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r 2.47】赤壁(2)
4
“所谓怵魇之术,是将死者的执念与生者的留恋相结合,强行融合大量的怨气共生出尸魇的渎神之术。因为死尸和亡灵乃是已成事实的果,强行降生尸魇即会改变现行发生之事的因,”诸葛亮重重的吁了口气,“说穿了,这种倒行逆施的邪术,会让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失常,已死的尸预知即将发生的未来,然后——将其改变。”
“这怎么可能!”周瑜哗得站起身来,不仅他站起了身子,在场所有的将领的身躯都变得僵直。诸葛亮所说的一切早已经超越了他们的常识,这等于是在告诉他们:无论你的武勇多么强大,计策多么精妙,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挫败你的斗志,摧毁你的信念,你不想顺从,但又无力抵抗,这是必败之局,是死之宣言。
“原本我也觉得不可能。但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在我们参透之前,它就会被赋予怪力乱神之解答。”诸葛亮叹了口气,接着说道,“都督,论军略,我不及你,论治政,你不及我,但若论鬼谋,这世上能比得过士元的,不过寥寥数人。”
“庞士元?”
“士元过江前曾留一锦囊于我,约定若他归来则当即烧毁,若是隔夜未归方可拆阅。我一直等到今日正午他仍未归来……”诸葛亮探手从怀中取出一方棉帛递于周瑜,“囊中所写即我适才所言,亮苦思许久不能定夺,只得前来与都督商议。”
周瑜颤手接过棉帛,却未马上细阅,眉头微蹙问道:“如何确定士元不是因事耽搁,又或者……这不是曹操所使的计策?”
诸葛亮略一沉吟,反问道:“都督以为何谓兵法?”
周瑜便道:“《孙子》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故都督所秉军略乃君子之战,先求不战屈人之兵,再求纵横联交瓦解敌势,再而求破军之法。然《逸周书·武纪》有云,谋不足者有三:仁废,则文谋不足;勇废,则武谋不足;备废,则事谋不足。是故为君者需得文臣武将,兼有万备之资,方能谋定天下,都督以为如何?”
周瑜点点头,示意诸葛亮接着往下说。
“亮不过一介粗野村夫,本不应与都督妄论兵法,然而吾主曾与亮言,谓军备有三,一备器械钱粮,以利战事;二备间敌反目,以期攻心;三备谍应之人,以料敌先。亮尝思此三备,方知吾主无城无池仍立足不倒之因由。”
言讫,诸葛亮意味深长的看了周瑜一眼。这一眼让周瑜悚然一惊,寒毛倒竖。他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所谓庞统留下的遗计锦囊根本是子虚乌有之事,即便这锦囊真是他庞统留下来的,诸葛亮也根本不需要它。他早就知道曹营里发生的事情,不仅是曹营里的事情,恐怕连江东六郡之事他也了若指掌。而且在得知如此令人震惊的事情后他还会显得如此气定神闲,说明他心中早有了应对之法。之所以要对自己说这番话,是因为他还需要借助东吴的力量来达成他的目的。
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曹操,也不是曹操身后那个借尸还魂之人,而是刘备和诸葛亮。只要这两人还活着,这乱世就还要持续下去。
此刻的周瑜已经起了杀心,但江东之乱未解,孙刘联盟誓尤在耳,他还需要诸葛亮的帮助。
于是他长袖一挥,将那一眼未看的棉帛掷于地上,深揖道:“还请孔明赐教。”
诸葛亮却是微微一笑,也不回答,反抛了另一个问题于他:“假使人能死而苏生,不知都督最想见谁?”
5
“假使人能死而苏生,你最想见谁?”
