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2011年12月上旬刊/本刊特稿/聚焦“天价”园,破冰“入园难”
夏 璐
一、 “天价”幼儿园——“入园难”冰山之一角
新闻链接:来自中新网的一条报道称,长沙市一所名为吉纽斯(美洲故事)的全英国际幼儿园,全托学费每月超过7000元,成为长沙收费最贵的幼儿园。这所幼儿园位于一个全别墅的小区内,整个幼儿园占了一栋别墅。全园的规模只有4个班,满额也就是120人,幼儿园采用全英文教学的模式,其中部分生源是在长沙的外籍孩子。此新闻一报道,引来广泛争议。
据说长沙市这个天价幼儿园,光一张地毯就得花费1万多,而且里面做饭扫地的幼师都是外国人,学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儿童,还特地开设了马术和高尔夫球等系列高档课程。暂且不论这所幼儿园能培养如何出众的孩子,单单就这高额费用,我想已经是很多家长无法承受的压力。在绝大多数家长眼中认为,当下每月450~850元的幼儿园学费、外加每年几千元的赞助费已经价格过高,那么像吉纽斯这种天价贵族幼儿园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讲怎敢奢望呢?
其实,这种“天价”幼儿园现象已经不是长沙地区的个别现象,而且它也只是目前我国入园难问题的其中一个案例。近年来,随着适龄的入园儿童数量迅速上升以及广大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逐渐升温至白热化状态。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只为求得入幼儿园的名额,70岁的奶奶彻夜排队报名、“比赛”交钱、“关系条”泛滥等各种怪相屡见不鲜。脱离义务教育并缺乏公共财政支持的学前教育,已成为中国“最昂贵的教育”“困扰教育”。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入园难”折射出我国学前教育存在很多不足,那么探讨的意义也是不可言喻的。
二、 第一起跑线,为何走得如此“艰辛”?
“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每当唱起这首歌谣就勾起曾经那些轻松美丽的幼儿园记忆,但是在今天这个话题似乎变得有些沉重。“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一句看似调侃的话,实质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也反映出了我国目前在学前教育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04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其中“80后”占56.7%,“70后”占28.6%),78.5%的人感觉周围存在幼儿园入园难的情况,其中33.8%的人认为这个情况“很普遍”。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在很多家长眼中,幼儿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起跑线,如今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深深困扰着千万个家庭。为什么上个幼儿园这么难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艰辛”背后的真相。
1.生育“高峰潮”,导致幼教资源不足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虞永平认为:“入园难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幼儿园绝对的短缺,表现为总体上的入园需求大于能提供的入园额度;另一种是相对的短缺,表现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十一五”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持续发展,2009年,全国幼儿园共有13.8万所,在园儿童2657.8万人,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11.1%和22.0%。全国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为50.9%,比“十五”末提高了9.5个百分点。尽管学前教育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仍有2563.8万名适龄幼儿不能完整地接受学前三年教育。此外,入园需求的迅速增长,与近年来出现的生育高峰有很大关系。中国老百姓都喜欢选择在吉利年月、重大节日、喜庆节点扎堆生孩子,短短10年间诞生了不少“千禧宝宝”、“金猪宝宝”、“奥运宝宝”、“世博宝宝”。这些可爱宝宝的出生,其实是一个接一个、热热闹闹的“生育潮”。学前教育尽管发展很快,但仍然比不上不生育高峰期的人口扎堆涌入。
2.幼教管理体制不健全,埋下重重隐患
“毋庸置疑,入园难的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并不突出。这与当时幼儿园的整体结构和服务性质相对合理有关。”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表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公办”性质的幼儿园被作为‘包袱’甩了出来;之后又以‘优先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或‘消减政府财政支出’为理由,要求办学。取而代之的是完全靠家长付费且要从中营利的民办园。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一些地方,学前教育倍受冷落,举办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推向了市场,财政投入长期过低。而这些本就数量不多的经费又仅仅投向了少数示范幼儿园,由此导致学前教育资源总体规模不足与结构不均衡,这是造成“入园难”“入园贵”的主要原因。
3、幼教师资严重不足,家长“抢跑”心态重
家长对优质特色幼儿园的迫切追求,以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攀比心理,使优质公立幼儿园和一些有知名度的私立幼儿园,成了家长们追棒的目标。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导致“入园难”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一些幼儿园引入了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聘用了资质不合格的教师,甚至有些幼儿园连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都不达标,严重地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占兰说:“一些幼儿园教师没有专业资质,只会把自己认识的字和会做的算术教给孩子,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这样的教育实则是一种反教育。”冯晓霞强调,普及一定要建立在保证基本质量的基础上,没有质量的普及率是没有意义的。
4、幼教资源配置不到位,城乡“冰雪两重天”
与人口出生高峰一样,非户籍适龄儿童的增加,也造成了巨大的入园压力。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流入而且难以预测,使本来就有限的学前教育资源出现短缺。
