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个人人生路径,补充前篇.
补充上篇,要截这么段没头没脑的email. 结果还是没有来得及润色,用词明显就是业余,不过这大致就是目前能做到的.
1.我不否认关于"不幸"是一个伦理问题,它需要引入价值判断或曰"审美".但所谓"现实的不幸"所基于的价值判断是什么?在我看来,似乎就是:能让"处于现实中的人"产生不幸感的现实就是"不幸的现实".
可问题是,怎样才是"不幸"却又需要一次价值判断.这里的价值判断指向哪?根据我对马克思的猜测,似乎幸福指向的是人的精神自由这类东西.问题的关键就是,在马克思这里,幸福在"伦理上"是既定的,已决的,他只是出于它的社会现实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告诉我,如果我想要追求他所说的这个"幸福",我必须改变其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现实.这是他从其哲学基础出发作出的一个社会学政治学意义上的论断吧.可问题是,我所欲争论的,却是幸福的意义本身如何,是那个伦理问题,哲学问题.
2.第一点里所说的只是伦理视角的"不幸".我不否认它是伦理问题不意味着我否认它是其它学科的问题.心理学同样在研究"不幸",而这个研究其实是不能跟伦理学上的研究直接对接的.它们有自己的operational
definition,而不是基于语义上的澄清所作出的definition.所以,虽然同样在谈"幸福",他俩却暂时不是一码事.而心理学上的问题,我觉得应该首先包含了:
a.物理状态的改变如何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
b.心理学上的某种特定的状态之产生,如"幸福",又具有怎样的机制.而马克思的论断明显已经毫不顾及这些问题了.
我个人其实相信,科学(心理学)上的问题会在最后消解掉伦理上的问题.但我同时又相信,在我有生之年,这个事还发生不了.所以我仍然有必要关心伦理上的问题.但我同样希望我自己的答案能比较符合"科学的眼光".而在这样的关心和期待下,我首先认为"人生意义"产生于我的脑子的状态.而我作为人类,实际上是受到物理定律支配的.而这里既然是"受支配的",则我肯定是"被决定"的.而这就动摇了许多社会科学的"人有自由意志"这一基本假设.(.whig在这块的讨论对我有很多启发..但目前不知为何无法打开..发不了链接给你.)虽说根基被动摇,但目前似乎不影响我对人生意义上的思考.另外我倒是这样看待决定论的:从一个外部的视野来看,我的人生确实是"被决定"的,(这里要注意量子理论里的不确定性是不会影响决定论的,它只赋予事件概率,却没有赋予人"自由选择")但从我当下来说,我却因为种种条件的局限,不可能知道我目前的状态并作出相应的预测,在我自己的视角(相对于一个外部视角)来看,我的意识正处于自由的状态,我仍然能"自由思考,自由选择"因此对我的个人人生来说,以目前的科学发展来看,我知晓被决定与否并不能对我人生选择造成任何影响.这恰恰就是我之前说的,科学告诉我,我不可能全靠科学来解决问题.由此,我可以安全地接受整个伦理学的这种"先验的"假设,然后也就可以安全地吸收在此基础上所作的演绎.
我之前的意思大概是这样:与其说人生的幸福快乐什么是一个循环一个循环的,不如说人生的幸福与否是随机的来得有意义.
这大致是这么个意思:我明天之所以快乐,只是因为我明天碰巧快乐了,我有一段美满的3年婚姻只是碰巧我有了这么一段.它们并不需要有一个"宿命的"循环解释(宿命论和决定论也不同哦).在此我首先要引入我刚才说的,我是有"自由思想,自主选择能力的",以让我的一切行动的意义有一个发生的前提.
但即便我现在是自由地在选择,我现在做的一切,却并不能直接决定我的日后生活是否能幸福.这是因为:
a.我不知道幸福的要素.
b.即便知道,我也无法控制所有要素.但是我的行动虽然不能"按计划决定结果",确是"有影响"的.这可以体现在明天我快乐的可能性的波动上.当然这还是不保证我明天可以快乐.