但大乔听到这句话时,她觉得自己都要疯了。
自从江东进入备战状态以来,大乔就总是心神不宁。她睡不好觉,总是做梦,梦里面有她的夫君,是一个大英雄,提长枪,握马缰,铁蹄所向的地方,就是他的前方。
那时候的孙策,总是勇往直前。他像是永远都不知道停歇般,仗着他的豪勇,向前,向前。他的长枪挑开所有的战阵,他的骏马越过无数的城池,他宛若许多年前的那个战神吕布一般,勇猛无匹,不知疲倦,并且无法战胜。可是他太快了,快得谁也无法跟上他,快得让人追不上他的脚步。于是他的背影显得异常孤独。
她梦见孙策总是站在血泊之中狂笑,他踩着成山的尸体笑着,举起长枪的时候也笑着,他回头望她,像是在说:“看,不用怕,我还活着。”然后她从梦中醒来,泪水沾湿了衣襟。她想起来孙策已经死了,不是死在万军阵中,也不是死于攻城拔寨。他仅仅是被刺客所害,面部中箭,箭簇带了剧毒,死时满脸狰狞。那不是一个英雄该有的死法,所谓英雄,就是你愿意将性命交付于他,让他指引你的方向;所谓英雄,就是会把身后交付于你,让你追随,让你守护。孙策做到了开头,却做不到结尾。所以他死了,死得那么孤独,死得一点都不英雄。
可大乔还是喜欢那样的孙策,她喜欢他站在阳光下微笑的样子,很温暖,让人觉得安心。每当他出征的时候,她便在城门前看着他远去的背影。他出征时从不回头,就像他冲锋时那样,放肆,而且没有留恋。但他会抬起手,随性的摇晃着,似乎在说我去去便回。她疯狂的爱慕着他那种洒脱的气质,仿佛儿时梦里那个身着金甲骑跨战马的大英雄,用十足霸道的语气对她说:“跟我走吧,做我的女人。”于是她被他抱上战马,搂住他的腰,将头靠在他坚实的背上,无论去哪里都不会感到害怕。
大乔越是想念,就越是难过。她好不容易找到了她心目中的大英雄,可是他却走了,永远的离开了自己。她想过寻死,又舍不得和他的孩子。每当夜里,她便抱着那个像极了他的孩子喃喃道:“绍儿,快些长大吧,长成你父亲那样的大英雄,顶天立地,天下无双……可那时候你会不会也要上阵杀敌呢?你会不会也像你的父亲那样,轻易的就离开我了呢?”
这样的乱世,还是早些结束吧。
可就在她这么想着的时候,诸葛亮用一种理所应当的语气问她:“假使人能死而苏生,你最想见谁?”
人死复生的事情,真的能够发生吗?她的理智在告诉她不可能,但她无法阻止自己去想。那个人的身影不断不断的出现在她的脑海中,她想起他挺枪跃马,她想起他纵横无敌,她想起他灿烂光辉的微笑,她想起他永不放弃的豪迈。于是他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像是八年前的他真的复活了一般。而她自己,却被折磨得疲惫不堪。
“这样真的能让伯符……”周瑜于心不忍,但他又非做不可。他不是不相信诸葛亮的话,他信,但也恨。他知道诸葛亮的计划不会如此单纯,可他想不出后招。他能隐约猜出端倪,只是不会全面。关于尸魇,他了解得太少了——但为了那个人的复活,就要那个人最心爱的女人承受这般痛苦,他受不了。
“都督,这是为了江东六郡的百姓,切莫妇人之仁。”诸葛亮拍了拍他的肩膀道。
周瑜点点头,他已经没有气力和他分辨了:“说吧,还有什么要做的。”
“有。”诸葛亮袍袖一挥,手指东南,“还请都督差派五百将士与我,取东南方赤土往南屏山筑坛,名曰七星;另拨六十童男,六十童女,沐浴斋戒三日,执期守坛,听候调令。”
6
三日之期很快就过去了。
到期那天,周瑜携了鲁肃前往南屏山相度,便见那七星坛方圆二十四丈,每一层高三尺,共是九尺。下一层插二十八宿旗:东方七面青旗,按角、亢、氏、房、心、尾、箕,布苍龙之形;北方七面皂旗,按斗、牛、女、虚、危、室、壁,作玄武之势;西方七面白旗,按奎、娄、胃、昴、毕、觜、参,踞白虎之威;南方七面红旗,按井、鬼、柳、星、张、翼、轸,成朱雀之状。第二层周围黄旗六十四面,按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上一层用四人,各人戴束发冠,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前左立一人,手执长竿,竿尖上用鸡羽为葆。以招风信;前右立一人,手执长竿,竿上系七星号带,以表风色;后左立一人,捧宝剑;后右立一人,捧香炉。坛下二十四人,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环绕四面。
自甲子吉辰,便见诸葛亮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其时早有人秘密将孙策石棺掘出,运至坛顶。鲁肃心中仍是慌乱,附耳谓道:“公瑾,这般做法,主上可会……”
周瑜咬牙道:“事急从权。而且虽然诸葛亮没说,但我也知道这事绝不能让主公知道。既然怵魇要生者对王者的眷恋,那么主公绝对会成为阻碍。”
鲁肃闻言大惊失色:“此话怎讲!”
