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纳金与帕德梅——《星球大战》的悖论与疑问
“原力”的平衡
阿纳金•天行者,传奇的“the chosen one”,他的诞生方式与“耶稣”相似,阿纳金的母亲收到了“原力”的感应,受孕产下阿纳金,据说只有他可以带来原力的平衡。
阿纳金后来投向了原力的黑暗面,成为黑武士。阿纳金的背叛给以“绝地武士”为代表的正义一方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大量的绝地武士(包括他恩师欧比旺•肯诺比)被杀,数量骤减,尤达大师变成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头,银河系落入黑暗皇帝的统治。
何谓平衡?阿纳金带来的是正义一方的灾难,难道要用“物极必反”来解释,当原力的光明面占到绝对优势时,需要阿纳金的出现,来打破这种格局,各种势力重新洗牌,再重回平衡。
如果尤达大师知道这是“阿纳金带来原力平衡”的含义,他当年还会不会那样尽力的寻找这个神奇的小孩;或者不管是阿纳金还是尤达大师,他们都不过是银河系历史的棋子。
“心碎而死”
人真的会因为“心碎而死”吗?
帕德梅在产下双胞胎“卢克”和“莱亚”后死去,用影片中医生的话说“并没有发现她有什么严重的问题,似乎她的身体就是拒绝再活下去了”。
帕德梅•阿米达拉,14岁当上行星的女王,女王卸任后成为银河议会最年轻的议员,敏锐的政治嗅觉使她最早发现了议长“帕尔帕庭”的阴谋,却在目睹丈夫阿纳金的转变后,无病而亡。
银河系飘摇的政治,暗淡的未来,甚至刚出生的一对儿女都无法唤起她生存下去的决心。帕德梅的最后一句话是“阿纳金,可怜的阿纳金,他是个好人”。帕德梅最后的情感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她无法面对一个阿纳金走向黑暗绝境的世界。
阿纳金之所以会走向原力的黑暗面,主要源于对他更强大力量的追求,因为他预感到了帕德梅的死亡,他需要一种足够强大的,可以扭转生死的力量来保护帕德梅,却未曾想到,正是他的转变导致了妻子的死亡。
通过对光明的破坏与杀戮,来达到宇宙的平衡;想要保护爱人却导致了爱人的死亡;早慧的女王却为了爱情的创伤,抛弃一切,这是怎样的悖论。
《星球大战》vs. 《黑客帝国》
《星球大战》系列是美国人的科幻史诗,这个系列的拍摄跨度长达30年,我只看过1997年到2005年上映的三部前传,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阿纳金的悲剧命运与他和帕德梅的传奇爱情。
同为科幻经典的《黑客帝国》系列充满了现代预言般的哲学。世界是虚拟还是现实,统治者是人类还是人工智能,行走的是人体还是计算机终端,争斗的是思维还是程序,或者最简单的“where or when”,这些问题都挑战着观众的思维极限。
丰富的镜头语言更增加了影片观赏性。在这部影片之后,还有谁不知道著名的“子弹时间”,谁会忘记那些充满哥特风格的枪战与打斗。
“尼奥、崔尼蒂、墨菲斯、特工史密斯”等人物各具特色,情节更是紧张刺激、不落俗套。
当得知“先知”是矩阵之母时,多少观众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而那场尼奥与超级特工的大战则称得上酣畅淋漓,超级过瘾,眼看尼奥将要落败,被特工史密斯侵入体内,谁知两者重合、扭曲、变化之后出现的却是尼奥象,这两个矩阵超级病毒的争斗中,尼奥最后胜出,从此众人及自己都不再怀疑他就是“the chosen one”,他将带领大家推翻矩阵的统治。
在其他方面的对比中,浩渺的宇宙与大雨的城市都是激动人心的场景;稀奇古怪的外星人造型(充满智慧与能力的尤达大师不过是个ET一样可爱的小不点)稍逊简约帅酷的黑墨镜与黑风衣;影片的主演,阿纳金的扮演者海登•克里斯滕森虽然不及大名鼎鼎的基努•里维斯,但娜塔莉•波特曼则完全可以胜过“崔尼蒂”;然而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情节的设置上,《星球大战》堪称完败,我们可以看出尼奥的成长却感受不到阿纳金的纠结;《黑客帝国》考验想象力,燃烧脑细胞,而《星球大战》却情节简陋,甚至带着些儿童片的天真。
同样作为现代电影技术与视觉特效的代表,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曾引领风骚30年,而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则横空出世,后来居上。
同为救世主,《黑客帝国》里的尼奥拯救了世界,阿纳金则成为原力的牺牲品。
最后
大脑激越后留下的是长久的空白。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莫名其妙的记起自己曾是一枚科幻迷,最初跃入头脑的不是《黑客帝国》,不是《盗梦空间》,却是略显怀旧的,一点都不酷的“阿纳金与帕德梅”。
或许旧的东西接受起来更不费力,缺少现代感的《星球大战》更接近我们熟知的世界。
毕竟谁头脑中没有邪恶与正义的较量,又有几人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伤害。
阿纳金•天行者,传奇的“the chosen one”,他的诞生方式与“耶稣”相似,阿纳金的母亲收到了“原力”的感应,受孕产下阿纳金,据说只有他可以带来原力的平衡。
阿纳金后来投向了原力的黑暗面,成为黑武士。阿纳金的背叛给以“绝地武士”为代表的正义一方带来了致命的打击,大量的绝地武士(包括他恩师欧比旺•肯诺比)被杀,数量骤减,尤达大师变成一个疯疯癫癫的老头,银河系落入黑暗皇帝的统治。
何谓平衡?阿纳金带来的是正义一方的灾难,难道要用“物极必反”来解释,当原力的光明面占到绝对优势时,需要阿纳金的出现,来打破这种格局,各种势力重新洗牌,再重回平衡。
如果尤达大师知道这是“阿纳金带来原力平衡”的含义,他当年还会不会那样尽力的寻找这个神奇的小孩;或者不管是阿纳金还是尤达大师,他们都不过是银河系历史的棋子。
“心碎而死”
人真的会因为“心碎而死”吗?