However,即便我们要交给chance去完成大部分,我们却有能力对"人生"施加影响.这里有三层意思
a.我们有做人生选择的自由和能力.(我刚才引入的先验判断)
b.我们的行动会因为物理定律对未来产生影响.(决定论的思路)
c.我们能筛选出对未来的人生各种状态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出于对各门学科以及"人生经验"的信任)
另一方面,我们对人生施加影响的时机则只能是当下,我们无法改变过去,我们无法预测或决定未来,但我们可以通过当下的行动影响未来,这已经很nb,很足够了.也由此我们如果希望"事遂所愿",则不应该后悔于过去,希望过去会改变,除非我们所"愿"的,只不过是通过对过去的缅怀和演绎,产生相继而来的心理效应,而这个心理效应对现在许愿这一刻来说则是属于未来的.而真正的改变过去的渴望则是不应被鼓励的.同时我们也不用指望真正的预测未来,真正的预测未来的努力必定是徒劳而因此也是不值得鼓励的.
这些当然,都是出于"事遂所愿为好"这一价值判断咯.可这一价值判断在事实层面却又注定不能实现,所以即便根据这一判断,我们有了上述两种不鼓励,但在事实层面上,在事件的发生上,它们又未必会造成结果的重大偏移.
这意思就是说,从人类的能力限度出发,我虽然说要事遂所愿只须也只应关注当下,但从事件的实际走向来说,关注当下却未必能事遂所愿,可能恰恰是不关注当下的操作,收获了事遂所愿的结果.可这一结果是否会发生,却又是不可预测的.所以,如果我们关注的是结果的实现,并且希望有一个确切的执行方针来达成结果.那么我们的人生很容易有虚无感的.,因为一切的行为和操作都不必然决定一个结果,而即便没有任何看起来有意义的行为操作,个人仍然有概率获得某种期望的结果.
所以,对结果的关注+对过程确定性的关注-= 虚无.
那么怎么办,我们肯定要放弃一个或者两个关注.情况如下:
1.单独放弃对过程确定性的关注. 这种即承认殊途同归,只要能达目标就行.
但是,这种模式操作起来却常常陷入以下困境:只要目标看起来遥远了,某个途径就会很容易遭遇被抛弃的命运.毕竟在目标验收时间没到时,没有任何办法判别谁比谁更曲线.那么只能诉诸某些暂时的与目标相关的表征的评估了.这就有点像从一批本科生中招一个最后能"有前途的学者"做博士生,这些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就被迫要写一篇能发表的论文.大家只能仓促应战,而评估的人也将根据这一暂时的成果决定各人的前途.我们都能看到这里有问题.这里太容易产生平庸了,而平庸这一结果其实和筛选的初衷比是事与愿违了.有些目标是不可以简单压缩成一个个小目标做评估的.压缩的结果可能导致最后航道的偏离.而这种强调结果的人生,却常常喜欢用小目标评估自己的大目标,遂仍然容易走进某些确定的过程,而最终又常常仍收不到希冀的结果.
2.单独放弃对结果的关注.这种的意思是,并不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却相信自己的每一步都是有在一个方向上的确定的意义的.这种人生应该是感觉有力而充实的罢?因为每一步的行动都因为被认为有决定力本身而被赋予了意义.所谓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做事者是也.但问题是,人生没有任何成型的希望是不可想象的,而只要有了目标,这个路径的一些原来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3.两种关注都放弃了,不认为自己每一步有确定的意义,也不认为有必要有确定的结果.这里恰恰是可以赋予人生以许多意义的.每一步虽不确定,却都有它的影响力,迈步本身就是我们唯一能产生影响力的事情.我们就是一直在迈,也不必然要求一个结果.
因为关注点只在有影响力的事件本身,人生显现出意义,而目标的不明确又打消了某些易于生发的沮丧和失望.当然它也抹杀了某些完成目标的激越之情罢,但出于对"如愿以偿"概率很低的认识,这样的人生平均的满意度应该是更高的.
从第三点出发, 我们选择关注当下是因为那是我们自己能施加影响的部分.而这种方式也最容易获得一个更"幸福"的人生.