“子敬,你且想,伯符重生,对谁最为不利?不是他曹操,也不是任何人,而是现今吴侯。虽伯符已逝八年,然江东诸将仍常思及他的好处。一旦伯符归来,必有人谣称我江东故主再临,吴侯八年修为多少辛苦,怎能甘愿?”周瑜叹了口气道,“诸葛亮好生厉害,当着诸将的面将这事提了出来。我可不信那天诸将前来拜访会是巧合。将来若有易主之言,肯定和他脱不了干系。子敬,此人不除,你我二人迟早人头不保。”
话说到此处,那诸葛亮已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下坛入帐中少歇,令军士更替吃饭。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是夜,东南风大作,至子时,突然平地一道惊雷,正中坛顶石棺。
诸葛亮便道:“大事已成。”
于是长袖一挥,七星坛瞬间化为火海,可怜那一百二十童子被困坛上,欲冲出火海,又被坛下五百军士用长枪架起,丢回坛中。此刻的南屏山几乎就是地狱,哀嚎之声不绝于耳。鲁肃不惹卒视,只得掩面,周瑜却铁青着脸紧握双拳,指节捏得咯咯作响。大火烧了一个时辰,将灭未灭间那石棺轰然裂开,顷刻间七星坛上竟似鬼影憧憧,皆往石棺扑去。片刻之后,大火重又燃起,一个人影从石棺中立起,众人骇然。
周瑜便看着那个身影,火光映射下,那身影仍是副骸骨的模样,但正在重生。虽然看不见面部,可周瑜能感到那就是孙策,他就在那祭坛之上放肆的笑着,他的血肉正在重组,慢慢变得丰盈起来。等到重生完成的那一刻,大火倏得灭了,七星坛化作一片灰烬,孙策便从那片灰烬中徐徐走来。
他来到周瑜的面前,四野里黑得只能看出模糊的影子,但孙策的眼睛却亮得渗人。他拍了拍周瑜的肩膀,道:“我回来了。”
我回来了。
如此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仿佛在告诉他,你什么都不用说,什么都不用解释。我知道来的路,也知道要去往的前方。跟着我,就像过去那样,我将背后交付于你。而你,随我一同前进。
于是,战争开始了。
7
与此同时,长江彼岸的曹营之中,郭嘉悚然惊起。
“他来了!”
“谁?”曹操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一脸困惑的看着身边的郭嘉。
“孙策。江东猛虎之后,小霸王孙策。”郭嘉一掌拍在案上,惊动了帐外的许褚,曹操却挥了挥手,示意他没事。正待许褚要转身出帐的时候,郭嘉叫住了他:“仲康,传主子的号令,急召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昭、冯楷帐前听令;并传夏侯兄弟各点五千兵马,调整作息,以备明夜作战;再调曹仁、满宠、徐晃、毛玠四将,各点本部兵马早做准备,明日午时将有号令送达,届时依计行事。”
许褚令命而去。
曹操此刻已是正襟危坐,问曰:“奉孝如此匆忙,可是江东生变?”
