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女知否亡国恨——评电影<金陵十三钗>
如果你生活在这个城市,你一定会感觉到那种痛,伤痛、剧烈的伤痛,生生世世都忘不了的剧烈伤痛。你儿时玩耍的去处是一个防空洞,那里经历过轰隆的炮火,堆积过如山的尸骨,而在你童年的记忆里,那里夏日阴凉,有草和风。当你长大了,每年的12月13日都是浓雾蔽日,在深沉的雾气中汽车轮船鸣笛致哀,呜咽声中,你静静地站起身,你知道有些伤痛会浸在血液里,一代一代传下去。
关乎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算不得少,但<金陵十三钗>却是让我在电影院里流泪不止的一部,由痛而起,却远非由此而止。许多人说这是张艺谋的回归之作,在这一点上我不愿多说什么,只是认同在其之前的作品中,<活着>是深刻至极的一部。选择看<金陵十三钗>,首先自然是出于南京人的自觉,再来是由于严歌苓。在<金陵十三钗>(以下不论影片、文本皆简称为<十三钗>)之前,对于严我最中意的作品是<少女小渔>,异国他乡小人物的悲喜哀乐。后来我又看了<小姨多鹤>,从<小姨多鹤>和<十三钗>两部作品不难看出严的战争叙事策略,关注战争中的女性人物已然算不上是一个新鲜的焦点,而严的独特之处在于从女性人物的塑造出发,从一个极为细微的侧面去剖析战争,以及战争中的人性。张艺谋近年来一贯追求历史宏大叙事,而这一遭却选择了相对微观的女性叙述模式,可见老谋子自身的不断探索与尝试。这是一部由女性串起的电影,14个妓女与12个女学生的故事。
<十三钗>并不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在历史上仍是有迹可循。张艺谋在这部准备冲击奥斯卡的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南京方言,大抵也是想要营造一种历史真实感吧!我虽出生成长在南京,但是从外祖父母一辈起却是扬州苏州的根基,那种老南京话,一些时刻里,我亦是要看字幕的。坐在影院里,听着熟悉却辽远的口音在四方的空间里回荡,那一刻,你似乎感觉到自己也在那个暴虐的时刻里,拼最后一啖气挣扎,绝望求死。我不知道其他地区的观众是何反应,对于作为南京观众的我而言,在影片语言这一点上,张艺谋的心思花得值得。
从影片整体来看,这仍是一部中国式电影,即便有人认为<十三钗>是完全照搬好莱坞模式的结果。从影片开始时李教官拾起的小黑皮鞋,再到豆蔻的琴弦,直至最后玉墨交给书娟的琵琶,每一只物件传递出的都是中国式的抑制的悲情,虽哀伤却不滥情。这一点,我需要细说,近年来,中国观众时时被<唐山大地震>式的苦情激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恨不能捶胸顿足哭天抢地。而在<十三钗>的整个观影过程中,我和母亲的泪只是无声地流,耳边偶尔响起前排男孩和后排中年男子刻意掩着的吸鼻或咳嗽声。我们哀痛,我们愤怒,但我们没有任其肆意泛滥,我们每一个人都压抑着,克制着,让痛在心底最深处割到见血见肉,沉默中,我们在追忆,在反思。对于那段被践踏、被侮辱的历史而言,涕泪横流的情绪宣泄只会显得浅薄,这种冷静自制的哀恸才是最能让人铭记的。我实在是感谢张艺谋选择了抑制与冷静的影片基调,要不然,我们哗啦啦流了一通泪,却再也留不下什么。除此之外,我想插一句题外话,张艺谋今次塑造了以李教官为首的国军将士视死如归的形象,他用电影语言无声地提示了我们历史的进步。
在“国恨”之前,我想说一点关于“家愁”,对的,不是笔误,是“愁”,是惆怅,是牵挂,是期盼。我想,你一定猜到了,我要说的是“豆蔻和浦生”,“三根琴弦”的故事。一个是童稚未脱的妓女,一个是将死的军士;一个是可亲可爱的姐姐,一个是天真质朴的弟弟。“小老乡,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种田。”“我没有田……”“那我就天天弹琵琶给你听。我弹琵琶,你拿个棍,要饭,给你妈吃。”垂死关口的死生契阔,真真正正的“死生”契阔,没有缠绵缱绻的情诗,没有叮咚悦耳的韵律,满满的乡土气里透着豆蔻的质朴,她成了他的人,她嘻嘻哈哈地受苦,奉养他的母亲。这是妓女的坦诚与善意。
女权主义者看了这部电影,定会说约翰神父从去势到hero的重塑,亦会抨击这是一部分裂女性群体的挑衅之作。而我不想用这些名词去框架它,约翰是一个因为丧女而走上“入殓师”之路的父亲,面对12位女学生甚至于还有玉墨,他身为人父的天性是其一直的支撑和内核。去到“十三钗”,她们又是什么呢?
