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围城后的困顿——2011年香港电影总结
《新少林寺》、《我爱香港之开心万岁》、《最强喜事》、《肉蒲团》、《窃听风云2》、《夺命金》、《龙门飞甲》、《潜罪犯》……2011年,香港电影“一路有你”走到如今,起起落落浮浮沉沉,由年初四个月时的回暖,到暑期档的彻底沦陷,再到年底的难挽颓势,走向了落幕。
而去年在香港影评人中还有“特区片”、“特区新浪潮”、“冲出围城之后”(对应的是2009年陈可辛监制的《十月围城》),的讨论,却发现2011年的香港电影实在是难以为继,甚至是陷入了“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的困境里,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地的《失恋33天》、台湾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都在当地掀起了观影狂潮,深受年轻一代观众的欢迎,甚至《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元旦前已经打破周星驰保持多年的《功夫》的华语片票房纪录,这对于香港电影来说的无疑是一响警钟!
在讨论2010年上半年的香港电影时,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朗天就提出“捍卫香港精神”的说法,并指出,“今年也出奇地多励志片。《打擂台》、《岁月神偷》、《72家租客》、《月满轩尼诗》、《飞砂风中转》、《叶问前传》、《人间喜剧》都是励志,甚至《如梦》的四句也能找到出路。承接‘围城论’,我们过去几年一路说要冲出围城,我觉得现在冲出了,电影人望到一片天,重新肯定了一些精神,鼓励大家向前走”。但2011年的香港电影,似乎香港电影人所看到的这片天,也变得有些黯淡了……
2012年,香港电影是否又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呢?!
一、市场篇
1.华语片:票房增长与颓势共存
2.外语片:热门与黑马齐舞
二、作品篇
1.年轻导演:退潮的“特区新浪潮”
2.主流:合拍才是王道
3.青春片:无能的延续
三、展望篇
展望2012:继续走向内地市场
市场篇
华语片:票房增长与颓势共存
截至2011年12月31日,九把刀导演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已经在香港取得6130万港元的票房,正式的打破了周星驰自编自导自演的《功夫》的票房纪录。而再加上《3D肉蒲团》、《新少林寺》、《我爱香港之开心万岁》等华语片的票房,今年香港上映了将近80部华语片(包括小范围上映的《一国双城》、《翻滚吧!阿信》,还有重新修复上映的《流金岁月》),并一共取得约3.7亿港元的票房,约占年度总票房的26.5%(2011年香港票房将在13.92亿港元左右),这也是近几年的最好成绩。
表1是2011年与2010年的华语片票房TOP10的对比。最显著的是今年的票房冠军是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而且影片不像当年的《色·戒》般是合拍片),且票房截至12月31日时已经高达6130万港元,华语片的亚军《3D肉蒲团》几乎是高出一半,这也使得今年的TOP10将近2.35亿港元,比去年的1.83亿高出约5200万。
合拍片也还是票房榜的重点,包括《窃听风云2》、《新少林寺》、《最强囍事2011》等,而《我爱香港之开心万岁》也同样夹杂着内地元素。值得一提的是,票房在500万到820万港元之间的华语片,也主要是合拍片,包括《关云长》、《武侠》、《B+侦探》等,预计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的最终票房也将在800万港元左右(因为圣诞节假期结束时累计仅约355万港元)。但合拍片也常常在香港市场沦为炮灰,如当年陈嘉上导演的《画皮》在香港取得超过1000万港元的票房,但今年的《画壁》仅约四五十万,而程小东导演、李连杰主演的《白蛇传说》、刘伟强导演的《不再让你孤单》、王晶导演的《财神客栈》、叶伟信导演的《倩女幽魂》都只是在三五百万港元之间,《梦游》、《开心魔法》、《竞雄女侠秋瑾》、《鸿门宴传奇》等都不足300万港元。
纯粹的港产片往往票房不佳,虽然《喜爱夜蒲》、《劲抽福禄寿》、《人约离婚后》都突破了500万,但像《潮性办公室》、《出轨的女人》等偶票房不佳,而叶念琛与王晶合导的《猛鬼爱情故事》、云翔的《爱很烂》、黄精甫的《保卫战队之出动喇!朋友》都票房不足100万港元。
