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恩斯坦
伯恩斯坦
Bernstein, Leonard
(1918.8.25,美国 麻萨诸塞州 劳伦斯~1990.10.14,纽约州 纽约市)
伯恩斯坦
美国指挥家和作曲家,在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方面均有很高造诣,指挥风格靡丽辉煌;具有教学天赋,尤其是在为青年举办的音乐会中表现突出。伯恩斯坦10岁开始学钢琴,就读波士顿拉丁学校和哈佛大学(1939年获学士学位),1939~1941年在费城寇蒂斯音乐学院学习。师从赖纳(Fritz Reiner)和库塞维茨基(Serge Koussevitzky)学习指挥。1943年受聘担任新纽约爱乐乐团副指挥;1943年11月14日意外地应邀代替指挥华尔特(Bruno Walter),取得第一次非凡的成功。在高难度技术上的自信和出色的诠释使他一举成名,从此开始他的锦绣前程。其后又指挥纽约市中心管弦乐团(1945~1947),并在美国、欧洲和以色列任客座指挥。1953年成为在米兰史卡拉歌剧院担任指挥的第一位美国人。1958~1969年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和音乐总监,有时还担任钢琴独奏,在钢琴位置上指挥。曾多次率领这一乐团在拉丁美洲、欧洲、苏联和日本巡回演出。他不仅以指挥和钢琴家身分、而且还以评论员和表演者在电视中出现,从而声望蒸蒸日上。1969年以后他继续创作音乐,并在世界各地以客座指挥身分指挥多部交响乐的演出。
身为一位古典音乐作曲家,他把形形色色的因素运用得挥洒自如,从犹太教仪式主题到爵士乐节奏,应有尽有;前者如在《耶利米交响曲》(Jeremiah Symphony, 1942)和清唱剧《犹太祷文》(Kaddish, 1963)中;后者如为钢琴与乐团而作的《焦虑的年代》(Age of Anxiety, 1949;取材自奥登〔W. H. Auden〕作品)。曾为基督教仪式写了《奇切斯特诗篇》(Chichester Psalms, 1965),还特别为华盛顿甘迺迪表演艺术中心于1971年9月举行的开幕典礼写了《弥撒曲》。有3部作品于1977年在甘迺迪中心由罗斯托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指挥国家交响乐团首演∶《荣耀!(政治序曲)》(Slava! A Political Overture);大提琴与乐团《沉思曲》(Meditations)3首;由六位歌唱家和乐团演出的套曲《合唱会》(Songfest)。其他作品还有音乐剧和芭蕾舞剧音乐,前者例如《锦城春色》(On the Town, 1944)、《奇妙的小镇》(Wonderful Town, 1953)、《天真汉》(Candide, 1956)以及非常受欢迎的《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1957);后者有《自由的想像》(Fancy Free, 1944)、《传真》(Facsimile, 1946)和《恶鬼》(Dybbuk, 1974)。电影《在滨水区》(On the Waterfront, 1954)的音乐也出自他的手笔。曾出版一演讲集,包括《音乐的乐趣》(The Joy of Music, 1959);《青年音乐会,供阅读与聆听用》(Young People's Concerts, for Reading and Listening; 1962,修订1970);《音乐的变化无穷》(The Infinite Variety of Music, 1966);以及《无解的问题》(The Unanswered Question, 1976),选自他于1973年在哈佛大学举办诺顿讲座(Charles Eliot Norton)。
Bernstein, Leonard
(1918.8.25,美国 麻萨诸塞州 劳伦斯~1990.10.14,纽约州 纽约市)
伯恩斯坦
美国指挥家和作曲家,在严肃音乐和流行音乐方面均有很高造诣,指挥风格靡丽辉煌;具有教学天赋,尤其是在为青年举办的音乐会中表现突出。伯恩斯坦10岁开始学钢琴,就读波士顿拉丁学校和哈佛大学(1939年获学士学位),1939~1941年在费城寇蒂斯音乐学院学习。师从赖纳(Fritz Reiner)和库塞维茨基(Serge Koussevitzky)学习指挥。1943年受聘担任新纽约爱乐乐团副指挥;1943年11月14日意外地应邀代替指挥华尔特(Bruno Walter),取得第一次非凡的成功。在高难度技术上的自信和出色的诠释使他一举成名,从此开始他的锦绣前程。其后又指挥纽约市中心管弦乐团(1945~1947),并在美国、欧洲和以色列任客座指挥。1953年成为在米兰史卡拉歌剧院担任指挥的第一位美国人。1958~1969年任纽约爱乐乐团指挥和音乐总监,有时还担任钢琴独奏,在钢琴位置上指挥。曾多次率领这一乐团在拉丁美洲、欧洲、苏联和日本巡回演出。他不仅以指挥和钢琴家身分、而且还以评论员和表演者在电视中出现,从而声望蒸蒸日上。1969年以后他继续创作音乐,并在世界各地以客座指挥身分指挥多部交响乐的演出。
身为一位古典音乐作曲家,他把形形色色的因素运用得挥洒自如,从犹太教仪式主题到爵士乐节奏,应有尽有;前者如在《耶利米交响曲》(Jeremiah Symphony, 1942)和清唱剧《犹太祷文》(Kaddish, 1963)中;后者如为钢琴与乐团而作的《焦虑的年代》(Age of Anxiety, 1949;取材自奥登〔W. H. Auden〕作品)。曾为基督教仪式写了《奇切斯特诗篇》(Chichester Psalms, 1965),还特别为华盛顿甘迺迪表演艺术中心于1971年9月举行的开幕典礼写了《弥撒曲》。有3部作品于1977年在甘迺迪中心由罗斯托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指挥国家交响乐团首演∶《荣耀!(政治序曲)》(Slava! A Political Overture);大提琴与乐团《沉思曲》(Meditations)3首;由六位歌唱家和乐团演出的套曲《合唱会》(Songfest)。其他作品还有音乐剧和芭蕾舞剧音乐,前者例如《锦城春色》(On the Town, 1944)、《奇妙的小镇》(Wonderful Town, 1953)、《天真汉》(Candide, 1956)以及非常受欢迎的《西城故事》(West Side Story, 1957);后者有《自由的想像》(Fancy Free, 1944)、《传真》(Facsimile, 1946)和《恶鬼》(Dybbuk, 1974)。电影《在滨水区》(On the Waterfront, 1954)的音乐也出自他的手笔。曾出版一演讲集,包括《音乐的乐趣》(The Joy of Music, 1959);《青年音乐会,供阅读与聆听用》(Young People's Concerts, for Reading and Listening; 1962,修订1970);《音乐的变化无穷》(The Infinite Variety of Music, 1966);以及《无解的问题》(The Unanswered Question, 1976),选自他于1973年在哈佛大学举办诺顿讲座(Charles Eliot Nort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