帕德梅在产下双胞胎“卢克”和“莱亚”后死去,用影片中医生的话说“并没有发现她有什么严重的问题,似乎她的身体就是拒绝再活下去了”。
帕德梅•阿米达拉,14岁当上行星的女王,女王卸任后成为银河议会最年轻的议员,敏锐的政治嗅觉使她最早发现了议长“帕尔帕庭”的阴谋,却在目睹丈夫阿纳金的转变后,无病而亡。
银河系飘摇的政治,暗淡的未来,甚至刚出生的一对儿女都无法唤起她生存下去的决心。帕德梅的最后一句话是“阿纳金,可怜的阿纳金,他是个好人”。帕德梅最后的情感不是愤怒,而是悲哀,她无法面对一个阿纳金走向黑暗绝境的世界。
阿纳金之所以会走向原力的黑暗面,主要源于对他更强大力量的追求,因为他预感到了帕德梅的死亡,他需要一种足够强大的,可以扭转生死的力量来保护帕德梅,却未曾想到,正是他的转变导致了妻子的死亡。
通过对光明的破坏与杀戮,来达到宇宙的平衡;想要保护爱人却导致了爱人的死亡;早慧的女王却为了爱情的创伤,抛弃一切,这是怎样的悖论。
《星球大战》vs. 《黑客帝国》
《星球大战》系列是美国人的科幻史诗,这个系列的拍摄跨度长达30年,我只看过1997年到2005年上映的三部前传,留下最深印象的就是阿纳金的悲剧命运与他和帕德梅的传奇爱情。
同为科幻经典的《黑客帝国》系列充满了现代预言般的哲学。世界是虚拟还是现实,统治者是人类还是人工智能,行走的是人体还是计算机终端,争斗的是思维还是程序,或者最简单的“where or when”,这些问题都挑战着观众的思维极限。
丰富的镜头语言更增加了影片观赏性。在这部影片之后,还有谁不知道著名的“子弹时间”,谁会忘记那些充满哥特风格的枪战与打斗。
“尼奥、崔尼蒂、墨菲斯、特工史密斯”等人物各具特色,情节更是紧张刺激、不落俗套。
当得知“先知”是矩阵之母时,多少观众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而那场尼奥与超级特工的大战则称得上酣畅淋漓,超级过瘾,眼看尼奥将要落败,被特工史密斯侵入体内,谁知两者重合、扭曲、变化之后出现的却是尼奥象,这两个矩阵超级病毒的争斗中,尼奥最后胜出,从此众人及自己都不再怀疑他就是“the chosen one”,他将带领大家推翻矩阵的统治。
在其他方面的对比中,浩渺的宇宙与大雨的城市都是激动人心的场景;稀奇古怪的外星人造型(充满智慧与能力的尤达大师不过是个ET一样可爱的小不点)稍逊简约帅酷的黑墨镜与黑风衣;影片的主演,阿纳金的扮演者海登•克里斯滕森虽然不及大名鼎鼎的基努•里维斯,但娜塔莉•波特曼则完全可以胜过“崔尼蒂”;然而在人物性格的刻画与情节的设置上,《星球大战》堪称完败,我们可以看出尼奥的成长却感受不到阿纳金的纠结;《黑客帝国》考验想象力,燃烧脑细胞,而《星球大战》却情节简陋,甚至带着些儿童片的天真。
同样作为现代电影技术与视觉特效的代表,卢卡斯的《星球大战》曾引领风骚30年,而沃卓斯基兄弟的《黑客帝国》则横空出世,后来居上。
同为救世主,《黑客帝国》里的尼奥拯救了世界,阿纳金则成为原力的牺牲品。
最后
大脑激越后留下的是长久的空白。在2011年的最后一天,莫名其妙的记起自己曾是一枚科幻迷,最初跃入头脑的不是《黑客帝国》,不是《盗梦空间》,却是略显怀旧的,一点都不酷的“阿纳金与帕德梅”。
或许旧的东西接受起来更不费力,缺少现代感的《星球大战》更接近我们熟知的世界。
毕竟谁头脑中没有邪恶与正义的较量,又有几人没有经历过爱情的伤害。
-
未闻蝶恋花 赞了这篇日记 2022-09-05 06:36:45
-
皮皮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4-23 08:55:16
-
豆友183055139 赞了这篇日记 2020-07-04 20:49:47
-
药白芷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30 23:25:47
-
4AlarmFire 赞了这篇日记 2019-12-22 22:58:32
-
酋长球场的章鱼 赞了这篇日记 2017-12-04 20:48:08
-
像鸡毛一样飞 赞了这篇日记 2017-01-22 21:47:45
-
你的捉摸不定 赞了这篇日记 2012-11-16 00:4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