而绝大部分的内地电影,或者台湾电影,在香港市场同样是沦为了炮灰——《建党伟业》的香港票房仅约450万港元左右,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不足50万,而魏德圣导演的《赛德克·巴莱》上下集虽然在台北地区约取得3.4亿新台币的票房,但在香港合计仅约500万港元,而九把刀导演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虽然票房超过6100万港元,但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杀手欧阳盆栽》趁热打铁,但香港票房仅约二三十万……
这就是香港市场。尽管有小部分影片取得较好的成绩,但绝大部分的作品,并不是很理想,即使是合拍片。
表1:2011年、2010年香港市场的华语片票房TOP10对比(单位:万港元)
名次 2011年 2010年
影片 票房 影片 票房
1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6130 《叶问2》 4331
2 《3D肉蒲团》 4108 《七十二家租客》 3445
3 《我爱香港之开心万岁》 2669 《岁月神偷》 2313
4 《窃听风云2》 2401 《花田喜事2010》 1555
5 《新少林寺》 2051 《精武风云》 1369
6 《最强囍事2011》 2032 《线人》 1265
7 《单身男女》 1230 《通天帝国》 1126
8 《让子弹飞》 1221 《分手说爱你》 1033
9 《夺命金》 844 《苏乞儿》 979
10 《神奇侠侣》 822 《童眼3D》 865
合计 23508 18281
注1:本票房榜的2011年度截至于2011年12月31日,可能与最终票房有细微差别。
注2:《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票房统计至2011年12月25日,而《龙门飞甲》。
外语片:热门与黑马齐舞
与华语片的市场境况胜过去年形成对比的是,今年的外语片的整体表现,则不如去年,当然这也跟去年时跨年度上映的《阿凡达》,其在2009年时约收6400万港元,在2010年度又取得约1.13亿港元,使得去年前十名外语片合计约4.78亿元。
而与去年的续集或前传占了前十名的一半相比,今年外语片的票房TOP9是清一色的续集或者前传作品(六部续集,两部前传),《变形金刚3》与《哈利 ·波特7(下)》这两部作品便已经占了约1.6亿港元。而北美电影今年在香港约上映了120部,票房收入则约8.6亿港元,占年度票房的约六成(数量则约四成),这也与华语片的上涨有关。但如果对比表2与表1中的外语片与华语片的TOP10,则可以看出华语片的市场效益普遍不如外语片——香港票房在900万到2000万港元的影片,有25部,但只有一部《让子弹飞》是华语片,其它的都是外语片(其中《国王的演讲》是英国片),这也说明了票房收入在一两千万之间的华语片依然很稀缺。
热点影片很明显,而黑马同样存在。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便是外语片中的一匹大黑马,影片迄今已经上映将近四个月,由首日票房的不起眼的8万港元,持续上涨、创造奇迹,到如今已经接近于2230万港元;而整体基调比较黑暗的《黑天鹅》,也凭借着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助阵而票房接近2000万;另外,《速度与激情5》虽然前四集都票房不佳,但这部已经凭着优异的口碑而取得了约1450万港元的票房,《国王的演讲》、《源代码》、《里约大冒险》等则也都在900万到1100万港元之间。
当然,这些票房不俗的,往往都是好莱坞电影,这也从某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的好莱坞电影不仅是存在着商业大片,还有不少是凭借着优异的口碑而不断取胜的作品。
表2:2011年、2010年香港市场的外语片票房TOP10对比(单位:万港元)
名次 2011年 2010年
影片 票房 影片 票房
1 《变形金刚3》 8470 《阿凡达》 11319
2 《哈利·波特7(下)》 7679 《玩具总动员3》 8918
3 《加勒比海盗4》 4551 《盗梦空间》 5838
4 《功夫熊猫2》 3947 《爱丽丝梦游仙境》 4410
5 《碟中谍4》 3420 《哈利波特7(上)》 4146
6 《X战警前传》 2588 《钢铁侠2》 2930
7 《憨豆特工》 2502 《格列佛游记》 2765
8 《猩球崛起》 2393 《怪物史莱克4》 2720