后面这三段简直像知音体啊.我还是以后再来润色吧.
1.我不否认关于"不幸"是一个伦理问题,它需要引入价值判断或曰"审美".但所谓"现实的不幸"所基于的价值判断是什么?在我看来,似乎就是:能让"处于现实中的人"产生不幸感的现实就是"不幸的现实".
可问题是,怎样才是"不幸"却又需要一次价值判断.这里的价值判断指向哪?根据我对马克思的猜测,似乎幸福指向的是人的精神自由这类东西.问题的关键就是,在马克思这里,幸福在"伦理上"是既定的,已决的,他只是出于它的社会现实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告诉我,如果我想要追求他所说的这个"幸福",我必须改变其所赖以存在的社会现实.这是他从其哲学基础出发作出的一个社会学政治学意义上的论断吧.可问题是,我所欲争论的,却是幸福的意义本身如何,是那个伦理问题,哲学问题.
2.第一点里所说的只是伦理视角的"不幸".我不否认它是伦理问题不意味着我否认它是其它学科的问题.心理学同样在研究"不幸",而这个研究其实是不能跟伦理学上的研究直接对接的.它们有自己的operational
definition,而不是基于语义上的澄清所作出的definition.所以,虽然同样在谈"幸福",他俩却暂时不是一码事.而心理学上的问题,我觉得应该首先包含了:
a.物理状态的改变如何引起心理状态的变化?
b.心理学上的某种特定的状态之产生,如"幸福",又具有怎样的机制.而马克思的论断明显已经毫不顾及这些问题了.
我个人其实相信,科学(心理学)上的问题会在最后消解掉伦理上的问题.但我同时又相信,在我有生之年,这个事还发生不了.所以我仍然有必要关心伦理上的问题.但我同样希望我自己的答案能比较符合"科学的眼光".而在这样的关心和期待下,我首先认为"人生意义"产生于我的脑子的状态.而我作为人类,实际上是受到物理定律支配的.而这里既然是"受支配的",则我肯定是"被决定"的.而这就动摇了许多社会科学的"人有自由意志"这一基本假设.(.whig在这块的讨论对我有很多启发..但目前不知为何无法打开..发不了链接给你.)虽说根基被动摇,但目前似乎不影响我对人生意义上的思考.另外我倒是这样看待决定论的:从一个外部的视野来看,我的人生确实是"被决定"的,(这里要注意量子理论里的不确定性是不会影响决定论的,它只赋予事件概率,却没有赋予人"自由选择")但从我当下来说,我却因为种种条件的局限,不可能知道我目前的状态并作出相应的预测,在我自己的视角(相对于一个外部视角)来看,我的意识正处于自由的状态,我仍然能"自由思考,自由选择"因此对我的个人人生来说,以目前的科学发展来看,我知晓被决定与否并不能对我人生选择造成任何影响.这恰恰就是我之前说的,科学告诉我,我不可能全靠科学来解决问题.由此,我可以安全地接受整个伦理学的这种"先验的"假设,然后也就可以安全地吸收在此基础上所作的演绎.
我之前的意思大概是这样:与其说人生的幸福快乐什么是一个循环一个循环的,不如说人生的幸福与否是随机的来得有意义.
这大致是这么个意思:我明天之所以快乐,只是因为我明天碰巧快乐了,我有一段美满的3年婚姻只是碰巧我有了这么一段.它们并不需要有一个"宿命的"循环解释(宿命论和决定论也不同哦).在此我首先要引入我刚才说的,我是有"自由思想,自主选择能力的",以让我的一切行动的意义有一个发生的前提.
但即便我现在是自由地在选择,我现在做的一切,却并不能直接决定我的日后生活是否能幸福.这是因为:
a.我不知道幸福的要素.
b.即便知道,我也无法控制所有要素.但是我的行动虽然不能"按计划决定结果",确是"有影响"的.这可以体现在明天我快乐的可能性的波动上.当然这还是不保证我明天可以快乐.
