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头看——读外文的日子
忙完了论文、助教、监考,自己嚷嚷着要看小说,拿起来一本《田园交响曲》,借助卡西欧字典,磕磕绊绊大致还能看懂,只是不知道猴年马月可以终篇。单词印象模糊,但是没把法语忘个精光,颇有悲欣交集之感。
回头看,想起来那些学外文的日子,四年本科两年硕。读外文系本无关我的选择,随波逐流的读书考试,其他就是散漫读书,譬如从《读书》上看到的福柯、萨义德。——无论汪晖时期的《读书》公论如何,对我而言是学术启蒙。那时候想着考研,英文系有文学方向、语言学方向。大学一年级,有个老师说,你比较适合学英国文学,倒是看出我文艺青年的本质。因了知遇之恩,从善如流地在旧书店翻找参考书,陈嘉的《英国文学史》四本凑了齐全,《英国文学选读》少了中间一本。这套书足够陈旧,后来发现是北大英语系考研的指定书目,当然再后来也取消了。耶鲁大学文学博士的《文学史》没怎么看,阶级分析观点令人唏嘘(岔开一句,陈嘉先生的成就真是可惜,哈佛的文学博士范存忠先生至少有一本《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英国》,从广度而言,国内学界至今无人超越,后来人却也没有羞欲死之感),《英国文学选读》倒是看得兴味盎然,第一册基本都是诗歌,弄明白了五音步抑扬格之类,读起来确实琅琅上口,喜欢多恩、蒲柏之类抖机灵的诗人,或者就是颓废加唯美派,当年真心背诵了不少,无奈如今都只记得开头:
Season of mist, and mellow fruitfulness.(济慈)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莎士比亚)
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蒲柏)
Of this world's theatre in which we stay.(斯宾塞)
可惜凑不成“集唐”绝句。
那时候铁了心要读英国文学。看诺顿文选,诗歌长得跟小说一样,注释少得像中国诗,根本难以坚持,几借几还,没有进展,只好读书里的文学史背景。——大概也很少有中国人习惯读长诗吧。真正的必读书是王佐良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读》,注释巨细无遗,文字也都赏心悦目,这批当年的文艺青年半生碌碌,一身的功力只能付之于举重若轻的雕虫小技。当然惟有张隆溪是例外,当时还是少壮派。
小说、戏剧读起来容易得多,我算是实心肠,从班扬下来,到哈代《无名的裘德》,连《帕美拉》这么坑爹的书也看了第一卷。后来,做起翻译史,投身论文,荒废文艺,伍尔弗、劳伦斯之后都无暇管。美国文学也看,却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喜欢的情调也是菲茨杰拉德那种欧陆风加爵士乐、威廉姆斯甜津津的剧本,亨利·詹姆斯都不能算纯正美国作家。
我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保守外加伪古典的人,趣味也因此定型。奥登以后的诗就没怎么读,对后现代小说也提不起精神,提到文学批评,真正用心去理解的,还是利维斯“伟大的传统”,当然新批评也随着那些注释潜移默化。而即使努力学法语也是为了理解英国文学,这大概也是传统英文系的风尚。于是,当时法语系本科的课,能蹭的都蹭,读研的时候还要每早六点钟起来,赶校车从旧校区去新校区,每每被红鼻子车队队长赶下车来,只能一次次冒充青年教师,直到混个脸熟免入驱赶名单。今日日上三竿不起床的我,真应该给昨日之我送上勋章。
而近代以来外文系出身,转治中文,似乎也是学界一大潮流。我于是狗尾续貂,于是学外文的日子成为往事。有时候还会读两首诗,翻翻小说,偶尔瞟一眼外文系的研究论文,资料的缺乏导致原创性差那是无可奈何,而理论套文本的方式我依然无法接受。那么多年,真心喜欢的外文系学者著作,屈指可数,吕大年《替人读书》、黄梅《推敲自我》、外加殷企平《推敲“进步”话语》。第一本似乎原创性不够,确是绝好学术散文,将国人缺乏了解的十八世纪英国文学文化娓娓道来。第二本借西喻中,谈论十八世纪英国时,时时凸现今日中国的影子,以英国作家的针砭、苦恼与追寻作为当下的借鉴,而且眼前浮世的闹嚷也确实也与Hogarth的风俗版画神似。第三本模仿之,以十九世纪英国为喻,只是看起来稍稍粗糙了些。而今日中国外文系的研究,能够具备以上努力和功力的,实在太少,又实在很难。
大概偷懒取巧之人如我,还是做一个外文系的普通读者为妙。
------
所以郭四的东西我是彻底鄙视之,文字工作者在物质主义大潮中勇作弄潮儿,不是真心二就是一心为了钱。
而要针砭时弊,今人倒不如看维多利亚小说,狄更斯的小说也确能影响社会进程,只是篇幅太长了些。有时候我甚至幻想,能够把维多利亚小说改编成中文电视剧,倒不失为有趣的做法。日本人不是有《白色巨塔》么,还可免影射的指责。
回头看,想起来那些学外文的日子,四年本科两年硕。读外文系本无关我的选择,随波逐流的读书考试,其他就是散漫读书,譬如从《读书》上看到的福柯、萨义德。——无论汪晖时期的《读书》公论如何,对我而言是学术启蒙。那时候想着考研,英文系有文学方向、语言学方向。大学一年级,有个老师说,你比较适合学英国文学,倒是看出我文艺青年的本质。因了知遇之恩,从善如流地在旧书店翻找参考书,陈嘉的《英国文学史》四本凑了齐全,《英国文学选读》少了中间一本。这套书足够陈旧,后来发现是北大英语系考研的指定书目,当然再后来也取消了。耶鲁大学文学博士的《文学史》没怎么看,阶级分析观点令人唏嘘(岔开一句,陈嘉先生的成就真是可惜,哈佛的文学博士范存忠先生至少有一本《中国文化在启蒙时期英国》,从广度而言,国内学界至今无人超越,后来人却也没有羞欲死之感),《英国文学选读》倒是看得兴味盎然,第一册基本都是诗歌,弄明白了五音步抑扬格之类,读起来确实琅琅上口,喜欢多恩、蒲柏之类抖机灵的诗人,或者就是颓废加唯美派,当年真心背诵了不少,无奈如今都只记得开头:
Season of mist, and mellow fruitfulness.(济慈)
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莎士比亚)
A little learning is a dangerous thing.(蒲柏)
Of this world's theatre in which we stay.(斯宾塞)
可惜凑不成“集唐”绝句。
那时候铁了心要读英国文学。看诺顿文选,诗歌长得跟小说一样,注释少得像中国诗,根本难以坚持,几借几还,没有进展,只好读书里的文学史背景。——大概也很少有中国人习惯读长诗吧。真正的必读书是王佐良主编《英国文学名篇选读》,注释巨细无遗,文字也都赏心悦目,这批当年的文艺青年半生碌碌,一身的功力只能付之于举重若轻的雕虫小技。当然惟有张隆溪是例外,当时还是少壮派。