9 《福尔摩斯2》 2307 《纳尼亚传奇3》 2593
10 《夺命深渊》 2206 《诸神之战》 2156
合计 40063 47795
注1:本票房榜截至于2011年12月31日,可能与最终票房有细微差别。
作品篇
年轻导演:退潮的“特区新浪潮”
“2010年时一个香港电影新世纪的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在1月出现了一个分水岭。假如将九七之后经过十年的酝酿慢慢形成的一种新的流派称为‘特区片’,虽然今年只过了一半,但就观察,可以说有一股‘特区新浪潮’出来了。”
去年时,《香港电影》杂志曾召集香港年轻导演、影评人一起讨论上半年的香港电影现象,尤其是针对于《打擂台》、《前度》、《月满轩尼诗》、《分手说爱你》等新导演的新作品,而影评人纪陶甚至称“特区新浪潮”已经出来了,倒是参会的年轻导演曾国祥认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的巧合,而尹志文则认为是受到合拍片兴旺的影响,只是“这班所谓的新导演在圈子里也磨练了好一段日子,现在是刚好有这个时机给新导演们去拍中小型的电影,因此才会给人一种‘特区新浪潮’的感觉”。
但2011年,这股“特区新浪潮”几乎是集体性的退潮了——郭子健忙于创作《除魔传奇》,而麦曦茵、郑思杰、黄修平、曾国祥、翁子光等几乎没有新作的消息。即使算上在九七回归后成名的导演叶念琛、黄真真、麦婉欣、黄精甫、李公乐等,或者今年没有新片上映,或者作品质量不高,如叶念琛,今年有《隐婚男女》、《猛鬼爱情手册》及《人约离婚后》等三部影片上映,其中《隐婚男女》变成了广告中插播电影故事,《猛鬼爱情手册》更是差评如潮,《人约离婚后》也缺失了当年的创意;而黄真真,在年底时更是推出了简直是儿戏之作的《倾城之泪》,剧情过于煽情矫情也就罢了,连整个影像呈现出来的效果都像是低劣作品;而黄精甫的《保卫战队之出动喇!朋友》则近乎无声无息的上映。
如果说,2010年时的“特区新浪潮”潮涌,那么,2011年,无疑是集体性的退潮,这也与今年台湾电影几乎是超过世代的天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主流:合拍才是王道
2011年12月15日,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与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在内地市场同日上映,上演了一场龙争虎斗的市场大战,而虽然《龙门飞甲》在剧情上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影片的3D效果则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被评价为华语3D电影的新标杆……而在这之前,麦兆辉与庄文强合导的《窃听风云2》、《关云长》,分别在内地取得2.17亿、1.59亿元的票房,陈木胜的《新少林寺》也超过2.1亿,而程小东导演的《白蛇传说》与陈嘉上导演的《画壁》分别2.03、1.8亿元。
与内地市场几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香港导演的影片,往往在香港地区票房不佳,如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虽然上映时正值圣诞假期,但是上映六天票房仅约355万港元,要过千万显然基本无望;而陈嘉上的《画壁》甚至仅有数十万港元,与内地的1.8亿有着天壤之别;李仁港导演的《鸿门宴传奇》,在内地也已经票房突破1.5亿元,而在香港地区,则仅约200万港元。
但合拍片依然是香港电影发展的主流,毕竟内地市场足够大,票房过亿也已经越来越容易,而香港市场在这将近二十年来越来越成为了好莱坞高概念影片的天下,当年的“双周一成”(周星驰、周润发、成龙)及近几年崛起的刘德华、吴彦祖、古天乐、甄子丹等,除了作品数量少的周星驰之外也已经不再是香港票房过千万的保证(如刘德华主演的《我知女人心》,香港票房仅约三四百万港元),而甄子丹主演的两部动作片《关云长》、《武侠》,香港票房也都是在810万港元左右。倒是内地市场的票房收入远远的超越了香港地区,也让较大投资的合拍片成为了可能与主流。
明年将会有更多的合拍主流动作片上映,包括以往的作品风格较特别的彭浩翔、杜琪峰、郑保瑞等,杜琪峰的《单身男女》内地票房约1亿而尝到了甜头,《高海拔之恋2》、《毒战》将是明年的重点,而几乎代表着香港非主流电影的郑宝瑞,明年也会有《大闹天宫》这部大投资大制作的3D电影。
但也需要指出的是,好些香港电影人虽然在之前积累了一些名望,但合拍片的质量则有如儿戏,甚至是简单的自我重复,如前不久相继上映的刘镇伟的《东成西就2011》、叶伟信的《开心魔法》、陈勋奇的《杨门女将》等。
