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的反对党
从2005年开始正式加入到读推理小说的队列中来的时候,在阿迷推理论坛拜读老埃、伤痕的帖子,在一见如故与以dsky倾谈,第一个买台版推理的地方是浣月的小店,第一个加入的群是大陆推理小说研究会。
在那里,从刚开始的十几人说话,到后来的一个群塞不下,从起初的只聊推理小说,到后来文学、科幻、电影、日剧、美剧、卡通莫不能谈,聆听过阿长的科幻指南,聆听阿杜侃AV女优(那个时候杜老师还没有开始成为专业写手),期间经历了令人痛心的罗修之觞,经历过轰轰烈烈的大型网络聚会,经历过一年上百本推理小说阅读与评论的时光,经历过一个群化整为零为好几个的岁月,经历过与那么多的好朋友一起梦想推理小说在大陆开枝散叶的憧憬,也经历过大陆的出版集团从不屑一顾到在这些前期的推理迷们戮力同心的努力下终于开始加以关注的过程。
今天,我们看到了新星,看到了吉林,看到了世纪文景,看到了南海,看到了青马文化,看到了《推理杂志》与《最推理》以及其他的出版社、文化公司与杂志社,在当年的群众、珠海等寥寥几家出版社手中接过了振兴推理的旗帜。
这个过程,居然也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比之推理小说在台湾早期的发展态势,似乎也是不遑多让的。
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人值得感谢,有艾勒里、伤痕、dsky、天蝎小猪这样默默地埋头做事的引路人、译者、策划者、咨询家,也有新星的谢刚先生、吉林的张老师这样对推理小说的发展寄予热情的“官方人士”,还有一大批如杜撰、熊猫、普璞这样的原创者,当然还有重视与大陆推理迷关系的台湾的独步文化、脸谱、皇冠出版集团。
当然,这一切,还有一个技术上的支持,那就是网络。
如果,不是网络,现在完成的事,也许要十年才能成就,也许还要更为漫长。
在网络上,我们发现,我们是渺小的个体,微波清末,我们时常有一点悲凉感,感觉到自己的无力与无奈,感觉到自己认为对的道理往往得不到回应,甚至还常常遭受到不理解,不谅解的攻击。不像在现实中我们至少会披着与人为善与己方便的假面皮,在网络上,喜欢的就是喜欢,不爽的就是不爽,丝毫没有什么情面可以讲。
但我想,人倘若连在网络上都不能表达真实的意思,倘若不是因为官方的网络封杀,就首先自己把自己的真实意思掩盖、曲辞,那真是太过悲凉了。
其实,我们是否想到,把我们维系在一起的纽带,除了对于推理小说之喜欢以外,并没有其他的纽带,我们的相遇,其实纯粹是一个偶然。
我们本身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生活模式,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对于人和事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我们就不会不理解为什么对一部小说,有些人如饮甘露,有些人会怆然泪下,有些人喜不自胜,有些人会嗤之以鼻,有些人无动于衷,有些人会破口大骂。
这其中,有审美情趣的不同,有个人性格的差异,有处理问题不同的手段与方式。
况且,我们知道,推理小说范畴之宽,涵盖之广,若要细细分类,去区别哪一种是正宗的,哪一种是邪魔外道,只怕解迷类内部会有派系之争,社会派内部会有党同伐异,冷硬派里也更是要你死我活的。
幸好,如今,像当初那种“我喜欢本格的,不喜欢冷硬的”或者“我只看冷硬的,社会和本格的都不爱”的论调已经越来越少的听到。
和朋友交流的时候,大家往往以不再表述自己的阅读口味是在某一大范畴的类型上,而是具体而微到某一个作家,或某一个作家的哪一风格或哪一时期的作品上。
有的时候,在不同类别里,我们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作家,我和A君在古典解迷里面若同时喜欢奎因的,但却有可能在冷硬里他喜欢雷蒙钱德勒和罗斯麦唐纳,我喜欢劳伦斯卜洛克和达许汉密特。
再比方,
和b君,在社会派里我喜欢松本清张,他喜欢森诚成一,但是我们又都会喜欢东野圭吾,只不过我喜欢他的搞笑作,他喜欢他的本格作。
又或者,一个喜欢宫部美幸时代小说的读者和一个喜欢她幻想悬疑系列的读者,有的时候也会争执,起因只是宫部的《火车》《理由》《模仿犯》究竟哪本更闷些?
