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77
1。Melancholia,忧郁症,Lars Von Trier
我犹豫着Shame和Melancholia,到底哪个更烂呢?最后打心底里对Lars Von Trier的长时间厌恶占了上风。
不知道为啥我看Melancholia始终就觉得里面浸透了一种被纳粹庸俗化后的尼采超人哲学。Lars Von Trier使劲了浑身解数要创造的是一种特别让我恶心做作的孤芳自赏者的受虐情绪。该情绪一直贯穿在他从《乘风破浪》而来的每一部片子里。他其实永远在重复创造同一种状态的人物:白雪公主对着镜子看着自己忧伤的说,“我是多么高贵大方美丽纯洁楚楚动人啊”,话音刚落,就被七个小矮人拖出去强奸了。观众被煽动起来的就是一种白雪公主被脏手抓乳房的受虐痛楚,和同时产生了自身站在制高点上审视道德沦丧的优越感,这二者合并成一种很诡异悖论的精神愉悦快感。这个其实和很多日本剧情AV的设置原理特别相似,和希特勒带有精神狂想症似的充满受虐情绪的煽动性群众演说也是异曲同工。如果说Melancholia在此种原理上做到了更烂,就是它人为的把受虐狂想(忧郁症)和施虐者的不可抗(那个倒霉的星星)扩大成两个人力无法调和的相反极端,把某个人自身的对镜自恋情绪(也许就是掉了根白头发,长了条鱼尾纹)扩大成了全体人类都必须得认可的人间巨大悲剧,不认可你就找不到被毁灭前的最后存在意义(《我的奋斗》式逻辑)。用心极其恶毒和下三滥。勇冠全年烂片之首。
2。Shame,耻辱,Steve McQeen
我开始觉得这片实在是装的可以是从法斯宾德妹妹唱歌起。那么长的一个镜头对着一张表情毫无生气的脸唱着嗓子没吊开的爵士小曲儿(我其实是相当喜欢Carey Mulligan的,这个镜头拍砸了完全是导演的调度和演员指导问题),唱完后居然还有人鼓掌叫好还感动的哭了,让我能接受实在是强人所难。我是觉得在没找到充足的镜头内容和人物之间的互动之前,就别拍长镜头。我完全看不出法斯宾德和那黑人姑娘坐桌边连篇废话需要用一个不间断的长镜头全部纪录下来的必要。法斯宾德尽管跑步的姿势很帅,但两秒钟足矣,两分钟我就开始琢磨花钱看名人跑步是不是值了。一个片子的感染力不会因为它在技巧上和内容上多符合某个泛符号化的定义而在观众的感性层面提升,同样一个宅男也不因为被长镜头拍了就变成文艺青年了。不就是那点儿上网看A片儿的破事儿么,以如此做作的口吻叙述实在只能是装X。
3。Habemus Papam,教皇诞生,Nanni Moretti
Nanni Moretti也是那种我看他的片从未获得一丝认同感的这么一位。这次居然发展到让教皇和全体大主教一起卖萌骗奖。我就只问一个问题:梵蒂冈巨大的世俗权力,比如说能串联东欧国家的基督教徒为颠覆某个政治制度起到核心作用,就是这群傻呼呼被人指挥打排球的红衣大主教们和一个患权力恐惧症的教皇做到的么?把一群掌握着可怕的唯一合法超越国界的超级权力的世俗人物刻画成一队萌翻了的幼儿园天真小朋友,把一个意识形态控制问题甩给一个没法解构的超验制度,这是讽刺还是在替教会及其核心人物洗白呢?是个很值得琢磨的意图问题。
4。朱花之月,河濑直美
河濑直美真的是只仅闪耀过一次的萤火虫。第一次闪过之后,就再没光彩了。《朱花之月》的失败不在于它的成本如何低,也可能不在于河濑直美很自信地自己操机拍摄。而在于她完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外在形式来表达她所想要说的那个核心内容。整个电影就是在核心的周围绕来绕去,经常磨几了令人感到难以抵抗睡意的漫长时刻,然后忽然耐不住性子直接挑明,但方式是如此的苍白软弱无力和牵强附会。如果缺乏足够的天赋和表达能力的话,我很怀疑一个导演一辈子只用一种方式说同一件事是否是明智的选择。