“妓女”是“商女”,是“婊子”,商女不知亡国恨,婊子也是无情。南京这座城市坐镇水道,贯通南北,秦淮花船摇了一朝又一代,得月台的昆曲唱迷了一朝又一暮。所以“妓女”成了与这座城同声同气的一个群体,早就有了“秦淮八艳”,后来又来了这“金陵十三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是诗人的风雅抒愤,到了玉墨这里,成了立誓舍命亦要破的判词。在民族危亡关头的国仇家恨是真,保护弱小、怜爱孩子的人之善性更是真。是不是身体的凹陷造就了我们生命上的弱势?!的确,或许没有哪个群体会同妓女一样能够那么刻骨地感受到被蹂躏、被践踏、被侮辱的伤痛。她们经受住了那样的痛,所以,从柔软的心底里升出同情来,最后成了舍身赴死的亮烈与壮阔。电影以“赴约”一幕作结,死亡之约,有去无回,张艺谋在这里似乎把大屠杀叙事提升了一个层次,即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是被损害群体内部的重塑与救赎。
很多人把<十三钗>定义为商业片,而对此嗤之以鼻,so what?! 它就是商业片又怎样?!在这个失去信仰,甚至极有可能失去记忆的时代里,张艺谋不过是用商业加文艺的手段做了一个提醒,这是他的大屠杀叙事策略,是他记录历史的strategy。在时下的光景里,有多少人会认真研读历史,会深深牢记历史,我们在一点一点地失忆。如果张艺谋不用如是通俗的手段为历史做一个mark,殊不知有多少人业已不记得那段惨绝人寰的暴虐历史。我只想,不管你爱与不爱,欣赏也好,抵触也罢,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去提醒自己,有些事,我们不可以忘记!
以<秦淮景>作结:
我有一段情呀
唱给诸公听
诸公各位
静呀心静静心呀
让我来
唱一支秦淮景呀
细细呀 道来
唱给诸公听呀
秦淮缓缓流呀
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
瞻园里 堂阔宇深呀
白鹭洲 水涟涟
世外桃源呀
(感谢我的外婆,一直以来与我说苏州话。我虽学不会,却听得明吴侬软语。)
关乎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算不得少,但<金陵十三钗>却是让我在电影院里流泪不止的一部,由痛而起,却远非由此而止。许多人说这是张艺谋的回归之作,在这一点上我不愿多说什么,只是认同在其之前的作品中,<活着>是深刻至极的一部。选择看<金陵十三钗>,首先自然是出于南京人的自觉,再来是由于严歌苓。在<金陵十三钗>(以下不论影片、文本皆简称为<十三钗>)之前,对于严我最中意的作品是<少女小渔>,异国他乡小人物的悲喜哀乐。后来我又看了<小姨多鹤>,从<小姨多鹤>和<十三钗>两部作品不难看出严的战争叙事策略,关注战争中的女性人物已然算不上是一个新鲜的焦点,而严的独特之处在于从女性人物的塑造出发,从一个极为细微的侧面去剖析战争,以及战争中的人性。张艺谋近年来一贯追求历史宏大叙事,而这一遭却选择了相对微观的女性叙述模式,可见老谋子自身的不断探索与尝试。这是一部由女性串起的电影,14个妓女与12个女学生的故事。
<十三钗>并不是一个完全虚构的故事,在历史上仍是有迹可循。张艺谋在这部准备冲击奥斯卡的影片中运用了大量的南京方言,大抵也是想要营造一种历史真实感吧!我虽出生成长在南京,但是从外祖父母一辈起却是扬州苏州的根基,那种老南京话,一些时刻里,我亦是要看字幕的。坐在影院里,听着熟悉却辽远的口音在四方的空间里回荡,那一刻,你似乎感觉到自己也在那个暴虐的时刻里,拼最后一啖气挣扎,绝望求死。我不知道其他地区的观众是何反应,对于作为南京观众的我而言,在影片语言这一点上,张艺谋的心思花得值得。