一个喜欢阳光伊坂的读者和一个喜欢黑色乙一的读者,本来应该不共戴天,居然却都是京极夏彦的书迷,
一个喜欢阿加莎和一个喜欢铁伊的读者,居然都一起不太爱卡尔。
更奇怪的是,一个疯狂喜爱卡尔的把他的70多部作品都读完的读者,对于差不多同类的黑客.塔伯特的作品只写了两部长篇三呼万幸
有喜欢江户川乱步的,就有讨厌横沟正史的,反之亦然,有热爱切斯达顿的,就有看范达因不爽的,有爱福尔摩斯的,也有讨厌波洛的,有把帕穆克当成推理小说作家来读的,就有把马修.斯卡德当成诗人的。
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推理小说世界同样是百花齐放的,不是吗?
而百分之六七十的推理小说本身亦只不过是一个通俗量产的休闲读物,比没落的武侠和艳情,比大陆意淫的玄幻并不具备更多的价值不是吗?
推理小说,既不怎么真的智慧,也不如何真的有趣,但恰恰是很多推理小说的白痴状态,不那么高门槛,才让我们把他当作放松神经的工具。
推理小说并不神圣,或者这样说,要将一桩事变得神圣的同时,这桩事一定无神圣可言,而从来不愿意把自己推到神坛的,反倒是一种有点神圣的真实存在。
我们不能忽视推理小说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把推理小说变成一种主义,或者说包括推理小说在内的很多小说,生来就是具有一种赋人谩骂发泄功用的特性。
就像大陆和好莱坞的大成本娱乐片,票房越好,骂声越剧,然后是骂声越剧,票房更好的循环。
宣传,出版,策划方和出版社的工作到此为止了,就像电影一杀青,无论票房好不好,口碑怎么样,制作方都要愿赌服输一样。小说一出版,检验成不成功的标志,不是读者有多少人在赞,有多少人在骂,而是你卖的怎么样,卖得怎么样的关键,一个是出版物的内容是不是真的能收广泛认同,一个是包装和宣传。
购书者的义务在买书的时候从钱包和信用卡里拉出货币的那一刻就结束了,之后的评论则是购书者的权利,自由的言说并不是他爱不爱推理小说的标志,如果他并不爱,那一早就不会去买,反过来,如果他觉得这一两本推理小说不喜欢,尽管他骂得狗血喷头,也不代表他会不去买下一本。
真正的对推理小说不感兴趣的读者,是既不会买也不会说的。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推理小说在大陆的根基还很单薄,所以消极的说法要尽量的少,积极的说法尽量得多,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读者来关注。我承认,这样的出发点貌似是正确的。
但是,这就不能不给人一种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感觉,要知道,每一个人,每一个看书的读者,都天然有一种审美情趣,对于什么是符合自己欣赏口味的东西有自己天然的独立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执拗,在未知的领域,刚开始的时候,也许会从那些阅读过一些作品的评论者那里听取意见,但是一旦当他们熟悉起来的时候,他必然会有自己的一套衡量标准,在这个时候,他就只会接受符合自己内心想法的人士的意见。
当然,我们的不同偏向,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会升级到剑拔弩张的地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记得我刚开始读台版推理小说的时候,对每一部小说都惊异不已,对每一篇导读和评论都珍爱有加,但是后来发现,有些导读与评论往往言过其实,就是说并不是客观的来分析作品以及该作品的某些处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路,这种思路又是作者怎样的心境的反映,这些导读往往充斥着一种血气的激赏和非理性的膜拜,就像东野的《超书评机器》里描述的一样,模式化,貌似热血澎湃,实则空洞无物,除了让还未曾读过几本推理小说的读者感到头晕目眩自以为买到的大概是推理小说中数一数二的经典之外,并没有更深入地探讨、透析、甚至批驳,我觉得这种一面性的书评和导读很有一点犬儒哲学的味道,是一种经济搭台的当街吆喝。
最近以来,我对于看过的推理小说时常难以写出像样的书评了,我是真的觉得自己已经被掏空了,在写推理小说书评这一点上,我无法再像刚开始那样,拼命挖掘出背后潜藏赋予人的意义,给人的启发,以及美学上的价值,当然我还一直看推理小说,但就像那些看过就作罢的读者一样,让这样的乐趣就停留在精神愉悦的层面不是更真实吗?
