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园林志》 童寯
昨天下雨,没事做,就开始一个字一个字地打这本书。。。
为什么是《江南园林志》呢?
不知道呀。。。
先上第一部分
吾国凡有富宦大贾文人之地,殆皆私家园林之所荟萃,而其多半精华,实聚于江南一隅。本篇所举各例,皆处江浙交通便利之地,著者旅行所经,遇有佳构,辄制图摄影。惟所绘平面图,并非准确测量,不过约略尺寸。盖园林排当,不拘泥于法式,而富有生机与弹性,非必衡以绳墨也。
造园之艺,已随其他国粹渐归淘汰。自水泥推广,而铺地叠山,石多假造。自玻璃普遍,而菱花柳叶,不入装折。自公园风行,而宅隙空庭,但植草地。加以市政增价,交通日繁,世变益亟。盖清咸、同以后,东南园林久未恢复之元气,至是而有根本灭绝之虞。如南京刘园,地接雨花台,近因修筑铁路,已夷为平地,并前之断垣枯树涸池而不可寻。其他委于荒烟蔓草中者,亦触目皆是。天然人为之摧残,实无时不促园林之寿命矣。
自李文叔以来,记园林者,除赵之璧《平山堂图志》、李斗《扬州画舫录》等书外,多重文字而忽图画。近人间有摄影介绍,而独少研究园林之平面布置者。昔人绘图,经营位置,全重主观。谓之为园林,无宁称为山水画。抑园林妙处,亦决非一幅平面图所能详尽。盖楼台高下,花木掩映,均有赖于透视。若掇山则虽峰峦可画,而路径盘环,洞壑曲折,游者迷途,摹描无术,自非身临其境,不足以穷其妙矣。
门窗墙垣铺地,《园冶》图式甚多。数百年来,遗规渐改。今昔相证,繁质悬殊。间有一二相同者,馀多计成所弃也。
吾国旧式园林,有减无增。著者每入名园,低回欷歔,忘饥永日,不胜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吾人当其衰末之期,惟有爱护一草一椽,庶勿使为时代狂澜,一朝尽卷以去也。
一九三七年春
著者识于上海寄庐
文献举略
《三辅黄图》
班固《汉书》
孙盛《魏春秋》
《南齐书》
《东昏本纪》
刘义庆《世说新语》
孔平仲《续世说》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张舜民《画墁录》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沈括《梦溪笔谈》
叶梦得《石林燕语》
叶梦得《避暑录话》
袁褧《枫窗小牍》
魏泰《东轩笔录》
吴坰《五总志》
惠洪《冷斋夜话》
周煇《清波杂志》
吴自牧《梦梁录》
周密《癸辛杂识》
周密《齐东野语》
周密《湖山胜概》
周密《吴兴园林记》
庞元英《文昌杂录》
王世贞(元美)《游金陵诸园记》
《娄东园林志》
林有鳞《素园石谱》
周漫土《金陵琐事》
文震亨《长物志》
计成《园冶》
李渔《闲情偶寄》(即《笠翁偶集》 《一家言》)
谷应泰《博物要览》
赵之璧《平山堂图志》
李斗《扬州画舫录》
沈复《浮生六记》
钱泳《履园丛话》
陈诒绂《金陵园墅志》
造园
自来造园之役,虽全局或由主人规划,而实际操作者,则为山匠梓人,不着一字,其技未传。明末计成著《园冶》一书,现身说法,独辟一蹊,为吾国造园学中唯一文献,斯艺乃赖以发扬。造园一事,见于他书者,如《癸辛杂识》、《笠翁偶集》、《浮生六记》、《履园丛话》等,类皆断锦孤云,不成系统。且除李笠翁为真通其技之人,率皆嗜好使然,发为议论,非本自身之经验。能诗能画能文,而又能园者,固不自计成始。乐天之草堂,右丞之辋川,云林之清秘,目营心匠,皆不待假手他人者也。与计成同时之造园学家,则有明遗臣朱舜水。舜水当易代之际,逃日乞师,其志未遂。今东京后乐园,犹存朱氏之遗规。明之朱三松、清初张南垣父子、释道济、王石谷、戈裕良等人,类皆丘壑在胸,借成众手,惜未笔于书耳。
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其实全含于“园”字之内。今将“园”字图解之:“囗”者园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衣”在前似石似树。日本“寝殿造”庭园,屋宇之前为池,池前为山,其旨与此正似。园之大者,积多数庭院而成,共一庭一院,又各为一“园”字也。