5。 La guerre est déclarée,命运的宣战
去影院之前,在法国媒体上看说这片儿如何如何的手法新奇感人至深。结果我和熊猫俩人在Brest的电影院里都看的心猿意马不断走神瞌睡。就是喋喋不休的一流水账啊,我认识的法国人都是电影里这对夫妇这样儿在靠谱和不靠谱的边缘游走,所以这就是新写实主义么?还巨受不了中间那一段,本来还说着话,突然就对着车窗玻璃开唱了。立马让我想起了我最讨厌的两代法国导演Jacques Demy和Christophe Honoré以及几乎他们所有的带唱作品(除了Demy 的Lola)。完全无感,本来想去喝葡萄酒被灌了一脖子凉白开回来了。
6。让子弹飞,姜文
我看完本片当天写下的评论:这片儿全靠一股子对自己雄性的臆想和因践踏别人性命而产生的快感支撑。做为中国人,从小浸淫在对强权文化的集体崇拜和幻想里,自然很受用。话说从影院出来,不知道是不是被这电影亢奋的,门口一片哭爹喊娘,一路全是好勇斗狠打架斗殴的。我想,这样的价值在中国被吹捧到顶点果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姜文摸准了中国人民的脉,一个血脉喷张的刺激可以刹那间掀起中国人对强力形象的无限崇拜和激情,可以让他们忽略所有的扭曲、不堪、丑陋、苍白和无能。
另外还想加一点,姜文的导演技巧在这片儿里退化的厉害,找不到《鬼子来了》里那种充满张力的组合了。这片从导演的角度看基本没什么连贯性的场景和镜头设计,一如既往的匠气十足,导致看到的都是小品似的挠痒痒。
后来围绕着这片儿我的差评评论我们曾经在豆瓣上有一长串非常有意思的讨论,其实并没有特别敏感的内容,依然被删之。
我犹豫着Shame和Melancholia,到底哪个更烂呢?最后打心底里对Lars Von Trier的长时间厌恶占了上风。
不知道为啥我看Melancholia始终就觉得里面浸透了一种被纳粹庸俗化后的尼采超人哲学。Lars Von Trier使劲了浑身解数要创造的是一种特别让我恶心做作的孤芳自赏者的受虐情绪。该情绪一直贯穿在他从《乘风破浪》而来的每一部片子里。他其实永远在重复创造同一种状态的人物:白雪公主对着镜子看着自己忧伤的说,“我是多么高贵大方美丽纯洁楚楚动人啊”,话音刚落,就被七个小矮人拖出去强奸了。观众被煽动起来的就是一种白雪公主被脏手抓乳房的受虐痛楚,和同时产生了自身站在制高点上审视道德沦丧的优越感,这二者合并成一种很诡异悖论的精神愉悦快感。这个其实和很多日本剧情AV的设置原理特别相似,和希特勒带有精神狂想症似的充满受虐情绪的煽动性群众演说也是异曲同工。如果说Melancholia在此种原理上做到了更烂,就是它人为的把受虐狂想(忧郁症)和施虐者的不可抗(那个倒霉的星星)扩大成两个人力无法调和的相反极端,把某个人自身的对镜自恋情绪(也许就是掉了根白头发,长了条鱼尾纹)扩大成了全体人类都必须得认可的人间巨大悲剧,不认可你就找不到被毁灭前的最后存在意义(《我的奋斗》式逻辑)。用心极其恶毒和下三滥。勇冠全年烂片之首。
2。Shame,耻辱,Steve McQeen
