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黑社会的日子——我的黑帮电影观影历程
我一直是一个黑帮片的死忠爱好者,曾经我不明白自己是为什么。黑社会,说白了就是秘密社会,“黑”的意思是地下秘密不为国家合法承认。但黑社会也同样是一个现实的小社会,一样是有血有肉的人生活在其中。虚伪的教科书常常将我们教育成一个个书呆子,而黑帮电影常常不经意的将真实人生暴露给我们。当然有句话叫“国家就是这个星球上最大的黑社会”,由此我们大致能体会国家为什么不喜欢黑帮电影的上映。所以我为什么狂热的喜欢黑帮片似乎已经不需要解释了。
以下就是我曾反复观看,咀嚼再三的黑帮片,我将详述自己为什么偏爱他们的原因。
一、 一个领袖的诞生——————《教父》系列、《美国往事》
《教父》是刻画领导人最经典的一部电影,我一直坚定的这样认为。虽然片中的领导是一个反社会的黑帮头子,似乎有些反讽。整个电影的主题可以归纳为“一个领袖的成长历程”。所以老教父只能是配角和背影人物,麦克是当之无愧的舞台中心男主角。因为老教父即便是老谋深算,但类似的人物我们在历史舞台上领略的已经太多,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个普通人成长为领袖人物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理感受(痛苦、欢乐、迷茫、失落、愤怒、决心等等等等)。通过影片,我们也可以同样感受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成长为一个领导人的全景。
关于老教父青年时代奋斗历程的刻画,要来自另一部电影《美国往事》。这部同样有罗伯特德尼罗出演,不过这次他饰演的只是一个最终被踢出局的倒霉蛋“面条”,而且还要承受自己告密出卖兄弟的心灵折磨和江湖追杀。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也可以窥见老教父辉煌发家史背后的见不得光。麦克只能算二代领袖,这里的麦克是真正从街头拼出来的。因而对黑帮起家史的还原更真实更原生态。我很喜欢片中被面条偷窥和最后强奸的那位心上人,她是我在电影中看到的最美丽的少女形象。
二、 街头社会的史诗——————《好家伙》、《赌城风云》
马丁斯科塞斯被誉为电影导演中的社会学大师,这个头衔他是当之无愧的。整个街头社会被他的镜头表现的淋漓尽致。看着他的电影,你会了解到一个更真实更底层的美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号称是可以了解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现在已不是文字时代而是影像时代,同样我可以宣称,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是了解美国二十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好家伙》、《赌城风云》就是一个个黑帮组织的盛衰史。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黑帮中同样存在严格的阶层划分,前者属于偏向街头的小混混,后者属于身份差不多快要漂白的高级混混,当然最后还是功亏一篑。两者合起来就是黑帮中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这里不包括黑帮老大。老大的生活状态在第一类中已经介绍过了。当然第一类中介绍的主要都是些成功人士,不成功的可以参见阿尔帕西诺的《疤面煞星》。
三、 双雄对峙—————————《洛城机密》、《王牌对王牌》
黑帮如此,那么专司缉拿黑帮的警察是否就很光明呢?现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黑暗。作为同样是按照元暴力规则构建起来的组织,警局在很多方面说白了就是一个合法的黑帮。
我对《洛城机密》里那场“检举犯罪警员”的戏印象深刻。自己人是绝对不能出卖的,但是特定时候为了特定利益规矩也是可以打破的,但这种打破本身是被讳莫如深的。结局主人公之一在悟到这一点后成功的与警局的上司们达成了交易,获得了晋升。
很有意思的是,《洛城机密》里幕后操纵想统一黑帮的那个警察头子在《王牌对王牌》里延续了一个同类型的故事(这部电影里也同样有我所喜爱的凯文史派西,他那玩世不恭式的微笑真是经典),主角作为一个王牌谈判专家,被自己警局的同事陷害杀人即将入狱,逼得他不得不作出与过去自己的敌人同样的选择。不过这一次,他是劫持人质的罪犯,等待过去的同行另一个王牌谈判专家凯文史派西前来救赎。这种人物身份行为上的巨大反差本身就造成了巨大的戏剧效果,据说该片是根据美国的真人真事改编的,主角的原型还活着并出版了一部回忆录,影片就是根据该回忆录改编的。操,真是太传奇了!