园之妙处,在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浮生六记》所谓“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钱梅溪论造园云:“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见《履园丛话》)
盖为园有三境界,评定其难易高下,亦以此次第焉。第一、疏密得宜;其次、曲折尽致;第三、眼前有景。试以苏州拙政园为喻。园周及入门处,回廊曲桥,紧而不挤。远香堂北,山池开朗,展高下之姿,兼屏障之势。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弛张启阖,两得其宜,即第一境界也。然布置疏密,忌排偶而贵活变,此迂回曲折之必不可少也。放翁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侧看成峰,横看成岭,山回路转,前后掩映,隐现无穷,借景对景,应接不暇,乃不觉而步入第三境界矣。斯园亭榭安排,于疏密、曲折、对景三者,由一境界入另一境界,可望可即,斜正参差,升堂入室,逐渐提高,左顾右盼,含蓄不尽。其经营位置,引人入胜,可谓无毫发遗憾者矣。
日本造园家小堀远州尝谓庭园以深远不尽为极品,切忌一览无余。此在中国园林,尤为一定不易之律。《园冶》论“和地”,凡山林江湖、村庄郊野、城市傍宅,莫不可以为园。园建于平地者多。间有因山为园者,其起伏转折,更为有趣。如范成大居越因山为亭榭。李笠翁缘云居山构屋,称为层园。袁枚随园,及现存之惠山云起楼,亦依山为高下者也。
或有平地限于广狭,用重台叠馆之法。进退盘折,多至数层。沈复所述皖城王氏园,即其例也。《浮生六记》:“其地长于东西,短于南北。盖北紧背城,南则临湖故也。既限于地,颇难位置,而观其结构,作重台叠馆之法。重台者,屋上作月台为庭院,叠石栽花于上,使游人不知脚下有屋。盖上叠石者则下实,上庭院者则下虚,故花木仍得地气而生也。叠馆者,楼上作轩,轩上再作平台,上下盘折,重叠四层,且有小池,水不漏泄,竟莫测其何虚何实……面对南湖,目无所阻。”
此种做法,以人力胜天然。既省地位,又助眺望,可谓夺天工矣。又有所谓借景者,大抵郊野之园能之。山光云树,帆影浮图,皆可入画。或纳入窗牖,或望自亭台。木渎羡园之危亭敞牖,玩灵岩于咫尺。无锡寄畅园有锡山龙光寺塔,高悬檐际,皆借景之佳例。或有由一园高处,而能将邻园一望无遗。昔苏州徐园,尽览南园之胜。斯非借景,真可谓劫景矣。
造园掘土,低者成池,高者为山,自然之势。故园林无水者,盖不多见。有水而鱼莲生其中,舟梁渡其上,舫榭依其涯。惟汪洋巨浸,反足为累。李格非论园圃之胜:“不能相兼者六,务宏大者少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水泉者艰眺望。”如南浔数园,大而多水,有一览无余之憾。常熟虚霩居,幽邃不足,盖亦地旷而池宽也。
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花木池鱼,自然者也。屋宇,人为者也。一属活动,一有规律。调剂于二者之间。则为叠石。石虽固定而具自然之形,虽天生而赖堆凿之巧,盖半天然、半人工之物也。吾国园林,无论大小,几莫不有石。李格非记洛阳名园,独未言石,似足为洛阳在北宋无叠山之证。王世贞亦谓“洛中有水、有竹、有花、有桧柏而无石,文叔记中不称有叠石为峰岭者可推也。”(见《游金陵诸园记序》)然据《洛阳伽蓝记》所载,洛在北魏,已早具叠山规模矣。
叠山为吾国独有之艺术,于“假山”章中详述之。记称纪元前一世纪,罗马名人西西洛酷爱其园中之石,谅不过天然岩石,偃卧原地。今意大利之名园,犹间有岩石,花草生于石隙,但无堆凿作峰形者。英国岩石园,亦与此无异。惟其以砖砌洞,外敷松石,象征岩穴者,有时几可乱真。日本庭园之石,多零块散处,称为“舍石”或连组成阵,具含隐义。巨石成堆者,则象征枯山水。但他国园石,类不违就地取材之旨,与我国湖山石迥异也。
园林之胜,言者乐道亭台,以草木名者盖鲜。三卷《园冶》无花木专篇,殆亦“桃李不言,似通津信”者欤?自来文人为记,每详于山池楼阁,而略于花丛树荫,独《洛阳名园记》描写花木,不厌其繁。如洛阳归仁园北有牡丹芍药千株,中栽竹林,内有桃李。扬州芍园花田,广至数亩。然归仁园仍创一亭,芍园亦有长廊舫屋,所以为园者,非止栽花已也。《洛阳名园记》所载,木有栝、松、桐、桧、柏之属,兼有竹、葛及藤,花则至千种。记又述李氏仁丰园云:“李卫公有《平泉花木记》,百余种耳。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它木,与造化争妙,故岁岁益奇。且广桃、李、梅、杏、莲、菊各数十种。牡丹、芍药至百余种。而又远方奇卉,如紫兰、茉莉、琼花、山茶之俦,号为难植,独植之洛阳,辄与土产无异。故洛中园圃花木,有至千种者。”