小说、戏剧读起来容易得多,我算是实心肠,从班扬下来,到哈代《无名的裘德》,连《帕美拉》这么坑爹的书也看了第一卷。后来,做起翻译史,投身论文,荒废文艺,伍尔弗、劳伦斯之后都无暇管。美国文学也看,却没有那么大的兴趣,喜欢的情调也是菲茨杰拉德那种欧陆风加爵士乐、威廉姆斯甜津津的剧本,亨利·詹姆斯都不能算纯正美国作家。
我大概就是这样一个保守外加伪古典的人,趣味也因此定型。奥登以后的诗就没怎么读,对后现代小说也提不起精神,提到文学批评,真正用心去理解的,还是利维斯“伟大的传统”,当然新批评也随着那些注释潜移默化。而即使努力学法语也是为了理解英国文学,这大概也是传统英文系的风尚。于是,当时法语系本科的课,能蹭的都蹭,读研的时候还要每早六点钟起来,赶校车从旧校区去新校区,每每被红鼻子车队队长赶下车来,只能一次次冒充青年教师,直到混个脸熟免入驱赶名单。今日日上三竿不起床的我,真应该给昨日之我送上勋章。
而近代以来外文系出身,转治中文,似乎也是学界一大潮流。我于是狗尾续貂,于是学外文的日子成为往事。有时候还会读两首诗,翻翻小说,偶尔瞟一眼外文系的研究论文,资料的缺乏导致原创性差那是无可奈何,而理论套文本的方式我依然无法接受。那么多年,真心喜欢的外文系学者著作,屈指可数,吕大年《替人读书》、黄梅《推敲自我》、外加殷企平《推敲“进步”话语》。第一本似乎原创性不够,确是绝好学术散文,将国人缺乏了解的十八世纪英国文学文化娓娓道来。第二本借西喻中,谈论十八世纪英国时,时时凸现今日中国的影子,以英国作家的针砭、苦恼与追寻作为当下的借鉴,而且眼前浮世的闹嚷也确实也与Hogarth的风俗版画神似。第三本模仿之,以十九世纪英国为喻,只是看起来稍稍粗糙了些。而今日中国外文系的研究,能够具备以上努力和功力的,实在太少,又实在很难。
大概偷懒取巧之人如我,还是做一个外文系的普通读者为妙。
![]() |
------
所以郭四的东西我是彻底鄙视之,文字工作者在物质主义大潮中勇作弄潮儿,不是真心二就是一心为了钱。
而要针砭时弊,今人倒不如看维多利亚小说,狄更斯的小说也确能影响社会进程,只是篇幅太长了些。有时候我甚至幻想,能够把维多利亚小说改编成中文电视剧,倒不失为有趣的做法。日本人不是有《白色巨塔》么,还可免影射的指责。
-
无用的知识+N 赞了这篇日记 2020-10-09 09:15:42
-
blueberrynuna 赞了这篇日记 2014-01-30 14:06:51
-
赵怀柔 赞了这篇日记 2013-02-27 10:32:59
-
mizushiro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8-08 05:50:06
-
alias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7-02 16:42:47
-
冬暁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7-01 23:49:58
-
Ataraxias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4-16 18:51:5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3-26 13:41:00
-
璞辞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1-19 17:14:5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2-01-01 18:53:34
-
H口H口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1 19:33:19
-
陵子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1 09:51:33
-
小波福娃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1 02:30:35
-
玄篁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0 18:21:05
-
小小晓晓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0 18:17:17
-
云裳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0 18:03:32
-
不是这块布朗尼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0 15:07:05
-
aizhi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0 13:41:43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0 11:28:51
-
祎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0 10:17:45
-
豆友42469720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0 08:57:07
-
WaiNeiSiMouNei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0 00:32:49
-
Mnemosyne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0 00:22:09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0 00:16:07
-
历史理性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30 00:07:04
-
ilo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9 23:57:17
-
灶前虎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9 23:49:48
-
无面者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9 23:00:28
-
贰月初七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9 22:27:52
-
sleeplesskoala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9 22:19:37
-
平生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9 22:12:04
-
胡采藍 赞了这篇日记 2011-12-29 22: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