这两部中的前者还偏向大史记的风格,后者则更多自救的色彩。
PS: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盗火线》个人认为并不是太出彩,虽然有着罗伯特德尼罗和艾尔帕西诺两大影帝正面对峙的噱头,但两人对手戏的张力并不强,所以舍去
《训练日》中丹泽尔华盛顿的反角戏太出彩,所以也舍去
四、 社会黑,黑社会————————《枪火》、《黑社会》系列
作为一种社会类型,黑社会同样具备其他社会所具有的特征,只不过对于某些关键性的规则表现的更为赤裸裸。白社会里的潜规则在这里变成了明规则。西方如此,东方更是如此。曾经听过一个消息,叫《枪火》本来的名字应该叫《社团》,这电影讲述的主题就是“社团做事的规矩”,谁都不能违反规矩,在社团内部,它就是被默认的不成文法。
《黑社会》里更牛B,黑帮像模像样的玩起了选举,片头那句“三百年前,他们曾经是义士”让人无限感慨。可见,一旦黑社会能够得到合法壮大的机会,它可能运作的比现实社会更为像模像样,结尾的那惊魂一刻也在影片最后闭幕时不动声色的揭露出温情脉脉的背后还是残酷本质。
要熟悉中国的民间社会,领会规则运作的微言大义,你必须要看这些电影。《枪火》着重讲述的是社团内部的规矩,《黑社会》则涉及到更多与白社会的关系。片中警方也要默认黑帮的存在,并运用各种手段来试图操控黑帮。
五、 开战时刻—————————《上帝之城》
巴西人仅用这一部片子就可以与意大利人和香港导演日月同辉了。这是一部街头社会的战争全景史。影片的三部分清晰的脉络:小黑帮的诞生——缓和——全面开战,正是《战争论》中论述过的战争全过程。暴力一步步升级,最终达到任何一方均不可控的地步。但是身处其中,你只能进一步把暴力推行下去,任何心存善念或者自作聪明的和平友好行为除了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外没有其他任何结果,最终终结一切的是黑帮头子“小霸王”的肉体死亡。而谁又能够否认,射杀“小霸王”的那群孩子异日不会成长为另一个版本的“小霸王”呢?
看了这部片子,你就可以明白两次世界大战是怎么回事了,牛逼吧,描述巴西城市贫民窟的街头械斗史竟然暗合了世界大战的历史。其实,世界上所有的战争进程都是这么一回事,区别只在规模大小,早就有人说过国际社会就是个黑社会了。
六、 世事难料———————————《两杆大烟枪》、《江湖告急》
黑色幽默只有英国人玩的最纯熟。一般的喜剧都是利用肢体语言、语言误会两类来逗人发笑。后来兴起了无厘头电影,那是故意拿经典场景开涮,满足人的恶搞心理。真正利用多条线索并进造成的内在情节冲突来制造喜剧效果,我所知道的只有《两杆大烟枪》的导演盖里奇。世人都说昆汀是个天才牛人,在我看来盖里奇才是真正的天才,无怪乎一代艳星麦当娜也要上杆子倒追里奇。
这部电影好到什么程度,我不想多说,只提一句:宁浩的《疯狂的赛车》、《疯狂的石头》正是盖里奇电影的中国山寨版。你大概能明白我的感受了吧。
《两杆大烟枪》里的各派团伙虽然很倒霉,银幕后的我们却是笑的前仰后合,观众基本都是把它当成一部喜剧来欣赏。混黑道的绝不会有好下场。
而同样的主题到了东方导演的手下,就总摆脱不了阴郁的宿命论悲剧色彩。这就是《江湖告急》。不知道这是否缘于东方特有的悲剧文化心理。世事无常,信仰上帝的虽然背负着原罪,可是只要临终忏悔灵魂就能得到上帝的救赎,反而是一身轻松;东方人不信上帝信关公,总有成王败寇的悲情。其实关二爷来到这世上也无奈,他也不过是人们自欺欺人的一个安慰。所以我们的文化中,生前失败的霸王,关公,诸葛死后反而被封神,所谓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我们的文化对于死人还是比较宽容的,以至于吃冷猪肉的神仙队伍里一再膨胀。历史成为我们的神话,成为我们的上帝,它天然正确,将一切均兼容并包。
以下就是我曾反复观看,咀嚼再三的黑帮片,我将详述自己为什么偏爱他们的原因。