青春片:无能的延续
2011年的香港电影的华语片票房冠军,是台湾导演九把刀的青春校园生活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影片目前已经以6112万港元的票房远远的超越了亚军《3D肉蒲团》,且距离香港票房冠军《功夫》的纪录6128万港元只有16万港元的差距,超越预计不日可以完成;而在今年的内地市场,滕华弢导演的《失恋33天》也以870万元的小投资取得了3.5亿元的票房,让人大跌眼镜……这两部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关注的是当代普通年轻人所感受的日常生活,从而赢得了观众们的共鸣。
反观今年的香港电影,恰恰缺乏这类反映普通年轻人的爱情生活的作品,杜琪峰的《单身男女》距离普通大众有着十万八千里,年轻的中产者越来越像是一个遥远的童话;《出轨的女人》、《喜爱夜蒲》则又是聚焦于较为非主流的群体,对于其擦边球式的情爱的话题性也掩盖了故事本身。
倒是有一种人物在今年的香港电影里一再的出现,即方力申、沈志明等所代表的“无能青年”,包括《夏日恋神马》、《人约离婚后》、《潮性办公室》、《喜爱夜蒲》、《猛男滚死队》、《热浪球爱战》等,这类男性青年的形象往往是或者事业无成,或者很窝囊、很猥琐的样子,变成了2003年时古天乐所代言的“无能男”(《百年好合》、《恋上你的床》等)的新世代形象,这固然折射出新世纪以来“港男”的种种问题所在(“港男”、“港女”曾经是2009年香港的一个热门话题),但电影毕竟是电影,对于大部分的观众来说走进影院观看电影更希望是得到消遣与放松。
而对比《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柯震东扮演的男主角,或者《失恋33天》中文章扮演的男主角,更可以看出今年香港这类青春题材影片里,男主角的难以讨好之处。
展望篇
展望2012:继续走向内地市场
自从CEPA在2003年六月底签订之后,合拍片数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以内地市场为主导,到2011年时,已经可以看出不少香港导演的新作是几乎忽略香港本土市场了,毕竟,年度票房已经约130亿元的内地市场,比起不足14亿港元的香港市场,更有吸引力。
中等投资的合拍片将是明年的主流,尤其是香港导演所擅长的动作片或喜剧片、爱情片,如尔冬升的《大魔术师》,彭浩翔的《春娇与志明》,杜琪峰导演的《高海拔之恋2》、《毒战》,林超贤的《逆战》,麦兆辉庄文强合导的《听风者》,刘伟强的《血滴子》,于仁泰的《忠烈杨家将》,周显扬的《大追捕》,王晶的《嫁个100分男人》,陈嘉上的《四大名捕》,冯德伦的《太极》,罗志良的《消失的子弹》,陈庆嘉的《八星抱喜》,梁柏坚的《大武当》等,由这不完全的名单也都可以看到淡出电影业或者过往拍港味较浓的导演,如彭浩翔、杜琪峰、梁柏坚等,都纷纷踏上了合拍路。
而大制作在近两年的热火朝天后显然降温了一些,明年主要是郑保瑞导演的《大闹天宫》。倒是也有一些成本较小的文艺片,如许鞍华导演的《桃姐》,潘源良导演的《影子爱人》,邱礼涛导演的《高举爱情》等。更何况,不少的香港电影人已经是电影业界的“快手”,从项目的立项、制作到发行上映,可能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如2011年时的《劲抽福禄寿》、《潜罪犯》等。
另外,日前橙天嘉禾也宣布,将在2012年启动“嘉禾经典电影系列”重拍计划,以“爱情系列”、“喜剧系列”、“动作系列”为主打方向,包括张柏芝的成名作《星愿》、梁朝伟主演的《东京攻略》、周星驰的《逃学威龙》、郑秀文的《嫁个有钱人》等都将被重拍。而年中时巨力影视还宣布与中影合作,将陆续再度的改编古龙的武侠小说。这些都将会成为2012年的一种现象。
而去年在香港影评人中还有“特区片”、“特区新浪潮”、“冲出围城之后”(对应的是2009年陈可辛监制的《十月围城》),的讨论,却发现2011年的香港电影实在是难以为继,甚至是陷入了“娜拉出走之后怎么办”的困境里,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内地的《失恋33天》、台湾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都在当地掀起了观影狂潮,深受年轻一代观众的欢迎,甚至《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元旦前已经打破周星驰保持多年的《功夫》的华语片票房纪录,这对于香港电影来说的无疑是一响警钟!