那郭嘉黑沉着脸道:“怵魇既施,则亡灵沸腾。同为尸魇,自然能够心生感应。料想东吴可用之英才,也只有孙伯符一人,偏偏此人智勇双全,更兼进兵神速,此人若是亲率尸兵冲阵,只怕十万将士无一人可当。”
曹操闻言变色,忙问计于郭嘉,郭嘉便道:“今传令七军将领,便是要防孙策奇兵。东吴水师无敌,现有孙策助阵,虽有蔡瑁、张允二将,恐非敌手。不若弃水战而求陆战,以北方骑军之长攻东吴马步之短。这江东才俊果然了得,竟然也有人知道这怵魇之术,坏我大事,着实可恨!”
说话间,诸将已于帐下听令。那郭嘉便依《孙子·军争》中“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所言,新设风、林、火、山、阴煞、雷霆六阵,其中夏侯渊领风阵为奇兵,朱灵领林阵为先锋,夏侯惇领火阵为破阵,于禁、李典领山阵为中军,张郃领阴煞为策应,其余诸将整顿军势,待曹仁、满宠、徐晃、毛玠四将到齐,共领雷霆,以为驱兵。以上诸将各领五千兵马,合计五万,也不操练,只言各自卖命,阵前不管所遇何人,见者即斩,不得有误。又命其余将士待命营中,以策万全。
这厢曹营各种号令飞传,那厢孙刘联盟也不消停。孙策、周瑜、诸葛亮商议停当,亦取风林火山阴霾雷霆八字,却不设六阵。
“曹营中的尸魇应当是郭嘉,此人见识深远,又有奇策,且曹操并多将广,无论我们怎么设计,他都有方法应对,而且会应对的很完美。”此刻的孙策宛如他死去前那般,面上缠满绷带,遮住了他恐怖万分的脸,“所以我们的应对便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快。只有谁都无法拦住的快,才能让他无从防范。”
诸葛亮接口道:“谋者有六,一谓谋局,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二谓谋机,需顺应天时乘隙而入;三谓谋势,需因势利导避实击虚;四谓谋人,需攘外安内远交近攻;五谓谋变,需诱敌生变随机转圜;六谓谋远,需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此六谋曹操已得前三,乃是以逸待劳、因事为制、圆方决策之局面。故我等因抢占后三,亮事前已与西凉锦马超相约,此刻孟起应已起兵直击许昌,许昌生变,则曹操必乱,我与都督便可各引一军长驱直入,先取荆襄,再向宛洛,大事可定。”
周瑜亦道:“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曹操势大,则宜夜战,多备火鼓,以蔽耳目。今要以少谋多,需使擒贼擒王之计。虽为六阵,其实合兵一处。伯符勇猛,自领风阵,兴霸性烈,当领火阵,还请关、张、赵三将军相助,风火同阵,取疾风怒涛烈火燎原之势;另有黄盖、程普、周泰、潘璋、吕蒙、朱然合领雷霆,四野驱策,作扫荡之势。以上二部为实兵,皆为骑兵。战鼓起处,只许进,不许退;只许快,不许慢;马不停蹄,兵不将息,直扫对方各阵阵主,杀之及退,再奔下阵。另请孔明领阴煞,我自领林阵,各引五千兵马,以为策应,其余各部于本阵,多举火把,多擂战鼓,以造虚势。”
诸将领命而去。
于是两军各自议定,只待明夜决战。
“所谓怵魇之术,是将死者的执念与生者的留恋相结合,强行融合大量的怨气共生出尸魇的渎神之术。因为死尸和亡灵乃是已成事实的果,强行降生尸魇即会改变现行发生之事的因,”诸葛亮重重的吁了口气,“说穿了,这种倒行逆施的邪术,会让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失常,已死的尸预知即将发生的未来,然后——将其改变。”
“这怎么可能!”周瑜哗得站起身来,不仅他站起了身子,在场所有的将领的身躯都变得僵直。诸葛亮所说的一切早已经超越了他们的常识,这等于是在告诉他们:无论你的武勇多么强大,计策多么精妙,这个世界上还会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它挫败你的斗志,摧毁你的信念,你不想顺从,但又无力抵抗,这是必败之局,是死之宣言。
“原本我也觉得不可能。但这个世界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所不了解的,在我们参透之前,它就会被赋予怪力乱神之解答。”诸葛亮叹了口气,接着说道,“都督,论军略,我不及你,论治政,你不及我,但若论鬼谋,这世上能比得过士元的,不过寥寥数人。”
“庞士元?”