However,即便我们要交给chance去完成大部分,我们却有能力对"人生"施加影响.这里有三层意思
a.我们有做人生选择的自由和能力.(我刚才引入的先验判断)
b.我们的行动会因为物理定律对未来产生影响.(决定论的思路)
c.我们能筛选出对未来的人生各种状态产生影响的重要因素(出于对各门学科以及"人生经验"的信任)
另一方面,我们对人生施加影响的时机则只能是当下,我们无法改变过去,我们无法预测或决定未来,但我们可以通过当下的行动影响未来,这已经很nb,很足够了.也由此我们如果希望"事遂所愿",则不应该后悔于过去,希望过去会改变,除非我们所"愿"的,只不过是通过对过去的缅怀和演绎,产生相继而来的心理效应,而这个心理效应对现在许愿这一刻来说则是属于未来的.而真正的改变过去的渴望则是不应被鼓励的.同时我们也不用指望真正的预测未来,真正的预测未来的努力必定是徒劳而因此也是不值得鼓励的.
这些当然,都是出于"事遂所愿为好"这一价值判断咯.可这一价值判断在事实层面却又注定不能实现,所以即便根据这一判断,我们有了上述两种不鼓励,但在事实层面上,在事件的发生上,它们又未必会造成结果的重大偏移.
这意思就是说,从人类的能力限度出发,我虽然说要事遂所愿只须也只应关注当下,但从事件的实际走向来说,关注当下却未必能事遂所愿,可能恰恰是不关注当下的操作,收获了事遂所愿的结果.可这一结果是否会发生,却又是不可预测的.所以,如果我们关注的是结果的实现,并且希望有一个确切的执行方针来达成结果.那么我们的人生很容易有虚无感的.,因为一切的行为和操作都不必然决定一个结果,而即便没有任何看起来有意义的行为操作,个人仍然有概率获得某种期望的结果.
所以,对结果的关注+对过程确定性的关注-= 虚无.
那么怎么办,我们肯定要放弃一个或者两个关注.情况如下:
1.单独放弃对过程确定性的关注. 这种即承认殊途同归,只要能达目标就行.
但是,这种模式操作起来却常常陷入以下困境:只要目标看起来遥远了,某个途径就会很容易遭遇被抛弃的命运.毕竟在目标验收时间没到时,没有任何办法判别谁比谁更曲线.那么只能诉诸某些暂时的与目标相关的表征的评估了.这就有点像从一批本科生中招一个最后能"有前途的学者"做博士生,这些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就被迫要写一篇能发表的论文.大家只能仓促应战,而评估的人也将根据这一暂时的成果决定各人的前途.我们都能看到这里有问题.这里太容易产生平庸了,而平庸这一结果其实和筛选的初衷比是事与愿违了.有些目标是不可以简单压缩成一个个小目标做评估的.压缩的结果可能导致最后航道的偏离.而这种强调结果的人生,却常常喜欢用小目标评估自己的大目标,遂仍然容易走进某些确定的过程,而最终又常常仍收不到希冀的结果.
2.单独放弃对结果的关注.这种的意思是,并不设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却相信自己的每一步都是有在一个方向上的确定的意义的.这种人生应该是感觉有力而充实的罢?因为每一步的行动都因为被认为有决定力本身而被赋予了意义.所谓实实在在,脚踏实地做事者是也.但问题是,人生没有任何成型的希望是不可想象的,而只要有了目标,这个路径的一些原来的意义也就失去了.
3.两种关注都放弃了,不认为自己每一步有确定的意义,也不认为有必要有确定的结果.这里恰恰是可以赋予人生以许多意义的.每一步虽不确定,却都有它的影响力,迈步本身就是我们唯一能产生影响力的事情.我们就是一直在迈,也不必然要求一个结果.
因为关注点只在有影响力的事件本身,人生显现出意义,而目标的不明确又打消了某些易于生发的沮丧和失望.当然它也抹杀了某些完成目标的激越之情罢,但出于对"如愿以偿"概率很低的认识,这样的人生平均的满意度应该是更高的.
从第三点出发, 我们选择关注当下是因为那是我们自己能施加影响的部分.而这种方式也最容易获得一个更"幸福"的人生.
后面这三段简直像知音体啊.我还是以后再来润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