按《三辅黄图》载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植其中。是花木之种,汉已早备。《平山堂图志》所载扬州各园,花有桂、梅、玉兰、绣球,树有棕榈、榆、椐、柳等。而筱园芍田,广可百亩。图志又云:
“扬州芍药甲天下。载在旧谱者,多至三十九种。年来不常厥品,双歧并萼,攒三聚四,皆旧谱所未有,故称花瑞焉。”
《扬州画舫录》:
“湖上园亭,皆有花园,为莳花之地。桃花庵花园在大门大殿阶下。养花人谓之花匠。莳养盆景,蓄短松、矮杨、杉、柏、梅、柳之属。海桐、黄杨、虎刺以小为最。花则月季、丛菊为最。冬于暖室烘出芍药、牡丹,以备正月园亭之用。”
园林无花木则无生气。盖四时之景不同,欣赏游观,怡情育物,多有赖于东篱庭砌,三径盆盎,俾自春迄冬,常有不谢之花也。《西清诗话》云:“欧公守滁阳,筑醒心、醉翁两亭于琅琊幽谷,且命幕客谢某者,杂植花卉其间。谢以状问名品,公即书纸尾云:深红浅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每日有花,真近于理想者,惟事实上只公园与公署有专人供浇培锄劚之役,私人园林,尤其主人偶然一至者,当使维持工作减至最少限度。否则如文震亨《长物志》所云:“弄花一岁,看花十日”,勿乃苦乐不均耶?徐日久柬吴伯霖云:
“园中初起手时,便约法三章:若花木之无长进,若欲人奉承,若高自鼎贵者,俱不蓄。故庭中惟桃李红白,间错垂柳风流,其下则有兰蕙夹竹,红蓼紫葵。堤外夹道长杨,更翼以芦苇,外周茱黍。前有三道菊畦,杂置蓖麻玉膏粱,长如青黛。”
此法多任自然,不赖人工,固不必倚异卉名花,与人争胜,只须“三春花柳天剪裁”耳。
吾国自古花木之书,或主通经,或详疗治。《尔雅》及《本草纲目》,其著者也。他若旨在农桑,词关风月,则去造园渐远。唐贾耽《百花谱》,以海棠为花中神仙。宋范成大有《菊谱》、《梅谱》;欧阳修有《洛阳牡丹记》;赵时庚有《金漳兰谱》;王贵学有《王氏兰谱》;王观有《芍药谱》;陈思有《海棠谱》。明王象晋镌《群芳谱》,清初增为《广群芳谱》。惜王谱于栽培之道,语焉不详。明末王路又纂修《花史》。乾隆间,陈淏子辑《花镜》一书。园林主人之喜观而不善植者,此一助也。嘉庆间,查彬辑《采芳随笔》,详考花木果蔬。道光间,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亦涉及观赏。清末许衍灼编《花卉图说》,首言栽种,次按花开季节列约百五十种,最后兼及花之功用,实玩赏而关心经济者也。惟各书或缺图解,互异其说,读者不易名实对证。加以海通以后,舶来异种,时有增加,是有赖于今之治植物学者,加以科学整理矣。
园林兴造,高台大榭,转瞬可成,乔木参天,辄需时日。苟非旧园改葺,则屋宇苍古,绿荫掩映,均不可立期。计成所谓“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此也。陈眉公论园,亦曰:“老树难。”
园林虽厅榭相望,然多资游赏,而不供起居。园内亦有划一角为居停者,其体式自稍有别。若江宁随园,则子才终年所寓,至今有暖阁之制。今则住宅有采西式者,殊为不伦。通例宅园远隔,主人偶尔涉足,甚则一生不至。《洛阳名园记》称赵韩王以扃钥为常者是也。香山诗:“今日园林主,多为将相官,终生不曾到,只当画图看。”看园似看图,是游于园之外矣。盖惟超然园外,始益见画图之美。然园中建筑物,每因此偏重局势外观,忽略其内部组织。高阁无梯,或有梯而不利登降,皆为常事。古时,其梯竟可撤焉。如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云:“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他如曲桥无槛,径必羊肠,廊必九回。不求便捷,忽视安全,皆如画一念有以致之也。