“士元过江前曾留一锦囊于我,约定若他归来则当即烧毁,若是隔夜未归方可拆阅。我一直等到今日正午他仍未归来……”诸葛亮探手从怀中取出一方棉帛递于周瑜,“囊中所写即我适才所言,亮苦思许久不能定夺,只得前来与都督商议。”
周瑜颤手接过棉帛,却未马上细阅,眉头微蹙问道:“如何确定士元不是因事耽搁,又或者……这不是曹操所使的计策?”
诸葛亮略一沉吟,反问道:“都督以为何谓兵法?”
周瑜便道:“《孙子》有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故都督所秉军略乃君子之战,先求不战屈人之兵,再求纵横联交瓦解敌势,再而求破军之法。然《逸周书·武纪》有云,谋不足者有三:仁废,则文谋不足;勇废,则武谋不足;备废,则事谋不足。是故为君者需得文臣武将,兼有万备之资,方能谋定天下,都督以为如何?”
周瑜点点头,示意诸葛亮接着往下说。
“亮不过一介粗野村夫,本不应与都督妄论兵法,然而吾主曾与亮言,谓军备有三,一备器械钱粮,以利战事;二备间敌反目,以期攻心;三备谍应之人,以料敌先。亮尝思此三备,方知吾主无城无池仍立足不倒之因由。”
言讫,诸葛亮意味深长的看了周瑜一眼。这一眼让周瑜悚然一惊,寒毛倒竖。他突然明白了一件事,所谓庞统留下的遗计锦囊根本是子虚乌有之事,即便这锦囊真是他庞统留下来的,诸葛亮也根本不需要它。他早就知道曹营里发生的事情,不仅是曹营里的事情,恐怕连江东六郡之事他也了若指掌。而且在得知如此令人震惊的事情后他还会显得如此气定神闲,说明他心中早有了应对之法。之所以要对自己说这番话,是因为他还需要借助东吴的力量来达成他的目的。
所以,真正可怕的不是曹操,也不是曹操身后那个借尸还魂之人,而是刘备和诸葛亮。只要这两人还活着,这乱世就还要持续下去。
此刻的周瑜已经起了杀心,但江东之乱未解,孙刘联盟誓尤在耳,他还需要诸葛亮的帮助。
于是他长袖一挥,将那一眼未看的棉帛掷于地上,深揖道:“还请孔明赐教。”
诸葛亮却是微微一笑,也不回答,反抛了另一个问题于他:“假使人能死而苏生,不知都督最想见谁?”
5
“假使人能死而苏生,你最想见谁?”
