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魅中返魅的思考——我读雷姆•库哈斯(一)
作为我们这一代学生,提起库哈斯,应该都是从央视大楼方案的争议中初识这位个性鲜明的荷兰建筑师。这种大众新闻媒体的争议也或多或少有夸张和偏颇的成分,以至于不少人都曾像我一样,对这个敢在古都北京大摆生殖崇拜造型的建筑师心存戒备。反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对库哈斯嗤之以鼻。
真正开始要认真了解库哈斯,反而倒是在亲身站在央视大楼脚下的时候,久久不能从他笼罩下的城市力场中自拔。后来在一次寝室聊天中,听ZLM说起库哈斯是记者出身,善于言辞、表达犀利,更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见偏见往往来自于片面的误解)。总之,库哈斯的人格魅力足以深深吸引世人的瞩目,当然,他的思想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判。
一、初读
先说说在阅读之后,我总结的一些关键点。这可能是你们都知道的,但也有一些你们可能并不知道。
库哈斯的建筑观是还建筑于本质,即建筑之本在空间和事件,而非实体和形式,建筑应该是人活动的背景。在《小中大特大》一书中他解释的“什么是建筑的行为?其要素、条件、材料和动机又是什么?”他所追求的是建筑的品质,而什么是建筑的品质呢?在设计之前应该多想想这个问题。
我认为库哈斯在建筑界产生的巨大意义在于他将建筑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从他的设计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他对于都市、建筑、人、社会等各个层面的深入思考,从过去到现在放眼未来。人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人人都可以是建筑师,筑巢,筑业,筑梦。从现代主义运动以来,建筑师往往站在建筑体本身的层面思考问题,而脱离了社会层面的思辨。今年十一我有幸在清华蹭到了一堂《现代建筑引论》的课程,是来自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主讲。主要是讲把现代化引入到海德格尔的理论中,从天、地、人的角度,重新分析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光辉城市的上帝之手在今天形成新的隐喻。“CIAM在建立到消亡,充分印证了发展源于人类内心的美,最后的结局才证明了建筑应追求什么。”
思考建筑,思考社会问题,思考人类发展问题,这些都不是某一类人的特权,也不是你我都无能为力的事,从记者转行到建筑业的库哈斯证明了思考对于一个普通人的价值,对于社会的意义。国内建筑学教育追随国际经验,可多少年来学到的多是设计手法,最多也只是怎么做建筑,但对建筑师的社会意义几乎没有理解。许多第二第三梯队的建筑院校培养出来的只是优秀的画图匠,而不是有追求有头脑的设计师。建筑师也是人类灵魂的设计师。
库哈斯思考社会的建筑从业方式也反映了他的设计手法与常人略有不同,有些还独具创见。
1、思想赋形(理念物化、流线具象化、数据推导)。
值得提到的就是央视大楼的方案,库哈斯就是抓住了中国政府这个大甲方对国际形象、权利欲望的渴望,深谙政府运作的政绩渴求,从而提出了这么一个冲击传统理念的方案。库哈斯一直对中国充满兴趣,他在研究中发现了中国新兴城市中的模糊、对立又能动态平衡的界定,这种矛盾而又世故的哲学阐述正是中国当代的“个性”体现。不得不说,他的这种多元化、不确定性的建筑观,竟然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不谋而合,“在发展中协调,在协调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如果不是过度解读,那么只能说库哈斯真的是非常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位国际友人建筑师。
另外一点是数据推导模型。“建筑师是社会及经济数据的收集者和操作处理者。”这种数据图形设计手法,源自于库哈斯记者时期的工作经验,从社会信息出发,得出合乎逻辑的模型,这是面对社会发展变化、问题层出不穷的最佳解决。从社会中发掘第一手的经验数据,这是许多建筑学工作者缺乏的,也是为什么不断像西方学习去总是走在西方后面的原因。我猜想,数据模型推导,将是参数化建筑设计、程序建筑设计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样,才能从“形”的参数化进化为“质”的参数化。
