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思..之《金陵十三钗》
岁末年初,看了《金陵十三钗》。张导内涵多了。~~
最为深刻的感触是,当感性上升到理性,当个人利益上升到民族情怀,
那种发自内心的为了某种“沉睡的情结”而奋不顾身的潜力就会迸发。
这种情结我们称之曰:爱国。
《金陵十三钗》中有多个群体。在和平时代,没有交流、没有交集,甚至敌对加鄙视。但这是个动荡不堪的年代,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代名词和使命——捍卫者。
以李教官(佟大为饰)为首的军官,为了救一批教堂女学生,丧失了逃出南京的机会,也丧失了生的机会。
干净利落地捆上手榴弹,浇上汽油,绑上胸膛……
放佛这些动作时他们每天都在操练的一般。
他们不是受过训练的军人,只是一批有满腔热血、随时为国为家起身反抗的老百姓。
一声令下,列队冲向日军的坦克车。前一个士兵是下一个士兵的“防弹衣”。前仆后继,
死了八个人,毁了日军的两辆坦克车。
和平时代的“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早已死去,没有人记得还有这样一句话。
只知道自杀式的举动如果可以消灭敌人,换来一点点小胜利,那么失去生命就是值得的。
为了祖国,我们付出过。有没有人记得,都已不重要了。
这样的时代,无数的人都是这么死的。同样悲哀,不一样的伟大。
电影一半时,只剩李教官一人还活着。
他的死已毫无悬念,我只是在思绪的间隙揣测张导的心思,想要求一个好点的死法,却又觉得这样很为难张导。这种题材的电影,越反差越有效果。
终于,情节进展,画面出现,黑灰的背景下,他的离去是那么耀眼。生命的光芒,熠熠发光,却不刺眼。
以书娟为代表的教会女学生。整部电影给我反差效果最大的有两处。
第一处是十二名女学生在教堂的十字架前,唱着平安颂,画面和谐、宁静、祥和。我仿佛也信了那个送来两袋土豆的上校。她们在躲避日军搜查,躲在书房里,拼命地搬桌子搬书去挡门,明知那是无用功,仍旧挣扎。明知地窖是最安全的,明明不喜欢那群歌女,却选择引开士兵,保全她们…
以玉墨为代表的金陵歌女。第二处是几名歌女为了洗澡的地方和女学生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反差的是,她们为了拯救女学生的贞洁,自愿顶替。地窖里,几个木箱并列排开,她们躺在上头等着被“年轻”到十三四岁时,心里是怎样的波涛汹涌、歇斯底里?教会大门前,她们淡定从容地接过约翰递来的纪念品,那带着微笑的妆容下,又是怎样的僵如死尸、心甘情愿?
还有第十三名金钗。男扮女装。他说只是为了对神父的承诺,要照顾好女学生,可就只是这样么?不是!
那也不是一种汉子保护弱女子的大男子主义,不是相处几年下来积累的感情,只是一种同在火坑中的那份共鸣,不是同情别人,是同情自己。若自己躲不过这一劫,能让其他人取而代之就足够了。
这是活在某个时代,如影随形的勇敢,亦是种悲哀。
和平和与自由真的是很重要,感谢妈祖,让我活在当下。
其次,我下面说的这些话,背景是:我们活在言论自由的时代。
为什么我总是免不了察觉,每当国人对日本的态度趋于平静时,总会有一股横来之风掀起波澜。张导是何用意?
历史是什么?对于这段过去,真相是什么样的?
或许如教科书而言,日军杀虐、掠夺、强奸……
自古,历史都是强者的吹捧史…但我们要的是客观的真相。或许平淡、或许残酷…能不能接受是我们的事,给不给真相却是必须的!
华人仇日,越南抵华,朝韩不睦…
为什么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都能在我党的领导下和睦相处,不伤大感情?那朝韩是缘何如此的?
同一个信仰、同一个敌人、同一片土地、同一个祖先…都会为成为一个群体。
那同一种仇恨拉拢的是什么样的历史结果?
于民族而言,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什么?民族要如何才能从一盘散沙凝聚成金字塔?
