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t 109
1。 Primate,灵长类,Frederick Wiseman,1974
这片儿看完了震的我一晚上没睡着觉。它像抽丝剥茧一样一点点地把一个生物实验室日常屠戮动物的行为引向对人类存在必要意义的质疑。关在笼子里的灵长类动物是如此的依赖人类,而后者所做的就是从简单的步骤开始,给它们打针吃药到电刑转椅再到手术开膛破肚把它们脑仁一勺勺挖出来切片保存。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生物研究人员在面对对他们屠戮工作质疑的时候,面不改色的镇静叙述其所作所为在科学上的长远意义。在目的被道德化动机确认以后,执行目的的人丝毫没有意识到在方法和过程上被彻底异化的事实。伟大的怀斯曼通过冷静到不可思议的简单黑白画面把一些在特定语境下被习以为常的人类惯性行为做为一个整体捧出来在宇宙中审视。人类是这样一个在宏观意义上完全丧失自省精神的矛盾体,他们在道德审判中对所谓纳粹医生的惊讶和愤怒都是装X出来的,坐在审判席两头的是同一拨医生只不过是胜负区别而已。影片结尾简直精彩到吐血,小猴子被绑在专门为SM行为设计的座椅上发射到高空,它惊讶的看着周围身穿怪异太空服在失重状态下四散飘舞张牙舞爪的各种科学研究人员,瞬间我周围的观众都爆发出狂笑,相信大家都意识到了:在这个荒诞的飞机机舱里谁更疯狂,肯定不是那只被捆绑的动弹不得的小灵长类。
2。秋之来临,成濑已喜男,1960
成濑是老一辈日本导演中最个人化的一位,他不像小津那样总在面子上端着一副虚怀若谷的架子放不下来了,而是喜欢甩开道德判断以人物的私人视角去审视业已成型的周遭。本片其实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情节,一个从乡下来到城里的小男孩和一个富裕中产家庭的小女孩之间若即若离的简单接触,这个接触甚至没等进一步深入就在秋天阵阵到来的寒意中消散了。好像没有说什么故事,但一切情绪感触和对由远而近的悲观未来的感受都远在小男孩所将要遭遇的故事发生之前就说完了。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一个人生开始的序曲,但是这个序曲,在每一个乐章编排甚至每一个音符都已经被仔细敲定的前提下,已经无法更改了。所以它的落幕就是一个人生的落幕,哪怕这个人生才刚刚开始。非常精巧细腻又深谋远虑的布局安排和极其纯真动情的笔触,真是日本电影中的精华。
这是年初在巴黎日本文化中心的松竹影展中所看,这个展真办的太牛逼太全面了,但可惜被突如其来的日本地震中途打断,没有再进行下去。
3。La Tournée,巡演,Mathieu Amalric,2009
今年看了好几次这片儿,前几次是在家里,最后是在法国文化中心的银幕上。应该说这就是我曾经熟悉但是已经消失已久的法国电影的模样。有激情(Mathieu Amalric的表演),有无尽的想象力(艳舞团匪夷所思的华丽表演),有美丽的肉体(我从未见到过如此好看赏心悦目的肥妞儿们),有特殊的法式点触感情(Mathieu Amalric和艳舞女郎那种爱恨交织若即若离,他和加油站女子的即兴对话精彩到了极点),有知识分子的自我检视醒悟的纠结,有对外在世界残酷的过激夸张,有精神对抗物质的绝望缠斗(法国电影的永恒主题之一),最后有感伤到阳光灿烂的细腻开放式情绪(非常动人肺腑充满希望的结尾)。它重新复活了法式电影表达的精髓,那种心猿意马的散点叙述,但却最终凝练在一个以同一个精神状态和情绪氛围为主旨的内核中。要掌握好这个形散而神凝的状态非常不易,Mathieu Amalric的处女导达到了这个境界。
4。Drive,落日车神,2011