2、系统整合(还原裁减、系统调和、单一界面)
库哈斯喜欢用卷折结构模型,在保持流畅性的前提下形成不同功能空间的划分,在视觉分歧中形成心理暗示。
3、空白运用(凝练空白、拒绝建造、“隧道”挖切)
4、结构操控(平剖面相似性)
真正开始要认真了解库哈斯,反而倒是在亲身站在央视大楼脚下的时候,久久不能从他笼罩下的城市力场中自拔。后来在一次寝室聊天中,听ZLM说起库哈斯是记者出身,善于言辞、表达犀利,更激起了我极大的兴趣(可见偏见往往来自于片面的误解)。总之,库哈斯的人格魅力足以深深吸引世人的瞩目,当然,他的思想更值得我们去思考和研判。
一、初读
先说说在阅读之后,我总结的一些关键点。这可能是你们都知道的,但也有一些你们可能并不知道。
库哈斯的建筑观是还建筑于本质,即建筑之本在空间和事件,而非实体和形式,建筑应该是人活动的背景。在《小中大特大》一书中他解释的“什么是建筑的行为?其要素、条件、材料和动机又是什么?”他所追求的是建筑的品质,而什么是建筑的品质呢?在设计之前应该多想想这个问题。
我认为库哈斯在建筑界产生的巨大意义在于他将建筑作为一种思考问题的方式,从他的设计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他对于都市、建筑、人、社会等各个层面的深入思考,从过去到现在放眼未来。人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人人都可以是建筑师,筑巢,筑业,筑梦。从现代主义运动以来,建筑师往往站在建筑体本身的层面思考问题,而脱离了社会层面的思辨。今年十一我有幸在清华蹭到了一堂《现代建筑引论》的课程,是来自耶鲁大学的客座教授主讲。主要是讲把现代化引入到海德格尔的理论中,从天、地、人的角度,重新分析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光辉城市的上帝之手在今天形成新的隐喻。“CIAM在建立到消亡,充分印证了发展源于人类内心的美,最后的结局才证明了建筑应追求什么。”
![]() |
光辉城市——上帝之手 |
![]() |
欧洲里尔——库哈斯之手 |
思考建筑,思考社会问题,思考人类发展问题,这些都不是某一类人的特权,也不是你我都无能为力的事,从记者转行到建筑业的库哈斯证明了思考对于一个普通人的价值,对于社会的意义。国内建筑学教育追随国际经验,可多少年来学到的多是设计手法,最多也只是怎么做建筑,但对建筑师的社会意义几乎没有理解。许多第二第三梯队的建筑院校培养出来的只是优秀的画图匠,而不是有追求有头脑的设计师。建筑师也是人类灵魂的设计师。
库哈斯思考社会的建筑从业方式也反映了他的设计手法与常人略有不同,有些还独具创见。
1、思想赋形(理念物化、流线具象化、数据推导)。
值得提到的就是央视大楼的方案,库哈斯就是抓住了中国政府这个大甲方对国际形象、权利欲望的渴望,深谙政府运作的政绩渴求,从而提出了这么一个冲击传统理念的方案。库哈斯一直对中国充满兴趣,他在研究中发现了中国新兴城市中的模糊、对立又能动态平衡的界定,这种矛盾而又世故的哲学阐述正是中国当代的“个性”体现。不得不说,他的这种多元化、不确定性的建筑观,竟然与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不谋而合,“在发展中协调,在协调中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如果不是过度解读,那么只能说库哈斯真的是非常适合中国国情的一位国际友人建筑师。
另外一点是数据推导模型。“建筑师是社会及经济数据的收集者和操作处理者。”这种数据图形设计手法,源自于库哈斯记者时期的工作经验,从社会信息出发,得出合乎逻辑的模型,这是面对社会发展变化、问题层出不穷的最佳解决。从社会中发掘第一手的经验数据,这是许多建筑学工作者缺乏的,也是为什么不断像西方学习去总是走在西方后面的原因。我猜想,数据模型推导,将是参数化建筑设计、程序建筑设计必不可少的一环,这样,才能从“形”的参数化进化为“质”的参数化。
2、系统整合(还原裁减、系统调和、单一界面)
库哈斯喜欢用卷折结构模型,在保持流畅性的前提下形成不同功能空间的划分,在视觉分歧中形成心理暗示。
3、空白运用(凝练空白、拒绝建造、“隧道”挖切)
4、结构操控(平剖面相似性)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