我开始觉得这片实在是装的可以是从法斯宾德妹妹唱歌起。那么长的一个镜头对着一张表情毫无生气的脸唱着嗓子没吊开的爵士小曲儿(我其实是相当喜欢Carey Mulligan的,这个镜头拍砸了完全是导演的调度和演员指导问题),唱完后居然还有人鼓掌叫好还感动的哭了,让我能接受实在是强人所难。我是觉得在没找到充足的镜头内容和人物之间的互动之前,就别拍长镜头。我完全看不出法斯宾德和那黑人姑娘坐桌边连篇废话需要用一个不间断的长镜头全部纪录下来的必要。法斯宾德尽管跑步的姿势很帅,但两秒钟足矣,两分钟我就开始琢磨花钱看名人跑步是不是值了。一个片子的感染力不会因为它在技巧上和内容上多符合某个泛符号化的定义而在观众的感性层面提升,同样一个宅男也不因为被长镜头拍了就变成文艺青年了。不就是那点儿上网看A片儿的破事儿么,以如此做作的口吻叙述实在只能是装X。
3。Habemus Papam,教皇诞生,Nanni Moretti
Nanni Moretti也是那种我看他的片从未获得一丝认同感的这么一位。这次居然发展到让教皇和全体大主教一起卖萌骗奖。我就只问一个问题:梵蒂冈巨大的世俗权力,比如说能串联东欧国家的基督教徒为颠覆某个政治制度起到核心作用,就是这群傻呼呼被人指挥打排球的红衣大主教们和一个患权力恐惧症的教皇做到的么?把一群掌握着可怕的唯一合法超越国界的超级权力的世俗人物刻画成一队萌翻了的幼儿园天真小朋友,把一个意识形态控制问题甩给一个没法解构的超验制度,这是讽刺还是在替教会及其核心人物洗白呢?是个很值得琢磨的意图问题。
4。朱花之月,河濑直美
河濑直美真的是只仅闪耀过一次的萤火虫。第一次闪过之后,就再没光彩了。《朱花之月》的失败不在于它的成本如何低,也可能不在于河濑直美很自信地自己操机拍摄。而在于她完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外在形式来表达她所想要说的那个核心内容。整个电影就是在核心的周围绕来绕去,经常磨几了令人感到难以抵抗睡意的漫长时刻,然后忽然耐不住性子直接挑明,但方式是如此的苍白软弱无力和牵强附会。如果缺乏足够的天赋和表达能力的话,我很怀疑一个导演一辈子只用一种方式说同一件事是否是明智的选择。
5。 La guerre est déclarée,命运的宣战
去影院之前,在法国媒体上看说这片儿如何如何的手法新奇感人至深。结果我和熊猫俩人在Brest的电影院里都看的心猿意马不断走神瞌睡。就是喋喋不休的一流水账啊,我认识的法国人都是电影里这对夫妇这样儿在靠谱和不靠谱的边缘游走,所以这就是新写实主义么?还巨受不了中间那一段,本来还说着话,突然就对着车窗玻璃开唱了。立马让我想起了我最讨厌的两代法国导演Jacques Demy和Christophe Honoré以及几乎他们所有的带唱作品(除了Demy 的Lola)。完全无感,本来想去喝葡萄酒被灌了一脖子凉白开回来了。
6。让子弹飞,姜文
我看完本片当天写下的评论:这片儿全靠一股子对自己雄性的臆想和因践踏别人性命而产生的快感支撑。做为中国人,从小浸淫在对强权文化的集体崇拜和幻想里,自然很受用。话说从影院出来,不知道是不是被这电影亢奋的,门口一片哭爹喊娘,一路全是好勇斗狠打架斗殴的。我想,这样的价值在中国被吹捧到顶点果然有它存在的道理。姜文摸准了中国人民的脉,一个血脉喷张的刺激可以刹那间掀起中国人对强力形象的无限崇拜和激情,可以让他们忽略所有的扭曲、不堪、丑陋、苍白和无能。
另外还想加一点,姜文的导演技巧在这片儿里退化的厉害,找不到《鬼子来了》里那种充满张力的组合了。这片从导演的角度看基本没什么连贯性的场景和镜头设计,一如既往的匠气十足,导致看到的都是小品似的挠痒痒。
后来围绕着这片儿我的差评评论我们曾经在豆瓣上有一长串非常有意思的讨论,其实并没有特别敏感的内容,依然被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