吾国园林,名义上虽有祠园、墓园、寺园、私园之别,又或属于会馆,或傍于衙署,或附于书院,惟其布局构造,并不因之而异。仅有大小之差,初无体式之殊。间有设高堂正厅者,亦不足为规则式之特征。对称布置,则除宫室庙宇而外,征之园林,绝无仅有。明末袁小修记燕京李园(即清华园),“奇花美石,分行作队”,讥其少自然之趣,有似拉丁作风,殊非吾国园林体制。至若日本之有茶庭、平庭、筑山各式,式又常区别为真、行、草三体;中国一园之内,则兼各式各体而有之也。
园林屋宇,方之宫殿庙堂,实为富有自由性之结构。数千年来,吾国官民营造,历朝更张,布置丰殺,代有不同,木作石工,由简变繁。惟园林亭榭,可以随意安排,结构亦不拘定式,虽厅堂亦不常用栱。即帝王之离宫别馆,亦有如乐天之不施丹白,纯效文人之园。宋徽宗经营艮岳,伪托隐逸,崇尚山林竹石,美之曰取人弃物。宫室变为村居,禽兽号于秋夜,识者以为不祥。《续资治通鉴》:“帝……因令苑囿皆仿江浙为白屋,不施五采。”自宋而后,江南园林之朴雅作风,已随花石而北矣。盖除受气候、材料、取景及地形限制外,无任何拘束。布置既无定格,建筑物又尽伸缩变幻之能事。如亭自一柱起(图10),有三角(图56)、方形、梅花(图42)、五角、六角、八角、十字、圆形、扇形(图89、14)、套圆、套方(图11)各种。《园冶》所列屋宇,亭以外有门楼、堂、斋、室、房、馆、楼台、阁、榭、轩、卷、广、廊等,独未及“舫”。“舫”者,形与舟类,筑于水滨,往往一部高起,有若楼船,为园林中最富兴趣之建筑物,或称为舸,亦曰不系舟(图7、95、97)。
厅堂平顶,古称天花。计成谓之“仰尘”,李笠翁谓之“顶格”。其不露望砖木椽者,覆以板纸。李氏嫌其呆笨,乃以顶格作斗笠之形,四面皆不,独高其中(见《一家言》)。今此例之最佳者,当推南浔小莲庄中之静香诗堀(图218)。
门窗为屋宇之点睛,推陈出新,繁简不一。《园冶》装折各式,均由柳条递演至井字杂花,变化至今,难违斯例。李笠翁谓窗棂以明透为先,坚而后论工拙。窗棂密度,按明瓦大小排定,宽约三寸一格,长度则视棂条坚固程度伸缩。门之最简者,为长方入角,规则者由圆形至多边,不规则者有瓶、叶、花瓣及如意等形。雕镂、勾画,不如简洁为尚也。
廊为联络各建筑物之用,使成一气。廊、桥、阑、径,皆如文章中用虚字,有连贯作用。回廊古多直角,计成喜用“之”字。廊之升降者,阶梯分段,廊槛及瓦顶高下作数步,或成斜坡。
墙则吾国园林不可或少,间有因山而构,难于设垣,如清初江宁随园是也。园之四周,既筑高墙,园内各部,亦多以墙划分。江南园林,多白粉墙。《一家言》、《红楼梦》、《扬州画舫录》所云之虎皮墙,江浙殆不多见。白粉墙多漏明,即李笠翁所称之“女墙”也。或作砖洞,或以瓦砌,式样变幻,殆无穷尽,各园不同,一园中亦少重复。最普通者为回文万字,自明已然,计成所不取也。李氏谓嵌花露孔,须择其至稳极固者为之,“不则一砖偶动,全壁皆倾”,危险孰甚!或有四周用规则花纹,而中心加嵌自然形,如花枝、瓶、篮之类。或纯用曲线,以苏州沧浪亭各墙洞为最佳(图186)。其墙洞外廓,亦以自然之形表之。此种做法,任意弛放,不受制于规律,深合园林体制。墙中亦有嵌砖刻人物而不漏明,虽刻工精细,终欠雅致。又有镶琉璃竹节或花砖者,亦难免俗。墙顶则变化亦多,长墙每做起伏顶,以瓦为鳞,有似飞龙。为真做鳞脊而加首尾,则计成所谓“雕镂花鸟仙兽不可用”者也。粉墙有时忽断,而叠石成壁续之,令人惊叹其意匠之奇(图177南浔 宜园)。粉墙洁白,不特与绿荫及漆饰相辉映,且竹石投影其上,立成佳幅。光线作用,不止此也。漏明墙洞例深三寸至六寸,其正面之花纹,实赖侧面之深度而益醒目。且往往同一漏窗,徒以日光转移,其形状竟判若两物,尤增意外趣矣(图203、204 南翔 猗园)。
园林大抵以仄砖及碎石铺地。以砖为骨,以石填心,不加灰浆。碎石间作深浅色。苏州西园大门前十字花纹地(图231),颜色式样,独具匠心。留园、狮子林铺地,参用鹤、鹿、莲、鱼诸形,亦有精者。砖砌一般作人字纹(图265 苏州 西园);碎石最简便者有冰片式(苏州 西园),稍复杂者八方式(上海 内园),套六方式(上海 内园),海棠式(苏州 留园)(图232、239、233、243)。园林邀人鉴赏处,专在用平淡无奇之物,造成佳境;竹头木屑,在人善用而已。铺地砖石,加以分析,不过瓦砾。然形状颜色,变幻无穷,信手拈来,都成妙谛。有以碎石摆成鱼鳞莲瓣,则尤废物利用之佳例。李笠翁所谓“牛溲马勃入药笼,用之得宜,其价值反在参苓之上”也。
为什么是《江南园林志》呢?