除了城市流动儿童大量增加以外,农村留守幼儿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08年,学龄前(0至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有1569万人,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30.46%。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27284个乡镇中,有一半乡镇没有一所中心幼儿园。2008年,全国农村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仅为37%,而西部一些省市最低的不足10%。
在广大农村地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并且由于市场发育不良,很少有社会力量愿意投资幼儿教育,许多乡镇根本没有幼儿园。即使在有幼儿园的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等因素,幼儿接受的也只是低质量的教育。
三、 破冰“入园难”,开启“四步走”
第一步: 强化政府责任,凸显公益本质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提高学前教育水平,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公共职能。强化政府责任,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是化解“入园难”的重要保证。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还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从人口发展的趋势出发,完善人口高峰预警机制和应对入园压力预案,通过多方面的工作,化解矛盾,避免被动和混乱。
【专家观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建议:各级政府应切实将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并且根据学前教育的性质、地位和发展目标,根据当地人口规模和事业发展布局,制定科学适宜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上海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何幼华强调:我在教育行政岗位上工作多年,深深体会到政府落实责任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所起到的支撑、推动作用。上海各级政府已把0至6岁的学前教育事业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实现了0至6岁学前教育的一体化管理。上海市公办幼儿园数量约占总园数的70%,社会力量办园只占30%。目前,上海市3至6岁适龄儿童入园率达98%以上。
第二步: 公办民办并举,科学整合社会资源
学前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的社会公共服务工程,具有公益性、公平性、非营利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各地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努力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公办民办并举,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
首先,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需要在城市加大平价幼儿园建设,包括运用公共财政举办的普惠性幼儿园、企事业单位园、工厂园、街道园和新建普通住宅区的配套幼儿园建设,扩大具有普惠性的学前教育资源,以惠及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幼儿和城市流动幼儿。
其次,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幼儿园,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要把学前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以惠及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
最后,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还应积极探索,通过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慈善组织、社会团体等举办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
【专家观点】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强调:公共资金的功能是“保底”,一定要坚持普惠性原则。面对不合理的幼儿园结构现状,财政支持、大力发展普惠性公办园,才是破解“入园难”的根本出路。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虞永平认为: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是确保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的重要举措,应建立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审议制度和学前教育机构缺失追究制度,确保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不被剥夺。
第三步:加强幼师队伍建设,给力学前教育
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核心和保障。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幼儿教师队伍,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满足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需求、缓解入园难的一个重要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这为我们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幼教并安心从教,是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加大对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的财政投入与保障力度,合理增加幼儿教师编制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解决困扰幼儿教师的待遇、技术职务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保障幼儿教师的培训权利,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必要研究建立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制度,严格上岗、聘任等环节的资格准入监管,并创新幼师培养方式,努力办好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提高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
