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自白:怪物
我觉得我是很矛盾的人。一方面我土鳖,闭塞,宅,不善交际,生活不精致,缺乏情趣,骨子里总透着酸气。但另一方面,我好奇,喜欢了解未知的东西,也知道很多关于外面世界的知识,我能象专家一样鉴赏音乐和各种视觉艺术,归根结底我是一个学习艺术的人。换言之,我从小就爱上了一些“虚幻的东西”,但是却又因为自己的阶级心态,本能地痛恨这些“幻象”。我是我自己所追求之物的反对者。
我生长在一个典型的工人阶级家庭里,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祖父母也是,大概再往上就是世代务农了。在我的家族中,没有文人,没有艺术家,没有知识分子,没有海外华侨。于是我从小就是弄堂里长大的市井小孩,过着绝对本土化的生活,和高高在上的那些美妙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我小时候没有受过任何艺术训练。不会乐器,没学过画画,没有摸过照相机。据父母回忆,我当时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能识不少字,话都不太会说就先学会了看书。看的都是写自然科学或童话类的儿童读物,比如家家户户都有的《十万个为什么》《意大利童话》(竟然是卡尔维诺编的)之类的书——都是在我还没上小学前就给翻烂的。
小时候我也喜欢画画。照着圣斗士或者七龙珠画,貌似画得还不错。但是父母看到我画画是深恶痛绝。因为看书貌似是公认靠谱的事情,画画不是。况且自我上学以后,总爱在教科书上画画,为了这个事情,不知道被父母老师教训责骂了多少年,但是这个毛病一直到读大学都没有变过。我上学之后,正赶上我父母离开工厂,开始自己独立创业。那时是多事之秋,全国一片动荡的时候,也是二十世纪末期中国变化最大的那几年。我从小学开始就过上了随着父母一起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可以居住,以至于我深深地自卑,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因为我没有“家”,而别人都有。那些年,小小的我睡过饭店桌板,阁楼小间,仓库,也曾长期寄居过别人家,更经历过随大人一个月搬一次家的日子。也算是在小小的年级就看过了世态炎凉吧。
当时我的全部梦想就是将来有一天,一家人能在一起住在一个大房子里。现实生活太过于复杂,我宁可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只要有纸给我画画,我就能在自己的世界活下去。
颠簸的生活在我快接近成年的时候结束了。父母的生意有了起色,我人生第一次和父母一起了有了真正固定的家。我不再是工人新村的里小破孩儿,也不是和父母一起居无定所的苦孩子。一夜之间我成为了中产阶级家的少年。
但是我依然不喜欢各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我不喜欢知识分子家庭孩子的那种优越感,不喜欢有钱人家孩子的各种炫耀。当去咖啡馆看书的小资情调风开始在新千年左右在国内流行起来时,我开始讨厌喝咖啡,并且至今仍然如此。我的心在童年时期接受了太多的孤独和阴暗,以至于深深的自卑一直刻在我的心中。我厌恶一切奢侈和高消费,我觉得任何奢侈品都会消磨我心中最后的纯洁的无产阶级成份。20岁不到的我,自诩为拥有和帕索里尼一样的痛苦,痛恨自己身上任何潜在的小资产阶级的趣味。
奇怪的是,我到底还是在追求各种不俗的东西。我竭力想保持自己俗人的身份,却被各种超凡脱俗之物引诱。从少年时代就渐渐养成了听古典音乐的习惯。后来dvd在国内流行之后,我又成了各种小众电影的爱好者(当然我依然爱看商业大片)。别的同学下课去电脑房玩cs,我下课骑着自行车满街跑,寻找《奇爱博士》的影碟,只因为我早早就在专业的电影期刊上看过了它的原著剧本。我不可救药地成了文青——虽然我不象别的文青一样穿着体面,爱泡咖啡馆。
