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车之前的故事
昨天提到李瑞英走基层的那条新闻,其实这么多天看下来,“新闻联播”时间有限,讲得少,关于走基层,更多的是在新闻频道里讲。今天早上我看了一条走贵州某山区小学的报道。 这家小学从幼儿园到五年级,一共百来名学生。老师一共四个,而且是一家子,陈校长是当家的,也是唯一有教师资格的,弟弟、弟媳再加上女儿,这就是全部教师阵容。校长老婆负责每天给孩子们做午饭,采访的那天,她做了三笼屉的干饭,还有一大盆的辣酸菜,每个孩子还有一个鸡蛋。饭菜钱是由好心人赞助的,于是她就当起了义工,记者说这么辛苦还是义务劳动,问她啥感想。她一边给孩子们盛饭一边笑说:都有好心人解决了孩子们的饭钱,我哪还不乐意给孩子们做饭呀! 这小学其实就是陈校长的家,匀出几间房便是教室。后来弟弟、弟媳出了笔钱,盖了栋两层小楼,幼儿园一年级以及五年级的孩子搬进了新教室。陈校长那读到高一就辍学的女儿小陈负责教幼儿园和一年级的孩子,一节课四十分钟分拆成两部分,前二十分钟教一年级,后二十分钟教幼儿园。小陈说:村里识字的都出外打工了,剩下的自己都没文化,更别提教孩子了。缺少了督促,教学便更加费事,昨天教的今天就忘,班里还有十好几个孩子得她手把手地教。小孩子不懂卫生,鼻涕掉下来就用袖口擦。小陈是既当老师又当妈,时不时地就给孩子们擦擦鼻涕,整整衣服。 其实陈校长一家大可以像其他村民一样外出打工挣钱,但正如陈校长的弟弟所说:我们走了,这些孩子就没学上了,我们家人世世代代做老师,不能断了。弟弟弟媳的家就安在那栋小楼的楼下,房间里两幅由热心人士放大的课堂照片很醒目。陈校长的弟弟说:每天睡前、醒来看一看这照片,心里就很知足。 这便是新闻里所讲述的陈校长一家,他们一家人这样坚持了二十多年。最后,主持人说:当地政府如今把附近两所这样的小学合并成了一所设施齐全的小学,陈家小学的孩子们完成了小学低年级教育后就去那所新小学读书。事情到此似乎画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但我心里想的却是这样几件事:第一,陈家四个教师只有陈校长有教师资格,除他之外其他三人,能去新小学教书么?第二,从村子到新小学的路途有多远,那些连文化都没有多少的农民家长能否理解教育的重要性,支持孩子去更远的学校读书?第三,就算家长同意了,情况或许更好,还有校车了,校车之后的故事呢?不用我说,今年已经有很多关于校车的故事了。 这让我想起那天坐我舅舅的车上街,我正要说路修好了,车开起来舒坦多了,我舅舅说:以前路不好,车都开得慢,现在路好了,车也就快了。你知道么,这条路去年修好之后到现在,已经死了五个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