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傳統建築 讀書筆記
最近一直在看《閩南傳統建築》這本書,自然將前些年走的閩地照片翻出來看看,確實解決了當年我對閩地建築的不少疑問。整理一些有趣的東西,弄成這樣一篇日記。
1. 漳州民居多不設凹壽,只是前簷牆後退,形成前簷下空間,由兩山生出的挑簷石支撐出簷。
PS: 凹壽就是門口呈現凹字行,單單門口部位往後縮(多見於泉州等地的民居)。
挑簷石漂亮的很多。挑簷石上部垛頭的裝飾很豐富,色彩多較為艷麗。
貌似是潮州的一座祠堂裡的挑簷石多華麗,還有龍頭的造型。
想到在上海金澤看到民居也有類似挑簷的做法,但感覺完全不同。挑簷石勾狀,圓潤許多。
木架構的出簷方式:書上說“簷口出挑的構造,以梁頭、丁頭拱出挑並以吊筒、豎柴、托木等構件穩定聯系。”猜想下圖應該就是梁頭和簡單的丁頭拱結合的方式,粗狂。
漳州某民居
接著想到歐美建築體系裡的民居,出簷的方式更直接,就是梁挑出。
天津意大利兵營
2.漳州 爬獅───三間或五間正房及櫸頭形成的三合院,櫸頭山牆向前。
漳州某鄉下某民居
櫸頭就是我們周邊稱作廂房建築。山牆向前算是閩南特色,扁扁平平的小觀音斗的山牆和正廳的三角型鮮明的對比。櫸頭多做一些功能房處理,如灶頭或者雜物房。
3.三川脊───在完整的屋頂上,將正脊中間一段抬高,並於兩側加垂脊的做法,正脊分成三段,中間高,兩側低,並出現四個燕尾。
泉州關帝廟
漳州某鄉下某祠堂
多用於祠堂廟宇等公共建築,民居大概是上不了這個規格的。屋頂上的裝飾撩亂到讓人震驚的地步,去閩南一定得往頂上看阿,頂上的裝飾較新的多用彩色陶片剪貼拼接而成的,有些中間用鐵絲做骨。更古樸的做法是會灰陶燒制而成再施加彩繪。
個人見過裡最喜歡的是這卷草加龍的造型,特妖嬈。
泉州開元寺
4.規尖灰塑 灰塑 用灰泥蠣殼灰或石灰、麻絲、煮熟的海菜有時加糯米漿、紅糖水攪拌捶打而成,將灰泥捏塑成形,裝飾山牆用,質地細膩,半干時上彩繪,相當漂亮。好像廣東一帶也有這樣貼面的裝飾。
泉州某老宅
山牆下部是泉州較多見的出轉入石的做法,磚石相結合,磚橫砌石豎置,石塊略向內退一些。
5.瓜筒───梁上的矮柱
閩地喜做鷹爪狀,有些地方也用獅子的造型代替這個構架。
詔安縣城某祠堂
漳州(青礁or白礁)
簷部最外的短柱,跟垂花門的垂花類似的結構在閩地稱之為吊筒。外簷下懸空的短柱,在《營造法式》裡稱之為“虛柱”。閩地常用蓮花、吊蘭或繡球裝飾。
6.雞舌───替木
這個構件引起我的主意不是在閩南,而是在楠溪江一帶的村落裡。江南及華南一帶均有,《營造法源》裡的叫法有些不同,都是代替斗拱做支撐作用的。
楠溪江某祠堂
漳州文廟
值得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筆記先到這裡。溫故而知新,翻老的照片,發現好多以為沒有在閩南見到的,居然也都一一拍了下來,好幸運。每次閩南之行,都是一群好好的朋友結伴而走的,回憶的不僅僅是房子,以後要有機會那麼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大概是不可能了。
1. 漳州民居多不設凹壽,只是前簷牆後退,形成前簷下空間,由兩山生出的挑簷石支撐出簷。
![]() |
PS: 凹壽就是門口呈現凹字行,單單門口部位往後縮(多見於泉州等地的民居)。
挑簷石漂亮的很多。挑簷石上部垛頭的裝飾很豐富,色彩多較為艷麗。
![]() |
貌似是潮州的一座祠堂裡的挑簷石多華麗,還有龍頭的造型。
![]() |
想到在上海金澤看到民居也有類似挑簷的做法,但感覺完全不同。挑簷石勾狀,圓潤許多。
![]() |
木架構的出簷方式:書上說“簷口出挑的構造,以梁頭、丁頭拱出挑並以吊筒、豎柴、托木等構件穩定聯系。”猜想下圖應該就是梁頭和簡單的丁頭拱結合的方式,粗狂。
![]() |
漳州某民居
接著想到歐美建築體系裡的民居,出簷的方式更直接,就是梁挑出。
![]() |
天津意大利兵營
2.漳州 爬獅───三間或五間正房及櫸頭形成的三合院,櫸頭山牆向前。
![]() |
漳州某鄉下某民居
櫸頭就是我們周邊稱作廂房建築。山牆向前算是閩南特色,扁扁平平的小觀音斗的山牆和正廳的三角型鮮明的對比。櫸頭多做一些功能房處理,如灶頭或者雜物房。
3.三川脊───在完整的屋頂上,將正脊中間一段抬高,並於兩側加垂脊的做法,正脊分成三段,中間高,兩側低,並出現四個燕尾。
![]() |
泉州關帝廟
![]() |
漳州某鄉下某祠堂
多用於祠堂廟宇等公共建築,民居大概是上不了這個規格的。屋頂上的裝飾撩亂到讓人震驚的地步,去閩南一定得往頂上看阿,頂上的裝飾較新的多用彩色陶片剪貼拼接而成的,有些中間用鐵絲做骨。更古樸的做法是會灰陶燒制而成再施加彩繪。
個人見過裡最喜歡的是這卷草加龍的造型,特妖嬈。
![]() |
泉州開元寺
4.規尖灰塑 灰塑 用灰泥蠣殼灰或石灰、麻絲、煮熟的海菜有時加糯米漿、紅糖水攪拌捶打而成,將灰泥捏塑成形,裝飾山牆用,質地細膩,半干時上彩繪,相當漂亮。好像廣東一帶也有這樣貼面的裝飾。
![]() |
泉州某老宅
山牆下部是泉州較多見的出轉入石的做法,磚石相結合,磚橫砌石豎置,石塊略向內退一些。
5.瓜筒───梁上的矮柱
閩地喜做鷹爪狀,有些地方也用獅子的造型代替這個構架。
![]() |
詔安縣城某祠堂
![]() |
漳州(青礁or白礁)
簷部最外的短柱,跟垂花門的垂花類似的結構在閩地稱之為吊筒。外簷下懸空的短柱,在《營造法式》裡稱之為“虛柱”。閩地常用蓮花、吊蘭或繡球裝飾。
6.雞舌───替木
這個構件引起我的主意不是在閩南,而是在楠溪江一帶的村落裡。江南及華南一帶均有,《營造法源》裡的叫法有些不同,都是代替斗拱做支撐作用的。
![]() |
楠溪江某祠堂
![]() |
漳州文廟
值得學習的東西還有很多,筆記先到這裡。溫故而知新,翻老的照片,發現好多以為沒有在閩南見到的,居然也都一一拍了下來,好幸運。每次閩南之行,都是一群好好的朋友結伴而走的,回憶的不僅僅是房子,以後要有機會那麼大隊人馬浩浩蕩蕩,大概是不可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