这片我已经在豆瓣条目下的影评里说太多了,就不再重复。不过和大部分人略微相反,我倒觉得高斯林演这个角色其实是有点略显奶油了。像樱桃C同学感觉的,换个硬汉点儿的演员效果会更好。我对这个片子的喜爱更多的来自于它在形式化上的崭新尝试和风格化的拍摄手段。
5。The Artist,艺术家,2011
这是年初我最期望看到的电影,果然不负期待。吸引我的是它重新拾回了默片时代内在的表演的节奏和方式,并在在很多细节上原汁原味的重新复活了三十年代好莱坞已经完全逝去的怀旧感受。但是遗憾的是它在后半段的剧情发展上缺乏足够的提升手段,没把情绪升华到更高的高度,反而在节奏上有些错乱,导致最后观看愉悦感有点儿下降。
Jean Dujardin的肢体表演语言没的挑,他很好把握了好莱坞默片时代表演的内在原则和节奏,既夸张又很细腻。是他自《99法郎》以后演的最出彩一个角色。这片也是近几年来少有的在北美大受欢迎的法国片。有趣的是Jean Dujardin在北美被各种提名以后,没看出有多高兴反而显的压力十足。我猜他其实特不愿意离开法国,有很大原因是怀疑自己是否有Vincent Cassel那样的英语表演能力。
6。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锅匠裁缝士兵间谍,Tomas Alfredson, 2011
像本片这样散发着陈年酒一样老派劲道的电影在二十一世纪简直是恐龙级的了。这片从形式与风格上也是对近十年泛滥成灾的银幕视觉暴力模式的反动。它重新恢复了七八十年代那种四平八稳的视觉风格,辅之以非常统一的色调和运镜,充满古典色彩的布景与服装,环境氛围十足的配乐,是今年所有银幕新片中最具整体感和统一视觉审美意识的一部。在技术层面的各个方面几乎完美地无可挑剔。还不能不提全体演员精彩绝伦的表演,简直是当今世界最优秀男戏骨们的一次群体飚戏。
对我来说,影片的遗憾来自于剧作的精神主旨方面。其实原小说本身也是脱胎于当年隐藏在英国军情五局六局内部的剑桥四人帮(另一说是五人),这些人都出身显赫又身居高位(其中霍利斯爵士──他始终未承认自己是间谍──还坐到了五局局长的位置上)却又都是共产主义者和苏联间谍。《抓间谍的人》那本书里对他们的复杂心态和经历都有挺深入的描述(八卦:霍利斯甚至很可能是三十年代在北京被史沫特莱发展为共产国际情报员的,当时俩人在燕京大学附近住上下楼,这是霍利斯履历中唯一的一次长时间私人接触共产分子)。所以我一直期待一个带有双层文本的电影作品出现,表面文本是一个抓“鼹鼠”的故事──这个本片做的相当出色,而深层文本是那个对于信仰、个人抉择和意识形态斗争对个体倾轧的观点展现,无论这个观点是什么,我都特别希望看到,就像在看科波拉的《对话》时那个随着表面情节的进展一点点被揭露出来到结尾处突然翻到桌面上来的深层文本一样,很有震撼力。但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看到最后这部分缺失了,剧作者和导演都放弃了这方面做表达的尝试,这使得前面的人物性格铺垫、氛围营造和埋下的戏剧冲突伏笔都忽然显的有些无的放矢。结尾有那么点儿对于“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时伤怀,而最后十秒钟的镜头甚至没收住远离影片的主要情绪氛围跑题而去了。非常遗憾。
7。Juvenile Court,少年法庭,Frederick Wiseman,1973
对美国南部应该是新奥尔良的一家少年犯罪法庭的日常活动的细致观察。
七十年代是怀斯曼的黄金年代,他对题材的选择,对方法论的严格把握以及清晰严谨的头脑和自身高屋建瓴的价值观让人叹为观止。他像外科医生一样用手术刀剖面精确展示了法律的复杂性和两面性,道德、宗教、偏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法律制度在窘迫困境中给人,尤其是青少年,所激起的本能的反应。
