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目的,便不会纯粹、有意欲,便不会幸福
(上)
意志和欲望是万物与生俱来的本能,可以说我们眼中所见的世界都是经过我们意欲加工的世界。开心的,伤心的,舒适的,压抑的,只是我们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没有人能真正触碰到真实的本质。就像相机怎么拍也拍不到眼前的风景,究竟是相机不够纯粹还是我们的眼睛不够纯粹呢?
意欲,亦即意志与欲望的结合。它是我们生存的动力,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愿望与目的,那么他便会陷入空虚无聊的境地。但是,应该有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的时候就是想放下一起手头的工作,一个人在一条陌生的路上静静的走,看着周围的风景变换,看着万物在夕阳下的暮影,看着人来人往、喜怒无常,不带任何的目的,只是单纯的想出来走走;或者有的时候,当你真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好,而不是为了做成这件事以后的种种回报,只是专注的、无我的、想把它变得完美,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会有一种与“平时”不一样的感觉,这里说的“平时”之感是指 从“产生目标”到“达成目标” 这种情况下所生出的成就感或是满足感。为什么二者会不同呢?这是因为我们平时所做的任何事情几乎都是出于目的的,也就是前面说的,目的是人前进的动力。当我们有目的、有愿望时,我们便会感到痛苦与不满,这种痛苦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于是在意欲的驱使下,我们便会朝着目标努力,与现实抗争,当然结果会有是两个,一个是目的达成,一个是目的未达成。
当目的达成时,我们便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总是希望达成的那一刻能永远停驻在那里、容我们久久的回味。可惜总是事与愿违,在短暂的满足感后,我们便会陷入一种空虚的境地,这种空虚来自于目标的消减,也就是说突然没有目标会使人变得茫然无助,于是便会催生出新的目标,意欲是没有尽头的,我们总是想要明天比今天更好。于是我们带着新的目标重新陷入到这种“目标—痛苦—达成—满足—空虚—新目标”的循环之中,慢慢的我们的生命在意欲的前进中逐渐消损。有些人到了老年、理性终于超过了意欲,看到了这种循环的无意义,便会从中抽离出来,开始平静的晚年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年人会比较安详和善,少了年轻人那种锐气和激情,很少去计较得失。当然,大部分的人还是在未察觉到自己可悲的一生的情况下草草消损了自己的一生。
对于目标未达成的情况,我们必先经过一段长期的苦闷,再确定新的目标,从而又一次进入“目标—满足—新目标”的循环当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愿望的实现可以令我们永久感到幸福,当然也没有什么失败会使我们悲苦一生。
那当我们无意识或无目的的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以我个人之见,可用以下两个词加以概括:“轻松”、“自由”。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目的和欲望疲于奔命,客观的说,绝大多数人是活在未来的,因为他们的幸福存在于未来,在哪目的达成与意欲满足的时刻。而当我们抽身出来,毫无目的的做一些想做的事(这里想做的事是纯粹的,只是为了想做此事而做)时,我们摆脱了意欲的桎梏,从而得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此时的自由与幸福之感与之前的满足感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的幸福是基于目的和意欲的,而前者的幸福是基于对意欲的否定。终于绕道我要说的题目上来了,有目的,变会有痛苦,而目的满足的幸福仅仅是对这种痛苦的短暂停驻,痛苦是永恒的,因为意欲是人的本质,没有谁一生会不带着目的前进;而无目的却是对意欲这一苦痛根源的根本否定,由此产生的幸福便是纯粹的,永恒的幸福。
如果就如上所述,那么如果一个人一生毫无目的,岂不是会一直幸福?这种想法有点近乎道家“无为”或者佛家“无我”的思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种行为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无目的事实上是否定了人的意欲,是对人本质的否定,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因此,与其整日漂浮与天空之中,人们还是偏好与行走在坚实厚重的陆地上,只要偶尔跳起身感受一些“漂浮”之快感便满足了吧。生命的本质便是如此——痛苦把人压得疲于奔命,却又令人觉得自己那么真实有存在感。
(下)