从影片整体来看,这仍是一部中国式电影,即便有人认为<十三钗>是完全照搬好莱坞模式的结果。从影片开始时李教官拾起的小黑皮鞋,再到豆蔻的琴弦,直至最后玉墨交给书娟的琵琶,每一只物件传递出的都是中国式的抑制的悲情,虽哀伤却不滥情。这一点,我需要细说,近年来,中国观众时时被<唐山大地震>式的苦情激得一把鼻涕一把泪,恨不能捶胸顿足哭天抢地。而在<十三钗>的整个观影过程中,我和母亲的泪只是无声地流,耳边偶尔响起前排男孩和后排中年男子刻意掩着的吸鼻或咳嗽声。我们哀痛,我们愤怒,但我们没有任其肆意泛滥,我们每一个人都压抑着,克制着,让痛在心底最深处割到见血见肉,沉默中,我们在追忆,在反思。对于那段被践踏、被侮辱的历史而言,涕泪横流的情绪宣泄只会显得浅薄,这种冷静自制的哀恸才是最能让人铭记的。我实在是感谢张艺谋选择了抑制与冷静的影片基调,要不然,我们哗啦啦流了一通泪,却再也留不下什么。除此之外,我想插一句题外话,张艺谋今次塑造了以李教官为首的国军将士视死如归的形象,他用电影语言无声地提示了我们历史的进步。
在“国恨”之前,我想说一点关于“家愁”,对的,不是笔误,是“愁”,是惆怅,是牵挂,是期盼。我想,你一定猜到了,我要说的是“豆蔻和浦生”,“三根琴弦”的故事。一个是童稚未脱的妓女,一个是将死的军士;一个是可亲可爱的姐姐,一个是天真质朴的弟弟。“小老乡,娶我吧!我跟你回家种田。”“我没有田……”“那我就天天弹琵琶给你听。我弹琵琶,你拿个棍,要饭,给你妈吃。”垂死关口的死生契阔,真真正正的“死生”契阔,没有缠绵缱绻的情诗,没有叮咚悦耳的韵律,满满的乡土气里透着豆蔻的质朴,她成了他的人,她嘻嘻哈哈地受苦,奉养他的母亲。这是妓女的坦诚与善意。
女权主义者看了这部电影,定会说约翰神父从去势到hero的重塑,亦会抨击这是一部分裂女性群体的挑衅之作。而我不想用这些名词去框架它,约翰是一个因为丧女而走上“入殓师”之路的父亲,面对12位女学生甚至于还有玉墨,他身为人父的天性是其一直的支撑和内核。去到“十三钗”,她们又是什么呢?
“妓女”是“商女”,是“婊子”,商女不知亡国恨,婊子也是无情。南京这座城市坐镇水道,贯通南北,秦淮花船摇了一朝又一代,得月台的昆曲唱迷了一朝又一暮。所以“妓女”成了与这座城同声同气的一个群体,早就有了“秦淮八艳”,后来又来了这“金陵十三钗”。“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那是诗人的风雅抒愤,到了玉墨这里,成了立誓舍命亦要破的判词。在民族危亡关头的国仇家恨是真,保护弱小、怜爱孩子的人之善性更是真。是不是身体的凹陷造就了我们生命上的弱势?!的确,或许没有哪个群体会同妓女一样能够那么刻骨地感受到被蹂躏、被践踏、被侮辱的伤痛。她们经受住了那样的痛,所以,从柔软的心底里升出同情来,最后成了舍身赴死的亮烈与壮阔。电影以“赴约”一幕作结,死亡之约,有去无回,张艺谋在这里似乎把大屠杀叙事提升了一个层次,即上升到人性的层面,是被损害群体内部的重塑与救赎。
很多人把<十三钗>定义为商业片,而对此嗤之以鼻,so what?! 它就是商业片又怎样?!在这个失去信仰,甚至极有可能失去记忆的时代里,张艺谋不过是用商业加文艺的手段做了一个提醒,这是他的大屠杀叙事策略,是他记录历史的strategy。在时下的光景里,有多少人会认真研读历史,会深深牢记历史,我们在一点一点地失忆。如果张艺谋不用如是通俗的手段为历史做一个mark,殊不知有多少人业已不记得那段惨绝人寰的暴虐历史。我只想,不管你爱与不爱,欣赏也好,抵触也罢,去看一看这部电影,去提醒自己,有些事,我们不可以忘记!
以<秦淮景>作结:
我有一段情呀
唱给诸公听
诸公各位
静呀心静静心呀
让我来
唱一支秦淮景呀
细细呀 道来
唱给诸公听呀
秦淮缓缓流呀
盘古到如今
江南锦绣
金陵风雅情呀
瞻园里 堂阔宇深呀
白鹭洲 水涟涟
世外桃源呀
(感谢我的外婆,一直以来与我说苏州话。我虽学不会,却听得明吴侬软语。)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