然后必然是学艺术。为了这个事情和父母闹了无数分歧。从小就反对我画画这个爱好的父母自然不会让我去学没有前途的艺术。但是我通过搞砸数学成绩来逼迫他们默许我去参加不需要计算数学成绩的艺术类考试。最后我成功地考入了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艺术史专业。
但是在艺术学校里,我依然是异类,我没学过画画,既不象某些同学一样有一个艺术世家,也不象另一些同学那样,只是为了考个大学文凭来读艺校。我是彻底地凭着自我意志来到这样一所学校读书,不带着家长的期许,也不带着对前途的渴望,唯一的目的在于,我终于可以离自己喜欢的东西更近了。
但在各方面都很洋气的艺术学校里,我依然很土鳖。没出过远门,不爱学洋文,不爱上高档馆子,也不爱穿各种设计得很漂亮的衣服。虽然洋气的未来艺术家们本来似乎应该是这样的。不过大学里我到底还是有了新得爱好,就是拍照。我买了照相机和摄像机,但是也只是胡拍而已,在实现了美术梦后,我依然指望将来有一天我也能离电影什么的更近一些。于是在美术学院的最后一年,我却更像是一个影视学院得学生,不停地在拍短片和照片。
但是这次我没能幸运第走上这条路。大学毕业后我就有了工作,在一家著名的画廊里打工。艺术圈是个名利场,也是我从小最讨厌的那类人物聚集的地方。于是这分工作对我来说成了煎熬,为了可以不用整天面对这些高高在上的上流社会的人们,我硬是把自己转成了技术工作者,尽量待在每一个展览的幕后,而不是穿着光鲜地穿梭在开幕酒会上。同时,我却看着一些和我一起入行的年轻人渐渐地就变成了那种样子。我害怕自己也会如此,但似乎有时也会有那么一点点羡慕在里面。
最后我还是迈出了那一步,离开这个我不喜欢但已经做得挺顺手的工作,重新追求自己所爱。去学拍照。那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决心去专业学习一门艺术制作技巧。我爱画画,却没学过画画,我爱电影,却没有上过电影学院,我爱音乐,却不怎么会乐器。我也爱拍照,我想,至少这个,门槛比较低,不需要童子功的活,还是有机会能学好的。我打算出国学。但是我是那么老土,既说不好英语也不爱说,没出过远门,对西方国家没有特别的喜好,也没有外国朋友,不泡吧不派对不夜店,不爱吃西餐不爱喝咖啡,家中也没有任何海外的亲戚。出国对我来说是件如此奇怪的事情,何况还是出国学找不到工作的艺术。
但我还是出来了。并且继续在这里做我的异类。依然不爱说英语,依然不泡吧不派对不夜店。依然不吃任何高档的馆子,不买奢侈品。依然习惯各种传统的中国食物。貌似我就是一个宁愿守着中式老土活法的人,怎么就来了光怪陆离的大都会?
但是这样的矛盾发生在我身上不是第一次了。就好像我不想当文青却成了文青,我不喜欢太高端的东西却喜欢上了艺术。这就好比我本不想吃昂贵的鱼翅却不小心点了比鱼翅更贵的鲍鱼一样令人揪心。
在这里,我和西方人大谈西方宗教经典里的象征主义,和艺术史老师讨论艺术史的偏见,和学音乐的朋友谈现当代学院派音乐,和国际学生谈各国文化。所有人以为我是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培养成果,甚至有老师以为我在国内读的是一流的名校,以至于我文艺修养要高过别的中国学生。但是我不是,我依然只是一所二流学校毕业的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自卑青年。但是我却装得自己象一个充满小资产阶气息的知识分子。
我骨子里有的,依然只是自卑。以至于我要自卑到去成为我所讨厌的人。我恨我自己,也恨我的自卑。
为什么我就不能正视自己,抛去一切天关于天赋和灵感的幻觉,去试着不要成为一个异类,过普通生活,完成普通的人生目标,而不是在虚无缥缈的艺术名利场里虚耗我的人生?