【专家观点】
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杨宁强调:在职培训是提高幼儿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培训权利。要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当地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并采取措施确保培训质量。
山东省教育厅王春英建议:在农村,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幼儿教师最低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步:呼唤《学前教育法》,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除了强化政府责任,增加投入多渠道办园和优化师资之外,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立法”——通过立法,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的体系之中。要使得学前教育更好的发展,很多专家建议必须加强立法,加强制度保障。纵观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史,学前教育立法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国际趋势。美国联邦政府早在1979年就颁发了《儿童保育法案》,1990年通过了《儿童早期教育法案》,颁布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基金法案》,并在1995年对其进行了修改。英国于1989年颁布了《儿童法案》,澳大利亚于1972年颁发了《儿童保育法案》,葡萄牙于1997年制定了《学前教育法》,等等。这些国家不约而同地采取政府立法的形式来保证和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庞丽娟教授为学前教育呼吁奔走多年,在几次的两会提案中都提到了“制定《学前教育法》”。庞丽娟建议,有关部门应启动关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的调研,并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学前教育法》,明确学前教育的责任、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办园条件、经费投入、教师责任与权利、待遇等重要法律关系问题,这样才能确保学前教育事业在法律的保障下健康发展。
【专家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教授张凤宝认为应将“学前教育应纳入小学教育系统中”。在他看来,不妨先在部分幼儿园进行试点工作,在学前一年级尝试免费教育,运行机制按照小学教育系统,而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在小学直接建立学前班,纳入到小学教育系统中。
全国人大代表、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则直接建议加快学前教育立法步伐,尽快设立《学前教育法》,将学前教育列入准义务教育范畴,建立健全公办学前教育体系,利用积极的政策措施促进民办学前教育发展。
总而言之,儿童入幼儿园难的问题日益成为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反响强烈的民生难题。各级各地政府有责任切实将学前教育作为公共教育服务职能的主要内容,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合理布局,完善政策,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入园需求,让 “入园难”这个家长们心头挥之不去的焦虑早一天消除。
编后:
据教育部获悉,为尽快缓解入园难,国务院于2010年11月出台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提出了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提高科学保教水平等10条举措,并要求各地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发展目标,规划建设项目,安排专门资金,尽快启动实施。一年来,全国各地新增财政投入1000亿以上,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7万多所,新增学位500多万个,“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望在一两年内明显缓解,使入园难真正得之“破冰”。
(责任编辑:张薇 周娟)
一、 “天价”幼儿园——“入园难”冰山之一角
新闻链接:来自中新网的一条报道称,长沙市一所名为吉纽斯(美洲故事)的全英国际幼儿园,全托学费每月超过7000元,成为长沙收费最贵的幼儿园。这所幼儿园位于一个全别墅的小区内,整个幼儿园占了一栋别墅。全园的规模只有4个班,满额也就是120人,幼儿园采用全英文教学的模式,其中部分生源是在长沙的外籍孩子。此新闻一报道,引来广泛争议。
据说长沙市这个天价幼儿园,光一张地毯就得花费1万多,而且里面做饭扫地的幼师都是外国人,学校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儿童,还特地开设了马术和高尔夫球等系列高档课程。暂且不论这所幼儿园能培养如何出众的孩子,单单就这高额费用,我想已经是很多家长无法承受的压力。在绝大多数家长眼中认为,当下每月450~850元的幼儿园学费、外加每年几千元的赞助费已经价格过高,那么像吉纽斯这种天价贵族幼儿园对于普通工薪家庭来讲怎敢奢望呢?
其实,这种“天价”幼儿园现象已经不是长沙地区的个别现象,而且它也只是目前我国入园难问题的其中一个案例。近年来,随着适龄的入园儿童数量迅速上升以及广大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的迫切需求,入园难、入园贵问题逐渐升温至白热化状态。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使出浑身解数只为求得入幼儿园的名额,70岁的奶奶彻夜排队报名、“比赛”交钱、“关系条”泛滥等各种怪相屡见不鲜。脱离义务教育并缺乏公共财政支持的学前教育,已成为中国“最昂贵的教育”“困扰教育”。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最重要的一部分,“入园难”折射出我国学前教育存在很多不足,那么探讨的意义也是不可言喻的。
二、 第一起跑线,为何走得如此“艰辛”?
“丢手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每当唱起这首歌谣就勾起曾经那些轻松美丽的幼儿园记忆,但是在今天这个话题似乎变得有些沉重。“入园难,难于考公务员;入园贵,贵过大学收费”。一句看似调侃的话,实质道出了很多家长的心声,也反映出了我国目前在学前教育中的一些突出问题。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题客调查网,对全国31个省(区、市)1040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其中“80后”占56.7%,“70后”占28.6%),78.5%的人感觉周围存在幼儿园入园难的情况,其中33.8%的人认为这个情况“很普遍”。俗话说,三岁看到老。在很多家长眼中,幼儿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起跑线,如今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深深困扰着千万个家庭。为什么上个幼儿园这么难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艰辛”背后的真相。