人们工作的目的往往是为了金钱,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因为金钱作为人类特有的杰作,历来被看作幸福的等价物。有钱便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很多时候,当你以之为出发点出发时,你便背离了它。我们真的幸福么?我们比起三四十年前要富有,但我却觉得我们没有变的更幸福。归根结底来说还是我们“不自由”。不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当我们的目的愈明确、意欲愈强烈,但现实却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时,我们便感到一种悲伤绝望,对社会愈发不满。其实环境并不是影响我们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甚至算不上因素,我们通过感受器官接受客观世界,并将感受经由神经传达到大脑,而真正左右我们感受的,便是我们的意欲,源自大脑,是完全主观的东西。因此,大多数人的抱怨在我看来是一种自作自受、一种徒劳。新闻、历史、政治,没有一样可以真实的反应我们的世界,我们却对网上种种的负面新闻喜闻乐见,不论国内国外,人们总是喜欢关注“非正常”现象,因为这才叫“news”,所以呵,关注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不要把这些“非正常”的事看作是你生活的“正常”世界的缩影。将“新闻”与主观意欲结合只会令自己更加不幸,总会有人出生就是幸运儿、也会有人一生苦难,但世界便是如此的客观纯粹, “公平”这种规则只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期许。一切与你无关,你非要把一切放入自己的主观世界,让意欲把你和他人加以比较,产生同情或者嫉妒,我认为,这是你在自作自受。
为何不试试变得纯粹,关注一些相对客观纯粹的事物?像我们小的时候,有的只是旺盛的求知欲,渴望认识身边的世界,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毫无目的,只是纯粹的想做而已。到我们渐渐长大,身体的机能逐渐成熟,意欲便也强烈起来、占了上风。此时的我们会把童年的生活看作是年少无知无忧无虑碌碌无为,而把现在的自己——一个有理想有目标又肯为了目标奋斗——的自己看成是一种成熟。不过的确是这样的,成熟就是智力完全为意欲服务。当然也有少数天才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这客观的世界、智力完全摆脱了意欲的束缚,他们也往往像小孩一样,毫无目的,只是纯粹的认知。他们有些被看成社会的龟毛麟角、有些被看成社会的异类,总之不会被社会所容纳,一生清贫孤独,死后多年才被后人捧为天才,然而他们的一生是幸福还是不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答案。
一如我现在正享受着纯粹的文字带来的快感,我也希望大家能尽量多做一些纯粹的事情,不要为了金钱而去工作,不要为了未来而去工作,而是为了喜欢的事业去工作,这样工作本身就是幸福的,因为工作就是你的“目的”。如果每个人都能为了自己最初抱有的那份梦想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么世界便会少掉许多多余的争斗。就像歌德说的那样,“我渴望想小鸟一样歌唱,嘴边的歌声便是最好的回报。”
意志和欲望是万物与生俱来的本能,可以说我们眼中所见的世界都是经过我们意欲加工的世界。开心的,伤心的,舒适的,压抑的,只是我们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没有人能真正触碰到真实的本质。就像相机怎么拍也拍不到眼前的风景,究竟是相机不够纯粹还是我们的眼睛不够纯粹呢?
意欲,亦即意志与欲望的结合。它是我们生存的动力,如果一个人没有了愿望与目的,那么他便会陷入空虚无聊的境地。但是,应该有不少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有的时候就是想放下一起手头的工作,一个人在一条陌生的路上静静的走,看着周围的风景变换,看着万物在夕阳下的暮影,看着人来人往、喜怒无常,不带任何的目的,只是单纯的想出来走走;或者有的时候,当你真的想把一件事情做好,而不是为了做成这件事以后的种种回报,只是专注的、无我的、想把它变得完美,每当这个时候,我们会有一种与“平时”不一样的感觉,这里说的“平时”之感是指 从“产生目标”到“达成目标” 这种情况下所生出的成就感或是满足感。为什么二者会不同呢?这是因为我们平时所做的任何事情几乎都是出于目的的,也就是前面说的,目的是人前进的动力。当我们有目的、有愿望时,我们便会感到痛苦与不满,这种痛苦来源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于是在意欲的驱使下,我们便会朝着目标努力,与现实抗争,当然结果会有是两个,一个是目的达成,一个是目的未达成。
当目的达成时,我们便会有一种成功的喜悦,总是希望达成的那一刻能永远停驻在那里、容我们久久的回味。可惜总是事与愿违,在短暂的满足感后,我们便会陷入一种空虚的境地,这种空虚来自于目标的消减,也就是说突然没有目标会使人变得茫然无助,于是便会催生出新的目标,意欲是没有尽头的,我们总是想要明天比今天更好。于是我们带着新的目标重新陷入到这种“目标—痛苦—达成—满足—空虚—新目标”的循环之中,慢慢的我们的生命在意欲的前进中逐渐消损。有些人到了老年、理性终于超过了意欲,看到了这种循环的无意义,便会从中抽离出来,开始平静的晚年生活。这也就是为什么老年人会比较安详和善,少了年轻人那种锐气和激情,很少去计较得失。当然,大部分的人还是在未察觉到自己可悲的一生的情况下草草消损了自己的一生。