抑或,一旦一个人被贴上了异类的标签,他就永远不在是一个人,而是成为一个怪物?
我大概就是这样的怪物吧。
我生长在一个典型的工人阶级家庭里,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祖父母也是,大概再往上就是世代务农了。在我的家族中,没有文人,没有艺术家,没有知识分子,没有海外华侨。于是我从小就是弄堂里长大的市井小孩,过着绝对本土化的生活,和高高在上的那些美妙事物没有任何关系。
我小时候没有受过任何艺术训练。不会乐器,没学过画画,没有摸过照相机。据父母回忆,我当时唯一的爱好就是看书。能识不少字,话都不太会说就先学会了看书。看的都是写自然科学或童话类的儿童读物,比如家家户户都有的《十万个为什么》《意大利童话》(竟然是卡尔维诺编的)之类的书——都是在我还没上小学前就给翻烂的。
小时候我也喜欢画画。照着圣斗士或者七龙珠画,貌似画得还不错。但是父母看到我画画是深恶痛绝。因为看书貌似是公认靠谱的事情,画画不是。况且自我上学以后,总爱在教科书上画画,为了这个事情,不知道被父母老师教训责骂了多少年,但是这个毛病一直到读大学都没有变过。我上学之后,正赶上我父母离开工厂,开始自己独立创业。那时是多事之秋,全国一片动荡的时候,也是二十世纪末期中国变化最大的那几年。我从小学开始就过上了随着父母一起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一个可以称之为家的地方可以居住,以至于我深深地自卑,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因为我没有“家”,而别人都有。那些年,小小的我睡过饭店桌板,阁楼小间,仓库,也曾长期寄居过别人家,更经历过随大人一个月搬一次家的日子。也算是在小小的年级就看过了世态炎凉吧。
当时我的全部梦想就是将来有一天,一家人能在一起住在一个大房子里。现实生活太过于复杂,我宁可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只要有纸给我画画,我就能在自己的世界活下去。
颠簸的生活在我快接近成年的时候结束了。父母的生意有了起色,我人生第一次和父母一起了有了真正固定的家。我不再是工人新村的里小破孩儿,也不是和父母一起居无定所的苦孩子。一夜之间我成为了中产阶级家的少年。
但是我依然不喜欢各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东西。我不喜欢知识分子家庭孩子的那种优越感,不喜欢有钱人家孩子的各种炫耀。当去咖啡馆看书的小资情调风开始在新千年左右在国内流行起来时,我开始讨厌喝咖啡,并且至今仍然如此。我的心在童年时期接受了太多的孤独和阴暗,以至于深深的自卑一直刻在我的心中。我厌恶一切奢侈和高消费,我觉得任何奢侈品都会消磨我心中最后的纯洁的无产阶级成份。20岁不到的我,自诩为拥有和帕索里尼一样的痛苦,痛恨自己身上任何潜在的小资产阶级的趣味。
奇怪的是,我到底还是在追求各种不俗的东西。我竭力想保持自己俗人的身份,却被各种超凡脱俗之物引诱。从少年时代就渐渐养成了听古典音乐的习惯。后来dvd在国内流行之后,我又成了各种小众电影的爱好者(当然我依然爱看商业大片)。别的同学下课去电脑房玩cs,我下课骑着自行车满街跑,寻找《奇爱博士》的影碟,只因为我早早就在专业的电影期刊上看过了它的原著剧本。我不可救药地成了文青——虽然我不象别的文青一样穿着体面,爱泡咖啡馆。