聚沙成塔,这是一项颇为宏伟的工程。但是沙是流动性的,我们无法真正树立一座唯一体格的纪念碑似的沙塔,如果那样做的话,也许崩溃得更快。我们能做的,只是把沙子聚拢起来,至于是怎么样的形状,就该是怎样的形状,一堆也好,一滩也好,一捧都好。
又或者,我有一个愿望,这些沙子可以建一座楼,也许是金风细雨楼,也可以是有人吵架楼,只是,每一个人,在说的话,都是他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示,最真实的代表着可爱的他的自己的意思的表示。
我依然记得,那个时光之初,我熟悉的这些朋友们,在那样一个群里面,一起恶嘲,一起猥琐,一起张狂的日子,那个时候某周几乎都有台版书和孔夫子买的绝版书寄来,可是看的时候却很少,在群里泡的时间都很长,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微微薄薄,单单默默的一个个你和我,都没有太多的想法和宏愿,在一起,只是因为喜欢,只是因为喜欢和数据时空那头的一个个极相似的你交谈、嬉笑,真实得像面对面的镜子。
我想,我是一个反对党,我是哪怕只剩下一个自己也要反对些什么的反对党。
反对什么呢?绝不是那一个个的曾经的现在的将来的朋友,有过一段的就是上天所赐的福缘,哪怕意见不同,主张不一,也不能让他从我爱的变成我恨的。
我只反对,反对那些割裂了我们的真实的东西,反对那些逼迫我们不真实说话与不敢真实说话,诱导我们不真实做事与失去了真实做事的勇气的,难以真实地敢于在真实中生活的东西。
我也反对,别有用心与借题发挥,反对站队列和划阵营,反对用“我们”和“他们”去区分,反对连反对的勇气也不再有。
那么什么是我不反对的,就推理小说的发展而言,我绝不会反对他应该客观、平易,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应该容纳各种各样的意见,应该百花齐放,应该开放、应该宽容,应该让更多的因为推理小说走到一起的哪怕观点南辕北辙的人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
借用连岳先生的话,也许并不妥贴,但是我觉得同样适用:如果要一百年,就用一百年,如果要一千年,就用一千年。
在那里,从刚开始的十几人说话,到后来的一个群塞不下,从起初的只聊推理小说,到后来文学、科幻、电影、日剧、美剧、卡通莫不能谈,聆听过阿长的科幻指南,聆听阿杜侃AV女优(那个时候杜老师还没有开始成为专业写手),期间经历了令人痛心的罗修之觞,经历过轰轰烈烈的大型网络聚会,经历过一年上百本推理小说阅读与评论的时光,经历过一个群化整为零为好几个的岁月,经历过与那么多的好朋友一起梦想推理小说在大陆开枝散叶的憧憬,也经历过大陆的出版集团从不屑一顾到在这些前期的推理迷们戮力同心的努力下终于开始加以关注的过程。
今天,我们看到了新星,看到了吉林,看到了世纪文景,看到了南海,看到了青马文化,看到了《推理杂志》与《最推理》以及其他的出版社、文化公司与杂志社,在当年的群众、珠海等寥寥几家出版社手中接过了振兴推理的旗帜。
这个过程,居然也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比之推理小说在台湾早期的发展态势,似乎也是不遑多让的。
在这个过程中,有太多的人值得感谢,有艾勒里、伤痕、dsky、天蝎小猪这样默默地埋头做事的引路人、译者、策划者、咨询家,也有新星的谢刚先生、吉林的张老师这样对推理小说的发展寄予热情的“官方人士”,还有一大批如杜撰、熊猫、普璞这样的原创者,当然还有重视与大陆推理迷关系的台湾的独步文化、脸谱、皇冠出版集团。
当然,这一切,还有一个技术上的支持,那就是网络。
如果,不是网络,现在完成的事,也许要十年才能成就,也许还要更为漫长。
在网络上,我们发现,我们是渺小的个体,微波清末,我们时常有一点悲凉感,感觉到自己的无力与无奈,感觉到自己认为对的道理往往得不到回应,甚至还常常遭受到不理解,不谅解的攻击。不像在现实中我们至少会披着与人为善与己方便的假面皮,在网络上,喜欢的就是喜欢,不爽的就是不爽,丝毫没有什么情面可以讲。
但我想,人倘若连在网络上都不能表达真实的意思,倘若不是因为官方的网络封杀,就首先自己把自己的真实意思掩盖、曲辞,那真是太过悲凉了。
其实,我们是否想到,把我们维系在一起的纽带,除了对于推理小说之喜欢以外,并没有其他的纽带,我们的相遇,其实纯粹是一个偶然。
我们本身有不同的遭遇,不同的生活模式,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对于人和事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我们就不会不理解为什么对一部小说,有些人如饮甘露,有些人会怆然泪下,有些人喜不自胜,有些人会嗤之以鼻,有些人无动于衷,有些人会破口大骂。
这其中,有审美情趣的不同,有个人性格的差异,有处理问题不同的手段与方式。
况且,我们知道,推理小说范畴之宽,涵盖之广,若要细细分类,去区别哪一种是正宗的,哪一种是邪魔外道,只怕解迷类内部会有派系之争,社会派内部会有党同伐异,冷硬派里也更是要你死我活的。
幸好,如今,像当初那种“我喜欢本格的,不喜欢冷硬的”或者“我只看冷硬的,社会和本格的都不爱”的论调已经越来越少的听到。
和朋友交流的时候,大家往往以不再表述自己的阅读口味是在某一大范畴的类型上,而是具体而微到某一个作家,或某一个作家的哪一风格或哪一时期的作品上。
有的时候,在不同类别里,我们都会有自己喜欢的作家,我和A君在古典解迷里面若同时喜欢奎因的,但却有可能在冷硬里他喜欢雷蒙钱德勒和罗斯麦唐纳,我喜欢劳伦斯卜洛克和达许汉密特。
再比方,
和b君,在社会派里我喜欢松本清张,他喜欢森诚成一,但是我们又都会喜欢东野圭吾,只不过我喜欢他的搞笑作,他喜欢他的本格作。
又或者,一个喜欢宫部美幸时代小说的读者和一个喜欢她幻想悬疑系列的读者,有的时候也会争执,起因只是宫部的《火车》《理由》《模仿犯》究竟哪本更闷些?