一、 一个领袖的诞生——————《教父》系列、《美国往事》
《教父》是刻画领导人最经典的一部电影,我一直坚定的这样认为。虽然片中的领导是一个反社会的黑帮头子,似乎有些反讽。整个电影的主题可以归纳为“一个领袖的成长历程”。所以老教父只能是配角和背影人物,麦克是当之无愧的舞台中心男主角。因为老教父即便是老谋深算,但类似的人物我们在历史舞台上领略的已经太多,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一个普通人成长为领袖人物的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理感受(痛苦、欢乐、迷茫、失落、愤怒、决心等等等等)。通过影片,我们也可以同样感受一个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成长为一个领导人的全景。
关于老教父青年时代奋斗历程的刻画,要来自另一部电影《美国往事》。这部同样有罗伯特德尼罗出演,不过这次他饰演的只是一个最终被踢出局的倒霉蛋“面条”,而且还要承受自己告密出卖兄弟的心灵折磨和江湖追杀。从这个视角出发,我们也可以窥见老教父辉煌发家史背后的见不得光。麦克只能算二代领袖,这里的麦克是真正从街头拼出来的。因而对黑帮起家史的还原更真实更原生态。我很喜欢片中被面条偷窥和最后强奸的那位心上人,她是我在电影中看到的最美丽的少女形象。
二、 街头社会的史诗——————《好家伙》、《赌城风云》
马丁斯科塞斯被誉为电影导演中的社会学大师,这个头衔他是当之无愧的。整个街头社会被他的镜头表现的淋漓尽致。看着他的电影,你会了解到一个更真实更底层的美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号称是可以了解十九世纪二三十年代法国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现在已不是文字时代而是影像时代,同样我可以宣称,马丁斯科塞斯的电影是了解美国二十世纪七十至九十年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好家伙》、《赌城风云》就是一个个黑帮组织的盛衰史。与一般人的想象不同,黑帮中同样存在严格的阶层划分,前者属于偏向街头的小混混,后者属于身份差不多快要漂白的高级混混,当然最后还是功亏一篑。两者合起来就是黑帮中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这里不包括黑帮老大。老大的生活状态在第一类中已经介绍过了。当然第一类中介绍的主要都是些成功人士,不成功的可以参见阿尔帕西诺的《疤面煞星》。
三、 双雄对峙—————————《洛城机密》、《王牌对王牌》
黑帮如此,那么专司缉拿黑帮的警察是否就很光明呢?现实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黑暗。作为同样是按照元暴力规则构建起来的组织,警局在很多方面说白了就是一个合法的黑帮。
我对《洛城机密》里那场“检举犯罪警员”的戏印象深刻。自己人是绝对不能出卖的,但是特定时候为了特定利益规矩也是可以打破的,但这种打破本身是被讳莫如深的。结局主人公之一在悟到这一点后成功的与警局的上司们达成了交易,获得了晋升。
很有意思的是,《洛城机密》里幕后操纵想统一黑帮的那个警察头子在《王牌对王牌》里延续了一个同类型的故事(这部电影里也同样有我所喜爱的凯文史派西,他那玩世不恭式的微笑真是经典),主角作为一个王牌谈判专家,被自己警局的同事陷害杀人即将入狱,逼得他不得不作出与过去自己的敌人同样的选择。不过这一次,他是劫持人质的罪犯,等待过去的同行另一个王牌谈判专家凯文史派西前来救赎。这种人物身份行为上的巨大反差本身就造成了巨大的戏剧效果,据说该片是根据美国的真人真事改编的,主角的原型还活着并出版了一部回忆录,影片就是根据该回忆录改编的。操,真是太传奇了!