然后必然是学艺术。为了这个事情和父母闹了无数分歧。从小就反对我画画这个爱好的父母自然不会让我去学没有前途的艺术。但是我通过搞砸数学成绩来逼迫他们默许我去参加不需要计算数学成绩的艺术类考试。最后我成功地考入了毕业后找不到工作的艺术史专业。
但是在艺术学校里,我依然是异类,我没学过画画,既不象某些同学一样有一个艺术世家,也不象另一些同学那样,只是为了考个大学文凭来读艺校。我是彻底地凭着自我意志来到这样一所学校读书,不带着家长的期许,也不带着对前途的渴望,唯一的目的在于,我终于可以离自己喜欢的东西更近了。
但在各方面都很洋气的艺术学校里,我依然很土鳖。没出过远门,不爱学洋文,不爱上高档馆子,也不爱穿各种设计得很漂亮的衣服。虽然洋气的未来艺术家们本来似乎应该是这样的。不过大学里我到底还是有了新得爱好,就是拍照。我买了照相机和摄像机,但是也只是胡拍而已,在实现了美术梦后,我依然指望将来有一天我也能离电影什么的更近一些。于是在美术学院的最后一年,我却更像是一个影视学院得学生,不停地在拍短片和照片。
但是这次我没能幸运第走上这条路。大学毕业后我就有了工作,在一家著名的画廊里打工。艺术圈是个名利场,也是我从小最讨厌的那类人物聚集的地方。于是这分工作对我来说成了煎熬,为了可以不用整天面对这些高高在上的上流社会的人们,我硬是把自己转成了技术工作者,尽量待在每一个展览的幕后,而不是穿着光鲜地穿梭在开幕酒会上。同时,我却看着一些和我一起入行的年轻人渐渐地就变成了那种样子。我害怕自己也会如此,但似乎有时也会有那么一点点羡慕在里面。
最后我还是迈出了那一步,离开这个我不喜欢但已经做得挺顺手的工作,重新追求自己所爱。去学拍照。那么多年来,我一直没有决心去专业学习一门艺术制作技巧。我爱画画,却没学过画画,我爱电影,却没有上过电影学院,我爱音乐,却不怎么会乐器。我也爱拍照,我想,至少这个,门槛比较低,不需要童子功的活,还是有机会能学好的。我打算出国学。但是我是那么老土,既说不好英语也不爱说,没出过远门,对西方国家没有特别的喜好,也没有外国朋友,不泡吧不派对不夜店,不爱吃西餐不爱喝咖啡,家中也没有任何海外的亲戚。出国对我来说是件如此奇怪的事情,何况还是出国学找不到工作的艺术。
但我还是出来了。并且继续在这里做我的异类。依然不爱说英语,依然不泡吧不派对不夜店。依然不吃任何高档的馆子,不买奢侈品。依然习惯各种传统的中国食物。貌似我就是一个宁愿守着中式老土活法的人,怎么就来了光怪陆离的大都会?
但是这样的矛盾发生在我身上不是第一次了。就好像我不想当文青却成了文青,我不喜欢太高端的东西却喜欢上了艺术。这就好比我本不想吃昂贵的鱼翅却不小心点了比鱼翅更贵的鲍鱼一样令人揪心。
在这里,我和西方人大谈西方宗教经典里的象征主义,和艺术史老师讨论艺术史的偏见,和学音乐的朋友谈现当代学院派音乐,和国际学生谈各国文化。所有人以为我是一个接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培养成果,甚至有老师以为我在国内读的是一流的名校,以至于我文艺修养要高过别的中国学生。但是我不是,我依然只是一所二流学校毕业的工人阶级家庭出身的自卑青年。但是我却装得自己象一个充满小资产阶气息的知识分子。
我骨子里有的,依然只是自卑。以至于我要自卑到去成为我所讨厌的人。我恨我自己,也恨我的自卑。
为什么我就不能正视自己,抛去一切天关于天赋和灵感的幻觉,去试着不要成为一个异类,过普通生活,完成普通的人生目标,而不是在虚无缥缈的艺术名利场里虚耗我的人生?
抑或,一旦一个人被贴上了异类的标签,他就永远不在是一个人,而是成为一个怪物?
我大概就是这样的怪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