1.生育“高峰潮”,导致幼教资源不足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虞永平认为:“入园难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幼儿园绝对的短缺,表现为总体上的入园需求大于能提供的入园额度;另一种是相对的短缺,表现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十一五”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事业持续发展,2009年,全国幼儿园共有13.8万所,在园儿童2657.8万人,分别比“十五”末增加了11.1%和22.0%。全国学前三年教育毛入园率为50.9%,比“十五”末提高了9.5个百分点。尽管学前教育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但仍有2563.8万名适龄幼儿不能完整地接受学前三年教育。此外,入园需求的迅速增长,与近年来出现的生育高峰有很大关系。中国老百姓都喜欢选择在吉利年月、重大节日、喜庆节点扎堆生孩子,短短10年间诞生了不少“千禧宝宝”、“金猪宝宝”、“奥运宝宝”、“世博宝宝”。这些可爱宝宝的出生,其实是一个接一个、热热闹闹的“生育潮”。学前教育尽管发展很快,但仍然比不上不生育高峰期的人口扎堆涌入。
2.幼教管理体制不健全,埋下重重隐患
“毋庸置疑,入园难的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并不突出。这与当时幼儿园的整体结构和服务性质相对合理有关。”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表示,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公办”性质的幼儿园被作为‘包袱’甩了出来;之后又以‘优先保障义务教育经费’或‘消减政府财政支出’为理由,要求办学。取而代之的是完全靠家长付费且要从中营利的民办园。
长期以来,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在一些地方,学前教育倍受冷落,举办学前教育的主要责任推向了市场,财政投入长期过低。而这些本就数量不多的经费又仅仅投向了少数示范幼儿园,由此导致学前教育资源总体规模不足与结构不均衡,这是造成“入园难”“入园贵”的主要原因。
3、幼教师资严重不足,家长“抢跑”心态重
家长对优质特色幼儿园的迫切追求,以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攀比心理,使优质公立幼儿园和一些有知名度的私立幼儿园,成了家长们追棒的目标。优质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是导致“入园难”的重要因素。
“近年来,一些幼儿园引入了不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教育内容和形式,聘用了资质不合格的教师,甚至有些幼儿园连基本的教育教学条件都不达标,严重地影响了幼儿的身心健康。”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占兰说:“一些幼儿园教师没有专业资质,只会把自己认识的字和会做的算术教给孩子,严重违背了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这样的教育实则是一种反教育。”冯晓霞强调,普及一定要建立在保证基本质量的基础上,没有质量的普及率是没有意义的。
4、幼教资源配置不到位,城乡“冰雪两重天”
与人口出生高峰一样,非户籍适龄儿童的增加,也造成了巨大的入园压力。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不断流入而且难以预测,使本来就有限的学前教育资源出现短缺。
除了城市流动儿童大量增加以外,农村留守幼儿数量也在不断增加,据统计,2008年,学龄前(0至5周岁)农村留守幼儿有1569万人,占全国农村同龄儿童的30.46%。而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在中西部22个省区市的27284个乡镇中,有一半乡镇没有一所中心幼儿园。2008年,全国农村学前三年儿童毛入园率仅为37%,而西部一些省市最低的不足10%。
在广大农村地区,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严重不足,并且由于市场发育不良,很少有社会力量愿意投资幼儿教育,许多乡镇根本没有幼儿园。即使在有幼儿园的农村地区,由于师资力量薄弱、办学条件差等因素,幼儿接受的也只是低质量的教育。
三、 破冰“入园难”,开启“四步走”
第一步: 强化政府责任,凸显公益本质
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推动学前教育发展、提高学前教育水平,是各级政府的一项重要公共职能。强化政府责任,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是化解“入园难”的重要保证。
与此同时,各地政府还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出发,从人口发展的趋势出发,完善人口高峰预警机制和应对入园压力预案,通过多方面的工作,化解矛盾,避免被动和混乱。
【专家观点】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庞丽娟建议:各级政府应切实将发展和普及学前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纳入城镇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并且根据学前教育的性质、地位和发展目标,根据当地人口规模和事业发展布局,制定科学适宜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上海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何幼华强调:我在教育行政岗位上工作多年,深深体会到政府落实责任对学前教育事业发展所起到的支撑、推动作用。上海各级政府已把0至6岁的学前教育事业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作为社会公益性事业,实现了0至6岁学前教育的一体化管理。上海市公办幼儿园数量约占总园数的70%,社会力量办园只占30%。目前,上海市3至6岁适龄儿童入园率达98%以上。
第二步: 公办民办并举,科学整合社会资源
学前教育是一项关系到千家万户幸福的社会公共服务工程,具有公益性、公平性、非营利性等特征。这就要求各地加大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努力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的覆盖面,公办民办并举,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
首先,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需要在城市加大平价幼儿园建设,包括运用公共财政举办的普惠性幼儿园、企事业单位园、工厂园、街道园和新建普通住宅区的配套幼儿园建设,扩大具有普惠性的学前教育资源,以惠及城镇中低收入家庭的幼儿和城市流动幼儿。
其次,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还要大力发展农村幼儿园,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要把学前教育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要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以惠及广大农村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