但大乔听到这句话时,她觉得自己都要疯了。
自从江东进入备战状态以来,大乔就总是心神不宁。她睡不好觉,总是做梦,梦里面有她的夫君,是一个大英雄,提长枪,握马缰,铁蹄所向的地方,就是他的前方。
那时候的孙策,总是勇往直前。他像是永远都不知道停歇般,仗着他的豪勇,向前,向前。他的长枪挑开所有的战阵,他的骏马越过无数的城池,他宛若许多年前的那个战神吕布一般,勇猛无匹,不知疲倦,并且无法战胜。可是他太快了,快得谁也无法跟上他,快得让人追不上他的脚步。于是他的背影显得异常孤独。
她梦见孙策总是站在血泊之中狂笑,他踩着成山的尸体笑着,举起长枪的时候也笑着,他回头望她,像是在说:“看,不用怕,我还活着。”然后她从梦中醒来,泪水沾湿了衣襟。她想起来孙策已经死了,不是死在万军阵中,也不是死于攻城拔寨。他仅仅是被刺客所害,面部中箭,箭簇带了剧毒,死时满脸狰狞。那不是一个英雄该有的死法,所谓英雄,就是你愿意将性命交付于他,让他指引你的方向;所谓英雄,就是会把身后交付于你,让你追随,让你守护。孙策做到了开头,却做不到结尾。所以他死了,死得那么孤独,死得一点都不英雄。
可大乔还是喜欢那样的孙策,她喜欢他站在阳光下微笑的样子,很温暖,让人觉得安心。每当他出征的时候,她便在城门前看着他远去的背影。他出征时从不回头,就像他冲锋时那样,放肆,而且没有留恋。但他会抬起手,随性的摇晃着,似乎在说我去去便回。她疯狂的爱慕着他那种洒脱的气质,仿佛儿时梦里那个身着金甲骑跨战马的大英雄,用十足霸道的语气对她说:“跟我走吧,做我的女人。”于是她被他抱上战马,搂住他的腰,将头靠在他坚实的背上,无论去哪里都不会感到害怕。
大乔越是想念,就越是难过。她好不容易找到了她心目中的大英雄,可是他却走了,永远的离开了自己。她想过寻死,又舍不得和他的孩子。每当夜里,她便抱着那个像极了他的孩子喃喃道:“绍儿,快些长大吧,长成你父亲那样的大英雄,顶天立地,天下无双……可那时候你会不会也要上阵杀敌呢?你会不会也像你的父亲那样,轻易的就离开我了呢?”
这样的乱世,还是早些结束吧。
可就在她这么想着的时候,诸葛亮用一种理所应当的语气问她:“假使人能死而苏生,你最想见谁?”
人死复生的事情,真的能够发生吗?她的理智在告诉她不可能,但她无法阻止自己去想。那个人的身影不断不断的出现在她的脑海中,她想起他挺枪跃马,她想起他纵横无敌,她想起他灿烂光辉的微笑,她想起他永不放弃的豪迈。于是他的形象越来越丰满,像是八年前的他真的复活了一般。而她自己,却被折磨得疲惫不堪。
“这样真的能让伯符……”周瑜于心不忍,但他又非做不可。他不是不相信诸葛亮的话,他信,但也恨。他知道诸葛亮的计划不会如此单纯,可他想不出后招。他能隐约猜出端倪,只是不会全面。关于尸魇,他了解得太少了——但为了那个人的复活,就要那个人最心爱的女人承受这般痛苦,他受不了。
“都督,这是为了江东六郡的百姓,切莫妇人之仁。”诸葛亮拍了拍他的肩膀道。
周瑜点点头,他已经没有气力和他分辨了:“说吧,还有什么要做的。”
“有。”诸葛亮袍袖一挥,手指东南,“还请都督差派五百将士与我,取东南方赤土往南屏山筑坛,名曰七星;另拨六十童男,六十童女,沐浴斋戒三日,执期守坛,听候调令。”
6
三日之期很快就过去了。
到期那天,周瑜携了鲁肃前往南屏山相度,便见那七星坛方圆二十四丈,每一层高三尺,共是九尺。下一层插二十八宿旗:东方七面青旗,按角、亢、氏、房、心、尾、箕,布苍龙之形;北方七面皂旗,按斗、牛、女、虚、危、室、壁,作玄武之势;西方七面白旗,按奎、娄、胃、昴、毕、觜、参,踞白虎之威;南方七面红旗,按井、鬼、柳、星、张、翼、轸,成朱雀之状。第二层周围黄旗六十四面,按六十四卦,分八位而立。上一层用四人,各人戴束发冠,穿皂罗袍,凤衣博带,朱履方裾。前左立一人,手执长竿,竿尖上用鸡羽为葆。以招风信;前右立一人,手执长竿,竿上系七星号带,以表风色;后左立一人,捧宝剑;后右立一人,捧香炉。坛下二十四人,各持旌旗、宝盖、大戟、长戈、黄钺、白旄、朱幡、皂纛,环绕四面。
自甲子吉辰,便见诸葛亮身披道衣,跣足散发,来到坛前。其时早有人秘密将孙策石棺掘出,运至坛顶。鲁肃心中仍是慌乱,附耳谓道:“公瑾,这般做法,主上可会……”
周瑜咬牙道:“事急从权。而且虽然诸葛亮没说,但我也知道这事绝不能让主公知道。既然怵魇要生者对王者的眷恋,那么主公绝对会成为阻碍。”
鲁肃闻言大惊失色:“此话怎讲!”