不知道呀。。。
先上第一部分
吾国凡有富宦大贾文人之地,殆皆私家园林之所荟萃,而其多半精华,实聚于江南一隅。本篇所举各例,皆处江浙交通便利之地,著者旅行所经,遇有佳构,辄制图摄影。惟所绘平面图,并非准确测量,不过约略尺寸。盖园林排当,不拘泥于法式,而富有生机与弹性,非必衡以绳墨也。
造园之艺,已随其他国粹渐归淘汰。自水泥推广,而铺地叠山,石多假造。自玻璃普遍,而菱花柳叶,不入装折。自公园风行,而宅隙空庭,但植草地。加以市政增价,交通日繁,世变益亟。盖清咸、同以后,东南园林久未恢复之元气,至是而有根本灭绝之虞。如南京刘园,地接雨花台,近因修筑铁路,已夷为平地,并前之断垣枯树涸池而不可寻。其他委于荒烟蔓草中者,亦触目皆是。天然人为之摧残,实无时不促园林之寿命矣。
自李文叔以来,记园林者,除赵之璧《平山堂图志》、李斗《扬州画舫录》等书外,多重文字而忽图画。近人间有摄影介绍,而独少研究园林之平面布置者。昔人绘图,经营位置,全重主观。谓之为园林,无宁称为山水画。抑园林妙处,亦决非一幅平面图所能详尽。盖楼台高下,花木掩映,均有赖于透视。若掇山则虽峰峦可画,而路径盘环,洞壑曲折,游者迷途,摹描无术,自非身临其境,不足以穷其妙矣。
门窗墙垣铺地,《园冶》图式甚多。数百年来,遗规渐改。今昔相证,繁质悬殊。间有一二相同者,馀多计成所弃也。
吾国旧式园林,有减无增。著者每入名园,低回欷歔,忘饥永日,不胜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吾人当其衰末之期,惟有爱护一草一椽,庶勿使为时代狂澜,一朝尽卷以去也。
一九三七年春
著者识于上海寄庐
文献举略
《三辅黄图》
班固《汉书》
孙盛《魏春秋》
《南齐书》
《东昏本纪》
刘义庆《世说新语》
孔平仲《续世说》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张舜民《画墁录》
李格非《洛阳名园记》
沈括《梦溪笔谈》
叶梦得《石林燕语》
叶梦得《避暑录话》
袁褧《枫窗小牍》
魏泰《东轩笔录》
吴坰《五总志》
惠洪《冷斋夜话》
周煇《清波杂志》
吴自牧《梦梁录》
周密《癸辛杂识》
周密《齐东野语》
周密《湖山胜概》
周密《吴兴园林记》
庞元英《文昌杂录》
王世贞(元美)《游金陵诸园记》
《娄东园林志》
林有鳞《素园石谱》
周漫土《金陵琐事》
文震亨《长物志》
计成《园冶》
李渔《闲情偶寄》(即《笠翁偶集》 《一家言》)
谷应泰《博物要览》
赵之璧《平山堂图志》
李斗《扬州画舫录》
沈复《浮生六记》
钱泳《履园丛话》
陈诒绂《金陵园墅志》
造园
自来造园之役,虽全局或由主人规划,而实际操作者,则为山匠梓人,不着一字,其技未传。明末计成著《园冶》一书,现身说法,独辟一蹊,为吾国造园学中唯一文献,斯艺乃赖以发扬。造园一事,见于他书者,如《癸辛杂识》、《笠翁偶集》、《浮生六记》、《履园丛话》等,类皆断锦孤云,不成系统。且除李笠翁为真通其技之人,率皆嗜好使然,发为议论,非本自身之经验。能诗能画能文,而又能园者,固不自计成始。乐天之草堂,右丞之辋川,云林之清秘,目营心匠,皆不待假手他人者也。与计成同时之造园学家,则有明遗臣朱舜水。舜水当易代之际,逃日乞师,其志未遂。今东京后乐园,犹存朱氏之遗规。明之朱三松、清初张南垣父子、释道济、王石谷、戈裕良等人,类皆丘壑在胸,借成众手,惜未笔于书耳。
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其实全含于“园”字之内。今将“园”字图解之:“囗”者园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口”字居中为池。“衣”在前似石似树。日本“寝殿造”庭园,屋宇之前为池,池前为山,其旨与此正似。园之大者,积多数庭院而成,共一庭一院,又各为一“园”字也。
园之妙处,在虚实互映,大小对比,高下相称。《浮生六记》所谓“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不仅在周回曲折四字也。”钱梅溪论造园云:“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见《履园丛话》)