沉淀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认同之类的“无形的心”才是推动民族发展和团结的根本。
祖国。需要我们用真心实意方能强大不倒。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
最为深刻的感触是,当感性上升到理性,当个人利益上升到民族情怀,
那种发自内心的为了某种“沉睡的情结”而奋不顾身的潜力就会迸发。
这种情结我们称之曰:爱国。
《金陵十三钗》中有多个群体。在和平时代,没有交流、没有交集,甚至敌对加鄙视。但这是个动荡不堪的年代,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代名词和使命——捍卫者。
以李教官(佟大为饰)为首的军官,为了救一批教堂女学生,丧失了逃出南京的机会,也丧失了生的机会。
干净利落地捆上手榴弹,浇上汽油,绑上胸膛……
放佛这些动作时他们每天都在操练的一般。
他们不是受过训练的军人,只是一批有满腔热血、随时为国为家起身反抗的老百姓。
一声令下,列队冲向日军的坦克车。前一个士兵是下一个士兵的“防弹衣”。前仆后继,
死了八个人,毁了日军的两辆坦克车。
和平时代的“生命高于一切”的理念早已死去,没有人记得还有这样一句话。
只知道自杀式的举动如果可以消灭敌人,换来一点点小胜利,那么失去生命就是值得的。
为了祖国,我们付出过。有没有人记得,都已不重要了。
这样的时代,无数的人都是这么死的。同样悲哀,不一样的伟大。
电影一半时,只剩李教官一人还活着。
他的死已毫无悬念,我只是在思绪的间隙揣测张导的心思,想要求一个好点的死法,却又觉得这样很为难张导。这种题材的电影,越反差越有效果。
终于,情节进展,画面出现,黑灰的背景下,他的离去是那么耀眼。生命的光芒,熠熠发光,却不刺眼。
以书娟为代表的教会女学生。整部电影给我反差效果最大的有两处。
第一处是十二名女学生在教堂的十字架前,唱着平安颂,画面和谐、宁静、祥和。我仿佛也信了那个送来两袋土豆的上校。她们在躲避日军搜查,躲在书房里,拼命地搬桌子搬书去挡门,明知那是无用功,仍旧挣扎。明知地窖是最安全的,明明不喜欢那群歌女,却选择引开士兵,保全她们…
以玉墨为代表的金陵歌女。第二处是几名歌女为了洗澡的地方和女学生吵架,甚至大打出手。反差的是,她们为了拯救女学生的贞洁,自愿顶替。地窖里,几个木箱并列排开,她们躺在上头等着被“年轻”到十三四岁时,心里是怎样的波涛汹涌、歇斯底里?教会大门前,她们淡定从容地接过约翰递来的纪念品,那带着微笑的妆容下,又是怎样的僵如死尸、心甘情愿?
还有第十三名金钗。男扮女装。他说只是为了对神父的承诺,要照顾好女学生,可就只是这样么?不是!
那也不是一种汉子保护弱女子的大男子主义,不是相处几年下来积累的感情,只是一种同在火坑中的那份共鸣,不是同情别人,是同情自己。若自己躲不过这一劫,能让其他人取而代之就足够了。
这是活在某个时代,如影随形的勇敢,亦是种悲哀。
和平和与自由真的是很重要,感谢妈祖,让我活在当下。
其次,我下面说的这些话,背景是:我们活在言论自由的时代。
为什么我总是免不了察觉,每当国人对日本的态度趋于平静时,总会有一股横来之风掀起波澜。张导是何用意?
历史是什么?对于这段过去,真相是什么样的?
或许如教科书而言,日军杀虐、掠夺、强奸……
自古,历史都是强者的吹捧史…但我们要的是客观的真相。或许平淡、或许残酷…能不能接受是我们的事,给不给真相却是必须的!
华人仇日,越南抵华,朝韩不睦…
为什么中华大地上56个民族都能在我党的领导下和睦相处,不伤大感情?那朝韩是缘何如此的?
同一个信仰、同一个敌人、同一片土地、同一个祖先…都会为成为一个群体。
那同一种仇恨拉拢的是什么样的历史结果?
于民族而言,它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什么?民族要如何才能从一盘散沙凝聚成金字塔?
沉淀在民族灵魂深处的文化认同之类的“无形的心”才是推动民族发展和团结的根本。
祖国。需要我们用真心实意方能强大不倒。永远屹立于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