“子敬,你且想,伯符重生,对谁最为不利?不是他曹操,也不是任何人,而是现今吴侯。虽伯符已逝八年,然江东诸将仍常思及他的好处。一旦伯符归来,必有人谣称我江东故主再临,吴侯八年修为多少辛苦,怎能甘愿?”周瑜叹了口气道,“诸葛亮好生厉害,当着诸将的面将这事提了出来。我可不信那天诸将前来拜访会是巧合。将来若有易主之言,肯定和他脱不了干系。子敬,此人不除,你我二人迟早人头不保。”
话说到此处,那诸葛亮已缓步登坛,观瞻方位已定,焚香于炉,注水于盂,仰天暗祝。下坛入帐中少歇,令军士更替吃饭。孔明一日上坛三次,下坛三次。是夜,东南风大作,至子时,突然平地一道惊雷,正中坛顶石棺。
诸葛亮便道:“大事已成。”
于是长袖一挥,七星坛瞬间化为火海,可怜那一百二十童子被困坛上,欲冲出火海,又被坛下五百军士用长枪架起,丢回坛中。此刻的南屏山几乎就是地狱,哀嚎之声不绝于耳。鲁肃不惹卒视,只得掩面,周瑜却铁青着脸紧握双拳,指节捏得咯咯作响。大火烧了一个时辰,将灭未灭间那石棺轰然裂开,顷刻间七星坛上竟似鬼影憧憧,皆往石棺扑去。片刻之后,大火重又燃起,一个人影从石棺中立起,众人骇然。
周瑜便看着那个身影,火光映射下,那身影仍是副骸骨的模样,但正在重生。虽然看不见面部,可周瑜能感到那就是孙策,他就在那祭坛之上放肆的笑着,他的血肉正在重组,慢慢变得丰盈起来。等到重生完成的那一刻,大火倏得灭了,七星坛化作一片灰烬,孙策便从那片灰烬中徐徐走来。
他来到周瑜的面前,四野里黑得只能看出模糊的影子,但孙策的眼睛却亮得渗人。他拍了拍周瑜的肩膀,道:“我回来了。”
我回来了。
如此轻描淡写的一句话,仿佛在告诉他,你什么都不用说,什么都不用解释。我知道来的路,也知道要去往的前方。跟着我,就像过去那样,我将背后交付于你。而你,随我一同前进。
于是,战争开始了。
7
与此同时,长江彼岸的曹营之中,郭嘉悚然惊起。
“他来了!”