在讨论2010年上半年的香港电影时,香港电影评论学会的朗天就提出“捍卫香港精神”的说法,并指出,“今年也出奇地多励志片。《打擂台》、《岁月神偷》、《72家租客》、《月满轩尼诗》、《飞砂风中转》、《叶问前传》、《人间喜剧》都是励志,甚至《如梦》的四句也能找到出路。承接‘围城论’,我们过去几年一路说要冲出围城,我觉得现在冲出了,电影人望到一片天,重新肯定了一些精神,鼓励大家向前走”。但2011年的香港电影,似乎香港电影人所看到的这片天,也变得有些黯淡了……
2012年,香港电影是否又能置之死地而后生呢?!
一、市场篇
1.华语片:票房增长与颓势共存
2.外语片:热门与黑马齐舞
二、作品篇
1.年轻导演:退潮的“特区新浪潮”
2.主流:合拍才是王道
3.青春片:无能的延续
三、展望篇
展望2012:继续走向内地市场
市场篇
华语片:票房增长与颓势共存
截至2011年12月31日,九把刀导演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已经在香港取得6130万港元的票房,正式的打破了周星驰自编自导自演的《功夫》的票房纪录。而再加上《3D肉蒲团》、《新少林寺》、《我爱香港之开心万岁》等华语片的票房,今年香港上映了将近80部华语片(包括小范围上映的《一国双城》、《翻滚吧!阿信》,还有重新修复上映的《流金岁月》),并一共取得约3.7亿港元的票房,约占年度总票房的26.5%(2011年香港票房将在13.92亿港元左右),这也是近几年的最好成绩。
表1是2011年与2010年的华语片票房TOP10的对比。最显著的是今年的票房冠军是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而且影片不像当年的《色·戒》般是合拍片),且票房截至12月31日时已经高达6130万港元,华语片的亚军《3D肉蒲团》几乎是高出一半,这也使得今年的TOP10将近2.35亿港元,比去年的1.83亿高出约5200万。
合拍片也还是票房榜的重点,包括《窃听风云2》、《新少林寺》、《最强囍事2011》等,而《我爱香港之开心万岁》也同样夹杂着内地元素。值得一提的是,票房在500万到820万港元之间的华语片,也主要是合拍片,包括《关云长》、《武侠》、《B+侦探》等,预计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的最终票房也将在800万港元左右(因为圣诞节假期结束时累计仅约355万港元)。但合拍片也常常在香港市场沦为炮灰,如当年陈嘉上导演的《画皮》在香港取得超过1000万港元的票房,但今年的《画壁》仅约四五十万,而程小东导演、李连杰主演的《白蛇传说》、刘伟强导演的《不再让你孤单》、王晶导演的《财神客栈》、叶伟信导演的《倩女幽魂》都只是在三五百万港元之间,《梦游》、《开心魔法》、《竞雄女侠秋瑾》、《鸿门宴传奇》等都不足300万港元。
纯粹的港产片往往票房不佳,虽然《喜爱夜蒲》、《劲抽福禄寿》、《人约离婚后》都突破了500万,但像《潮性办公室》、《出轨的女人》等偶票房不佳,而叶念琛与王晶合导的《猛鬼爱情故事》、云翔的《爱很烂》、黄精甫的《保卫战队之出动喇!朋友》都票房不足100万港元。
而绝大部分的内地电影,或者台湾电影,在香港市场同样是沦为了炮灰——《建党伟业》的香港票房仅约450万港元左右,陈凯歌导演的《赵氏孤儿》不足50万,而魏德圣导演的《赛德克·巴莱》上下集虽然在台北地区约取得3.4亿新台币的票房,但在香港合计仅约500万港元,而九把刀导演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虽然票房超过6100万港元,但根据他的小说改编的《杀手欧阳盆栽》趁热打铁,但香港票房仅约二三十万……
这就是香港市场。尽管有小部分影片取得较好的成绩,但绝大部分的作品,并不是很理想,即使是合拍片。
表1:2011年、2010年香港市场的华语片票房TOP10对比(单位:万港元)