影片结尾的几段充满疑惑和不确定性的审判,以及法律不得不做出的武断的具有伤害性的司法解释让人看的心潮起伏,有时忍不住思绪会不断地向问题无解的悲观滑落。
8。说谎世界,李萍倩,1950
这是2010年十二月资料馆的银都展的开幕片。好像很少在各种影史中提到这部片。但它真的是十分好看,据说是上海左翼电影在香港立足后的开山之作,充满了现今中国电影里再也找不到的严肃娱乐精神。剧作结构异常工整和紧凑,节奏张弛有度,顺利地双重继承了左翼电影的现实批判性和screwball comedy的华丽爆炸喜剧性。韩非李丽华等全班的上海左翼电影演员出马,个个精彩。中国娱乐电影也真的有过这样华彩的篇章,唏嘘一下。为此要感谢电影资料馆组织了这次银都展的上半部分,我场场都去了,获益匪浅。但是──资料馆的老大们,这个展的下半部分上哪儿去了……我们都等了一年了……
9。Hors satan,撒旦之外,Bruno Dumont,2011
Bruno Dumont的每部片儿争议都很大。这片儿在影院里看真不能算是一种愉快的观影经验:压抑的气氛、古怪的人物形象和其绝望的情绪给人的心理实在是一种折磨。人物长时间漫无目的沉默游走的各种镜头也很考验观众的忍耐力。只有到了最后才突然节奏变幻跳出惊悚一幕:结尾那姑娘的一系列突然反应(大部分人都还没看过,我就不剧透了)生生差点儿把我吓到心脏停跳。
和我同去的一魁北克姑娘显然被深深击中了,出了影院坐椅子上直喘气。她父母在远离城市的几座农场的交汇处的一个小村子买了一个杂货店经营,她很长时间就随着父母在这个方圆几十里荒芜的几乎没有人烟的公路旁小店儿里居住,这个电影让她完整地回忆了起那种在一片空旷无人地带所度过的长时间无聊压抑恐惧甚至到疯狂的可怖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Bruno Dumont拍了一部成功的电影,他什么也没说,但是直指人心的完整复原了一个整体空旷孤寂但又让人感到无法摆脱的密闭窒息的心悸氛围。
这片儿看完了震的我一晚上没睡着觉。它像抽丝剥茧一样一点点地把一个生物实验室日常屠戮动物的行为引向对人类存在必要意义的质疑。关在笼子里的灵长类动物是如此的依赖人类,而后者所做的就是从简单的步骤开始,给它们打针吃药到电刑转椅再到手术开膛破肚把它们脑仁一勺勺挖出来切片保存。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生物研究人员在面对对他们屠戮工作质疑的时候,面不改色的镇静叙述其所作所为在科学上的长远意义。在目的被道德化动机确认以后,执行目的的人丝毫没有意识到在方法和过程上被彻底异化的事实。伟大的怀斯曼通过冷静到不可思议的简单黑白画面把一些在特定语境下被习以为常的人类惯性行为做为一个整体捧出来在宇宙中审视。人类是这样一个在宏观意义上完全丧失自省精神的矛盾体,他们在道德审判中对所谓纳粹医生的惊讶和愤怒都是装X出来的,坐在审判席两头的是同一拨医生只不过是胜负区别而已。影片结尾简直精彩到吐血,小猴子被绑在专门为SM行为设计的座椅上发射到高空,它惊讶的看着周围身穿怪异太空服在失重状态下四散飘舞张牙舞爪的各种科学研究人员,瞬间我周围的观众都爆发出狂笑,相信大家都意识到了:在这个荒诞的飞机机舱里谁更疯狂,肯定不是那只被捆绑的动弹不得的小灵长类。
2。秋之来临,成濑已喜男,1960