盖为园有三境界,评定其难易高下,亦以此次第焉。第一、疏密得宜;其次、曲折尽致;第三、眼前有景。试以苏州拙政园为喻。园周及入门处,回廊曲桥,紧而不挤。远香堂北,山池开朗,展高下之姿,兼屏障之势。疏中有密,密中有疏,弛张启阖,两得其宜,即第一境界也。然布置疏密,忌排偶而贵活变,此迂回曲折之必不可少也。放翁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侧看成峰,横看成岭,山回路转,前后掩映,隐现无穷,借景对景,应接不暇,乃不觉而步入第三境界矣。斯园亭榭安排,于疏密、曲折、对景三者,由一境界入另一境界,可望可即,斜正参差,升堂入室,逐渐提高,左顾右盼,含蓄不尽。其经营位置,引人入胜,可谓无毫发遗憾者矣。
日本造园家小堀远州尝谓庭园以深远不尽为极品,切忌一览无余。此在中国园林,尤为一定不易之律。《园冶》论“和地”,凡山林江湖、村庄郊野、城市傍宅,莫不可以为园。园建于平地者多。间有因山为园者,其起伏转折,更为有趣。如范成大居越因山为亭榭。李笠翁缘云居山构屋,称为层园。袁枚随园,及现存之惠山云起楼,亦依山为高下者也。
或有平地限于广狭,用重台叠馆之法。进退盘折,多至数层。沈复所述皖城王氏园,即其例也。《浮生六记》:“其地长于东西,短于南北。盖北紧背城,南则临湖故也。既限于地,颇难位置,而观其结构,作重台叠馆之法。重台者,屋上作月台为庭院,叠石栽花于上,使游人不知脚下有屋。盖上叠石者则下实,上庭院者则下虚,故花木仍得地气而生也。叠馆者,楼上作轩,轩上再作平台,上下盘折,重叠四层,且有小池,水不漏泄,竟莫测其何虚何实……面对南湖,目无所阻。”
此种做法,以人力胜天然。既省地位,又助眺望,可谓夺天工矣。又有所谓借景者,大抵郊野之园能之。山光云树,帆影浮图,皆可入画。或纳入窗牖,或望自亭台。木渎羡园之危亭敞牖,玩灵岩于咫尺。无锡寄畅园有锡山龙光寺塔,高悬檐际,皆借景之佳例。或有由一园高处,而能将邻园一望无遗。昔苏州徐园,尽览南园之胜。斯非借景,真可谓劫景矣。
造园掘土,低者成池,高者为山,自然之势。故园林无水者,盖不多见。有水而鱼莲生其中,舟梁渡其上,舫榭依其涯。惟汪洋巨浸,反足为累。李格非论园圃之胜:“不能相兼者六,务宏大者少幽邃,人力胜者少苍古,多水泉者艰眺望。”如南浔数园,大而多水,有一览无余之憾。常熟虚霩居,幽邃不足,盖亦地旷而池宽也。
造园要素:一为花木池鱼;二为屋宇;三为叠石。花木池鱼,自然者也。屋宇,人为者也。一属活动,一有规律。调剂于二者之间。则为叠石。石虽固定而具自然之形,虽天生而赖堆凿之巧,盖半天然、半人工之物也。吾国园林,无论大小,几莫不有石。李格非记洛阳名园,独未言石,似足为洛阳在北宋无叠山之证。王世贞亦谓“洛中有水、有竹、有花、有桧柏而无石,文叔记中不称有叠石为峰岭者可推也。”(见《游金陵诸园记序》)然据《洛阳伽蓝记》所载,洛在北魏,已早具叠山规模矣。
叠山为吾国独有之艺术,于“假山”章中详述之。记称纪元前一世纪,罗马名人西西洛酷爱其园中之石,谅不过天然岩石,偃卧原地。今意大利之名园,犹间有岩石,花草生于石隙,但无堆凿作峰形者。英国岩石园,亦与此无异。惟其以砖砌洞,外敷松石,象征岩穴者,有时几可乱真。日本庭园之石,多零块散处,称为“舍石”或连组成阵,具含隐义。巨石成堆者,则象征枯山水。但他国园石,类不违就地取材之旨,与我国湖山石迥异也。
园林之胜,言者乐道亭台,以草木名者盖鲜。三卷《园冶》无花木专篇,殆亦“桃李不言,似通津信”者欤?自来文人为记,每详于山池楼阁,而略于花丛树荫,独《洛阳名园记》描写花木,不厌其繁。如洛阳归仁园北有牡丹芍药千株,中栽竹林,内有桃李。扬州芍园花田,广至数亩。然归仁园仍创一亭,芍园亦有长廊舫屋,所以为园者,非止栽花已也。《洛阳名园记》所载,木有栝、松、桐、桧、柏之属,兼有竹、葛及藤,花则至千种。记又述李氏仁丰园云:“李卫公有《平泉花木记》,百余种耳。今洛阳良工巧匠,批红判白,接以它木,与造化争妙,故岁岁益奇。且广桃、李、梅、杏、莲、菊各数十种。牡丹、芍药至百余种。而又远方奇卉,如紫兰、茉莉、琼花、山茶之俦,号为难植,独植之洛阳,辄与土产无异。故洛中园圃花木,有至千种者。”