“谁?”曹操揉了揉惺忪的睡眼,一脸困惑的看着身边的郭嘉。
“孙策。江东猛虎之后,小霸王孙策。”郭嘉一掌拍在案上,惊动了帐外的许褚,曹操却挥了挥手,示意他没事。正待许褚要转身出帐的时候,郭嘉叫住了他:“仲康,传主子的号令,急召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昭、冯楷帐前听令;并传夏侯兄弟各点五千兵马,调整作息,以备明夜作战;再调曹仁、满宠、徐晃、毛玠四将,各点本部兵马早做准备,明日午时将有号令送达,届时依计行事。”
许褚令命而去。
曹操此刻已是正襟危坐,问曰:“奉孝如此匆忙,可是江东生变?”
那郭嘉黑沉着脸道:“怵魇既施,则亡灵沸腾。同为尸魇,自然能够心生感应。料想东吴可用之英才,也只有孙伯符一人,偏偏此人智勇双全,更兼进兵神速,此人若是亲率尸兵冲阵,只怕十万将士无一人可当。”
曹操闻言变色,忙问计于郭嘉,郭嘉便道:“今传令七军将领,便是要防孙策奇兵。东吴水师无敌,现有孙策助阵,虽有蔡瑁、张允二将,恐非敌手。不若弃水战而求陆战,以北方骑军之长攻东吴马步之短。这江东才俊果然了得,竟然也有人知道这怵魇之术,坏我大事,着实可恨!”
说话间,诸将已于帐下听令。那郭嘉便依《孙子·军争》中“故其疾如风,其徐如林,侵略如火,不动如山,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所言,新设风、林、火、山、阴煞、雷霆六阵,其中夏侯渊领风阵为奇兵,朱灵领林阵为先锋,夏侯惇领火阵为破阵,于禁、李典领山阵为中军,张郃领阴煞为策应,其余诸将整顿军势,待曹仁、满宠、徐晃、毛玠四将到齐,共领雷霆,以为驱兵。以上诸将各领五千兵马,合计五万,也不操练,只言各自卖命,阵前不管所遇何人,见者即斩,不得有误。又命其余将士待命营中,以策万全。
这厢曹营各种号令飞传,那厢孙刘联盟也不消停。孙策、周瑜、诸葛亮商议停当,亦取风林火山阴霾雷霆八字,却不设六阵。
“曹营中的尸魇应当是郭嘉,此人见识深远,又有奇策,且曹操并多将广,无论我们怎么设计,他都有方法应对,而且会应对的很完美。”此刻的孙策宛如他死去前那般,面上缠满绷带,遮住了他恐怖万分的脸,“所以我们的应对便只有一个字,那就是快。只有谁都无法拦住的快,才能让他无从防范。”
诸葛亮接口道:“谋者有六,一谓谋局,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二谓谋机,需顺应天时乘隙而入;三谓谋势,需因势利导避实击虚;四谓谋人,需攘外安内远交近攻;五谓谋变,需诱敌生变随机转圜;六谓谋远,需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此六谋曹操已得前三,乃是以逸待劳、因事为制、圆方决策之局面。故我等因抢占后三,亮事前已与西凉锦马超相约,此刻孟起应已起兵直击许昌,许昌生变,则曹操必乱,我与都督便可各引一军长驱直入,先取荆襄,再向宛洛,大事可定。”
周瑜亦道:“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曹操势大,则宜夜战,多备火鼓,以蔽耳目。今要以少谋多,需使擒贼擒王之计。虽为六阵,其实合兵一处。伯符勇猛,自领风阵,兴霸性烈,当领火阵,还请关、张、赵三将军相助,风火同阵,取疾风怒涛烈火燎原之势;另有黄盖、程普、周泰、潘璋、吕蒙、朱然合领雷霆,四野驱策,作扫荡之势。以上二部为实兵,皆为骑兵。战鼓起处,只许进,不许退;只许快,不许慢;马不停蹄,兵不将息,直扫对方各阵阵主,杀之及退,再奔下阵。另请孔明领阴煞,我自领林阵,各引五千兵马,以为策应,其余各部于本阵,多举火把,多擂战鼓,以造虚势。”
诸将领命而去。
于是两军各自议定,只待明夜决战。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