名次 2011年 2010年
影片 票房 影片 票房
1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6130 《叶问2》 4331
2 《3D肉蒲团》 4108 《七十二家租客》 3445
3 《我爱香港之开心万岁》 2669 《岁月神偷》 2313
4 《窃听风云2》 2401 《花田喜事2010》 1555
5 《新少林寺》 2051 《精武风云》 1369
6 《最强囍事2011》 2032 《线人》 1265
7 《单身男女》 1230 《通天帝国》 1126
8 《让子弹飞》 1221 《分手说爱你》 1033
9 《夺命金》 844 《苏乞儿》 979
10 《神奇侠侣》 822 《童眼3D》 865
合计 23508 18281
注1:本票房榜的2011年度截至于2011年12月31日,可能与最终票房有细微差别。
注2:《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的票房统计至2011年12月25日,而《龙门飞甲》。
外语片:热门与黑马齐舞
与华语片的市场境况胜过去年形成对比的是,今年的外语片的整体表现,则不如去年,当然这也跟去年时跨年度上映的《阿凡达》,其在2009年时约收6400万港元,在2010年度又取得约1.13亿港元,使得去年前十名外语片合计约4.78亿元。
而与去年的续集或前传占了前十名的一半相比,今年外语片的票房TOP9是清一色的续集或者前传作品(六部续集,两部前传),《变形金刚3》与《哈利 ·波特7(下)》这两部作品便已经占了约1.6亿港元。而北美电影今年在香港约上映了120部,票房收入则约8.6亿港元,占年度票房的约六成(数量则约四成),这也与华语片的上涨有关。但如果对比表2与表1中的外语片与华语片的TOP10,则可以看出华语片的市场效益普遍不如外语片——香港票房在900万到2000万港元的影片,有25部,但只有一部《让子弹飞》是华语片,其它的都是外语片(其中《国王的演讲》是英国片),这也说明了票房收入在一两千万之间的华语片依然很稀缺。
热点影片很明显,而黑马同样存在。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便是外语片中的一匹大黑马,影片迄今已经上映将近四个月,由首日票房的不起眼的8万港元,持续上涨、创造奇迹,到如今已经接近于2230万港元;而整体基调比较黑暗的《黑天鹅》,也凭借着奥斯卡最佳女主角的助阵而票房接近2000万;另外,《速度与激情5》虽然前四集都票房不佳,但这部已经凭着优异的口碑而取得了约1450万港元的票房,《国王的演讲》、《源代码》、《里约大冒险》等则也都在900万到1100万港元之间。
当然,这些票房不俗的,往往都是好莱坞电影,这也从某个侧面说明了现在的好莱坞电影不仅是存在着商业大片,还有不少是凭借着优异的口碑而不断取胜的作品。
表2:2011年、2010年香港市场的外语片票房TOP10对比(单位:万港元)
名次 2011年 2010年
影片 票房 影片 票房
1 《变形金刚3》 8470 《阿凡达》 11319
2 《哈利·波特7(下)》 7679 《玩具总动员3》 8918
3 《加勒比海盗4》 4551 《盗梦空间》 5838
4 《功夫熊猫2》 3947 《爱丽丝梦游仙境》 4410
5 《碟中谍4》 3420 《哈利波特7(上)》 4146
6 《X战警前传》 2588 《钢铁侠2》 2930
7 《憨豆特工》 2502 《格列佛游记》 2765
8 《猩球崛起》 2393 《怪物史莱克4》 2720
9 《福尔摩斯2》 2307 《纳尼亚传奇3》 2593
10 《夺命深渊》 2206 《诸神之战》 2156
合计 40063 47795
注1:本票房榜截至于2011年12月31日,可能与最终票房有细微差别。
作品篇
年轻导演:退潮的“特区新浪潮”