按《三辅黄图》载武帝初修上林苑,群臣远方各献名果异卉三千余种植其中。是花木之种,汉已早备。《平山堂图志》所载扬州各园,花有桂、梅、玉兰、绣球,树有棕榈、榆、椐、柳等。而筱园芍田,广可百亩。图志又云:
“扬州芍药甲天下。载在旧谱者,多至三十九种。年来不常厥品,双歧并萼,攒三聚四,皆旧谱所未有,故称花瑞焉。”
《扬州画舫录》:
“湖上园亭,皆有花园,为莳花之地。桃花庵花园在大门大殿阶下。养花人谓之花匠。莳养盆景,蓄短松、矮杨、杉、柏、梅、柳之属。海桐、黄杨、虎刺以小为最。花则月季、丛菊为最。冬于暖室烘出芍药、牡丹,以备正月园亭之用。”
园林无花木则无生气。盖四时之景不同,欣赏游观,怡情育物,多有赖于东篱庭砌,三径盆盎,俾自春迄冬,常有不谢之花也。《西清诗话》云:“欧公守滁阳,筑醒心、醉翁两亭于琅琊幽谷,且命幕客谢某者,杂植花卉其间。谢以状问名品,公即书纸尾云:深红浅白宜相间,先后仍须次第栽,我欲四时携酒去,莫教一日不花开。”每日有花,真近于理想者,惟事实上只公园与公署有专人供浇培锄劚之役,私人园林,尤其主人偶然一至者,当使维持工作减至最少限度。否则如文震亨《长物志》所云:“弄花一岁,看花十日”,勿乃苦乐不均耶?徐日久柬吴伯霖云:
“园中初起手时,便约法三章:若花木之无长进,若欲人奉承,若高自鼎贵者,俱不蓄。故庭中惟桃李红白,间错垂柳风流,其下则有兰蕙夹竹,红蓼紫葵。堤外夹道长杨,更翼以芦苇,外周茱黍。前有三道菊畦,杂置蓖麻玉膏粱,长如青黛。”
此法多任自然,不赖人工,固不必倚异卉名花,与人争胜,只须“三春花柳天剪裁”耳。
吾国自古花木之书,或主通经,或详疗治。《尔雅》及《本草纲目》,其著者也。他若旨在农桑,词关风月,则去造园渐远。唐贾耽《百花谱》,以海棠为花中神仙。宋范成大有《菊谱》、《梅谱》;欧阳修有《洛阳牡丹记》;赵时庚有《金漳兰谱》;王贵学有《王氏兰谱》;王观有《芍药谱》;陈思有《海棠谱》。明王象晋镌《群芳谱》,清初增为《广群芳谱》。惜王谱于栽培之道,语焉不详。明末王路又纂修《花史》。乾隆间,陈淏子辑《花镜》一书。园林主人之喜观而不善植者,此一助也。嘉庆间,查彬辑《采芳随笔》,详考花木果蔬。道光间,吴其濬著《植物名实图考》,亦涉及观赏。清末许衍灼编《花卉图说》,首言栽种,次按花开季节列约百五十种,最后兼及花之功用,实玩赏而关心经济者也。惟各书或缺图解,互异其说,读者不易名实对证。加以海通以后,舶来异种,时有增加,是有赖于今之治植物学者,加以科学整理矣。
园林兴造,高台大榭,转瞬可成,乔木参天,辄需时日。苟非旧园改葺,则屋宇苍古,绿荫掩映,均不可立期。计成所谓“新筑易乎开基,只可栽杨移竹;旧园妙于翻造,自然古木繁花”,此也。陈眉公论园,亦曰:“老树难。”
园林虽厅榭相望,然多资游赏,而不供起居。园内亦有划一角为居停者,其体式自稍有别。若江宁随园,则子才终年所寓,至今有暖阁之制。今则住宅有采西式者,殊为不伦。通例宅园远隔,主人偶尔涉足,甚则一生不至。《洛阳名园记》称赵韩王以扃钥为常者是也。香山诗:“今日园林主,多为将相官,终生不曾到,只当画图看。”看园似看图,是游于园之外矣。盖惟超然园外,始益见画图之美。然园中建筑物,每因此偏重局势外观,忽略其内部组织。高阁无梯,或有梯而不利登降,皆为常事。古时,其梯竟可撤焉。如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所云:“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他如曲桥无槛,径必羊肠,廊必九回。不求便捷,忽视安全,皆如画一念有以致之也。
吾国园林,名义上虽有祠园、墓园、寺园、私园之别,又或属于会馆,或傍于衙署,或附于书院,惟其布局构造,并不因之而异。仅有大小之差,初无体式之殊。间有设高堂正厅者,亦不足为规则式之特征。对称布置,则除宫室庙宇而外,征之园林,绝无仅有。明末袁小修记燕京李园(即清华园),“奇花美石,分行作队”,讥其少自然之趣,有似拉丁作风,殊非吾国园林体制。至若日本之有茶庭、平庭、筑山各式,式又常区别为真、行、草三体;中国一园之内,则兼各式各体而有之也。