最后,大力发展普惠性幼儿园,还应积极探索,通过政策支持、税收优惠等方式,鼓励企业、慈善组织、社会团体等举办公益性、普惠性幼儿园。
【专家观点】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冯晓霞强调:公共资金的功能是“保底”,一定要坚持普惠性原则。面对不合理的幼儿园结构现状,财政支持、大力发展普惠性公办园,才是破解“入园难”的根本出路。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虞永平认为: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是确保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的重要举措,应建立城镇新农村建设规划审议制度和学前教育机构缺失追究制度,确保学前儿童的受教育权不被剥夺。
第三步:加强幼师队伍建设,给力学前教育
高质量的幼儿教师队伍是高质量学前教育的核心和保障。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专业幼儿教师队伍,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满足家长对优质学前教育资源需求、缓解入园难的一个重要举措。
教育规划纲要指出:“严格执行幼儿教师资格标准,切实加强幼儿教师培养培训,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法落实幼儿教师地位和待遇。”这为我们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
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幼教并安心从教,是提高幼儿教师队伍整体质量的重要保证。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加大对幼儿教师工资待遇的财政投入与保障力度,合理增加幼儿教师编制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教师编制,解决困扰幼儿教师的待遇、技术职务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保障幼儿教师的培训权利,切实维护幼儿教师权益。
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还有必要研究建立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制度,严格上岗、聘任等环节的资格准入监管,并创新幼师培养方式,努力办好中等师范学校、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提高幼儿教师的培养质量。
【专家观点】
华南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系教授杨宁强调:在职培训是提高幼儿教师业务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培训权利。要将幼儿教师培训纳入当地教师队伍建设的整体规划之中,并采取措施确保培训质量。
山东省教育厅王春英建议:在农村,还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建立幼儿教师最低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提高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四步:呼唤《学前教育法》,促进学前教育健康发展
除了强化政府责任,增加投入多渠道办园和优化师资之外,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立法”——通过立法,将学前教育纳入到义务教育的体系之中。要使得学前教育更好的发展,很多专家建议必须加强立法,加强制度保障。纵观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发展史,学前教育立法是一个不可阻挡的国际趋势。美国联邦政府早在1979年就颁发了《儿童保育法案》,1990年通过了《儿童早期教育法案》,颁布了《儿童保育和发展基金法案》,并在1995年对其进行了修改。英国于1989年颁布了《儿童法案》,澳大利亚于1972年颁发了《儿童保育法案》,葡萄牙于1997年制定了《学前教育法》,等等。这些国家不约而同地采取政府立法的形式来保证和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
全国人大常委、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副理事长庞丽娟教授为学前教育呼吁奔走多年,在几次的两会提案中都提到了“制定《学前教育法》”。庞丽娟建议,有关部门应启动关于学前教育事业发展问题的调研,并积极创造条件制定《学前教育法》,明确学前教育的责任、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办园体制、办园条件、经费投入、教师责任与权利、待遇等重要法律关系问题,这样才能确保学前教育事业在法律的保障下健康发展。
【专家观点】
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教授张凤宝认为应将“学前教育应纳入小学教育系统中”。在他看来,不妨先在部分幼儿园进行试点工作,在学前一年级尝试免费教育,运行机制按照小学教育系统,而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在小学直接建立学前班,纳入到小学教育系统中。
全国人大代表、德州市委书记吴翠云则直接建议加快学前教育立法步伐,尽快设立《学前教育法》,将学前教育列入准义务教育范畴,建立健全公办学前教育体系,利用积极的政策措施促进民办学前教育发展。
总而言之,儿童入幼儿园难的问题日益成为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反响强烈的民生难题。各级各地政府有责任切实将学前教育作为公共教育服务职能的主要内容,强化政府主导,加大投入,合理布局,完善政策,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入园需求,让 “入园难”这个家长们心头挥之不去的焦虑早一天消除。
编后:
据教育部获悉,为尽快缓解入园难,国务院于2010年11月出台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要求将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作为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的突破口,提出了多种形式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学前教育规范管理、提高科学保教水平等10条举措,并要求各地以县为单位,编制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发展目标,规划建设项目,安排专门资金,尽快启动实施。一年来,全国各地新增财政投入1000亿以上,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7万多所,新增学位500多万个,“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望在一两年内明显缓解,使入园难真正得之“破冰”。
(责任编辑:张薇 周娟)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