“2010年时一个香港电影新世纪的开始,我们可以看到在1月出现了一个分水岭。假如将九七之后经过十年的酝酿慢慢形成的一种新的流派称为‘特区片’,虽然今年只过了一半,但就观察,可以说有一股‘特区新浪潮’出来了。”
去年时,《香港电影》杂志曾召集香港年轻导演、影评人一起讨论上半年的香港电影现象,尤其是针对于《打擂台》、《前度》、《月满轩尼诗》、《分手说爱你》等新导演的新作品,而影评人纪陶甚至称“特区新浪潮”已经出来了,倒是参会的年轻导演曾国祥认为是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的巧合,而尹志文则认为是受到合拍片兴旺的影响,只是“这班所谓的新导演在圈子里也磨练了好一段日子,现在是刚好有这个时机给新导演们去拍中小型的电影,因此才会给人一种‘特区新浪潮’的感觉”。
但2011年,这股“特区新浪潮”几乎是集体性的退潮了——郭子健忙于创作《除魔传奇》,而麦曦茵、郑思杰、黄修平、曾国祥、翁子光等几乎没有新作的消息。即使算上在九七回归后成名的导演叶念琛、黄真真、麦婉欣、黄精甫、李公乐等,或者今年没有新片上映,或者作品质量不高,如叶念琛,今年有《隐婚男女》、《猛鬼爱情手册》及《人约离婚后》等三部影片上映,其中《隐婚男女》变成了广告中插播电影故事,《猛鬼爱情手册》更是差评如潮,《人约离婚后》也缺失了当年的创意;而黄真真,在年底时更是推出了简直是儿戏之作的《倾城之泪》,剧情过于煽情矫情也就罢了,连整个影像呈现出来的效果都像是低劣作品;而黄精甫的《保卫战队之出动喇!朋友》则近乎无声无息的上映。
如果说,2010年时的“特区新浪潮”潮涌,那么,2011年,无疑是集体性的退潮,这也与今年台湾电影几乎是超过世代的天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主流:合拍才是王道
2011年12月15日,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与张艺谋导演的《金陵十三钗》在内地市场同日上映,上演了一场龙争虎斗的市场大战,而虽然《龙门飞甲》在剧情上引起了一些争议,但影片的3D效果则得到了广大观众的认可,被评价为华语3D电影的新标杆……而在这之前,麦兆辉与庄文强合导的《窃听风云2》、《关云长》,分别在内地取得2.17亿、1.59亿元的票房,陈木胜的《新少林寺》也超过2.1亿,而程小东导演的《白蛇传说》与陈嘉上导演的《画壁》分别2.03、1.8亿元。
与内地市场几乎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这些香港导演的影片,往往在香港地区票房不佳,如徐克导演的《龙门飞甲》,虽然上映时正值圣诞假期,但是上映六天票房仅约355万港元,要过千万显然基本无望;而陈嘉上的《画壁》甚至仅有数十万港元,与内地的1.8亿有着天壤之别;李仁港导演的《鸿门宴传奇》,在内地也已经票房突破1.5亿元,而在香港地区,则仅约200万港元。
但合拍片依然是香港电影发展的主流,毕竟内地市场足够大,票房过亿也已经越来越容易,而香港市场在这将近二十年来越来越成为了好莱坞高概念影片的天下,当年的“双周一成”(周星驰、周润发、成龙)及近几年崛起的刘德华、吴彦祖、古天乐、甄子丹等,除了作品数量少的周星驰之外也已经不再是香港票房过千万的保证(如刘德华主演的《我知女人心》,香港票房仅约三四百万港元),而甄子丹主演的两部动作片《关云长》、《武侠》,香港票房也都是在810万港元左右。倒是内地市场的票房收入远远的超越了香港地区,也让较大投资的合拍片成为了可能与主流。
明年将会有更多的合拍主流动作片上映,包括以往的作品风格较特别的彭浩翔、杜琪峰、郑保瑞等,杜琪峰的《单身男女》内地票房约1亿而尝到了甜头,《高海拔之恋2》、《毒战》将是明年的重点,而几乎代表着香港非主流电影的郑宝瑞,明年也会有《大闹天宫》这部大投资大制作的3D电影。