一个喜欢阳光伊坂的读者和一个喜欢黑色乙一的读者,本来应该不共戴天,居然却都是京极夏彦的书迷,
一个喜欢阿加莎和一个喜欢铁伊的读者,居然都一起不太爱卡尔。
更奇怪的是,一个疯狂喜爱卡尔的把他的70多部作品都读完的读者,对于差不多同类的黑客.塔伯特的作品只写了两部长篇三呼万幸
有喜欢江户川乱步的,就有讨厌横沟正史的,反之亦然,有热爱切斯达顿的,就有看范达因不爽的,有爱福尔摩斯的,也有讨厌波洛的,有把帕穆克当成推理小说作家来读的,就有把马修.斯卡德当成诗人的。
这是一个多元的世界,推理小说世界同样是百花齐放的,不是吗?
而百分之六七十的推理小说本身亦只不过是一个通俗量产的休闲读物,比没落的武侠和艳情,比大陆意淫的玄幻并不具备更多的价值不是吗?
推理小说,既不怎么真的智慧,也不如何真的有趣,但恰恰是很多推理小说的白痴状态,不那么高门槛,才让我们把他当作放松神经的工具。
推理小说并不神圣,或者这样说,要将一桩事变得神圣的同时,这桩事一定无神圣可言,而从来不愿意把自己推到神坛的,反倒是一种有点神圣的真实存在。
我们不能忽视推理小说的问题,我们不应该把推理小说变成一种主义,或者说包括推理小说在内的很多小说,生来就是具有一种赋人谩骂发泄功用的特性。
就像大陆和好莱坞的大成本娱乐片,票房越好,骂声越剧,然后是骂声越剧,票房更好的循环。
宣传,出版,策划方和出版社的工作到此为止了,就像电影一杀青,无论票房好不好,口碑怎么样,制作方都要愿赌服输一样。小说一出版,检验成不成功的标志,不是读者有多少人在赞,有多少人在骂,而是你卖的怎么样,卖得怎么样的关键,一个是出版物的内容是不是真的能收广泛认同,一个是包装和宣传。
购书者的义务在买书的时候从钱包和信用卡里拉出货币的那一刻就结束了,之后的评论则是购书者的权利,自由的言说并不是他爱不爱推理小说的标志,如果他并不爱,那一早就不会去买,反过来,如果他觉得这一两本推理小说不喜欢,尽管他骂得狗血喷头,也不代表他会不去买下一本。
真正的对推理小说不感兴趣的读者,是既不会买也不会说的。
现在有一种说法,叫做推理小说在大陆的根基还很单薄,所以消极的说法要尽量的少,积极的说法尽量得多,这样才能鼓励更多的读者来关注。我承认,这样的出发点貌似是正确的。
但是,这就不能不给人一种未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感觉,要知道,每一个人,每一个看书的读者,都天然有一种审美情趣,对于什么是符合自己欣赏口味的东西有自己天然的独立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执拗,在未知的领域,刚开始的时候,也许会从那些阅读过一些作品的评论者那里听取意见,但是一旦当他们熟悉起来的时候,他必然会有自己的一套衡量标准,在这个时候,他就只会接受符合自己内心想法的人士的意见。
当然,我们的不同偏向,并不是从一开始就会升级到剑拔弩张的地步,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记得我刚开始读台版推理小说的时候,对每一部小说都惊异不已,对每一篇导读和评论都珍爱有加,但是后来发现,有些导读与评论往往言过其实,就是说并不是客观的来分析作品以及该作品的某些处理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路,这种思路又是作者怎样的心境的反映,这些导读往往充斥着一种血气的激赏和非理性的膜拜,就像东野的《超书评机器》里描述的一样,模式化,貌似热血澎湃,实则空洞无物,除了让还未曾读过几本推理小说的读者感到头晕目眩自以为买到的大概是推理小说中数一数二的经典之外,并没有更深入地探讨、透析、甚至批驳,我觉得这种一面性的书评和导读很有一点犬儒哲学的味道,是一种经济搭台的当街吆喝。
最近以来,我对于看过的推理小说时常难以写出像样的书评了,我是真的觉得自己已经被掏空了,在写推理小说书评这一点上,我无法再像刚开始那样,拼命挖掘出背后潜藏赋予人的意义,给人的启发,以及美学上的价值,当然我还一直看推理小说,但就像那些看过就作罢的读者一样,让这样的乐趣就停留在精神愉悦的层面不是更真实吗?