园林屋宇,方之宫殿庙堂,实为富有自由性之结构。数千年来,吾国官民营造,历朝更张,布置丰殺,代有不同,木作石工,由简变繁。惟园林亭榭,可以随意安排,结构亦不拘定式,虽厅堂亦不常用栱。即帝王之离宫别馆,亦有如乐天之不施丹白,纯效文人之园。宋徽宗经营艮岳,伪托隐逸,崇尚山林竹石,美之曰取人弃物。宫室变为村居,禽兽号于秋夜,识者以为不祥。《续资治通鉴》:“帝……因令苑囿皆仿江浙为白屋,不施五采。”自宋而后,江南园林之朴雅作风,已随花石而北矣。盖除受气候、材料、取景及地形限制外,无任何拘束。布置既无定格,建筑物又尽伸缩变幻之能事。如亭自一柱起(图10),有三角(图56)、方形、梅花(图42)、五角、六角、八角、十字、圆形、扇形(图89、14)、套圆、套方(图11)各种。《园冶》所列屋宇,亭以外有门楼、堂、斋、室、房、馆、楼台、阁、榭、轩、卷、广、廊等,独未及“舫”。“舫”者,形与舟类,筑于水滨,往往一部高起,有若楼船,为园林中最富兴趣之建筑物,或称为舸,亦曰不系舟(图7、95、97)。
厅堂平顶,古称天花。计成谓之“仰尘”,李笠翁谓之“顶格”。其不露望砖木椽者,覆以板纸。李氏嫌其呆笨,乃以顶格作斗笠之形,四面皆不,独高其中(见《一家言》)。今此例之最佳者,当推南浔小莲庄中之静香诗堀(图218)。
门窗为屋宇之点睛,推陈出新,繁简不一。《园冶》装折各式,均由柳条递演至井字杂花,变化至今,难违斯例。李笠翁谓窗棂以明透为先,坚而后论工拙。窗棂密度,按明瓦大小排定,宽约三寸一格,长度则视棂条坚固程度伸缩。门之最简者,为长方入角,规则者由圆形至多边,不规则者有瓶、叶、花瓣及如意等形。雕镂、勾画,不如简洁为尚也。
廊为联络各建筑物之用,使成一气。廊、桥、阑、径,皆如文章中用虚字,有连贯作用。回廊古多直角,计成喜用“之”字。廊之升降者,阶梯分段,廊槛及瓦顶高下作数步,或成斜坡。
墙则吾国园林不可或少,间有因山而构,难于设垣,如清初江宁随园是也。园之四周,既筑高墙,园内各部,亦多以墙划分。江南园林,多白粉墙。《一家言》、《红楼梦》、《扬州画舫录》所云之虎皮墙,江浙殆不多见。白粉墙多漏明,即李笠翁所称之“女墙”也。或作砖洞,或以瓦砌,式样变幻,殆无穷尽,各园不同,一园中亦少重复。最普通者为回文万字,自明已然,计成所不取也。李氏谓嵌花露孔,须择其至稳极固者为之,“不则一砖偶动,全壁皆倾”,危险孰甚!或有四周用规则花纹,而中心加嵌自然形,如花枝、瓶、篮之类。或纯用曲线,以苏州沧浪亭各墙洞为最佳(图186)。其墙洞外廓,亦以自然之形表之。此种做法,任意弛放,不受制于规律,深合园林体制。墙中亦有嵌砖刻人物而不漏明,虽刻工精细,终欠雅致。又有镶琉璃竹节或花砖者,亦难免俗。墙顶则变化亦多,长墙每做起伏顶,以瓦为鳞,有似飞龙。为真做鳞脊而加首尾,则计成所谓“雕镂花鸟仙兽不可用”者也。粉墙有时忽断,而叠石成壁续之,令人惊叹其意匠之奇(图177南浔 宜园)。粉墙洁白,不特与绿荫及漆饰相辉映,且竹石投影其上,立成佳幅。光线作用,不止此也。漏明墙洞例深三寸至六寸,其正面之花纹,实赖侧面之深度而益醒目。且往往同一漏窗,徒以日光转移,其形状竟判若两物,尤增意外趣矣(图203、204 南翔 猗园)。
园林大抵以仄砖及碎石铺地。以砖为骨,以石填心,不加灰浆。碎石间作深浅色。苏州西园大门前十字花纹地(图231),颜色式样,独具匠心。留园、狮子林铺地,参用鹤、鹿、莲、鱼诸形,亦有精者。砖砌一般作人字纹(图265 苏州 西园);碎石最简便者有冰片式(苏州 西园),稍复杂者八方式(上海 内园),套六方式(上海 内园),海棠式(苏州 留园)(图232、239、233、243)。园林邀人鉴赏处,专在用平淡无奇之物,造成佳境;竹头木屑,在人善用而已。铺地砖石,加以分析,不过瓦砾。然形状颜色,变幻无穷,信手拈来,都成妙谛。有以碎石摆成鱼鳞莲瓣,则尤废物利用之佳例。李笠翁所谓“牛溲马勃入药笼,用之得宜,其价值反在参苓之上”也。