成濑是老一辈日本导演中最个人化的一位,他不像小津那样总在面子上端着一副虚怀若谷的架子放不下来了,而是喜欢甩开道德判断以人物的私人视角去审视业已成型的周遭。本片其实没有发生任何实质性的情节,一个从乡下来到城里的小男孩和一个富裕中产家庭的小女孩之间若即若离的简单接触,这个接触甚至没等进一步深入就在秋天阵阵到来的寒意中消散了。好像没有说什么故事,但一切情绪感触和对由远而近的悲观未来的感受都远在小男孩所将要遭遇的故事发生之前就说完了。我们在银幕上看到的是一个人生开始的序曲,但是这个序曲,在每一个乐章编排甚至每一个音符都已经被仔细敲定的前提下,已经无法更改了。所以它的落幕就是一个人生的落幕,哪怕这个人生才刚刚开始。非常精巧细腻又深谋远虑的布局安排和极其纯真动情的笔触,真是日本电影中的精华。
这是年初在巴黎日本文化中心的松竹影展中所看,这个展真办的太牛逼太全面了,但可惜被突如其来的日本地震中途打断,没有再进行下去。
3。La Tournée,巡演,Mathieu Amalric,2009
今年看了好几次这片儿,前几次是在家里,最后是在法国文化中心的银幕上。应该说这就是我曾经熟悉但是已经消失已久的法国电影的模样。有激情(Mathieu Amalric的表演),有无尽的想象力(艳舞团匪夷所思的华丽表演),有美丽的肉体(我从未见到过如此好看赏心悦目的肥妞儿们),有特殊的法式点触感情(Mathieu Amalric和艳舞女郎那种爱恨交织若即若离,他和加油站女子的即兴对话精彩到了极点),有知识分子的自我检视醒悟的纠结,有对外在世界残酷的过激夸张,有精神对抗物质的绝望缠斗(法国电影的永恒主题之一),最后有感伤到阳光灿烂的细腻开放式情绪(非常动人肺腑充满希望的结尾)。它重新复活了法式电影表达的精髓,那种心猿意马的散点叙述,但却最终凝练在一个以同一个精神状态和情绪氛围为主旨的内核中。要掌握好这个形散而神凝的状态非常不易,Mathieu Amalric的处女导达到了这个境界。
4。Drive,落日车神,2011
这片我已经在豆瓣条目下的影评里说太多了,就不再重复。不过和大部分人略微相反,我倒觉得高斯林演这个角色其实是有点略显奶油了。像樱桃C同学感觉的,换个硬汉点儿的演员效果会更好。我对这个片子的喜爱更多的来自于它在形式化上的崭新尝试和风格化的拍摄手段。
5。The Artist,艺术家,2011
这是年初我最期望看到的电影,果然不负期待。吸引我的是它重新拾回了默片时代内在的表演的节奏和方式,并在在很多细节上原汁原味的重新复活了三十年代好莱坞已经完全逝去的怀旧感受。但是遗憾的是它在后半段的剧情发展上缺乏足够的提升手段,没把情绪升华到更高的高度,反而在节奏上有些错乱,导致最后观看愉悦感有点儿下降。
Jean Dujardin的肢体表演语言没的挑,他很好把握了好莱坞默片时代表演的内在原则和节奏,既夸张又很细腻。是他自《99法郎》以后演的最出彩一个角色。这片也是近几年来少有的在北美大受欢迎的法国片。有趣的是Jean Dujardin在北美被各种提名以后,没看出有多高兴反而显的压力十足。我猜他其实特不愿意离开法国,有很大原因是怀疑自己是否有Vincent Cassel那样的英语表演能力。
6。Tinker Tailor Soldier Spy,锅匠裁缝士兵间谍,Tomas Alfredson, 2011
像本片这样散发着陈年酒一样老派劲道的电影在二十一世纪简直是恐龙级的了。这片从形式与风格上也是对近十年泛滥成灾的银幕视觉暴力模式的反动。它重新恢复了七八十年代那种四平八稳的视觉风格,辅之以非常统一的色调和运镜,充满古典色彩的布景与服装,环境氛围十足的配乐,是今年所有银幕新片中最具整体感和统一视觉审美意识的一部。在技术层面的各个方面几乎完美地无可挑剔。还不能不提全体演员精彩绝伦的表演,简直是当今世界最优秀男戏骨们的一次群体飚戏。