聚沙成塔,这是一项颇为宏伟的工程。但是沙是流动性的,我们无法真正树立一座唯一体格的纪念碑似的沙塔,如果那样做的话,也许崩溃得更快。我们能做的,只是把沙子聚拢起来,至于是怎么样的形状,就该是怎样的形状,一堆也好,一滩也好,一捧都好。
又或者,我有一个愿望,这些沙子可以建一座楼,也许是金风细雨楼,也可以是有人吵架楼,只是,每一个人,在说的话,都是他自己真实意思的表示,最真实的代表着可爱的他的自己的意思的表示。
我依然记得,那个时光之初,我熟悉的这些朋友们,在那样一个群里面,一起恶嘲,一起猥琐,一起张狂的日子,那个时候某周几乎都有台版书和孔夫子买的绝版书寄来,可是看的时候却很少,在群里泡的时间都很长,那个时候,我们都是微微薄薄,单单默默的一个个你和我,都没有太多的想法和宏愿,在一起,只是因为喜欢,只是因为喜欢和数据时空那头的一个个极相似的你交谈、嬉笑,真实得像面对面的镜子。
我想,我是一个反对党,我是哪怕只剩下一个自己也要反对些什么的反对党。
反对什么呢?绝不是那一个个的曾经的现在的将来的朋友,有过一段的就是上天所赐的福缘,哪怕意见不同,主张不一,也不能让他从我爱的变成我恨的。
我只反对,反对那些割裂了我们的真实的东西,反对那些逼迫我们不真实说话与不敢真实说话,诱导我们不真实做事与失去了真实做事的勇气的,难以真实地敢于在真实中生活的东西。
我也反对,别有用心与借题发挥,反对站队列和划阵营,反对用“我们”和“他们”去区分,反对连反对的勇气也不再有。
那么什么是我不反对的,就推理小说的发展而言,我绝不会反对他应该客观、平易,应该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应该容纳各种各样的意见,应该百花齐放,应该开放、应该宽容,应该让更多的因为推理小说走到一起的哪怕观点南辕北辙的人成为朋友,而不是敌人。
借用连岳先生的话,也许并不妥贴,但是我觉得同样适用:如果要一百年,就用一百年,如果要一千年,就用一千年。
-
猫猫鸟鸟贴贴 赞了这篇日记 2021-12-24 03:54:19
-
RMR 赞了这篇日记 2014-12-29 23:04:31
-
[已注销] 赞了这篇日记 2010-12-23 18:22:13
-
L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1-30 23:51:17
-
红发安 赞了这篇日记 2009-01-30 12:44:09
-
貝爾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1-16 01:38:35
-
四条眉毛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1-07 13:45:47
-
刺猬头~家里蹲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1-06 18:55:23
-
風來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14 10:41:12
-
哦哟哟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12 11:34:14
-
基斯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11 00:44:31
-
Χάος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11 00:39:13
-
noname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10 17:47:09
-
译者谢顿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10 16:00:26
-
碍国有罪蔡姨淋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10 15:47:59
-
codante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10 08:39:27
-
ppg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10 08:36:01
-
面包侦探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10 00:17:47
-
无机客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09 23:25:45
-
yizhiyang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09 23:21:01
-
小M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09 22:58:30
-
SelfishJean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09 22:39:28
-
天蝎小猪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09 22:35:04
-
暗香盈柚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09 22:34:29
-
BruceDy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09 22:23:35
-
杜撰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09 21:26:21
-
夕曦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09 21:21:00
-
panpan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09 21:20:02
-
Osi.C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09 21:15:31
-
朝颜 赞了这篇日记 2008-10-09 21: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