这两部中的前者还偏向大史记的风格,后者则更多自救的色彩。
PS:很多人津津乐道的《盗火线》个人认为并不是太出彩,虽然有着罗伯特德尼罗和艾尔帕西诺两大影帝正面对峙的噱头,但两人对手戏的张力并不强,所以舍去
《训练日》中丹泽尔华盛顿的反角戏太出彩,所以也舍去
四、 社会黑,黑社会————————《枪火》、《黑社会》系列
作为一种社会类型,黑社会同样具备其他社会所具有的特征,只不过对于某些关键性的规则表现的更为赤裸裸。白社会里的潜规则在这里变成了明规则。西方如此,东方更是如此。曾经听过一个消息,叫《枪火》本来的名字应该叫《社团》,这电影讲述的主题就是“社团做事的规矩”,谁都不能违反规矩,在社团内部,它就是被默认的不成文法。
《黑社会》里更牛B,黑帮像模像样的玩起了选举,片头那句“三百年前,他们曾经是义士”让人无限感慨。可见,一旦黑社会能够得到合法壮大的机会,它可能运作的比现实社会更为像模像样,结尾的那惊魂一刻也在影片最后闭幕时不动声色的揭露出温情脉脉的背后还是残酷本质。
要熟悉中国的民间社会,领会规则运作的微言大义,你必须要看这些电影。《枪火》着重讲述的是社团内部的规矩,《黑社会》则涉及到更多与白社会的关系。片中警方也要默认黑帮的存在,并运用各种手段来试图操控黑帮。
五、 开战时刻—————————《上帝之城》
巴西人仅用这一部片子就可以与意大利人和香港导演日月同辉了。这是一部街头社会的战争全景史。影片的三部分清晰的脉络:小黑帮的诞生——缓和——全面开战,正是《战争论》中论述过的战争全过程。暴力一步步升级,最终达到任何一方均不可控的地步。但是身处其中,你只能进一步把暴力推行下去,任何心存善念或者自作聪明的和平友好行为除了给自己带来杀身之祸外没有其他任何结果,最终终结一切的是黑帮头子“小霸王”的肉体死亡。而谁又能够否认,射杀“小霸王”的那群孩子异日不会成长为另一个版本的“小霸王”呢?
看了这部片子,你就可以明白两次世界大战是怎么回事了,牛逼吧,描述巴西城市贫民窟的街头械斗史竟然暗合了世界大战的历史。其实,世界上所有的战争进程都是这么一回事,区别只在规模大小,早就有人说过国际社会就是个黑社会了。
六、 世事难料———————————《两杆大烟枪》、《江湖告急》
黑色幽默只有英国人玩的最纯熟。一般的喜剧都是利用肢体语言、语言误会两类来逗人发笑。后来兴起了无厘头电影,那是故意拿经典场景开涮,满足人的恶搞心理。真正利用多条线索并进造成的内在情节冲突来制造喜剧效果,我所知道的只有《两杆大烟枪》的导演盖里奇。世人都说昆汀是个天才牛人,在我看来盖里奇才是真正的天才,无怪乎一代艳星麦当娜也要上杆子倒追里奇。
这部电影好到什么程度,我不想多说,只提一句:宁浩的《疯狂的赛车》、《疯狂的石头》正是盖里奇电影的中国山寨版。你大概能明白我的感受了吧。
《两杆大烟枪》里的各派团伙虽然很倒霉,银幕后的我们却是笑的前仰后合,观众基本都是把它当成一部喜剧来欣赏。混黑道的绝不会有好下场。
而同样的主题到了东方导演的手下,就总摆脱不了阴郁的宿命论悲剧色彩。这就是《江湖告急》。不知道这是否缘于东方特有的悲剧文化心理。世事无常,信仰上帝的虽然背负着原罪,可是只要临终忏悔灵魂就能得到上帝的救赎,反而是一身轻松;东方人不信上帝信关公,总有成王败寇的悲情。其实关二爷来到这世上也无奈,他也不过是人们自欺欺人的一个安慰。所以我们的文化中,生前失败的霸王,关公,诸葛死后反而被封神,所谓不能流芳百世,也要遗臭万年。我们的文化对于死人还是比较宽容的,以至于吃冷猪肉的神仙队伍里一再膨胀。历史成为我们的神话,成为我们的上帝,它天然正确,将一切均兼容并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