对我来说,影片的遗憾来自于剧作的精神主旨方面。其实原小说本身也是脱胎于当年隐藏在英国军情五局六局内部的剑桥四人帮(另一说是五人),这些人都出身显赫又身居高位(其中霍利斯爵士──他始终未承认自己是间谍──还坐到了五局局长的位置上)却又都是共产主义者和苏联间谍。《抓间谍的人》那本书里对他们的复杂心态和经历都有挺深入的描述(八卦:霍利斯甚至很可能是三十年代在北京被史沫特莱发展为共产国际情报员的,当时俩人在燕京大学附近住上下楼,这是霍利斯履历中唯一的一次长时间私人接触共产分子)。所以我一直期待一个带有双层文本的电影作品出现,表面文本是一个抓“鼹鼠”的故事──这个本片做的相当出色,而深层文本是那个对于信仰、个人抉择和意识形态斗争对个体倾轧的观点展现,无论这个观点是什么,我都特别希望看到,就像在看科波拉的《对话》时那个随着表面情节的进展一点点被揭露出来到结尾处突然翻到桌面上来的深层文本一样,很有震撼力。但是《锅匠裁缝士兵间谍》看到最后这部分缺失了,剧作者和导演都放弃了这方面做表达的尝试,这使得前面的人物性格铺垫、氛围营造和埋下的戏剧冲突伏笔都忽然显的有些无的放矢。结尾有那么点儿对于“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感时伤怀,而最后十秒钟的镜头甚至没收住远离影片的主要情绪氛围跑题而去了。非常遗憾。
7。Juvenile Court,少年法庭,Frederick Wiseman,1973
对美国南部应该是新奥尔良的一家少年犯罪法庭的日常活动的细致观察。
七十年代是怀斯曼的黄金年代,他对题材的选择,对方法论的严格把握以及清晰严谨的头脑和自身高屋建瓴的价值观让人叹为观止。他像外科医生一样用手术刀剖面精确展示了法律的复杂性和两面性,道德、宗教、偏见、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法律制度在窘迫困境中给人,尤其是青少年,所激起的本能的反应。
影片结尾的几段充满疑惑和不确定性的审判,以及法律不得不做出的武断的具有伤害性的司法解释让人看的心潮起伏,有时忍不住思绪会不断地向问题无解的悲观滑落。
8。说谎世界,李萍倩,1950
这是2010年十二月资料馆的银都展的开幕片。好像很少在各种影史中提到这部片。但它真的是十分好看,据说是上海左翼电影在香港立足后的开山之作,充满了现今中国电影里再也找不到的严肃娱乐精神。剧作结构异常工整和紧凑,节奏张弛有度,顺利地双重继承了左翼电影的现实批判性和screwball comedy的华丽爆炸喜剧性。韩非李丽华等全班的上海左翼电影演员出马,个个精彩。中国娱乐电影也真的有过这样华彩的篇章,唏嘘一下。为此要感谢电影资料馆组织了这次银都展的上半部分,我场场都去了,获益匪浅。但是──资料馆的老大们,这个展的下半部分上哪儿去了……我们都等了一年了……
9。Hors satan,撒旦之外,Bruno Dumont,2011
Bruno Dumont的每部片儿争议都很大。这片儿在影院里看真不能算是一种愉快的观影经验:压抑的气氛、古怪的人物形象和其绝望的情绪给人的心理实在是一种折磨。人物长时间漫无目的沉默游走的各种镜头也很考验观众的忍耐力。只有到了最后才突然节奏变幻跳出惊悚一幕:结尾那姑娘的一系列突然反应(大部分人都还没看过,我就不剧透了)生生差点儿把我吓到心脏停跳。
和我同去的一魁北克姑娘显然被深深击中了,出了影院坐椅子上直喘气。她父母在远离城市的几座农场的交汇处的一个小村子买了一个杂货店经营,她很长时间就随着父母在这个方圆几十里荒芜的几乎没有人烟的公路旁小店儿里居住,这个电影让她完整地回忆了起那种在一片空旷无人地带所度过的长时间无聊压抑恐惧甚至到疯狂的可怖感受……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Bruno Dumont拍了一部成功的电影,他什么也没说,但是直指人心的完整复原了一个整体空旷孤寂但又让人感到无法摆脱的密闭窒息的心悸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