但也需要指出的是,好些香港电影人虽然在之前积累了一些名望,但合拍片的质量则有如儿戏,甚至是简单的自我重复,如前不久相继上映的刘镇伟的《东成西就2011》、叶伟信的《开心魔法》、陈勋奇的《杨门女将》等。
青春片:无能的延续
2011年的香港电影的华语片票房冠军,是台湾导演九把刀的青春校园生活片《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影片目前已经以6112万港元的票房远远的超越了亚军《3D肉蒲团》,且距离香港票房冠军《功夫》的纪录6128万港元只有16万港元的差距,超越预计不日可以完成;而在今年的内地市场,滕华弢导演的《失恋33天》也以870万元的小投资取得了3.5亿元的票房,让人大跌眼镜……这两部影片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关注的是当代普通年轻人所感受的日常生活,从而赢得了观众们的共鸣。
反观今年的香港电影,恰恰缺乏这类反映普通年轻人的爱情生活的作品,杜琪峰的《单身男女》距离普通大众有着十万八千里,年轻的中产者越来越像是一个遥远的童话;《出轨的女人》、《喜爱夜蒲》则又是聚焦于较为非主流的群体,对于其擦边球式的情爱的话题性也掩盖了故事本身。
倒是有一种人物在今年的香港电影里一再的出现,即方力申、沈志明等所代表的“无能青年”,包括《夏日恋神马》、《人约离婚后》、《潮性办公室》、《喜爱夜蒲》、《猛男滚死队》、《热浪球爱战》等,这类男性青年的形象往往是或者事业无成,或者很窝囊、很猥琐的样子,变成了2003年时古天乐所代言的“无能男”(《百年好合》、《恋上你的床》等)的新世代形象,这固然折射出新世纪以来“港男”的种种问题所在(“港男”、“港女”曾经是2009年香港的一个热门话题),但电影毕竟是电影,对于大部分的观众来说走进影院观看电影更希望是得到消遣与放松。
而对比《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中柯震东扮演的男主角,或者《失恋33天》中文章扮演的男主角,更可以看出今年香港这类青春题材影片里,男主角的难以讨好之处。
展望篇
展望2012:继续走向内地市场
自从CEPA在2003年六月底签订之后,合拍片数量越来越多,也越来越以内地市场为主导,到2011年时,已经可以看出不少香港导演的新作是几乎忽略香港本土市场了,毕竟,年度票房已经约130亿元的内地市场,比起不足14亿港元的香港市场,更有吸引力。
中等投资的合拍片将是明年的主流,尤其是香港导演所擅长的动作片或喜剧片、爱情片,如尔冬升的《大魔术师》,彭浩翔的《春娇与志明》,杜琪峰导演的《高海拔之恋2》、《毒战》,林超贤的《逆战》,麦兆辉庄文强合导的《听风者》,刘伟强的《血滴子》,于仁泰的《忠烈杨家将》,周显扬的《大追捕》,王晶的《嫁个100分男人》,陈嘉上的《四大名捕》,冯德伦的《太极》,罗志良的《消失的子弹》,陈庆嘉的《八星抱喜》,梁柏坚的《大武当》等,由这不完全的名单也都可以看到淡出电影业或者过往拍港味较浓的导演,如彭浩翔、杜琪峰、梁柏坚等,都纷纷踏上了合拍路。
而大制作在近两年的热火朝天后显然降温了一些,明年主要是郑保瑞导演的《大闹天宫》。倒是也有一些成本较小的文艺片,如许鞍华导演的《桃姐》,潘源良导演的《影子爱人》,邱礼涛导演的《高举爱情》等。更何况,不少的香港电影人已经是电影业界的“快手”,从项目的立项、制作到发行上映,可能只有两三个月的时间,如2011年时的《劲抽福禄寿》、《潜罪犯》等。
另外,日前橙天嘉禾也宣布,将在2012年启动“嘉禾经典电影系列”重拍计划,以“爱情系列”、“喜剧系列”、“动作系列”为主打方向,包括张柏芝的成名作《星愿》、梁朝伟主演的《东京攻略》、周星驰的《逃学威龙》、郑秀文的《嫁个有钱人》等都将被重拍。而年中时巨力影视还宣布与中影合作,将陆续再度的改编古龙的武侠小说。这些都将会成为2012年的一种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