对于目标未达成的情况,我们必先经过一段长期的苦闷,再确定新的目标,从而又一次进入“目标—满足—新目标”的循环当中。从这个角度来看,没有什么愿望的实现可以令我们永久感到幸福,当然也没有什么失败会使我们悲苦一生。
那当我们无意识或无目的的做一些事情的时候,我们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呢。以我个人之见,可用以下两个词加以概括:“轻松”、“自由”。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目的和欲望疲于奔命,客观的说,绝大多数人是活在未来的,因为他们的幸福存在于未来,在哪目的达成与意欲满足的时刻。而当我们抽身出来,毫无目的的做一些想做的事(这里想做的事是纯粹的,只是为了想做此事而做)时,我们摆脱了意欲的桎梏,从而得到一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此时的自由与幸福之感与之前的满足感的最大区别在于,后者的幸福是基于目的和意欲的,而前者的幸福是基于对意欲的否定。终于绕道我要说的题目上来了,有目的,变会有痛苦,而目的满足的幸福仅仅是对这种痛苦的短暂停驻,痛苦是永恒的,因为意欲是人的本质,没有谁一生会不带着目的前进;而无目的却是对意欲这一苦痛根源的根本否定,由此产生的幸福便是纯粹的,永恒的幸福。
如果就如上所述,那么如果一个人一生毫无目的,岂不是会一直幸福?这种想法有点近乎道家“无为”或者佛家“无我”的思想。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这种行为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无目的事实上是否定了人的意欲,是对人本质的否定,是“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因此,与其整日漂浮与天空之中,人们还是偏好与行走在坚实厚重的陆地上,只要偶尔跳起身感受一些“漂浮”之快感便满足了吧。生命的本质便是如此——痛苦把人压得疲于奔命,却又令人觉得自己那么真实有存在感。
(下)
人们工作的目的往往是为了金钱,其实这并没有什么不妥之处。因为金钱作为人类特有的杰作,历来被看作幸福的等价物。有钱便可以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做自己喜欢的事。但是,很多时候,当你以之为出发点出发时,你便背离了它。我们真的幸福么?我们比起三四十年前要富有,但我却觉得我们没有变的更幸福。归根结底来说还是我们“不自由”。不论主观上还是客观上,当我们的目的愈明确、意欲愈强烈,但现实却满足不了我们的需求时,我们便感到一种悲伤绝望,对社会愈发不满。其实环境并不是影响我们幸福感的主要因素,甚至算不上因素,我们通过感受器官接受客观世界,并将感受经由神经传达到大脑,而真正左右我们感受的,便是我们的意欲,源自大脑,是完全主观的东西。因此,大多数人的抱怨在我看来是一种自作自受、一种徒劳。新闻、历史、政治,没有一样可以真实的反应我们的世界,我们却对网上种种的负面新闻喜闻乐见,不论国内国外,人们总是喜欢关注“非正常”现象,因为这才叫“news”,所以呵,关注也没什么不好,但是不要把这些“非正常”的事看作是你生活的“正常”世界的缩影。将“新闻”与主观意欲结合只会令自己更加不幸,总会有人出生就是幸运儿、也会有人一生苦难,但世界便是如此的客观纯粹, “公平”这种规则只是人类的一种自我期许。一切与你无关,你非要把一切放入自己的主观世界,让意欲把你和他人加以比较,产生同情或者嫉妒,我认为,这是你在自作自受。
为何不试试变得纯粹,关注一些相对客观纯粹的事物?像我们小的时候,有的只是旺盛的求知欲,渴望认识身边的世界,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毫无目的,只是纯粹的想做而已。到我们渐渐长大,身体的机能逐渐成熟,意欲便也强烈起来、占了上风。此时的我们会把童年的生活看作是年少无知无忧无虑碌碌无为,而把现在的自己——一个有理想有目标又肯为了目标奋斗——的自己看成是一种成熟。不过的确是这样的,成熟就是智力完全为意欲服务。当然也有少数天才终其一生都在追求这客观的世界、智力完全摆脱了意欲的束缚,他们也往往像小孩一样,毫无目的,只是纯粹的认知。他们有些被看成社会的龟毛麟角、有些被看成社会的异类,总之不会被社会所容纳,一生清贫孤独,死后多年才被后人捧为天才,然而他们的一生是幸福还是不幸,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答案。
一如我现在正享受着纯粹的文字带来的快感,我也希望大家能尽量多做一些纯粹的事情,不要为了金钱而去工作,不要为了未来而去工作,而是为了喜欢的事业去工作,这样工作本身就是幸福的,因为工作就是你的“目的”。如果每个人都能为了自己最初抱有的那份梦想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那么世界便会少掉许多多余的争斗。就像歌德说的那样,“我渴望想小鸟一样歌唱,嘴边的歌声便是最好的回报。”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