏感词、最后新生儿的啼哭声所谓意味着的光明,我还真没觉得这是一部政治献礼剧。
话剧中的人物,个个出彩,经常会看到对“明星话剧”的讨论,《窝头会馆》里的主角确实个个打牌,有着吸引票房的号召力,但只要戏剧质量够高,用明星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又有什么关系呢,何况这几个明星的表演功力可见一二,在台上褪去光环,带给人思考。
满腹牢骚悲情可怜的苑大头,近乎厚颜无耻的玩蛐蛐变卖家产的古爷,刀子嘴豆腐心的田翠兰,两面三刀的保长肖启山,骄傲的没落贵族金穆蓉,这么一帮子人因为贫穷而不得不聚到了一起相互牵绊,但又明争暗斗,时不时争吵两句,还是很欢乐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可怜可爱可恨之处,太多的经典段落自然对我触动很深,但已经被解读得太透彻,看完很多评论,想要写写的只是小淼子。
小淼子确实是我在话剧中最不喜欢的一个人,当然还不至于讨厌,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我们这一代的影子。其他人物虽然也有令人不喜欢的地方,但在了解之后,都可以理解,但对小淼子,却是一种无法排解的情怀。
小淼子有童子痨,喜欢看书、吹口琴,他吹出的悠扬的口琴声,让人听着沉静悲哀。苑大头像所有父母一样爱着这个孩子,他做一切的目的,都是为着这个儿子,不计后果,不计价值,不计尊严,被田翠兰批评“全世界没您这么惯儿子”时,他迅速就回了一句,“我不是他爸,他是我爸”;明知道儿子的病治不好,却仍坚持着花钱去治,“我也知道是死马当活马医,活该我认”,他说“爸爸可什么都没了,爸爸也什么都不要,我就要我儿子”。苑大头像一个守财奴看重金钱,收租时就像要饭,抛弃了尊严, 斤斤计较,灵活投机,这些都是小淼子看不起的地方。心结最深之处更在于身为赤党一员的小淼子认为他爸爸为了钱曾出卖了共产党员,这是他无法接受的,因而无论苑大头对他多么好,多么小心翼翼,他都只是客气冷漠,连旁人都看不下去了。
对眼前事无动于衷,只关注自己的远大理想;对父母有着优越感,却以对他人的善良为自豪,这是年轻的一代的通病么?其实看在自己眼里,我们也知道那样一点都不对,连自己也会讨厌自己。
我们这一代其实都很了解父母的好心与苦心,充满感恩之心,但我们同龄人之间仍会讨论,父母自以为对你的好是不是真的是我们自以为的对我们的好,就像《你好,打劫》中的Tom,走着被安排好的一生,是否就是我们想要的,还是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足?这就是所谓代沟?人生的意义总是值得思考却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
某天和同学讨论,读文学会不会变得愤青,因为可以在书中看到人性或社会中的那么多丑恶。也许是因为本身性格就比较中庸且关注的文本不同的关系,我跟她说,在小说中看到了那么多人不同的人生,了解了人生的全貌,很多恶追究到它的原因都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那么还有什么值得愤青的呢?
然而,现实中永远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是无法看清自己的人生的全貌的,既然没有经历过就没资格评论, 那就暂且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吧,不要妄用道德的枷锁去绑架任何一个人。
刘恒在文学史上被定义为善于写“食与性”的新写实作家,《狗日的粮食》和《伏羲伏羲》等作品确实写出了食与性对让你的决定性影响,而像《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这样的作品,在食与性之外,则更透出小人物平凡生活中的艰难与快乐。《窝头会馆》在我看来,就很像是另一部《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
刘恒曾说《窝头会馆》是一部政治局,是给新中国六十年的献礼,但除了最后那“我要坐火车去新中国”之类的话、赤党之类的敏感词、最后新生儿的啼哭声所谓意味着的光明,我还真没觉得这是一部政治献礼剧。
话剧中的人物,个个出彩,经常会看到对“明星话剧”的讨论,《窝头会馆》里的主角确实个个打牌,有着吸引票房的号召力,但只要戏剧质量够高,用明星来吸引更多的观众又有什么关系呢,何况这几个明星的表演功力可见一二,在台上褪去光环,带给人思考。
满腹牢骚悲情可怜的苑大头,近乎厚颜无耻的玩蛐蛐变卖家产的古爷,刀子嘴豆腐心的田翠兰,两面三刀的保长肖启山,骄傲的没落贵族金穆蓉,这么一帮子人因为贫穷而不得不聚到了一起相互牵绊,但又明争暗斗,时不时争吵两句,还是很欢乐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可怜可爱可恨之处,太多的经典段落自然对我触动很深,但已经被解读得太透彻,看完很多评论,想要写写的只是小淼子。
小淼子确实是我在话剧中最不喜欢的一个人,当然还不至于讨厌,从他身上可以看到我们这一代的影子。其他人物虽然也有令人不喜欢的地方,但在了解之后,都可以理解,但对小淼子,却是一种无法排解的情怀。
小淼子有童子痨,喜欢看书、吹口琴,他吹出的悠扬的口琴声,让人听着沉静悲哀。苑大头像所有父母一样爱着这个孩子,他做一切的目的,都是为着这个儿子,不计后果,不计价值,不计尊严,被田翠兰批评“全世界没您这么惯儿子”时,他迅速就回了一句,“我不是他爸,他是我爸”;明知道儿子的病治不好,却仍坚持着花钱去治,“我也知道是死马当活马医,活该我认”,他说“爸爸可什么都没了,爸爸也什么都不要,我就要我儿子”。苑大头像一个守财奴看重金钱,收租时就像要饭,抛弃了尊严, 斤斤计较,灵活投机,这些都是小淼子看不起的地方。心结最深之处更在于身为赤党一员的小淼子认为他爸爸为了钱曾出卖了共产党员,这是他无法接受的,因而无论苑大头对他多么好,多么小心翼翼,他都只是客气冷漠,连旁人都看不下去了。
对眼前事无动于衷,只关注自己的远大理想;对父母有着优越感,却以对他人的善良为自豪,这是年轻的一代的通病么?其实看在自己眼里,我们也知道那样一点都不对,连自己也会讨厌自己。
我们这一代其实都很了解父母的好心与苦心,充满感恩之心,但我们同龄人之间仍会讨论,父母自以为对你的好是不是真的是我们自以为的对我们的好,就像《你好,打劫》中的Tom,走着被安排好的一生,是否就是我们想要的,还是因为我们根本就不知足?这就是所谓代沟?人生的意义总是值得思考却没有终极答案的问题。
某天和同学讨论,读文学会不会变得愤青,因为可以在书中看到人性或社会中的那么多丑恶。也许是因为本身性格就比较中庸且关注的文本不同的关系,我跟她说,在小说中看到了那么多人不同的人生,了解了人生的全貌,很多恶追究到它的原因都是可以理解和原谅的,那么还有什么值得愤青的呢?
然而,现实中永远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人是无法看清自己的人生的全貌的,既然没有经历过就没资格评论, 那就暂且怀着一颗宽容之心去对待每个人每件事吧,不要妄用道德的枷锁去绑架任何一个人。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